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质量管理学”复习资料(填空题)
1、 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称为(质量)
2、 产品质量特性分为(真正)质量特性和(代用)质量特性。
3、 真正质量特性是(顾客)的期望和要求,而代用质量特性是(企业)为实现真正质量特性所作出的规定。
4、 产企业的硬件质量环一般包括市场调研、设计、规范的编制和产品研制、采购、工艺策划和开发、生产制造、(检验试验和检查)、包装和贮存、销售和分发、安装和运行、(技术服务与维护)、用户处置11个环节。
5、 美国政府在第二次大战后制定的战时国防标准,是以(休哈特)的质量控制图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中的(正态分布)“6σ”的方法预防废品。
6、 质量管理学既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又涉及(数学)、(数理统计学)等自然科学,并且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属于“边缘科学”。
7、 “在质量大堤的保护下生活”,是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朱兰)博士用来比喻提高产品质量的意义而提出来的。
8、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正经历着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市场竞争已由(价格)竞争为主转向(质量)竞争为主,质量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文化水平。
9、 (产品质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胜利的关键因素。
10、 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11、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全体职工以及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更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使组织、全体成员及社会均能受益,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和发展。
12、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全一多样”。即(全员)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13、 全员的质量管理就意味着全面质量管理要“〔始于教育〕、〔终于教育〕”
14、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就意味着全面质量管理要“始于识别(顾客的需要),终于满足(顾客的需要)”。
15、 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就是要“以(质量)为中心,领导重视,(组织落实)、(体系完善)
16、 多方法的质量管理的要求是“(程序科学)、(方法灵活)、(实事求是)、(讲究实效)
17、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企业建立(质量体系)、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立足点和依据,也是质量管理活动取得成效和(质量体系)有效运转的前提和保证。全面质量管理基础工作的好坏,决定了(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水平,也决定了企业能否面向市场长期地提供顾客需要的产品。
18、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一般包括:(标准化工作)、(计量工作)、(质量信息工作) 、(质量责任制) 、(质量教育工作)
19、 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两个方面的内容。
20、 企业标准化工作一般应符合的具体要求有(权威性)、(科学性) 、(群众性) 、(连贯性)、(明确性)
21、 计量工作的特点有(一致性)、(准确性)、(可溯源性)、(法制性)
22、 在确定配备计算检测设备时,既要考虑满足保证产品(质量特性)的要求,又要估算好配备计算检测设备的(投资),避免因配备的计量检测设备的等级过高造成资金浪费。
23、 要使质量信息在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中发挥作用,就应使质量信息满足(及时)、(准确)、(全面)、(系统)的要求。
24、 (生产班组)是生产活动的第一线,是企业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是企业质量体系的基础环节,也是质量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
25、 质量责任制的实质是(权)、(责)、(利)三者的统一。
26、 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必须从提高职工的素质抓起,把质量教育作为“(第一道工序)”。
27、 GB/T 19000一ISO 9000系列标准是一套(精心设计)、(结构严谨)、(定义明确)、(内容具体)和(实用性强)的管理标准,它包括“两个指南”和“(三种质量保证模式)”。
28、 GB/T 19000?1一ISO 9000?1阐述了系列标准在选择和使用中的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质量体系标准与技术标准互补性);(若干质量概念之间的差别和相互关系);(质量体系的四种情况);(质量体系的应用)。
