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 > 06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资料19

06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资料19

2006年12月28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查分预约

  戏剧

  □  简析历史剧《屈原》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答:《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更优秀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当时历史剧创作的更高成就。它以诗人屈原的伟大爱国主义的悲剧生涯为基本史料,描写了屈原以祖国人民的利益出发提出的"联合抗秦"的正确主张与以南后为代表的楚国统治集团"绝齐降秦"的投降主义主张之间的尖锐斗争,斗争终以婵娟的壮烈牺牲和屈原的被逐结局。通过屈原的悲剧,作品表现了反对分裂投降,主张团结御侮、诅咒黑暗、歌颂光明这一现实意义的重大主题,唱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争取解放的的心声,有力地鞭挞了蒋介石反动派的专制独裁和卖国行径。

  《屈原》与郭沫若其他历史剧一样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主要通过历史人物、历史环境来表达主题和各种思想,每个人物都很鲜明。在剧中,作者思接千载,虚构了一个对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更有表现力的典型环境,在矛盾的逐步深化中,因果衔接,层次分明,动静相成,出色地运用对比烘托手法,描绘了主人公屈原、婵娟和南后、宋玉等正反两方面人物栩栩如生的性格。同时,独白也是《屈原》中突出的手法。《橘颂》、《雷电颂》这些感情激越、含义深刻而明显的诗的独白,既鲜明地揭示了主题,又贴切地反映了屈原及作者自己作为诗人的浪漫艺术气质。

  □  为什么说《屈原》是一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剧?

  答: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是一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剧作。首先,在屈原身上集中了我国历代爱国者的优秀品德,他是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剧作的结局是作者对历史的改造-屈原被放逐汉北改为出走汉北,与统治者决裂,到人民中去。这样处理体现了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其次,剧作富有诗意,其中不仅穿插了屈原的《橘颂》等诗与民歌,而且台词也是诗化了的,《雷电颂》更是一首出色的散文诗。再次,感情色彩强烈,作者写本剧时,处于激情洋溢的状态,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自己的生命都融化到屈原的形象中去了,因而,全剧燃烧着火一样的炽情。

  □  简析历史剧《屈原》的现实意义。

  答:《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更优秀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当时历史剧创作的更高成就。《屈原》以历史记载的诗人屈原的伟大爱国主义的悲剧生涯为基本史料,描写了屈原以祖国人民的利益出发提出的"联合抗秦"的正确主张与以南后为代表的楚国统治集团"绝齐降秦"的投降主义主张之间的尖锐斗争。屈原的正确主张不仅不被楚怀王采纳,反而遭到楚国贵族的迫害。但屈原坚持斗争、始终不屈。更后以婵娟的壮烈牺牲和屈原的出走汉北结尾。通过屈原的悲剧,作品表现了反对分裂投降,主张团结御侮、诅咒黑暗、歌颂光明这一现实意义的重大主题,唱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争取解放的的心声,有力地鞭挞了蒋介石反动派的专制独裁和卖国行径。

  □  简析《屈原》中"雷电颂"的思想蕴涵。

  答:"雷电颂"出现在《屈原》中的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也是全剧的更精彩之处。开场写靳尚与郑詹尹对话,靳尚授意郑詹尹,要以毒酒将屈原毒杀,然后放火烧庙,这就把剧情推向紧张。接着郑詹尹请三闾大夫到神殿上走动,屈原借风雷电书法满腔激愤。屈原悲壮沉雄地呼唤:呼唤着风咆哮过来,将沉睡的人们震醒,将比铁还沉重的黑暗震破,将死了的吹活转来……屈原呼唤的那咆哮的风、轰隆的雷、刺破长空的剑,是象征着正义者反抗强暴的巨大精神力量,也是屈原那博大胸怀与悲剧精神的升华。同时,屈原那吞吐天地的悲愤之情与暴风雨般的坚毅性格,也是从"雷电颂"里形象地再现出来。可以说,屈原的这段独白是一首反抗腐败、歌颂正直的颂歌,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思想倾向。是郭沫若借屈原之口将自己胸中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愤恨,将国统区人民对蒋介石反动通知的愤恨都说了出来。

  □  简析《雷雨》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答:曹禺的剧作《雷雨》以20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对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里的父子、夫妻、兄弟、主仆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尖锐冲突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剥削阶级家庭的黑暗、腐朽、混乱和资产阶级的残暴和虚伪,并且为一群被侮辱被损害者提出了悲愤的控诉。作品还描写了早期中国工人阶级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风雨飘摇,以及它必然走向崩溃的危机,达到了作者借此意"暴露大家庭的罪恶"的创作目的。尽管剧本存在着较浓厚的宿命论和神秘色彩,仍不失为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雷雨》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首先在于它的戏剧结构的严谨和充实。曹禺以极为经济的手段把过往的历史压缩在现实的情景中,把外部的社会矛盾压缩在周公馆内部的矛盾纠缠中,把侍萍一家人的命运压缩在周朴园一家的内部冲突中,使这个简单的乱伦故事几乎容纳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尖锐的社会和思想的矛盾冲突。《雷雨》另一突出成就还在于它所塑造的人物是真正个性化的。他们各有自己感情情绪变化的逻辑,各有自己把握人生和对待生活的方式,各有自己的思想愿望和要求。周朴园、蘩漪、周萍、周冲、侍萍等,无一不形象鲜明、生动。显示着作者丰厚的艺术动力。此外,《雷雨》中的人物对话富于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涵,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

  □  简析《雷雨》中侍萍形象的性格特征和典型意义。

  答:侍萍是《雷雨》中性格较为复杂的一个女性形象。30年前,侍萍也曾有过自我意识的觉醒。为了追求幸福,她敢于蔑视封建道德,蔑视明媒正娶的封建仪式。心甘情愿地与周朴园同居。从她被周朴园赶出家门后的投河自尽和30年后在周仆园面前主动挑明身份中可见,她对周朴园的情感是专一的、执著的。可见她的美好情感在周朴园的天平上却失去了应有的重量,周朴园两度趋利,使她落到欲爱不能的地步。30年前,跳河自杀未成,她活着不再为自己,孩子成了她生活的唯一希望;30年后,与周朴园相见,她只是一味辩白,不是有意找来,避让惟恐不及。为孩子的"牺牲"精神和对外界压力的"忍让"精神,使她的自我意识几乎消失。侍萍的自我意识在客观力量的压迫下,在内心的自我抑制下也泯灭了,不能按自己的情感要求去生活。由此可见,她是一个可怜的、不自由的、不完整的"非人",这正是侍萍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