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政治经济学 >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17)

2007年05月11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双十一

  9.4 食利者阶层和食利国是怎样形成的?

  答:①食利者阶层的形成。食利者阶层是指那些完全脱离了生产经营活动,专靠“剪息票”(即吃利息)为生的一批剥削者。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已存在食利者,但未形成一个特定阶层。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由于股份公司的迅速发展和少数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控制大量企业,坐吃股息,从而形成了日益增大的食利者阶层。他们占据大量国民收入,不创造任何社会财富,却骄奢淫逸,浪费大量物质财富和社会劳动。②食利国的形成。食利国是指依靠资本输出来剥削和掠夺其他国家和地区,以获取大量财富和收入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大量的资本输出,使越来越多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成为食利国。

  9.5 垄断统治为什么会造成多种危机交织并存?

  答:多种危机交织并存的根源在于垄断本身。①垄断导致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从而必然导致经济危机更加深重,频繁爆发。②垄断导致财政、货币危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降低失业率,每当经济不景气时,便采取刺激经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就大大增加了政府开支,导致大量财政赤字。为弥补财政赤字,又大量发行公债,增发纸币。其结果是引起财政危机和货币信用危机。③7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90年代以来,个别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多数国家仍处于低增长、高失业的境地。

  9.6 为什么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必然性?

  答:①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客观要求。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社会化大生产的冲突日益加剧,在客观上必然要求建立与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的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无法使之缓解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将过渡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③资本关系的社会化为社会主义准备了经济条件。资本关系由单个资本到股分资本,再到私人垄断资本,再到国家垄断资本,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更充分的经济条件。资本社会化形式的历史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9.7 如何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

  答:①资本主义历史过渡性的内涵。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指出:“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这是对资本主义历史过渡性更精辟而辩证的论述。②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并不是要对资本主义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社会主义要否定的是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经济制度,要从批判的角度考察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和历史局限性,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同时又要借鉴、继承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些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方面,为我所用,以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10.1 为什么说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和更替是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答:①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当原有的生产关系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力就要突破旧的生产关系,从而发生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建立起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由奴隶社会制度取代原始社会制度,由封建社会制度取代奴隶社会制度,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取代封建社会制度,再由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都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都意味着社会历史的进步。

  10.2 马克思怎样划分从资本主义社会消亡到转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

  答:马克思将从资本主义社会消亡转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和不断发展的历史阶段:①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②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③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

  10.3 怎样理解公有制是目的还是手段?

  答:①目的和手段是相对的。某一事物,在复杂的经济关系链条中,相对于上一个环节来说,可能是目的,相对于下一个环节来说,可能是手段,即前提条件意义上的手段。②公有制是目的还是手段不能孤立地判断。在社会主义还没有取得胜利,公有制尚未建立以前,社会主义运动的直接任务和目的是要建立公有制,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当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公有制已经实现时,公有制就不再是社会主义直接追求的目的,公有制的任务和目的首先应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10.4 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答: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①生产力要有较高程度的发展。剥削的存在,既是生产力发展到出现剩余产品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发展不够高的结果。生产力的一定高度的发展,是消灭剥削的物质条件。同时,只有生产力的较高程度发展,才能为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②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消灭剥削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在私有制基础上,生产力即使发展,也不可能消灭剥削。而且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人们共同富裕的必要经济前提。

  10.5 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实行按劳分配?

  答: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在于:①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没有达到能够实行按需分配的高度,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这种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方式。②劳动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还只是或主要是谋生的手段。因而人们要通过劳动取得谋生手段和生活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③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没有社会主义公有制,就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这种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同时,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劳动者个人所能提供给社会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因为没有属于私人的生产资料可提供。而每个劳动者从社会所能获得的,也只能是个人消费品。

  10.6 按劳分配的对象是怎样决定的?

  答:按劳分配的对象是由两个条件决定的:①生产力水平。按劳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成果,社会主义社会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分配什么和分配多少。②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的分配方式,因而分配的对象只能是消费资料。

  10.7 怎样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过剩?

  答:①社会主义社会保持合理生产过剩的必要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量过多地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量,经常会爆发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固定资本消耗的补偿和更新各年有所不同,原材料也需要有储备,因而需要有一定的合理的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实际上就是要保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所必需的物质储备。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供给略大于需求的合理过剩是必要的,但应防止生产异常过剩。②保持合理生产过剩的途径。社会主义国家,应通过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尽可能避免生产异常过剩,保持生产合理过剩即正常过剩。

  10.8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

  答:①剩余劳动的客观存在。除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而没有剩余劳动外,其他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中都存在剩余劳动。在剥削制度中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被剥削阶级所占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所提供的剩余劳动为社会或集体所共同占有。②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产品的用途。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劳动所形成的剩余产品,除一部分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人口增长和扩大再生产以外,其余部分用来满足社会各个成员的福利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10.9 为什么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要有计划地实现?

  答:①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客观性。任何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都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即按照一定比例将社会劳动分配于各个部门,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以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地运行和发展。②有计划实现比例关系的原因。列宁认为,社会主义要通过计划调节来实现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来自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二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要求。③我国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我国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因而要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以保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顺利实现,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自考交流群

扫码领取试题答案及解析

新人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