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经济学 > 自考“经济学(二)”专题(二)

自考“经济学(二)”专题(二)

2007年06月08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成绩查询

  专题2:微观经济学:市场理论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对于资源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这一章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决定的。这是第二个专题的一个中心问题。除了这个问题之外,还要研究一下弹性理论,说明影响供求的因素,对于供求数量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以及政府对市场机制所采取的干预政策及其后果。  第一个问题是市场和供求规律。

  一、市场

  (一) 市场的含义,这是属于市场中的一个问题。从它的字面含义来看,市场是指物品的交易场所。在历史上,曾经一度广泛存在过农产品的市场,这是由农业社会遗留下来的含义,为我们今天所采用,如集贸市场,自由市场等。

  近代以来,市场的内涵得到了广泛的扩展。它已经不再是上属那种以一定场所为根据的狭隘含义了。现代认为,凡是一定地区或某一个行业内存在的交易活动,都可以称为市场。为了对市场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下面对于市场的含义做一些说明。

  对于市场的含义有着两种说明,一种认为市场是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或者是一切买卖活动的总和。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实现的商品流通的总和。这都是一个概念,这是我们在教科书中常见的关于市场的定义。即市场是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一切买卖的总和,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实现的商品流通的总和。

  这是一个定义,常见的定义。

  还有第二个定义,就是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他的著名教科书《经济学原理》中所给的一个定义,这个定义也有一定的权威性。马歇尔对市场的定义是这样规定和说明的:经济学家所说的市场并不是指任何一个特定的货物交易的场所,而是指任何地区的全部,在这个地区中,买者和卖者彼此之间的来往是如此自由,以致于相同商品的价格有迅速相等的趋势。这就是马歇尔对市场所做的定义。另外,马歇尔还补充说,一个市场越完全,则市场的各个部分在同一个时间内对同一种商品支付同样价格的趋势就越强。

  上面是市场的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角度不同,前面那个概念是说明市场经济关系的特征。一些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经济关系的特征。而且,通常是指各种市场关系的总体,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比较笼统。后面马歇尔这个定义说市场是指某个产品的市场,或者说是某一行业内的市场,这个概念着重说明市场的技术特征,较为具体。

  市场的基本概念应该是应该当注意以下以几个问题:

  第一、市场的含义在实际应用中常常是有多种变化的。市场有时候是指经济中的整个市场体系,有时候是指某一行业内的市场,有时候是指某一产品的市场;

  第二点、市场可以有固定的场所也可以没有固定的场所。在各种市场中初级产品市场应保留有集市市场的形式,证券交易作为证券市场的中心也表现为固定场所,这些都是固定交易场所。另一方面的在现代通讯手段日益先进和普及的情况下,电报、电话、电信、网络等通讯联系方式成为基本交易方式,因而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场更为普遍。这就说明了市场在现代通讯条件下的变化。

  第三点、在同一市场内同一产品的价格趋于一致。如果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别较大,市场便是不完善的,或者说存在着市场分隔。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市场不统一情况非常普遍。

  (二) 市场经济。

  1. 市场经济的概念。

  对于市场的经济概念有过许多不同的理解,我们将从纯粹的技术角度对于市场经济的内含做出解释。每一个经济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市场要素如何配置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将社会资源有效的分配在不同的用途中的问题。市场含义的一个首要问题,是资源如何配制的问题。所谓市场经济,就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以市场方式为主的一种经济体制,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概念。所谓现代市场经济,就是指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以市场方式为主的同时,政府对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节和控制、参与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我们提出现代市场的概念是为了将现在出现的干预的市场经济和十九世纪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区别开。

  2.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要满足以下三个基本要求:

  第一、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其利益受到法律严格保护的不同的产权主体。在现代经济中产权既可由国家或集体所有也可由个人所有,作为自然人的个人和作为法人的企业都在法律上表现为一定的产权主体,产权主体对于财产所享有的财权、产权受法律保护;

  第二、经济中的交易遵循自愿的原则。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和个人根据市场状况自主地做出各种决策。企业和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资源在各部门间的合理配置。任何对自主经营的非法干预都会对经济效率造成不良的影响。在企业无法自主经营的时候,那么市场经济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第三、经济中各主体必须承担市场经营带来的经济责任。这个责任分两方面:

  一方面市场竞争会导致优胜劣汰。资源利用率高的企业得以生存,效率差的企业一但亏本便无法生存;另一方面,市场经营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企业必须对这种意外的风险承担财产责任。

