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公共课 > 2012年自考“毛邓三”考点串讲(20)

2012年自考“毛邓三”考点串讲(20)

2012年07月05日    来源: 自考365   字体:   打印
准考证

  第二节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2)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或质量改善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单纯依靠生产要素大量投入和扩张,即通过扩大生产场所、添加机械设备、增加劳动力等来实现的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即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来实现的增长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两个坚持”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是: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概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作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2)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①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②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③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④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胡锦涛“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是必须看到,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二)为什么必须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大力发展农业?

  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要性在于:第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又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的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劳动力等等。第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第三,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和总体要求历史任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全局提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

  总体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总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

  (四)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性在于1.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工作的客观需要。

  2.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4.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5.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地区经济结构的定义地区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当中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和结合状况。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就是要求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使各个地区在国民经济整体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并且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协调一致地发展。

  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各个大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

  发展地区经济,统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主要是: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2.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互相补充、互相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更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统筹区域发展,主要是指正确处理东部和中西部发展的关系。

  邓小平提出的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

  (二)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2.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

  3.加强污染的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谓“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方式进行消费为基本特征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第一,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第二,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等环节上面,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体系。

  第三,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编辑推荐: 

  7月自考“忆题晒经历,估分对答案”活动正在进行

  新疆残疾人向延平获“全国优秀自考生”殊荣

  2012年自考顺利直达“四轮学习方略”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