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题库(1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题库(1)

2007年04月04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成绩查询

  □ 简述《左传》辞令的特点。

  答:春秋时期,贵族文化高度发达,社会盛行重礼尚文的风气。在外交场合要公平应对,需要表现出温文尔雅的风度以及贵国的文化修养,要讲究辞令之美。因此,在《左传》中便记载了很多文才斐然的辞令。

  ①辞令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如襄公二十五年,郑伐陈,郑国的子产向晋献捷,晋人三次责难郑国,都被子产巧妙地顶了回去。子产多次凭借辞令之妙,使大国不敢对郑非礼。优美巧妙而又体现了礼的精神与深厚的文化修养,是《左传》辞令的普遍特点。

  ②论辩方式上,其辞令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对方折服。春秋时期,礼保持着一定的约束力,如果行为违礼,将会受到谴责,因此相互之交谈要以礼为依据。如名义与齐考公的对话,就是以道义为出发点,指责对方的不道义行为。前人称《左传》“婉而多切”,就在于他不仅有彬彬有礼的外表,更有以礼服人的力量。

  ③有些辞令真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见长。《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向秦穆公分析利害时,就是采用直率而深入的方式,利用矛盾抓住秦不信晋的心理,讲晋国如何失信于秦,火上浇油,威言耸听,紧紧地抓住了秦伯的心理,有力地打动了秦伯。

  ④《左传》虽以细密婉曲著称,但又不尚铺陈,不事夸张,无论记事记言,都能言简意赅,意味悠深。

  □ 简述《战国策》辞令的特点。

  答:《战国策》的散文艺术成就很高,前人称它为“辩丽横肆,亦为文辞之更”,《战国策》中的辞令引人注目。

  ①《战国策》说辞纵横驰骋,辩丽姿肆而又浅显生动,形象生动,引喻谐调,气势充沛,说理充分。《战国策》的辞令与《左传》谦恭文雅、道德礼义的辞令有很大不同,为了打动人心,往往无所顾忌地分析形势,直陈利害,甚至不惜张大其辞,危言耸听。说者在分析利害时或抓住一点,尽力发挥,诱使对方上钩;或虚张声势,极力渲染对方的不利地位,使其听从安排;或故作惊人之语,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再详加辩析。

  ②《战国策》辞令在语言上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如《战国策·齐策一》中记录苏秦劝齐宣王合纵的说辞,文中极尽比喻夸张之能事,气势强大,语气强烈。又如《战国策·楚策四》中庄辛对楚襄王的说辞,层层设喻,气势之壮、辞采之富、描摹之工,都前所未有。

  ③《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这些寓言大多是说者根据临时需要而顺手拈来,取材广泛,寓意鲜明。《战国策·楚策一》中就用“狐假虎威”的寓言说明诸侯表面上怕楚将昭奚恤,而实际是怕楚国。《战国策》中,“画蛇添足”、“鹬蚌相争”、“南辕北辙”等其它一些寓言也都是脍炙人口的佳篇。这些寓言通俗生动,富于现实感。

  □ 简述《孟子》论辩艺术。

  答:《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章法巧妙,气势充沛,章法巧妙,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

  ①孟子善于在论辩中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一次,齐宣王向他问起齐桓王之事,但孟子却巧妙地把话题引到王道仁政上来。他先提起齐宣王不忍以牛衅钟的小事,称赞他有仁心,引起对方的好感;进而批评他虽有仁心却不行仁政,是“不为”,而非“不能”;然后又揭穿其“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并指出,以武力征服天下,后必有灾,只有行仁政,才能无敌于天下,终于引起齐宣王对仁政的兴趣。在对话中,孟子始终掌握主动,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他的宣讲。

  ②采用迂回战术,设好圈套,让对方钻,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孟子为了批评齐宣王未能治理好国家,先问他:“有人把妻子托付给朋友,自己到楚国去,朋友却让妻子挨冻受饿,该怎么对待他?”回答说:“抛弃他。”又问:“法官不能审理好案子,怎样处理他?”回答说:“罢免他。”经过这样两问两答,孟子突然把话题转向治国,问道:“国家没治理好,该怎么办?”齐宣王无法回答,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③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在同农家学派的陈相辩论时,他针对其老师许行“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观点,层层追问对方:许行的各种生活用品来自何处,迫使他说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话,然后反问道:“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紧接着就展开正面论述,说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又举尧舜为例,说明圣人忙于治理天下,无暇亲自耕作,充分暴露了许行观点的不切实际。在此基础上,还批评对方背弃儒家师说而追随许行。由于抓住了对方的破绽,有破有立,文章具有锐不可当的逻辑力量。