  3. 从经济运行机制来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经济中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是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才会产生追求盈利的冲动,从而主动参与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能盈利就无法生存,因此企业一般是以利润更大化为经营目的,企业受到预算硬性的约束;

  第二、经济中的决策活动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源的配置活动主要是由企业来进行的。企业根据所获得市场的信号,灵敏地做出反应,做出生产或不生产和如何生产的基本决策。正是市场经济中这种分散决策的方式使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由于企业间的竞争而达到优化;

  第三、完善的市场经济应该是能够体现经济效益要求的市场信号。在市场经济中,调节资源配置的看不见的手,是通过价格信号发生作用的,这种信号对于企业经营决策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决定资源是否得到更佳的利用。在产权鉴定明确,也就是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的情况下,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市场信息或信号体现了效率要求。这种信号能使供求走向均衡。在企业经营受到不正常的外部干扰时,如各种不合理的行政干预,所产生的市场信号很可能是扭曲的,其结果很可能造成盲目生产和资源的浪费。

  (三)市场体系

  1. 什么叫市场体系

  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市场的范围和作用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扩大,而市场的扩大和完善又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现在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交换的内容已经突破了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界限,也突破了劳动产品和非劳动产品的界限,在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经济运行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市场。经济运行基本拉入了市场交易、市场配置的轨道。从市场的空间结构来看,市场不仅突破了地上的界限,而且突破了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界限,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发达广阔的国际市场。从市场组织的媒介来看,市场与有形市场已不再是同义语,许多市场的存在和市场功能的实现,都是在无形的非组织化的市场进行的。市场已经不仅仅是商品交易的便利场所,而成为整个经济活动的中心,承担了组织和协调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在市场交换中进行资源配置的职能。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的扩充,市场的作用来越来越重要,市场的发育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其赖以生存的市场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实现资源配置的更优化,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体系,就是现代的市场与过去市场的区别,现代市场新的特点。

  2. 完善的社会体系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市场组织的有机整体。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转,除了决定各个市场发育程度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还要看经济的市场体系的完整性。市场体系的每一个市场,都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和特殊的功能。其各自的作用不能相互代替。经济理论中实现自愿的更优配置状态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建立足够的交易市场,同时各个市场又是密切结合、不可分割的。任何一个市场的变动都会引起或牵动其他市场的变动。任何一个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市场的配合。完善的市场体系是个有机的整体,是个相互作用而不能够互相代替的市场整体。

  3. 市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做出不同的分类。如按照产品的交换范围场所来划分,市场体系是由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组成的。国内市场又进一步划分为城镇市场和农村市场。这种划分的方法对于现代市场经济中一些无具体组织的市场不适用。如果按照商品流通的环节来划分,可以将市场划分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这种划分方法的定义角度较为狭窄。按照市场交易的对象和市场的职能和作用划分,可以大致化分为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需要说明的是,完整的市场概念应当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市场的供给者、市场需求者和交易中介。这意味着市场本身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供给者与需求者相互作用代来的资源配置效应;另一层含义是交易中的具体情况作用和便利程度。

  (四)市场机制

  机制的概念是指关系的内在联系。市场机制这个概念用来说明市场本身的运行调节方式和规律。

  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市场机制的概念。

  1. 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的作用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完成的。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通过价格调节来协调整个经济中各个经济主体的决策。比如说,在某个汽车市场上,厂商生产的汽车量小于消费者购买的数量,那么消费者就买不到汽车。为了使厂商的产量与消费的购买量相等,只要让厂商增加产量或者消费者抑制自己购买的欲望减少购买。汽车的价格上涨就会产生这种结果,因为更高的价格会刺激厂商提供更多的汽车也会抑制消费者购买的欲望。当汽车产量增加后,价格会下降,消费者购买的欲望也可以得到满足。这就是价格调节汽车厂商和购买汽车消费者的关系。如果情况相反,汽车供给量过多,则价格下降,就可以使产量减少,购买量增加。总之,只要价格可以自发地上升或下降,就可以使消费者购买量与厂商的产量之间保持平衡。这种平衡表明消费者与厂商各自独立做出的决策是互相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是通过价格的自发调节实现的。价格这种调节经济的作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价格机制,就是价格通过自发调节来实现买和卖的平衡。通过价格来调节买者和卖者的一致和平衡,就是价格的机制。这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第一点。