29、 GB/T 19004?l?ISO 9004?1是指导企业建立和实施全面有效的内部管理的质量体系文件。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引言,阐述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的目标和任务);二是正文部分,阐述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及其要素的要求)。
30、 ISO 9000族标准包括:(ISO9000)至(ISO9004)的所有国际,标准和各分标准;(ISO10001)至(ISO10020)的所有国际标准和分标准;,(ISO8402-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
31、 质量成本是衡量企业质量管理活动和质量体系(有效性)的依据。
32、 质量成本的降低可以通过提高(工作质量)实现,同时能给企业增加利润。
33、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既定的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的总和。
34、 研究质量成本的意义有:有利于(控制和降低成本)、有利于贯彻(质量责任制)、有利于满足顾客关于(质量成本)方面的需要、有利于监测和评价(质量体系)、促进企业领导重视(产品质量)。
35、 质量成本可以划分为(直接)质量成本和(间接)质量成本。
36、 直接质量成本是指在产品的制造和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质量成本,一般由(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四个部分组成。
37、 企业内部由于生产的产品质量有缺陷而造成的损失和为处理质量缺陷而发生的费用总和称为(内部故障成本)。
38、 在销售和使用中发现产品缺陷而产生的由制造企业支付的一切费用的总和称为(外部故障成本)。
39、 收集、整理、分析、保存全部质量信息的费用称为(质量信息费)。
40、 为了满足顾客全部规定的和隐含的需要,确保现有过程不发生故障而发生的费用称为(符合性成本)。
41、 质量成本分析、研究的三个阶段为(宣传阶段)、(计划实施阶段)和(巩固阶段)
42、 根据订货合同规定或其他有关的协议、承诺,在保修期间对顾客提供技术服务的费用称为(保修费)。
43、 在“一次交验合格”的情况下,为检验产品质量而发生的一切费用称为(鉴定成本)。
44、 确定产品质量等级的评审费用称为(质量评审费)。
45、 开展质量成本的分析、研究本身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质量成本只是帮助企业领导了解(质量问题),发现改进机会和衡量改进活动进展情况的一个工具。
46、 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看,营销作为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中的第(一)环,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市场(调研),其主要目的是(识别顾客的需要),适当地确定产品质量要求并形成文字。
47、 质量管理活动是通过质量(体系)来实施的。
48、 质量体系涉及质量环的全部阶段,从更初的(识别市场需要)到(更终满足顾客需要)的全过程,即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
49、 质量职责是指对企业务部门和各级各类人员在质量管理活动中所承担的任务、(责任)和(权限)的具体规定。
50、 直接质量职能通常和(质量环)上所有的活动相联系;间接质量职能和(质量环)有间接的联系,如教育培训和后勤保障等。
51、 任何一个产品的研制、开发必然受到(技术条件)、(社会需求)、(环境条件)三个因素的制约。
52、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上的发明到技术上的实现的时间越来越短,产品的更新周期已从几十年缩短到(6-8)年。
53、 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目的是为了赢得更多的(顾客),给企业带来效益。
54、 社会需求的调研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顾客对产品期望的功能)、(顾客的消费心理和动机) 、(消费习惯) 、(消费水平)
55、 影响环境开发的环境因素很多,需要调研的内容亦很多,大体上可归纳为(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治)环境。
56、 市场调查的内容有(市场环境)调查、(技术发展)调查、(产品)调查、(价格)调查、(市场需求量)调查、(流通渠道)调查、(促销方式)调查。
57、 市场调查的方法有(访问)法、(观察)法、(实验调查)法、(试用和促销)法。
58、 质量信息的分析和评价包括(质量)分析、(用途)分析、(竞争)分析、(消费者或顾客)分析、(新产品开拓市场)分析、(产品市场寿命周期)分析。
59、 营销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丰富的(专业)知识、一定的(销售)技术、善于把(顾客)利益和(企业)利益协调一致的能力、为(顾客)服务的高度责任感。
60、 营销人员既是企业的(销售)员,又是市场的(情报)员;既是产品的(宣传)员,又是(顾客)的服务员。
61、 产品市场寿命周期一般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62、 产品的社会需求分析就是通过了解顾客现实的和(隐含)的需求以及顾客对产品的(改进)意见,确定产品的质量等级、数量、()和投放市场的时间。
