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理学 > 2012年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52)

2012年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52)

2012年08月01日    来源: 网络   字体:   打印
查分预约

  自我形成的过程是:主我首先发展起来。客我则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得以出现,因为婴儿需要不断地领会社会对他们的期待。所以,他认为自我的发展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一系列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我不断地对变化着的客我作出反应。

  他认为,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极不相同的阶段。

  模仿阶段

  包括人生中更初的两年时间。在这个阶段,儿童仅仅从事他所说的与父母“手势交流”活动,模仿父母的动作。在这个时期,客我并没有真正形成。

  嬉戏阶段(扮演的阶段)

  两岁之后的几年时间里面,孩子开始从事角色借用(role taking),也就是说把自己想象成处于他人的角色或地位,从而发展起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我与世界的能力。

  更初,儿童借用的角色往往是和自己比较接近的人,比如小时侯经常的过家家,扮演父母的角色。穿高跟鞋。

  群体游戏阶段

  三四岁以后,儿童走出家庭,与更多的人和群体发生联系 .儿童开始关注非家庭群体,并逐渐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发展起,了一般意义上的人们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的观念。他举了例子。打棒球,他们必须知道其他玩伴的行为并决定对这些行为作出怎样的反应。再比如,小孩在家里的时候,每个人都让着他,然后他就以为在社会群体当中的规则也是如此,但是,当到了真正的群体当中的时候,他必然会逐渐了解到并非如此。

  自我的一个 更基本的要素是——反身性,就是说将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像他人一样地思考,像他人一样地行动的能力。这种能力让我们能像他人检视我们一样地检视自己以及自己所做的事情。

  第3个阶段中实际上还涉及了米德的另外一个概念——泛化的他人,实际上就是整个群体的态度。如果以打棒球为例,那么,球队的态度,就是泛化的他人。一个人能够摆脱扮演个别重要他人的角色,走入泛化的他人的角色,才有可能发展完整的自我。

  泛花的他人的概念让人感觉米德的观点把人的发展论述为一种顺从者,其实,不是这样的,他认为,泛化的他人有很多种,因为,人们处在不同的群体和组织当中。人们并不是要全盘地接受所有的泛化的他人。

  其实,他的思想更终可以归结为一个东西:符号互动。姿势,语言都是符号,人们通过这些符号而与他们发生互动。

  社会论

  “社会”是米德的心理学理论的更后内容。按照他关于“冲动与理智”、“客我与主我”的逻辑,顺理成章,社会是自我与“他人(others)”互动的产物。

  米德对社会的看法是建立在他对心灵与自我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1)米德认为,社会是人与人在互动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依赖于心灵,没有心灵的存在,个体之间就不能协调他们的行动。也就是说,没有心灵即语言和思维的存在,个体之间就不能进行协调行动。同时,社会依赖于自我,特别是能够从泛化的他人当中寻找自我的意思,没有自我,个体之间的行动也无法形成。

  (2)与动物社会相比,米德认为,动物社会的个体行动仅仅是一种本能冲动,而人类社会的个体行动不仅仅是本能,而且更主要的是借助于语言进行反思和交流。

  (3)人类社会组织的基本原则是交往。在交往过程中采纳他人的态度、扮演某种角色,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也正因为如此,就使得交往更加有价值。

  (4)与动物社会相比,人类社会对于环境的感受主要通过理解而获得的,社会对个体的行动也有制约作用。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也就成了制约个体行动的重要方式。

  综上所述,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可概括为:生理性冲动和反应性理智间的互动是心灵的本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是自我的本质;自我与他人的互动是社会的本质。所有的这些本质又通过作为符号性的行动外化于世。这种性质的行动就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因此,米德的心理学理论既不同于所谓纯客观的“刺激一反应”式的行为主义,也不同于人文主义心理学坚持个人的内在经验,以描述和理解的方式去研究心理的奥秘。

  术德的理论是种综合。这种综合不仅把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观性东西转变为客观,而皿以此作为客观地、科学地研究主观内在的经验的起点,更终地使研究模式既不是从外到外,也不是从内到内,而

  是从外到内,重视动与静、个人与集体、历史与现时间的相互影响性的互动关系。因此,米德的综合所体现出的本质不是简单酌、折衷性的调和,而是在心理学研究领域里的一场革命。正是在这种革命的影响下,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得以长足的发展,以致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的符号互动主义应运而生。

  (1)米德把个体的心灵和自我的性策划能够看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与进化论的思想一脉相承;

  (2)米德把社会的行动,社会的产生还原于个体的心理行动,从心理机能角度解释社会行动的产生,并把人的行动归结于一种语言符号的互动,这一思想构成了符号互动理论基石;

  (3)米德仅把自我分解为主我和客我,忽视了潜意识情感在自我当中的作用,即过于理性化地分析了自我的形成;

