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 > 06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资料16

06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资料16

2006年12月28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查分预约

  散文

  □  通过《杂感》可以体味到鲁迅杂文的思想锋芒和艺术特点主要有哪些?

  答:《杂感》是鲁迅1925年5月5日的一篇杂文,收入《华盖集》中。文章散点透视、四处出击:批判了眼泪的无用,盛赞无泪者的伟大,阐述什么是真正的痛苦和悲哀,反对瞒和骗,强调直面现实提倡韧性的战斗精神。文章采用箴言的方式,但灵活多变,"杂"而不乱;充分运用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正话反说,逆性思维,有效地引导读者去体悟和深思。

  □  《给亡妇》如何又一次体现了朱自清散文擅写的至性人情?

  答:本文与《背影》有着特别的相似之处:以作者身边的日常琐事为题材,显示了朱自清独特的"家常体"散文的取材特征;以写人、怀旧为视角来抒发作者深长的情义。

  《背影》是对几年前一段往事的回忆,文章表达了对父爱的崇敬,展现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父亲的形象;给《给亡妇》是对几年前去世的前妻的深情怀念,在追述中刻画了一个贤妻慈母的形象。人间的亲情。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人性的普通与伟大,是朱自清这一类散文的核心情感。

  本文同样显示了朱自清一贯的朴素、自然的文体美的纯粹平易的语言美。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通篇采用了与"亡妇"对话的形式,这使文章显得更加亲切自然。《背影》与《给亡妇》共同体现了朱自清怀人抒情散文的共同特点。

  □  《笑》如何显示了冰心对爱和美的一贯追求?又如何体现了20年代初期的美文小品的特点?尤其体味何为"冰心体"?

  答:《笑》发表于1920年的《小说月报》,是新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引人注目的美文小品的经典之作。文章通篇渲染与烘托了天使般圣洁的微笑,以此来展示人世间温和和纯净的爱。文章的语言犹为清新灵动,神采飞扬。活泼而富于变化,和谐而富于悦耳的饮韵美;白话为主,兼有欧化语和文言词汇,搭配得当,运用自如。所有这些,构成了"冰心体"独特的韵味。

  □  简析《钓台的春昼》一文所传达的忧思之情。

  答:《钓台的春昼》是郁达夫著名的游记散文,他以游踪为线索,用写意的笔法,写富春江沿途的山光水色、沙洲繁花;写桐君山微茫的月色灯光,写严子陵钓台的孤静荒颓。在寄情山水中,透露出身处于社会动荡年代的一缕忧思,而贯穿全篇的,则是对于黑暗现实的愤慨之音。文中斥国民党为"中央党帝",把国民党的文化高压政策比之为秦始皇的把戏,并以梦幻的手法,以诗入文,讥评时政。写此文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建立之后,作者以鄙夷的口吻讽刺满洲国的汉奸官僚、无耻文人郑孝子、罗振玉之辈,并题诗于壁,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  《西湖的雪景》如何体现了钟敬文小品散文的主要特点?

  答:钟敬文的散文总体上属于周作人那种学者式散文的类型,平和、幽雅,意蕴深涵,但又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西湖的雪景》情感丰富而深刻,情致幽雅而独特,文笔轻松、随意,情致所发,笔墨所至。文章在一片看似悠闲的情思之中,暗含着对时代纷乱的深切忧思。

  文章以静写动,以静显动,动静相间,文思飞扬。文章还善于运用色彩的点缀和古旧诗文的穿插,情趣盎然,令人回味。

  □  简析何其芳的《雨前》和李广田的《山之子》各自的思想内涵,并简要分析两篇散文在艺术表现上的不同不处。

  答:《雨前》创作于东北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进攻华北的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时期。作为一位爱国的真正的知识分子,作者沉浸在无限的忧愁与痛苦之中。在这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刻,国民党不仅不采取抵抗,居然对外妥协投降,对内镇压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这更使作者为民族的命运而担忧。《雨前》正是通过对雨前的各种自然景物的描写,将复杂沉郁的感情融入景致之中,以密云不雨的气候映射现实社会,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同时也是民族的、人民的种种复杂感情。在如此压抑的气候下,作者深深的怀念着南方家乡的雨景,想逃脱这压得人喘不过来气的现世,充分显示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尚未走上革命道路时困惑时困惑于黑暗社会中的矛盾心态。这是一篇如诗如画的小品散文,景致优美、恬静、情思缠绵,但在美景之中使人体味到一丝苦涩,一种难言的忧伤。用词准确冼炼,生动传神;写景状物,细腻精确,栩栩如生。