  2. 价格机制能对经济起到调节作用的关键在于价格可以完全而迅速自由的变动。如果价格是固定的或者停止不变的。厂商与消费者各自独立做出的决策就会不一致,就可能出现产量过多或过少、购买量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但消费者与厂商的决策更终要一致,当价格起不到一致的作用时,就会有其他的机制强制使它们相等。例如,在商品短缺的时侯,消费者就要排队购物,或者实行某种形势的配给制,凭票证定量供给,就象我们在五六七十年代凭粮票等各种票证供给。在厂商产量大于消费者将要购买的数量时,厂商就不得不增加存货,或者销毁多余的产品。所以厂商与消费者各自独立做出的决策更终将相互一致。经济本身内在的客观要求,无论通过什么方式或手段更终必定要实现。在各种方式或手段中,价格是更有效的手段。价格对经济起到调节作用的关键在于价格经常变动。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是由市场机制解决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价格会随着供求的变化而自发的小波动,更终使市场处于供求的一种均衡状态,社会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

  3.正是这种调节过程中价格的机制,解决了微观的经济学。

  二、供求规律

  供求的概念,也就是供给和需求的定义。是指在给定的价格下购买者所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产品数量。需求表明一个消费者或所有买者在一系列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该商品的数量。这就是需求的定义。供给和需求,一个是愿意买,一个是愿意卖。

  (一)需求和需求的规律

  1.需求和需求规律。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经济学中所说的需求的概念,强调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需求中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是一致的。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只有购买欲望而没有购买能力就不能算做需求。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对于一定的价格消费者对商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被称为需求量。需求反应了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二者之间遵循一个特定的关系,即随着商品价格的上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相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这一规律被称为需求规律。需求量和价格之间之所以遵循需求规律,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收入效应。当商品价格上涨的时候,消费者既定收入对商品购买力下降,那么需求量就减少。相反商品价格下降,既定收入的购买力上升,那么需求量就增加。

  另一方面是替代效应。商品价格上涨的时候,消费者会转而购买其他替代的商品;商品价格下降的时候,消费者就会减少购买其他替代的商品,转而购买该商品。这就叫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的程度主要依赖这种商品的支出。该商品在实际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当该商品的价格提升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降低幅度就越大。代替效应的程度依赖于可以替代商品的其他商品的数量以及他们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就是替代商品。

  2.决定需求的其他因素。需求的规律和需求的概念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所论证的。实际上,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不只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还有其他许多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主要的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偏好,是指一个消费者对商品的喜好程度。消费喜好哪种商品他们对该商品的需求就越大。消费者的偏好,受广告、时尚、对其他消费者的观察、对健康的考虑和原来购买商品的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第二、替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替代商品是可以以另一种商品产生类似功效的商品,比如长途旅行的交通工具,就有火车和汽车是相互替代的商品。一种商品替代品的价格越高,那么消费者就会转过来对原商品需求越大。比如说人们对咖啡的需求依赖于茶叶的价格,茶叶价格上升咖啡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第三、互补品的数量和价格。互补商品是指消费者为了实现某种功效和需要一起消费的那些商品,例如汽车和汽油,鞋和鞋油等就是互补品。一种商品的互补商品的价格越高,那么消费者购买互补商品的数量就会减少。而对原商品的需求就会缩小越小。例如对汽车的需求依赖于汽油的价格,汽油价格上涨,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就会降低。

  第四、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也受到收入的影响,收入增加,消费者对大多数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这样需求量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商品被称为正常商品。但并不是任何商品的需求量,都和消费者的需求、收入按照同方向变化。有些商品的需求随消费者的收入增加而减少,这些商品被称为低档商品。

  第五、收入的分配。由于人们对一种商品的需求不尽相同,收入的分配对商品的需求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当国内的收入从穷人流向富人时,对昂贵商品的需求就会上升,同时穷人就会变得更穷,他们可能不得不转而购买低档的商品,对低档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也就是说收入差距的变化引起了人们对不同商品需求的变化。

  第六、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如果消费者预期未来某种商品的价格会上涨,他们可能会在价格上涨之前购买更多的这种商品,他的需求就会上升。

  上面的六点说明了决定商品需求的价格和其他因素。

  (二)供给和供给的规律。

  1.供给和供给规律

  供给是指一种商品的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该商品的数量。根据定义,如果生产者对某种商品只有提供的愿望而没有提供出售的能力,就不能形成有效供给,也不能叫做供给。这和需求概念的解释差不多,对应于一定的特定价格,生产者对商品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被称为供给量。和需求规律一样,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商品的数量与该商品的价格之间遵循着一个特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的供给量增加;商品的价格下降,供给的数量减少。这个规律被称为供给规律。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按供给规律变动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当生产者的供给量超过一定数量时,增加单位供给量,多生产一单位的商品生产成本就会增加。比如说农民为了增加某种高价农作物的耕作面积,而把较贫癠的土地也用来耕作,这种耕作的成本就增加了,而且增加的产量不可必免的要多施肥,随着产量的增加,农民会相应的增加生产成本。这就是生产的供应量超过一定的数量时,成本就会增加。另外对制造业来说,当供给量超过一定的数量时,工人不得不加班,机械的运转也接近满负荷,成本很可能迅速增加。如果较高的产量意味着较高的成本,那么只有产品价格较高时才促使生产者增加生产。