63、 个人的收人水平是影响其对产品选择的()因素,因此企业要根据不同层次顾客的需要开发出不同(价格)的产品。
64、 影响产品开发的政治环境指的是社会制度、政府的(政策)、法律以及各种(组织)对产品开发的影响。
65、 产品设计的质量职能就是把顾客的需要转化为(材料)、(产品)和(过程)的技术规范。
66、 产品设计是企业确定产品质量(等级)和产品质量(水平)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67、 现代产品结构复杂、精度高,往往是(技术密集型)产品。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工艺技术,工作量大、耗资多、周期长、(风险)大。
68、 技术方法的改革主要内容是一些重要质量指标的(数量)化,并采用新的(设计)技术。
69、 总体方案设计阶段是在审查产品开发建议书的基础上,制定新产品(计划任务书)。
70、 初步设计阶段的任务主要是(技术设计)工作。
71、 详细设计与试制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工作图)设计。
72、 小批试生产阶段的目的是考验(工艺)。
73、 产品的构思,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需要吸收型,适用于(中小)企业开发产品;一种是技术推动型,适用于(技术水平高)的企业开发新产品。
74、 为了确保新产品开发的成功,要对各种新产品方案进行分析、研究,更后确定所开发的新产品,即新产品开发的(决策)。
75、 新产品的开发决策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从事产品开发的(科技人员)进行新产品开发决策;由企业(经营管理者)作出决策;由企业经营管理者负责,吸收从事新产品开发的(技术人员)、(计划人员)、(营销人员)、(试制人员)共同参加,进行新产品开发决策。
76、 在产品设计各个阶段结束时,应按计划对设计的结果进行正式的、形成文件的、系统的、严格的(评审)。
77、 设计评审应围绕满足(顾客)需要、(产品规范)、确保产品满足规定要求等方面进行评审。
78、 外购的材料、零件和部件是企业产品的组成部分,因而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79、 在采购现代产品时,需方在了解供方在设计、工艺、制造和试验等方面的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决定是否采购或(签订合同)。
80、 选择合格的供应商是(采购)活动的首要工作。
81、 供应商调查是对供应商能力作出的一种(预测)。
82、 调查表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内容:经营管理、设计、制造、采购、(质量控制)、检验和试验、质量协作、(资料体系)、人员、(质量成果)。
83、 对供应商设计资格审查一般要涉及三个部门:工程技术部门、采购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
84、 对供应商制造能力的调查,其内容大体上是(管理能力)、(技术能力)、运用质量控制工具和手段的能力。
85、 对供应商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能促使供应商的上层管理部门对某些问题采取措施,这些问题靠供应商自己的(质量管理人员)往往无法通报上层管理部门。
86、 供需双方的合同中应包括:(质量保证)协议、(验证方法)协议、(解决争端)的规定等。
87、 采购现代产品,不仅购买产品本身,而且还购买供应商在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质量控制)、(技术帮助)等方面的能力。
88、 联合质量计划中一般要包括经济、(技术)、(管理)等三个方面。
89、 监督供应商是为了保证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符合既定标准或(适用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切活动。监督供应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对供应商的(定期访问)来实施监督;另一种是派出(驻厂代表)执行对于某些重大产品或危及人身安全和有重大影响的产品的经常性监督。
90、 日本制定供需双方质量管理十条原则时要求:供需双方必须相互信任、(相互协作)、怀着(共存共荣)的观念和企业的(社会荣誉)感。
91、 我国制订的处理供需双方的关系的原则有:效益原则、(法规)原则、(计划)原则、择优原则、(平等)原则、(整体)原则。
92、 “供应手册”是企业用来指导(采购)活动和处理同(供应商)关系的一种工具。
93、 生产制造的质量职能就是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人)、(机)、(料)、(法)、(环境)和(测量)等的控制,稳定地、经济地生产出符合设计所规定的质量标准的产品。
94、 生产制造过程是产品的(实现)过程,是实现(质量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更经常、更大量、更活跃的(质量管理)工作。
95、 工序包括加工、(检验)、(搬运)、停留四个环节。影响工序因素一般包括操作者、(机器设备)、(材料)、(工艺方法)、(测量)和(环境)六大因素。
96、 标准偏差的(6)倍可以表示工序能力的大小。
97、 根据B=6知:B越大,表示工序的实际精度越(差),工序能力越(小);B越小,则表示工序的实际精度越(高),工序能力越(大)。
98、 工序能力的测定十分重要,测定所得的数据对于产品设计、(工艺制定)、(计划安排)、(生产调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99、 工序能力过高时,工序能力等级是(特)级,其指数范围为(Cp>1.67);工序能力充分时,工序能力等级是(1)级,其指数范围为(1.33<Cp≤1.67);工序能力尚可时,工序能力等级是(2)级,其指数范围为(1<Cp≤1.33);工序能力不充分时,工序能力等级为(3),其指数范围为(0.67<Cp≤1);工序能力不足时,工序能力等级为(4),其指数范围为(Cp<0.67)。