  ④提出正面的议论,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如“天时不如地利”一章,在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之后,对天时、地利、人和的作用层层分析比较,更后又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总结全篇,全文步步深入,首尾相应,虽未独立成篇,但已具备完整严密的论说文的雏形。其他如“鱼我所欲也”等章,也都具有这种特点。

  □ 简述司马相如大赋的特点。

  答:司马相如是汉朝有名的辞赋家,他的赋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特点。

  ①结构宏伟,富丽堂皇。司马相如的赋讲求场面开阔,层次分明;由外及里,由上及下,由近及远,有空间的转移和时间的流动;有多种生活、场面和气氛构成了广阔复杂而又极其统一和谐的艺术画面。他的作品正是他自己“赋家之心要包括宇宙”主张的更好体现。

  ②讲究绘声绘形,有声有色。声音色彩多种多样,富于变化,穷形极相,动魄惊心。他的赋在总体气氛上又是富丽、欢娱、热烈而又庄严的,与东汉以后的词赋大不相同。

  ③极大程度地利用了中国方块字在字形构造上的突出特点,排列上给阅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司马相如直接继承了枚乘《七发》中用字方法,并将之推到了顶峰。一排列几十个山字头,几是个水字边,几十个鱼字旁,几十个草字头……给人造成了一种扑面而来的气势感。

  □ 简述班固的文学成就。

  答: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和辞赋家,他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①班固辞赋的代表作是散体的《两都赋》,其特点为天子做喉舌,替朝廷说教。除了《两都赋》外,班固骚体赋的代表作是《幽通赋》。

  ②班固的散文写的也不错,他模仿东方朔《答客难》,创作了《答宾戏》。

  ③班固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咏史》是第一首有案可查的文人五言诗。

  ④班固更著名的是他的《汉书》。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基本尊重客观事实,在叙事及语言上有自己的特点,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简述汉乐府的艺术成就。

  答:汉乐府民歌从劳动人民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①生动的故事性。乐府大都是叙事诗,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动性及情节场面的描写。《孤儿行》中通过叙事写一个被兄嫂虐待,奴隶般受罪的孤儿形象,反映出他前路茫茫,苦海无边。

  ②鲜明的人物形象。乐府诗非常注意描写人物,为了刻画人物,使用的有些手法是具有开创性的。《陌上桑》中为了烘托罗敷的美丽,不去直接写罗敷的容貌,而是通过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来表现罗敷的美写别人在她的美面前的种种反应,就“美的效果来表现美本身”,精彩至极,显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句式自由,变化多样。与《诗经》中以四言为主的句式不同,乐府诗采用杂言体和五言体形式。汉代乐府形式上的更大贡献是开创并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汉乐府作品中,以《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更为杰出,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④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基本上都是口语,朴素自然,没有什么人为的雕饰。它的现实主义传统一直被后代许多杰出的作家们所继承,他的风格形式,具体的表现方法深刻地影响着后世。《采莲》中,尽管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语和一点着力的痕迹,但却勾勒出一幅生动活脱的水墨画。

  □ 简述曹植诗歌创作的前后变化。

  答:曹植的生平、思想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其诗歌创作也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①前期诗歌的重要内容是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怀抱。《白马篇》塑造了一个身怀高超武艺,渴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游侠儿形象。这一形象实际上是曹植自我形象的投影,表达出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也表达了建功立业的远大政治抱负。在他的前期诗中也有不少描写宴饮游乐的,《公宴》、《名都篇》等都是他邺下时期生活和情趣的真实反映。在前期,曹植创作了《赠徐干诗》等赠友诗以及《送应氏·其一》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

  ②后期的诗歌比前期的诗歌内容显得更深沉,艺术更成熟。后期诗歌在内容风格方面与前期大不相同,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反抗,对生存的忧思和恐惧。构成了后期诗歌的悲愤基调。《赠白马王彪》一诗,始终倾注了诗人悲愤忧伤的强烈感情色彩,情真意挚,悲切动人,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运用多种抒情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抒写那深沉复杂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而又从容不迫。诗的形式新颖,自创新题,显示了诗人高超的创作技巧。有志难申的苦恼,无可奈何的忧愁,对迫害的愤怒与反抗,对生存的忧思和恐惧,共同构成了他后期诗歌悲愤的基调。著名的《七步诗》就有很深的这种基调,另外他后期的一些游仙诗和情诗也带有这些人生内容。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