  第二、商品价格越高,生产这种商品就会越有利可图,公司会从生产利润较低的产品转为生产利润较高的产品。

  第三、在特定世界内商品价格维持在高水平,新的生产者就会进入其中开始进行生产。总的市场供给量就会增加。概括的说,上面三个原因在短的时期内,前两个因素会起作用,在长时期内第三个因素会起作用。

  2.决定供给的其他因素。

  供给的概念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论证的。实际上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不只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还由其他许多因素所决定。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包括六个方面:

  第一、生产成本。在即定的价格下生产成本越高利润越低,成本增加的时候生产者会减少生产,或转向生产其他成本增加少的产品。导致生产 成本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投入品的价格的变动。比如工资、原材料、房租、利息或其他任何投入价格的上涨会使生产成本增加;

  二、生产技术的变化。生产技术的变化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的成本。比如微集成电路的革命改变了世界上每一行业的生产方式和信息管理;

  三、企业组织的变化。许多公司通过重新组织生产可以节约生产成本;

  四、政府政策的变化。比如政府的补贴可以使成本降低,税收会增加成本。这

  第二、替代产品的价格。在很多的情况下,使用既定资源生产者,既可以生产某种商品,又可以生产其他替代品。比如农场可以生产粮食,也可以生产蔬菜。如果供给的替代的产品价格提高,那么生产替代品更有利可图,生产者可能会从原商品的生产转为生产替代品,使原来的商品供给下降。比如说,胡萝卜的价格上升、生产成本下降,那么生产者会决定种更多的胡萝卜,马铃薯的供给量很可能因此下降。

  第三、联代产品的价格。联代产品的价格是指生产一种产品的同时,会生产出其他的产品。比如说,在加工原油,精炼出汽油的同时会生产出柴油和石蜡等产品。如果由于需求和价格上涨,汽油产量增加,那么其他油类供给也会增加。

  第四、自然灾害和其他无法预测的事件。例如天气和流行性疾病会影响农场的产量,战争会影响进口原材料的供应,机器的损害,行业的磨擦,地震、洪水、火灾也会影响到某种产品的供给数量。

  第五、生产的目的。在即定的价格下,生产的供给量也受到生产目的影响,对应于同一价格追求利润更大化的公司和追求其他目标的公司的供给量有所不同。

  第六、对未来的价格的预期。如果价格上涨,生产者会暂时减少出售商品的数量,将商品储存起来,在价格上涨时再出卖出去,同时他们会通过安装新的机器,招收新工人来扩大产品生产,这样在价格上涨时会增加供给量。

  (三)市场均衡

  1.市场均衡。市场的价格均衡就是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指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价格。均衡则是指需求等于供给时的平衡点。这时候需求和供给两种相反的力量处于一致和平衡状态。就是买卖双方都愿意接受并保持下去的状态。在均衡点,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愿意接受的数量成为均衡数量。这就是市场均衡的概念。

  2.均衡价格的变动。均衡价格是在市场的供求量自发调节的作用下形成的。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会出现需求量与供给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一般来说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会逐渐消失。偏离市场价格会自动恢复到均衡价格。

  3.均衡变动的原因:

  第一、需求的变化。供给在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价格发生意外,某种决定需求的因素发生变化,那么整个需求发生变化,这将导致市场均衡也跟着供给的变化移动到新的均衡点。即均衡需求变化的变动引起价格的变动,从一个均衡点到另一个均衡点。

  第二、供给的变化。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影响供给的某一因素发生变化,那么整个供给发生移动,原来的均衡点会随着需求移动到新的均衡点。也就决定了新的均衡价格、新的均衡数量。

  上面所概括的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的价格和数量的影响,通常被称为供求定理。供求定理的核心是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移动形成新的均衡点,从而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化。实际上影响需求或供给的很多因素都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会引起这两条曲线同时移动。使得均衡点也会随着两条曲线原有的交叉点移动到一个新的交叉点,从而均衡价格和平衡数量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只是变动的情况更为复杂讲了三个问题。