  (4)米德从微观主义、心理主义解释社会行动,忽视了宏观主义、整体主义的视角,陷入了方法论的片面性。

  符号互动论的发展

  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提出以后,他的学生在他去世之后帮他整理出版了《心灵自我与社会》并于1934年出版。其中参与文献整理的就有他的学生布鲁默(1900—1987)

  1、布鲁默符号互动论假设

  (1)人类对待事物的行为是以事物的意义性为基础的;(外在事物的意义性决定了人类行动的有意义性)

  (2)有意义性乃是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的产物;

  (3)通过个体独特性的解释(理解),意义性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他的这种基本假设是以其独特的哲学观为基础的。

  布鲁默也承认,他的符号互动主义受米德的思想影响更大,或者说得益于米德思想的真传。像其他种类的社会科学理论一样,布鲁默也同意符号互动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实。但是,他对社会现实的理解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实在主义。他认为,依据传统的唯心主义,现实世界的存在仅仅是因为“人的主观宜感”,一切由人的心灵创造,因此,这种世界不可能成为经验科学研究的对象。

  依据传统的实在主义,社会现实是永恒地固定于某种终极的、静态的形式,如树就是树,牛就是牛。如此关于现实世界的说法,除了必然地误导出视物理学家所运用的方法为研究社会的唯一科学方法外,余下的不可能对真正的社会科学研究有益。布色默相信,社会的存在是种实在,但这种实在的内容是变异性的76活动着的人不停地创造、使用各种“符号互动”而表现于世。如此性质的实在才是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反之,如不能被社会科学以经验的方式进行研究的存在就不是真正的社会实在。他的符号互动主义就是在这种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理论。

  2、布鲁默符号互动理论主要内容

  (1)社会是由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人形成的,自我一定使个人功能运用象征即符号来表示其生活环境中的事物,并解释他人的行为。也就是说,人类能够创造并使用符号来表示周围的世界。

  (2)个人的行动是构造的。也就是说,个人行为是有意识的构造而不是不经意地举动。为此,他提出了两种互动形式。

  一是非符号的互动。即在互动过程中没有完成必要的解释过程。例如,一个拳击手下意识地挥动一下手臂,这种行动就是“非符号的互动”。

  二是符号的互动。即在互动过程中完成了必要的解释过程。如果刚才那个拳击手意识到挥动手臂的意义以及他自身动作的意义,那就是一种符号的互动。

  (3)符号的互动创造和改变了社会结构,个人通过社会交往的行动就会形成群体行动。

  托马斯:情境定义

  他是符号互动理论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和他的妻子一起创造了情境定义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一般假定:不仅是对语言以及其他的具体符号,而且还包括日常社会情境,别人与我们都使用同样的定义。这种情境定义是在无意识中领会的。比如说,我们在商场里面翻看衣服,在酒店里面吃完饭后,把服务员叫过来买单,还有老师点名让你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都是可以想当然地处理这些事情的。没有人会去琢磨在商场里为什么可以随便翻,在酒店里为什么可以把服务员叫过来?而我们就为什么非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这些东西。因为,在每个人的脑袋里面已经有了一个 共同的情境定义。生活让我们认为这样是一种理所当然。

  所以,他是这样来定义这个概念的——如果人们定义某些情境为真,那么那些定义在它们的结局中就会成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托马斯定理。

  尽管这些定义在客观上并不准确,但是,我们所共享的这些定义仍然指导人类活动。比如说,如果人们相信巫婆确实存在,或者大喷嚏可以传染爱滋病,那么他们在危急的时候就有可能烧死他们认为是巫婆的人。或者当爱滋病人打喷嚏的时候躲着他们。尽管这些行为都是基于一种错误的假定或者情境定义,但是仍然指导着人们的行为。

  情境定义并不是一开始就感知的,也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即,人们通过社会互动发展他们所需要的定义。根据他人所提供的关于他们自身的信息,特别是通过他们的行为模式,一个人可以领会期待什么和被期待什么?比如说,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某种人们熟悉的习惯发生了变动,人们关于某中情境的定义也就有可能发生变化。比如在美国,70年代以前,男士主动为女士开门,大家都认为是一种理所当然。但是,7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种风气,女权主义开始发展,有人提出这是男性控制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处于被动的地位。当时,就有社会学家作过这样的实验,观察这个事实,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开门这个事实确实已经不想以前那样,这个时候,实际上情境定义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

  库利:镜中我

  1、镜中我

  更有名的学说是镜中我,扩大的自我的思考。镜就是镜子,指的是借用某种镜子来形成自己的感受。他认为,与我们互动的他者就是镜子。我们把别人当成是镜子来评估我们的角色和我们的表现。

  他认为自我作为社会的产物,它的出现有三个阶段:(例如,相声和小品。)

  我们察觉到我们在他人面前行为方式;

  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

  基于对他们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

  简单地说,我们根据想象别人对我们自己行为及外表的感觉来理解自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编辑推荐: 

  7月自考“忆题晒经历,估分对答案”活动正在进行

  选择了这条路,就走下去

  自考复习:提高记忆的六点总结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