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 >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9)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9)

2007年01月23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查分预约

  第三单元 精读散文

  《寄小读者(通讯七)》

  简析:

  1、本篇赞美母爱、童真、大自然的主题。

  “爱”曾经是冰心创作的更高境界,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是她早期作品的三个基本主题,本篇散文也体现了这一基本主题。

  作品上半半篇是海上三日生活的记录。作者热爱大海,童年时代与大海耳鬓厮磨了10年,所以她笔下的海景十分抚媚动人。她写了夕阳斜照下粼波变幻的空灵妙景,写了繁星闪烁、波涛吟啸的海空夜色,写了神户港口的灯光、星光、月光的交相辉映,还写了海上三日虽有童心来复的飞扬和快乐,然而总断不了乡思离愁的凄恻和怅惘。

  下半篇主要写慰冰湖的景致和作者的感受。湖上的明月和落日,湖上的浓荫和微雨,湖中各色树叶的倒影,以及柔如不胜桨的湖水,艳冶柔媚,仪态万千。作者爱海,也爱湖,她称慰冰湖为“海的女儿”,这样便把文章的上下两部结合了起来,而融汇其中的既有对童真、母爱、自然的热情赞颂,也有对别离祖国、母亲、亲人的感伤情怀。

  2、本篇融情入景、情景相生的抒情特色。

  冰心的作品展现了纯洁真挚的感情,并善于融情致于景物之中,使情景相生并存,水乳交融,在幽静绚面的景物的描绘中,为作品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彩。在作品中,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凄侧缠绵的送行场面,那“痴绝的无数的送别者”,他们“在更远的江岸”遥望着即将离去的亲人,终于船启动了,送行都与旅者渐渐消失在对方的视野中……人生更伤别离,这段依依难舍的分别场景的描述,催人泪下!那“终于断绝的纸条儿”系着人们不愿分离但终将各分两地的难以排遣的哀伤,感人肺腑。在海上三日的生活中,作者对海景的描绘令人流连忘返,有一望无际的粼粼的微波,有夜晚银星闪烁的海空夜色,有月光、星光、灯光交相辉映的璀璨世界,如此神秘壮观的迷人景色,牵动着作者的离愁、别恨和思念亲人的沉重感情。越是在水光山色的感触下,越是增强了个人远离亲人的孤独感。美景与感情的描绘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秋夜》

  简析:天空、小粉红花、小青虫形象的各自特征及其象征性意蕴。

  《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

  作品中“夜的天空,奇怪而高……闪闪地shan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段既是秋夜天空自然景色的真实写照,又巧妙她通过拟人的手法勾勒出夜空的丑恶神情,暗喻出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残忍、冷酷。作者着意刻画的小粉红花是一弱小者的形象。小粉红花受着繁霜的打击折磨已经濒于绝境,然而却还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想着温暖的春天会到来,梦想着“瘦的诗人”会为它洒下同情的热泪,并且告诉它“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它从这一梦想中得到了安慰。在极其险恶的环境里,小粉红花就是靠着对未来的梦想支持着自己的生存。作者对于小粉红花的描绘,很符合当时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的状况。他们面对强大的黑暗现实,既想反抗又缺乏勇气,既向往未来又感到前途渺茫,受着难忍的苦痛却又经常表现出软弱和动摇。作者对于小粉红花一样的广大青年是有所批判的,但更多的是同情,是肯定的,是支持。作品中小青虫的形象,是为追求光明而英勇献身的正面形象。尽管作者对它的幼稚、天真、鲁莽以及带来的所谓牺牲,是很不赞成的,但从散文诗的意境和作品的发展脉络来看,作者对小青虫总的来说还是赞赏的,因为现实需要的是“不问成败而要战斗着的人们”。鲁迅对于小青虫的描写十分细腻,饱含着深情,活着的表示敬意,死了的表示祭奠。他是多么地希望小青虫们也能象枣树那样成熟起来,进行更有力的战斗啊!鲁迅对于小青虫的态度同他当时对待有朝气的青年们的态度是一致的。

  象征性形象,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因此不宜过于指实,以免牵强附会,或限止了形象的更广泛的意义。读者可在理解形象特征及形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深入体味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联想,把握作品的意义。

  论述:

  1、分析枣树形象的特征及其象征性意蕴。

  作品对枣树的赞美,是全篇的核心。枣树饱经沧桑,它虽然也受着夜空的摧残,但他毫不动摇,他不是靠幻想来支撑自己,而是执着于现实的战斗,“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但它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只是“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shan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而且“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shan着许多盅惑的眼睛。”这是一个清醒的战斗者的形象!作者在赞美枣树韧战精神的同时,在字里行间也流露了某些苦闷的心境,枣树是孤独的,而且带着“皮伤”,虽然不顾一切地在与夜空搏斗,但对于前途也看得不甚明白,这正符合1924年前后作者的思想状况。枣树的形象,既是作者对顽强抗击黑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战斗者的热情颂歌,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2、分析本篇运用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秋夜》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创造了广阔而深邃的诗的意境。作品中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这些形象各具鲜明的特点,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寄寓着作者特定的情思和理想,表达着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这些形象不是干巴巴的自然景物的堆积,而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改造,以能够唤起读者想象和联想的、具体可感的象征体形式体现出来。