  三、价格机制

  (一)对经济的调节

  在市场经济中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是生产者和经营者,居民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他们都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企业追求利润的更大化,居民追求效应的更大化,他们为实现各自的目标而参与市场的活动,并形成对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这些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商品价格、工资、利息、地租、正常的利润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一般来讲,价格和需求之间的关系遵循需求定律,价格与供给之间的关系遵循的规律。当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时候,价格下降,价格下降使得供给量减少,需求量增加,导致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当供给量小于需求量的时候,价格上升,价格上升使得供给量增加,需求量减少,导致供需平衡。当需求量增加导致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供给量增多,使得供给和需求相等;当供给量增加导致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需求量增多,使得供需平衡。正是这种价格变动导致经济主体行为的改变,导致资源流动,提高资源配制效率。这就是价格机制对经济的调节。

  (二)价格不断变化导致资源有效的配置。

  在市场经济中不同的商品和生产要素不断的变化反应了不同商品和生产要素供求状况的变化。同时这种价格变化又会使企业改变生产决策和投资方向、投资规模,这就会引起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流动,使得资源配置具有效率。价格还会使消费者改变消费即初时的按排,并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方向和消费数量。价格的变动导致资源从无效部门流向高效部门,使劳动力从低工资区位流向高工资区位,使劳动力流向更能发挥其作用、更能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区位。

  利息率以及不同产品之间的利润变动,资本从低利息率、低利润率的部门流向高利息率、高利润率的部门,流向更能积蓄资本、更能充分利用资本的部门。总之价格的不断变动以及它对经济的不断调节会使需求的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使企业实现利润更大化,居民实现效用更大化,使经济具有效率,这就是价格机制的作用。

  (三)价格执行分配职能。过去人们所认为的价格的分配职能,指的是价格背离价值,从而在不同部门间起到再分配的作用,象长期存在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那样。实践证明价格在这里起的分配作用明显是低效率的。我们这里说的价格的分配职能,是就生产要素的价格来说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谁可以得到多少产品,总产品如何在人们之间分配,取决于他们在出售他们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时得到的报酬,这个报酬包括工资、地租、利润,是要素提供者根据市场决定的。要素提供者根据市场要素价格对投入要素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以更低的成本提供生产要素,这就是价格执行分配职能。

  上面讲得是价格的机制,讲了三个问题:价格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价格不断变化导致资源有效的配置,价格执行分配职能。

  四、弹性的概念。

  (一)弹性的概念

  弹性的概念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指当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时,弹性常被用来表示一个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所产生影响的程度,也就是敏感性的程度。更一般的说,如果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那么弹性用来表示作为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于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作出反应的程度。这个弹性的系数包括应变量的相对变化=自变量的相对变化,这是弹性的一般公式。弹性的概念是表示经济变量这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程度。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

  1.需求的价格弹性的概念。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这是很明显的,但是在绝大数的情况下,我们想知道的不只是这些,我们还想知道需求量降低了多少,换句话说,我们想知道需求量是怎样对价格上升做出反应的。比如说,以石油和黄瓜这两种商品为例。石油价格的上涨,很可能仅使需求量轻微下降,尽管人们要想继续驾驶汽车,就不得不为燃料支付更多的价格。的确也会有一些人转为骑自行车,一些人则缩短行程路线。但对大多数有汽车的人而言,汽油、柴油价格的上涨对它们使用汽车具有很少的影响。这是上边讲的汽油价格的上涨影响比较小,比较轻。黄瓜价格的上涨会引起需求数量较大幅度的下降,原因是人们可以选择购买其它的替代品。很多人在购买蔬菜时,非常注意价格,它们会买价格合理的商品。这就是石油的价格影响少,弹性影响少,而黄瓜价格影响大,弹性影响大。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简称需求弹性或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对于该商品价格的相对运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经济学中更重要的概念之一。比如说,如果我们知道一种商品的价格弹性,就可以预测该商品供给曲线移动引起的价格变动对市场的影响。

  2.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这个计算可以用数学的模式来表示。顺便讲一下,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它所使用的方法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方法,也是通过图表和数学模型来表示的。但是,经济学的方法和自然科学还有所区别。自然科学的论证方法、表示方法的条件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表示方法比较准确;而经济学的表示方法由于条件变化比较大,所以它的表示方法不够准确,这是它们的区别。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运用,经济表示的方法可能更加准确。

  3.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就是替代品的数量和替代程度。这是更重要的决定因素。一种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与该商品越是接近,当该商品价格上涨时,人们就会越容易转为购买其它替代品,结果对该商品需求量影响越大,从而需求价格的弹性也就越大。