100、 提高工序能力的途经有三个,即减少(中心偏移量)、减少(标准偏差)、增大(公差范围)。
101、 减少工序中心偏移量时,应改变操作者孔加工偏向(下)差及轴加工偏向(上)差等的倾向性加工习惯,以公差(中心值)为加工依据。
102、 修订公差范围,其前提条件是必须保证放宽公差范围不能影响(产品质量)。
103、 在工序能力分析时,(减少中心偏移量)作为提高工序能力的首要措施。只有当偏移量等于0,而Cp仍然小于1时,才考虑提高工序能力,减少工序加工(分散程度)或考虑是否有可能放宽(公差范围)
104、 质量控制点是指在质量活动中需要重点进行控制的(对象)或(实体)。它是一个广泛的(实体)范畴,同时它还具有(动态)性。
105、 对产品的适用性[(性能)、(精度)、(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等]有严重影响的关键质量特性、关键部位或重要影响因素,应设置质量控制点。
106、 质量控制点一般可以分为(长期)型和(短期)型两种。
107、 设置质量控制点,加强(工序)管理,是企业建立生产现场质量分体系的重要环节。
108、 一个产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应设置多少个质量控制点,要根据产品的(复杂)程度,以及技术文件上标记的(特性分类)、(缺陷分级)的要求而定。
109、 经验表明,产品的质量事故,往往不只限于技术方面的原因,(人为)的因素也常常占有很大的比例。
110、 对于连续生产价值较低的产品,一般采用(日期)编号作为可追查的标志。
111、 对于重大、精密产品应加强(批次)管理,保证零件、部件、组件批次标志清楚,记录齐全,达到质量的(可追查)性。
112、 质量控制点是在质量管理中运用“(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这一基本原理的具体体现。
113、 质量特性分为(关键)特性、(重要)特性、(一般)特性三类。
114、 缺陷按严重性分为(A)级??致命缺陷、(B)级??重缺陷、(C)级??轻缺陷三级。
115、 检验的目的是按标准验证产品质量特性是否符合(要求),从而剔除那些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确保用户使用的产品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
116、 一般说来,检验包括以下步骤:(明确质量的要求)、(测量试验)、(比较) 、(判定)、(处理)。
117、 检验的质量职能有(保证职能)、(预防职能)、(报告职能)、(监督职能)四项。
118、 质量检验工作的监督对象是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整个过程。
119、 长期以来,企业检验部门主要行使着(保证)的职能,而(预防)和(报告)特别是(监督)的职能在质量检验中往往被忽视。
120、 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质量检验,更重要的是通过检验数据加强(工序)控制,把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控制起来,使(工序)保持稳定的状态,这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
121、 理化检验就是以机械、电子或(化学)量具为依据和手段,对产品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测定,以确定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检验方法。
122、 感官检验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不太准确,而且往往受人本身专业判断水平的影响,但由于其(简便快捷)、(费用较低)的优点,在实际生产中也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
123、 以人的感官作为测试器具有判断产品特性的感官检验属于(分析型检验)
124、 感官检验一般分为(分析型)感官检验和(嗜好型)感官检验。
125、 对外购件和外购材料进行检验,目的是确保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和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外购件、外购材料的检验是在(入库)和(投产)之前进行的。
126、 由于原材料、外购件和外协件种类多、数量大,因此在检验中应(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对于产品质量影响较大、供方质量保证信誉较差或(信息不全面)以及(检验成本)小的,可以重点检验。
127、 首件检验一般采用三检制,即工人(自检)、班组长(复检)、检验员(检验)。
128、 对于在同一批量的生产过程中不稳定的工序,一般要在该批量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定时(抽样)检验。
129、 成品检验的目的在于保证(不合格的成品)不出厂,(不合格的成品)不入库。
130、 检验指导书包括以下内容:受检产品的(技术性能),所有性能的(技术要求),(加工工序)及准备使用的检验设备的(详细清单)。
131、 全检产品有:(质量要求)高的;(价值和费)高且复杂的;不合格品可能会造成(人身安全)或其他严重后果的。
132、 质量检验计划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检验活动的(总体)安排;另一是对检验活动的(具体)安排。