  《山之子》描写了泰山上一个普通农民的凄惨而悲凉的故事。他是一个哑巴,以采摘泰山悬崖上的百合花为生的父亲和哥哥不幸坠涧丧生,为了奉养老母极其家人,他只得继承父亲和哥哥的旧业,整日徘徊于生与死之间。但他是刚强坚毅的,勇敢大胆而富于冒险精神,作者称他为"山之子",正是对他和像他一样质朴善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广大穷苦人民的热情颂赞和深深的同情。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他站在泰山峭壁顶上,以洪朗的声音和别人听不懂的话,说着他父亲和哥哥的故事。多么悲壮而令人垂泪的描述,而这正是他-"山之子"的性格。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深重灾难。全文以"我"的见闻为线索,由远及近、由次及主地展开描写,泰山景致的描绘,以及关于香客、百合花的描写,关于泰山的种种传说故事,都是为了烘托"山之子"的出现而设置的背景,在如此广阔背景的衬托下,"山之子"的形象更显高大。作者运用了大量烘托、渲染、对照的方法,结构上跌宕起伏,枝叶扶疏,而又浑然一体,整体显现出浓郁苍劲的风格。

  这两篇文章主要的不同在于:《雨前》是主观抒情的散文,充满内心深处的感受,全文意识含蓄、朦胧、深沉;《山之子》则是客观写实的散文,叙述清晰,描写细致真切,情感明朗激越。

  □  《山中避雨》如何体现了丰子恺散文以小见大的特点,以及诗、画、文三位一体的意境?

  答:文章一次很偶然、很随意的出游为起点,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以生活的细节引发令人深思的问题,写得巧妙、自然而又凝重。文章写出了生动活泼的生活画面,语言质朴而从容,淡雅而有韵,再加上对《梅花三弄》和《渔光曲》的阐释,诗意盎然,音韵跌宕,融描写、叙述、抒情于一炉,诗、画、文于一体。

  □  《"失掉了悲哀"的悲哀》议论了怎么样的话题?又是怎样议论的?

  答:梁遇春被称为优秀的散文文体家,他尤擅长漫谈式、议论性的小品文,《"失掉了悲哀"的悲哀》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文章看似漫无边际,放谈纵谈,实际上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话题:"失掉了悲哀"的悲哀是人生更大的悲哀。文章以议论为主,同时也富于变化,采用对话的形式,你来我去,有声有色,从容洒脱,充满逻辑的思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  《汽车》如何体现了梁实秋散文的讽刺特色?

  答:本文以汽车为话题,表达了作者对世相百态的智慧的洞察,讽刺了以有无数汽车为标准而显示不同态度的社会现象,并对此给予了入木三分的鞭挞。文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儒雅与西方学者的从容机智相结合的风格,引经用典,运用自如,讽刺而不尖刻,批判而不粗俗,且语言丰富,显示了作者典雅而博学的一贯风格。

  □  《桥》阐述了什么样的思想内涵?是怎样阐述的?

  答:文章以"桥"为题,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并具有特定的象征意味。文章夹叙夹议,从古到今,阐明了桥"代表着改变,象征着飞跃"这一意味深长的主题。文章特别善于运用历史典籍和历史知识,并由此生发开来,与现实相结合,解释出特定的社会意义。

  □  《论趣》如何体现了林语堂幽默小品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

  答:林语堂30年代大力提倡幽默小品,并身体力行,积极推进这一文体的繁荣,《论趣》即是他当时创作的系列幽默小品之一。文章层层铺垫,更后直指主题:"人生快事莫如趣",并在论趣的同时也强调了人的性灵即自然本性的流露的重要性。尽管这种追求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相当的距离,但毕竟是一种美好境界和人生体验。文章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旁征博引,潇洒自在,意趣横生。

  □  《暴风雨之前》的象征意义何在?

  答:本文是瞿秋白在30年代初期写下的一篇充满象征寓意的抒情散文,通篇以暴风雨之前的种种景物、动物为比喻,强烈表达了渴望暴风雨冲洗、改天换地的炽热情感。这是一个革命者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期待。文章虽短,但意脉流贯、气运浑成,绵密而紧凑,笔墨凝练,充满象征色彩和丰富的寓意。"水鸟"、"飞鱼"、"蜻蜓"、"龙的苍蝇"、"云"、"日"、"风"、"暴风雨"等等,都具有特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

  □  《过客》深刻的思想蕴涵体现在哪里?

  答:《过客》思想内涵的深刻性在于,通过对过客(要)经历三种道路(即来路、现路与去路)所米那队的不同世界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于人生诸多问题的思考。过客的来路所面对的世界是过客所主动叛离的,在他与老翁的对话中评述道:"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那里是一个由即定秩序笼罩的难以动弹、缺乏诚与爱、充满着霸道与做戏的世界。任何一个降生于、生存于其间的个体都无法回避、不得不正视这种无所不在、强大无比的即定秩序的存在,个体面对着这种无能为力的生存环境要么反对这种即定的秩序而被迫接受任其驱逐的漂泊流浪的命运,要么顺从于即定秩序任其如牢笼一样扼杀自己的生命活力,过客不能服从于即定的秩序对他的安排与统辖,宁愿不停地走下去,也不愿滞留在所叛离的世界,正是在他的主动选择和不断的行走中,他从周围的世界中分离、独立开来,焕发出自己的生命力。