  我们再举一下石油和黄瓜的例子。石油没有接近的替代品,这样需求相对来说是没有弹性的,而黄瓜有大量的替代产品,需求相对来说是有弹性的。当然商品的接近程度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对于那些特别喜欢吃黄瓜的人,黄瓜需求弹性就比不那么热衷于黄瓜的人要小。对于这个问题,还可以这样理解,对不同商标商品的同一种商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其中,对某种商标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可能相当高,如果价格上涨人们可能会简单的购买另一种商品。与此相对应,一种商品的总体需求一般是没有弹性的,比如说,我们把所有的食品看成一种商品,那么当食品的价格上涨时,对于食品的需求量仅会发生轻微的下降,由于食品不存在或很少有替代品,因而它们的弹性很小。

  (2)用于购买该商品的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一种商品的花费占收入的比例越大,当该商品涨价时就会越多的被迫减少对它的消费,其收入效应越大,要求弹性越大。

  比如说,一包口香糖从两块涨到三块,或许对需求量的下降影响不大,但一台四千块钱的彩电价格上涨到六千块钱,那么需求量会有明显的变化,尽管它们的价格都上涨百分之五十,这说明口香糖的需求价格弹性比彩电的价格弹性要小。对于盐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部分原因是没有接近的替代物,而盐的支出在收入中的比例很小也是原因之一,既使它的价格增加很多,人们想购买盐也没有困难。相对来说当主要支出的价格上涨,收入效应就大的多。比如说,如果我们抵压贷款利息率上升,像买房子借贷的价格,人们将不得不在相当程度上减少对房子的需求,被迫买更便宜或更小的房子,或者租赁房屋。

  (3)时间相对于价格的变动,人们调整需求量的时间。当价格上涨时,人们需要一些时间来调整它们消费商品的类型并找到该商品的替代产品,价格变化后调整的时间越长,那么需求弹性就越大。

  还举石油这个例子。在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和一九七四年六月,原油价格上涨到原价格的四倍,引起汽油价格上涨。在这以后几个月里,对于石油产品的消费减少非常小,需求是高度缺乏弹性的,这是由于汽车的驱动没有代替燃料,拥有汽车的人不得不减少旅行次数和更经济的驾驶车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汽车维持高价,新的节约燃料的汽车得到了发展,许多人购买较小的车子,这样从长远需求看,需求是富有弹性的。,我们讲了三个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一个是替代品数量和替代程度;一个是用于购买该商品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第三个是时间,时间的长短,时间长需求的弹性就越大。

  4.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支出的关系。

  需求的价格弹性更重要的是应用,是讨论消费者用一种商品的支出总量与弹性值之间的关系。所有消费者用于一种商品的总支出和该商品生产商得到的总收益相等,因而,需求的价格弹性与商场总的消售收入之间存在着相应的关系。价格变化对于支出者产生影响,依赖于需求价格弹性。包括五点:

  (1)富有弹性的需求。当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时,如果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需求数量的变动率比价格变动率大,这样与价格相比,需求量的变化对总的消费者的支出影响要大。如果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价格增加会引起总消费者支出的降低,公司从这种商品出售中得到得总收入会降低,而价格降低会引起消费者开支和公司收入的增加。

  (2)缺乏弹性的需求。如果需求是缺乏弹性的,价格的变化与消费者总支出或生产商的总收入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那么价格比数量变化率更大,价格的变化比数量的变化对总消费者支出的影响也就更大。

  (3)特殊情况。特殊情况包括完全的弹性和单一的弹性,可以用弹性的上升、下降图来表示。

  (4)单一弹性的需求的情况。这种情况需求量变动的比例与价格变动的比例相同,价格的任何增加被数量的下降所抵消,生产商总收入保持不变。特殊情况(讲得比较简单,请大家看一看教材上的图)

  (5)弧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分作弧弹性和点弹性,取决于价格变动的幅度。需求弧弹性用来表示某商品需求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点弹性表示需求线某上一点的弹性。

  (三)供给的价格弹性

  1.供给价格弹性的概念。

  供给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根据供给规律由于价格和供给量以相同的方向运动,因此供给的价格弹性的数值是正值。

  2.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供给价格弹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量增加引起的成本增加量。如果产量增加,生产者需要增加的成本很小,那么当价格上涨后,就会有更多的行业,更多的企业进行生产,从而供给量就大,供给就越有弹性;相反供给就越缺乏弹性。如生产者能够满足所有这些条件:享有大量备用的生产能力、容易得到更多原材料的供给、容易从其它产品的生产转产、能避免超时工作而带的高工资,那么场家的成本就越不容易受到产量的影响,供给相对来说就越有弹性;越不能满足这些条件,供给的弹性就越小。