133、 质量检验计划的总体安排包括:编制检验(流程图);设置(检验站);确定检验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以及检验的(数量);确定检验(项目),以及建立检验数据(处理系统)。
134、 我国国家标准CB2828??87将不合格分为三类,即(A)类、(B)类和(C)类。
135、 为了有效地发挥检验站的作用,必须向每个检验站的检验人员提供检验(内容)、(方法)及检验所需的(全部知识)。
136、 不合格品的控制措施有六种,即(标识)、(隔离)、(评审)、(处置) 、(预防措施)、(防止再发生)
137、 对不合品的处置主要包括:(返修)、(降级)、(报废)、(特许)、(返工)。
138、 出现不合格品后,应对其进行质量分析,努力做到“三不放过”,即(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未明确)不放过,(措施未落实)不放过。
139、 消除不合格的原因的措施有:(审核)(内部和外部的);(过程不合格报告) ;(管理评审) ;(市场反馈) ;(顾客投诉)
140、 不合格品的鉴别与隔离,属于(符合型)判断,应以检验部门为主;但不合格品的评审和处置属于(适用型)判断,应由企业另行指定的部门及其人员进行评审,以确保它们能够使用、(返修)、(降级)、让步或者报废。
141、 在我国企业的机构设置中,一般都设有检验部门。但是在检验人员的归属上存在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检验人员归属(检验)部门;第二种方式是检验人员由(所在车间)管理;第三种方式是介于前两种之间的一种(混合方式)。
142、 检验人员的工作质量的直接标志就是(错检)、(漏检)的程度,也即(检验差错)的程度。造成检验差错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差错)、(粗心大意)的差错和(明短故犯)的差错。
143、 技术差错可以通过(复核)检验、(循环)检验、(重复)检验、(标准样品)检验方法来发现。
144、 检验人员明知故犯的差错包括:检验人员的(欺骗)行为;检验人员操作上(偷懒)而(偷工省时);缩小检验中(出现的问题)等。
145、 使用过程是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更后一个过程,即(实现)过程,包括产品的(包装)、(运输)、(入库保管)、(销售)、(安装)、(使用),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146、 使用过程的质量职能就是:积极开展(售前)和(售后)服务;收集(使用现场)的质量信息。
147、 使用过程的质量管理可以分为(销售前)的质量管理和(销售后)的质量管理。
148、 在顾客使用产品之前,从保证实现产品的既定质量出发,要着重抓好三项工作,即(包装)、(运输)和(入库保管)
149、 对于包装质量的直接要求是(保护性)、(实用性)和(商品性)
150、 严格地说,包装是产品生产的更后一道(工序),而当产品出厂以后,包装又是市场上产品的“(外衣)”。
151、 销售后的质量管理主要指的是(售后服务)。它属于产品的(附加利益),是现代产品整体概念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152、 售后服务有助于提高产品(信誉),促进产品(销售)。使用中的产品是更有说服力的(推销员)。
153、 具有战略头脑的经营者总是千方百计地降低企业产品的故障。其中重要的措施之一是加强(售后服务),指导和帮助顾客正确使用本企业的(产品)。
154、 售后服务的内容主要有(咨询介绍服务)、(技术培训服务)、(运送、安装和调试服务)、(三包服务)、(维修服务)和(访问服务)。
155、 1995年8月,(国家经委)、(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工商局)、(财政部)联合发布了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简称“新三包”。该规定分别明确了(销售者)、(修理者)、(生产者)的方式和时效期限以及几种责任方式的先后次序。
156、 顾客使用产品的质量信息是评价产品质量更(直接)、更(确切)、更(及时)的重要信息,做好现场使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传递)工作,是不断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
157、 为了正确分析顾客意见,使其成为提高质量的可靠(信息来源),就必须对现场使用的质量信息进行管理。
158、 随着产品的不断增多和顾客的不断增加,单纯靠(传统)的方法统计分析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信息管理的要求,应该借助于(计算机)将现场质量信息(分类)、(编码)、储存在计算机内,经过处理,及时、准确地提供所需要的信息。
159、 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建立(质量体系)并使之运转。
160、 质量体系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确保了质量管理活动的(有效性);通过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确保了质量体系的(适宜性)和质量管理活动的长期(有效性)。
161、 质量体系涉及产品寿命周期的全部阶段,从更初(识别市场需要)到更终(满足要求)的全过程。即营销、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制造)、(检验)和(使用)等六个过程。
162、 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领导)。
163、 质量体系文件主要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计划)、(质量记录)、(作业指导书)