  《秋夜》巧妙地将哲理隐藏在充满诗意的抒发中。鲁迅笔下的天空、月亮、星星、恶鸟、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都是自然景物,又都不完全是自然界中的景物本身,而是人格化了的,无不闪烁着思想和哲理的光芒,或激起人们的憎恶,或唤起人们的同情,或启迪人们去思考。作者对这些具有象征意味形象的抒情,创造了一种隐含哲理思索的诗的意境。 《秋夜》在语言运用上也比较适应象征主义表现手法的需要。为了使语言更加符合人格化了的自然景物的特征,鲁迅特意选择了许多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语言,能够构成画面,能够产生音响。读后掩卷,那shan着冷眼、洒满繁霜的夜空;那窘得发白的圆满的月亮;那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那冻得红惨惨的瑟缩着作梦的小粉红花;那撞在玻璃灯罩上丁咚作响的小青虫……都还在眼前活动着,仿佛触手可得。

  《春末闲谈》

  简析:

  1、细腰蜂形象在本篇中的作用。

  说理形象化,是鲁迅杂文的重要艺术特点。本文暴露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黄金世界的理想施行种种麻痹术,以自然界中的细腰蜂作比,分析其同异,揭示其实质,显得生动形象,新鲜贴切。 细腰蜂形象是昆虫界一个十分残忍的凶手形象。细腰蜂用神奇的毒针,螫中小青虫的运动神经,使其处于不死不活的状态,不死所以不烂,不活所以不动,因而小青虫的躯体便成了细腰蜂幼子理想的寄生之处。鲁迅从这一昆虫世界的自然现象中看到了人类社会与之匹配的某些相似性。一切统治阶级所热衷于的愚民政策便是那细腰蜂毒针,他们“恨不得将被治者造得即使砍去了藏着得思想中枢的脑袋而还能动作——服役。”只可惜那愚民政策收不了毒针的功效,因而他们终无法禁锢人们的思想。作者将细腰蜂和反动统治者做比较,分析其同异,揭露其实质,不但深刻暴露了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黄金世界的理想施行种种麻痹术,更使得文章生动形象,新鲜贴切,增加了说理形象化得特点。

  2、本文知识性、趣味性特点。

  文章题名“闲谈”,思路海阔天空、无拘无束,细腰蜂和青虫的传说,中外古今各种事例信手拈来,引用自如,显示出作者渊博的学识,使文章具有丰富的知识性。丰富的知识通过趣味盎然的事例和生动风趣的语言,使文章更富理趣性,令人在开颜一笑中受到思想启示和感情陶冶。如文章开头关于细腰蜂捕捉小青虫情景的 描写,“被衔着腾空而去,坐了飞机似的”,“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象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写得多么生动,多么有趣。

  3、联系有关段落,简析本文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的特点。

  幽默风趣的语言、成功运用的反语在文章中比比皆是。文章开头就很别致:写盛夏细腰蜂衔捉小青虫之情状,显得幽默风趣。后来法国昆虫学家发布耳揭开了昆虫界这一诡秘现象的真相,不是什么“慈母教女”,而是细腰蜂杀死小青虫,进一步证实了我国几个考据家的“异说”。作者接着用反语说道:“但究竟是夷人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搅坏了我们好梦”。故意用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发议论,不仅与全文幽默格调一致,同时也加强了讽刺议论力量。又譬如关于无头世界的描绘,作者发挥了充分的想象,文笔简炼犀利,寓意精巧深刻,在轻松之中显出深沉的含意,这就是鲁迅幽默之功力。鲁迅的幽默,确实是对生活含笑的讽刺,在笑声中提出严肃的问题。

  论述:分析本篇的思想。

  《春末闲谈》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杂文。作者从细腰蜂捕获春虫这样一个自然界极其平常的小事入笔,对古今中外统治者奴役人民,想尽一切办法禁锢和麻痹人民,妄想永远作威作福的卑劣行径给予了尖锐的批判和无情的嘲讽。作者列举了我国古代圣人的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近代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外国统治者的不准集会、不许开口等等,彻底揭开了古今中外统治者以各种手段禁止人们思想的真正面目。同时,作者也以历史事实进一步论证统治者的愚民政策是不会得逞的,人民的头脑是清醒的。更后引用陶潜的诗句指出被治者“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表现出对人民的力量、人民的反抗斗争精神的热情赞颂和乐观主义态度,宣告了统治阶级的更终灭亡。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