  (2)时间因素。除了上述与生产技术有关联的成本因素外,时间是影响供给是否有弹性的更重要的因素。时间因素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瞬时情况在极短的时间内;一种是短期情况是经过一小段时间后;一种是长期情况。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增加所有生产所需要的投入,同时新的生产者加入其中,则市场供给很可能是有高度弹性的。

  3. 对于供给弹性进一步的说明。

  供给弹性也可以区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其分析的方法和角度于需求价格弹性的弧弹性和点弹性是一致的。

  (四)其它的弹性。

  我们上面讨论了需求和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但价格不是需求和供给变动的唯一因素,这里就需要对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加以说明。

  1.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是用来描述某一商品的需求量对于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影响需求收入弹性的主要因素有这样几个:

  (1)该商品被需要的程度。在发达国家,人们收入增加,对昂贵商品的需求的增加迅速,对基本商品如面包的需求仅有微小的增加,这样汽车和到国外渡假的收入弹性很高,而马铃薯和公共汽车旅行等商品或劳务需求的收入弹性都很低,有时候它会出现负数值。对于低档商品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商品的需求量降低,因而这些商品的需求的收入弹性是负值。影响需求收入弹性的主要因素,就是该商品被需要的程度。

  (2)商品对于人们欲望满足的程度。消费一种商品,人们欲望越快得到满足,当收入增加时,需求增加的数量就越少。

  (3)收入水平。穷人和富人在收入增加时做出的反应是不同的。同样的收入增加,穷人会买更多的黄油,富人仅会只买一点。需求收入弹性对于企业在考虑产品未来的市场大小时,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很高,那么国内收入增加对于销售量很可能迅速增加,但经济衰退时,又显著的下降。

  商品对人们欲望的满足程度;第三个收入水平。

  2.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经常被称为需求的交叉弹性或交叉弹性。它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相关的其它商品价格变化反应程度。它使我们可以分析第二种产品价格变化使第一种产品需求量如何变化。需求的交叉弹性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替代或者互补产品的接近程度。越接近,替代或互补产品的价格变动对第一种产品的影响就越大,交叉弹性的数值也就越大。厂商在考虑竞争对手的产品或互补产品的价格变化对自己产品的影响时,通常考虑其产品的交叉弹性,这是公司在制定产品计划时要考虑的重要信息。需求交叉弹性应用的另一个例子是国际贸易和收支平衡分析。政府想要知道国内价格的变化,或怎样影响进口的需求,如果进口商品的交叉弹性很高,或者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国内产品价格上涨,对进口需求就会增涨,就会使国际收支平衡的状况恶化。

  五、政府的干预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自由市场失灵政府要采取措施来进行干预。

  第一个问题,就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政府控制的成分和市场的成分交织在一起组织生产和消费,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在古典学派看来,整个经济由自由市场自动调节,政府只是充当“守业人”。政府的制度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起作用,这就是说在古典学派看来整个经济自由市场是自动调节的,政府是不起作用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大危机打破了市场机制自我调节的神话,在这个条件下产生的凯恩思理论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后来各个学派又针对市场在其它方面的失灵发展了国家干预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范围,基本上同市场失灵的范围相适应,这就简单的说明了一下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第二个问题,就是自由市场的优越性是在一定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实现的。失去这些条件,自由市场的运行就会失灵,自由市场的失灵的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个是市场机制运行的条件不能具备;另一个是市场运行结果不能令人满意;第三个是市场行为不符合道德和和意识形态的要求。这是市场机制运行出现失灵的三个方面。先说一下市场的优越性,上边讲的是市场运行为什么会出现失灵的三个方面,市场运行的优越性主要是讲,在市场经济中自由竞争的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自由竞争以其灵活的方式,增加着人们的经济福利。自由市场的优越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自由的市场机制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在市场规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做为使用社会资源的任何一个经济单位,为了能够在竞争中生存就必须合理的使用资源,从而使得资源得到有效率的配置,因此竞争提高人们的福利。

  第二点,是自由竞争使得每个经济当事人拥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市场经济以需求为导向,不同的偏好的消费者可以在市场上获得自身需要的商品。为了节约成本,生产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所需要的各种收入,资源所有者则选择供给资源的种类及其数量,所有这些自主的选择都是以每个人实现自身的目标为前提的。