164、 程序文件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它应根据组织规模、(活动的性质)和质量手册(预定的范围)与结构不同,采取不同的形式。
165、 用来证明质量体系符合规定要求并验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的文件称为(质量记录)。
166、 质量方针是企业内各部门和全体人员执行质量职能以及从事质量管理工作所必须遵循和依从的(行动指南)
167、 按照质量目标达到目标的期限的长短,质量目标可以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168、 在制定质量指标时,应力求(数量化),即使不能够量化,也应保证质量目标的(可考核性)。
169、 我国企业的质量计划通常指的是(质量指标)计划、某项目或产品的(攻关)计划、(质量改进措施)计划、产品(升级换代)计划和产品 [项目](质量赶超)计划等。
170、 各级管理者的质量职责的共同点是增强(质量意识)、重视(质量教育)、创造持续的(质量改进)的环境等。
171、 质量管理办公室由(厂长)直接领导,主要负责(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检查)和(监督)各部门所进行的质量管理工作。
172、 质量管理委员会由(厂长)任主任委员,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总(质量师)和部分厂级(领导)任副主任委员,质量管理部门的(行政负责人)担任秘书长。
173、 企业质量管理活动成绩的好环,必须根据顾客在购买和使用该企业的产品后的“(满意程度)”(一般可用投诉数来反映)加以客观评价。
174、 质量审核是从顾客的立场出发,按一定的标准要求而进行的一种(系统的)、(独立的)、(有计划的)质量管理活动,其目的在于评价企业是否需要采取(纠正)和(改进)措施。
175、 质量审核是企业领导实现对(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工作的(自我诊断)、(自我调节)和(自我改善)的一种重要职能。应由企业的厂长[经理]领导,其(计划)、(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和(检查)等具体工作应由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
176、 质量审核一般包括(产品质量审核)、(质量体系审核)、(过程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等。
177、 产品审核是对零部件以及产品检验的(检验),对产品试验的(试验),对评估供应商评级程序的(评估),其目的不是对产品或过程控制的重复,而是确认过程控制的(真实性)。
178、 产品质量审核是根据精心制定的(质量计划)来进行的。按照顾客的(使用条件)对产品进行检验,是产品质量审核应当遵循的原则。
179、 编制产品质量审核大纲是实现产品质量审核的一个(指导性)文件。
180、 产品质量审核评级指导书由两项内容组成:第一项内容是列出质量审核的(具体项目);第二项内容是对每个产品审核项目可能发生的质量缺陷具体给出应判定的(缺陷等级)。
181、 理想的审核抽样地点应在产品的(使用过程)。
182、 根据经验通常将审核样品容量控制在(50)以内。
183、 在产品质量审核时,究竟应随机抽取多大的样本容量应根据生产批量的(大小)、产品的(复杂程度)、生产过程的(稳定性)、产品的(使用要求)和(审核费用)等因素来决定。
184、 质量体系审核是企业本身或外部对企业实施的质量体系诸要素能否有效地达到规定的(质量目标)和(顾客的要求)所进行的有计划、(独立)、(定期的检查)和(评价)活动。
185、 质量体系审核的目的是评价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和实施质量体系诸要系的(有效性)。
186、 质量体系审核计划是开展质量体系审核的(依据),它主要是对质量体系审核活动事先作出的(统筹安排)。
187、 质量体系审核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体系审核项目一览表)、(审核人员进行审核的依据)、(审核方法)、(审核时间)等。
188、 体系审核工作牵扯整个企业的全部质量管理活动,应由企业(主管质量管理工作的领导)亲自组织实施。
189、 开展质量体系审核,主要是深入现场对质量体系实施计划中确定的(审核项目)进行调查核对。
190、 在质量体系审核中应注意:不能把与质量有关人员的责任推给(审核机构),不能把审核的(核对范围)扩大。
191、 过程审核的目的是研究和改善过程质量控制的(现状)、提高过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审核对象是在质量控制计划中作出安排并且正在运行的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的(过程)。
192、 过程质量审核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审核项目一览表)、(审核人员的分工)、(审核的依据)、(审核的具体方法)、(审核的具体时间)等。
193、 管理评审的目的,主要是查明质量体系对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性),一旦发现不适应应立即加以调查和完善,使质量体系始终适应(质量方针)和(目标)的要求,并围绕方针和目标来运行,以保证长期稳定地生产出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或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194、 管理评审一般是每(两)年进行一次。
195、 不断提高质量和使顾客满意是持续进行质量改进的(原动力)
196、 质量改进是通过改进(过程)来实现的。
197、 质量改进包括(防守)型改进和(进攻)型改进两种类型。
