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公共课 > 07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11

07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11

2007年06月11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准考证

  113社会意识的理论构成。

  (1)根据社会意识的主体,承担者,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根据社会意识的低级和高级层次划分,社会意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根据社会意识是否是经济关系的产物,可分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2)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又称为社会观念结构,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观点体系。

  114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1)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经济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

  (2)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必须体现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并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

  (3)在一个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上,精神上也必然占统治地位。

  (4)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原理对于我们认识各种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15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是意识形态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1)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①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②意识形态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④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⑤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2)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①反映社会存在的功能。②维护或批判现实的功能。③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的功能。④创新功能。

  116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1)文化的本质:①文化是指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关联的。②在本质上,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包括改造人自身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展示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及其成果,是人类所创造的“人工世界”及其人化形式。文化的内涵既体现在人们的活动成果和活动方式中,也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生产,观念形态和思维方式中。③文化作为自然的人化,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2)文化的主要功能:①知识传承功能。②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③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④认识功能。人类的认识过程总是受到文化现象的制约和规范。⑤建构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

  117努力创建先进文化。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它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就是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把我国建设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118.文明和文明形态。

  文明和文明形态是两个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范畴:

  (1)文明和文明形态的区别。文明是一个更为抽象的一般概念,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及其与野蛮,无知和愚昧的区别,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成果的总和。文明形态是文明的具体形式,它标志着文明所具有的独特的特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具体的社会文明形式。文明形态是社会的物质文明形态,政治文明形态和精神文明形态的统一体。

  (2)文明和文明形态又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社会的文明所达到的程度和状态,必须通过具体的文明形式表现出来,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具体的文明形式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文明和文明形态的统一通过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表现出来,通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而具体化。

  119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1)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积极成果和财富的总和。

  (2)人类文明主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政治文明是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精神文明是在文化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

  (3)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120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1)社会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由人们有目的的活动构成的。

  (2)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同时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3)社会规律存在并实践于人的活动之中,但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客观性根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

  (4)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是可以统一起来的,这就是尊重社会规律和发挥自觉能动性的统一。

  (5)割裂二者的关系犯“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两种错误:“唯意志论”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自觉活动,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宿命论”则夸大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人的自觉活动,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121社会进程是无数交错的力量形成的历史“合力”。

  (1)历史合力的观点是恩格斯概括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进程的形成和趋势的基本思想。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总是从许多单个人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历史的更终结果就是由无数交错的力量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造成的。

  (3)每个人的意志都融在这一总的合力中,都对合力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

  (4)历史“合力”的观点揭示了历史形成中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5)历史“合力”的观点透过历史中的偶然因素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6)历史“合力”的观点揭示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个人的意志及其活动对历史发展也具有一定作用。

  (7)社会历史进程既包含人的主观意志,即主观能动性,又具有客观规律性,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12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担当者和体现者。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更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基本的条件。

  (4)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它们的实践经验是精神财富的源泉,同时人民群众也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6)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7)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