  过客当下正在走的路的所面对的世界与他已走的来路所面对的世界不同:以往的世界缺乏真诚与关爱,过客可以憎恶的态度毫不犹豫的穿过这样的世界、坚定地往前走;而当下过客所面对的是由老翁与小女孩组成的,对他充满真切关爱的温情世界,冷酷的世界难以阻止过客前行的步伐,而温情的世界使坚定的过客犹豫再三、差点裹足不前。老翁和小女孩在与过客的整个接触过程中,对过客充满着善意的关怀与帮助,老翁与女孩的帮助与挽留是过客所憎恶的来路世界中难以出现的,着使他分外的感激。就在感激的同时,过客清醒地意识到他人的布施与自己相应而生的感激之情使自己肩负沉重、难以勉励前行,容易使自己的行为不知不觉地赏识了自主性与独立性。是什么力量促使他更后离开了温情世界的挽留呢?

  过客所要走的去路面对的是一个在女孩看来充满希望、在老翁看来充满这句望的世界。过客没有否认小女孩的说法,但更认同老翁的观点,即去路所面对的是一个看似充满希望实则充满绝望的世界。他情形地认识到等待在他前面的是怎样的境地,当老翁先后以各种理由善意的劝说过客回转去或留下来休息时,过客也先后四次不同程度地陷入沉思,显得有些动摇时,就猛然听到前面的声音在召唤,"那前面的声音叫我走。"正式这在选择的重要关头不断出现的"前面的声音",促使过客摒弃回转去的念头、抵制住留下来休息的动人劝诱、坚定了朝着绝望的去路走下去的抉择。

  □  《过客》作品的艺术美丽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①《过客》在艺术上的独特之处在于用话剧的形式来写散文诗。除了一些简要的介绍,文中的主要篇幅是围绕着过客、老翁、女孩三者之间的对话展开的,对话的节奏紧张而起伏多变,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话语之间的对照体现出人物之间的性格差异和迥异的人生境界。如三者对前面的路的不同看法,过客与老翁对待"前面的声音"的不同态度等。

  ②《过客》迷人的魅力还在于它的深邃哲理,即所传达出来的生命哲学思想。这首散文诗对布施、感激等道德情感问题的独特议论,以及过客对来路冷酷世界的判例、对现路温情世界的告别、对去路绝望世界的不畏缩的塑造等,体现了鲁迅对个体生命意义如何获得、如何超越等着哲学命题的追问与思考。

  □  通过《杂感》,你体味到的鲁迅杂文的思想锋芒和艺术特点主要有那些?

  答:本篇《杂感》是鲁迅作于1925年5月5日的一篇杂文,收入《华盖集》中。文章散点透视、四处出击;批判了眼泪的无用,盛赞无泪者的伟大,阐述什么是真正的痛苦和悲哀,反对瞒和骗,强调直面现实;提倡韧性的战斗精神。文章采用箴言的体式,但灵活多变,"杂"而不乱;充分运用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正话反说,逆性思维,有效地引导读者去体悟与深思。

  □  《背影》在哪些方面体现朱自清散文创作的基本风格?

  答:由作品可以看出朱自清的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感情真挚。抒情都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真实流露,没有任何斧凿的痕迹。作于1925年的《背影》就写出了父子之间那种醇厚、深沉的情感交流,并蕴涵着对人生社会的深切体验,父子之情是虚的、难以表现的,作者抓住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行动和一些细节把这种感情表达得恰如其分、真切感人。作品开篇以诗的笔法点题,"我与父亲不相间已二年余了,我更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似现又隐、留有余地。写父亲对儿子的关隘时,主要通过人物行动来体现,父亲去买橘子时,作者用白描手法,写了一连串动作,"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看着父亲肥胖的背影,儿子终于落下泪来,平淡朴实的叙述,写出了父亲的认真和一腔爱子之情及儿子的心理变化。

  ②细致入微。朱自清的散文往往取材者小,所见者大,以点滴感受或微不足道的情景生发出深广的思想内蕴,而且他善于用工笔描绘出一幅中国式的泼墨协议的清新幽雅的月色荷塘画,并由此倾诉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心灵深处的忧伤与烦恼,追求与希望。

  ③情景交融,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写景的往往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既有朦胧画意,又有幽幽诗情;而抒情的又往往是情中有景,充溢着匆匆行色,水乡风光。情与景在朱自情的散文中是互通的,是不能分开的。

  ④此外,他的散文华美而质朴,他善于用华美和漂亮的语言表达心绪,但又毫无造作之感,完全是自然天成,他的言语美的质朴,美得自然。《背影》不加雕饰、真纯尽显,风格朴实无华,口语化的语言尤其运用成功,人物语言特别是父亲的几句话,简洁朴拙,却生动传情,如"事以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即道出了家境之苦,也写出父亲的心甘情愿承受家庭重负,更包含着对儿子的宽慰,慈父形象跃然纸上。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