198、 当今市场的竞争已经由价格竞争为主转向(质量)竞争为主,(质量)已成为企业间竞争的一种资格。
199、 质量改进的措施有(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
200、 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始于质量改进的(识别)。
201、 质量改进工作在组织方面的普遍规律是:每个项目都必须明确由谁负责(进行指导),由谁负责(“诊断”)
202、 质量改进的实质是质量(变革)
203、 质量改进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创造并保持有利于持续质量改进的(环境);一方面是对质量管理活动进行(计划)、(组织)、(衡量)和(评审)
204、 质量改进目标与企业总的(经营目标)相结合,并突出提高(顾客)满意程度和(过程)的效果和效率。
205、 质量改进的组织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在组织内部的(纵向分层次)寻求质量改进的机会;二是在跨部门过程中(横向)寻求质量改进的机会。
206、 质量改进的衡量就是对某一具体改进目标和活动的成果进行(客观)的、(综合)的、(有系统)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识别)和(判断)进一步改进的机会。
207、 质量改进活动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为PDCA循环,即(计划)一(执行)?(检查)?(总结)循环。
208、 推动PDCA循环,关键在于(总结(A))阶段。
209、 质量差错可以分为由(工人)造成的和(管理人员)造成的两种。
210、 工人可控差错可以分为(无意)差错、(技术)差错和(有意)差错三类。
211、 无意差错的特点是(随机性)和(无规律性)。
212、 技术差错的特点是(非常普遍性)和(带有规律性)。
213、 有意差错的特点是(明知故犯)
214、 管理人员的可控差错可以分为(无意)差错、(技术)差错和(有意)差错三类。
215、 统计方法是指有关(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并对其所反映的问题作出一定结论的方法。
216、 在质量改进活动中,比较两事物的差异需要用到(假设检验)、(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和(水平对比法)等方法。
217、 在质量改进活动中,分析影响事物变化的原因所用的方法有(因果图)、(调查表) (散布图) (排列图) (分层图) (树图) (方差分析)等。
218、 在质量改进活动中,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方法有(散布图)、(实验设计法)、(排列图)、(树图)和(头脑风暴法)等
219、 缺陷位置调查表可用来(记录)、(统计)、(分析)不同类型的外观质量缺陷所发生的部位和密集程度,进而从中找出(规律性),为进一步调查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事实依据。
220、 调查表法在应用中,常见的错误主要是(调查表设计不当)和(记录数据上的出错)
221、 分层法分层的目的在于把杂乱无章和错综复杂的(数据)和(意见)加以归类汇总,使之更能确切地反映(客观事实)。
222、 分层法分层的原则是使同一层内的数据波动幅度尽可能(小),而层与层之间的差别尽可能(大),否则起不到归类汇总的作用。
223、 分层法的分层标志通常有(人员)(机器)(材料)(方法)(测量)(时间)(环境)(意见)(观点)和(想法)
224、 因果图,又叫(石川图)(特性要因图)(树枝图)(鱼刺图)等。它是表示(质量特性)波动与其潜在原因关系,即表达和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图表。运用因果图有利于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解决(质量问题)。
225、 一张完整的因果图展开的层次至少应有(两)层,许多情况下还有(三)层、(四)层或更多的层。
226、 工厂中常说的两图一表是指(排列图)(因果图)和(对策表)
227、 头脑风暴法可以用来识别存在的(质量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还可用来识别潜在(质量改进)的机会。
228、 头脑风暴法的应用程序可分为两大阶段,即(引发和产生创造思维)的阶段、(整理)阶段。
229、 日本的川喜田二朗(KJ)法就是根据(头脑风暴法)创造出来的。
230、 树图可以系统地把某个质量问题分解成许多组成要素,以显示出(问题)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顺序关系。
231、 矩阵图是以矩阵的形式分析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图形。它由三部分组成:(对应事项)、(事项中的具体元素)和(对应元素交点处表示相关程度的符号)。
232、 矩阵图可以分为五类,即(L型)矩阵图、(T型)矩阵图、(Y型)矩阵图、(X型)矩阵图、(C型)矩阵图。
233、 亲和图常用于归纳整理所收集到的由“头脑风暴法”所产生的(意见)、(观点)和(想法)等语言资料。
234、 亲和图又叫(A型)图解、(近似)图解,是(KJ)法的一种类型。
235、 直方图是(频数)直方图的简称。它是用一系列宽度(相等)、高度(不等)的长方形表示数据的图。长方形的宽度表示数据范围的(间隔),长方形的高度表示在给定间隔内的(数据数)
236、 常见的直方图有(正常)型、(偏向)型、(双峰)型、(孤岛)型、(平顶)型、(锯齿)型。
237、 标准偏差表示数据的分散程度。它越小,数据分散程度越(小),加工精度越(好);它越大,数据分散程度越(大),加工精度也越(差)。
238、 控制图建立在(数理统计学)的基础上,它利用(有效数据)建立控制界限。
239、 控制图按数据的性质分成(计量值)控制图和(计数值)控制图两大类。
240、 排列图有两个作用:一是(按重量顺序显示出每个质量改进项目对整个质量问题的作用);二是(识别进行质量改进的机会)。
241、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分析意大利社会财富分布状况时得到“(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结论。
242、 散布图是研究成对出现的两组(相关数据)之间的简单示图。可以用来发现、显示和确认两组(相关数据)之间的相关程度,并确认其(预期)关系,常在质量改进活动中得到应用。
243、 散布图的分析判断方法有(对照典型图例法)、(简单象限法)、(回归分析法)等。
244、 应用散布图时,应将不同性质的数据(分层)作图。否则将会导致不真实的判断结。
245、 宏观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创造良好的外部(质量环境),在企业外部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活动)的总称。
246、 企业靠良好的质量管理、靠良好的产品质量,并不一定能在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这使企业既没有改进产品质量的(外在)压力,也没有改进产品质量的(内在)动力。
247、 世界经济的增长已经由(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经济增长的效益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上。
248、 质量管理体制是实现宏观质量管理目标的(组织)保证。
249、 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和我国经济增长的(突破口),这是有识之士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共识。
250、 建立质量管理体制的目的,是为了使我国的(产品质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251、 质量工作必须纳人法制轨道,使得质量工作(有法可依)。
252、 (技术)和(管理)常常被比作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
253、 质量监督的手段和形式可以是国家的行政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消费者的监督)等。
254、 质量监督的依据是国家和政府制定的(质量法规)和(产品技术)标准。
255、 质量监督是对产品(质量)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256、 质量行政监督的类型有(集中)型和(分散)型。
257、 我国质量监督已经形成了“(集中为主),(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258、 质量监督工作按其性质、目的、内容和处理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即(抽查型)质量监督、(评价型)质量监督、(仲裁型)质量监督。
259、 我国有关产品质量的基本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260、 企业赢得“货币选票”的更基本的条件是(质量)。消费者作为产品的使用者,同时也是产品质量的更终(检验者)
261、 为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对于涉及人身安全,健康的产品实行(政府)控制。
262、 1903年,英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认证标志,即使用BS字母组成的“(风筝标志)”。
263、 1970年,欧洲电工委员会成立了电子元器件委员会,负责建立国与国之间电子元器件质量评定制度,即(CCEC)制度。
264、 国际电工委员会缩写为(IEC)。
265、 国际认证管理委员会缩写为(CMC)。
266、 国际检查协调委员会缩写为(ICC)。
267、 国际标准化组织缩写为(ISO)。
268、 国际合格评定委员会缩写为(CASCO)。
269、 第三方认证更重要的目的是保证达到用户手中的产品的质量是(可靠)的,这就是需要解决产品质量持续符合标准的方法,通过(检查)、(评定)企业的质量体系,来证明企业具备持续稳定地生产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的能力,是一种较(经济)、(简便)的方法。
270、 认证制度应包括(产品和质量体系)认证和(认证机构)认可两方面的内容。
271、 为了确保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应对认证机构的资格进行评价和认可。
272、 需认可的认证机构包括:(产品认证)机构;(体系认证)机构;(检验)、(检定)机构;(培训)机构。
273、 (技术标准)是认证制度的基础,标准水平越高,被认证的产品的质量水平越高。
274、 我国认证体系的组织结构分为四个层次:(授权)机构;(认可)机构;从事认证实践的机构和人员,包括(产品)认证机构、(质量体系)认证机构、校准和实验室以及注册审核员及评审员;(企业)。
275、 认证的基本要素包括(型式)试验、(质量体系)检查、(监督)检验和(监督)检查。
276、 认证制度的类型有:(型式)试验;(型式)试验加(市场抽样)检验;(型式)试验加(工厂抽样)检验;(型式)检验加(认证后)监督;(型式)试验加(工厂质量体系)评定加(认证后)监督;(工厂质量体系)评定;(批检);(百分之百)检验。
277、 目前,我国已颁布的产品质量认证标志可分为3类,即(方圆)标志及其变形、(PRC)标志和(长城)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