  第三点,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促进技术、技术进步和制度、制度创新。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每个生产者都试图以更低的生产成本生产出人们需要的产品,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每个生产者都会利图使得自身的生产成本降低,因而,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使得生产者改进技术、创立或采用新的管理制度等,这是自由市场的优越性的第三点。

  第四点,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敏感度。在以人为主体的经济中,以人的行为为主体的经济活动的更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这种需求的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市场迅速的作出反应,在这方面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具有优势,响应于人们需求的变动,生产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会适应这种变化。

  第三个问题,市场的失灵和缺陷。

  我们一开始就讲了自由市场,市场失灵的三个方面的情况,下面对市场失灵和缺点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点,市场在提供公共品方面的缺陷。公共品是指用来满足全体居民和部分居民的特定需要,但却无法用这些机制按市场方式分担其费用的那些产品,公共品不具有排它性。在现实生活中公共品的例子是比较多的,以航海的灯塔为例。灯塔是晚间海上航行的必备设施,过往船只都受灯塔的指引,但是灯塔的提供者却无法向海上过往的船只收费,过往船只也不会自愿向灯塔提供者交费。在一般产品场合,经济主体是按照自身利益的更大化原则和实际需要作出供给决策,只要预期可以获得收益,经济主体便会生产这种商品。这样对一般产品而言,市场机制基本解决了供给机制,但是在公共品场合市场机制就难以发挥同样的作用,居民对公共品具有广泛的需求,但由于公民本身的性质使得公共品无法形成供求市场。比如说像航海灯塔,经济主体在对投资建设灯塔的方案进行核算时,预期不取得任何收益,因而也不会提供灯塔的产品。公共品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经过进一步的引伸之后,像国防、交通设施、社会治安维护等事项都可以属于公共品,这些事项虽然是社会所必须的,但由于其自身的公共品性质而无法由市场来提供。市场无法自动提供上述公共品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

  第二点,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外部效应是指某一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影响到其它的经济主体,而这种影响无法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外部效应应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外部正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带给其它经济主体的影响是有利的,又称外部经济。外部负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带给其它经济主体的影响是不利的,也称为外部不经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外部不经济的危害极其严重。在工厂污染环境的例子里,在没有政府立法干预时,即在完全市场条件,由于工厂不承担全部损害的补偿责任,因此不会节制其排污活动,这种危害是极其严重的,这是第二个缺陷,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第三点,市场的非竞争性和信息的不完备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垄断势力的存在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这种表现首先就是经济竞争的发展必然会导致规模经济和部分行业的自然垄断。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企业规模不断的扩大而递减的经济现象。比如大型化工厂的效益要好于小型化工厂,大型发电厂的费用要低于小型发电厂等。企业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得以降低生产费用,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取得在经济中的垄断地位。这种用某一行业内部技术特征,而形成的垄断称为自然垄断。这是它表现的一方面,就是自然垄断。竞争的发展必然会导致部分行业的自然垄断。其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论是自然垄断还是其它形式的垄断都会限制产量以便控制价格,通过操纵市场,垄断企业会获得超额利润,从而损害社会福利。非竞争性的市场的各种情形已经在过去讲过了,这里都不在重复了。这是垄断现象表现市场失灵的两个情况。除了市场的非竞争性以外,与市场的不完全相联系的另一个因素是市场信号的不完备性。经济主体在促使经济活动时,既要根据当时的市场供给状况、收入水平、资源供求状况等安排自己的生产和消费,还要考虑到未来的各种情况,这种种因素都以信息的方式反应到经济主体的头脑中。一方面市场供求变化信息很快,未来各个事项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经济主体的理性思维体现为有限理性,这就使得市场经济信息不可能是完备的,市场信息的不完备性,有可能引导企业做出错误的决策,使资源配置失去效率。这是第三点,就是市场的非竞争性和信息的不完备性。

  第四点,就是失业、通货膨胀和市场失衡。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失衡的发生是经常性的,这既包括宏观失衡也包括微观失衡。而失业和通货膨胀是宏观失衡的两种具体表现,失业和通货膨胀一直被认为是市场失灵的重要信号。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来看,需求不足是市场失衡的重要特征,而失业是困扰西方各国经济的一个主要因素。从十九世纪开始,激烈的市场萧条和衰退就不断打击着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失业一直是社会的一大难题。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政府的介入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种情况,但失业率却一直较高,通货膨胀在经济中也时有发生。到七十年代,西方各国甚至普遍出现了理论上不可能再出现的滞胀现象,即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的现象。市场失衡为政府调节宏观经济提供了充分的根据,这是市场失灵的第四个问题。

  第五点,市场不能完全体现社会公正和道义。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是按照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大小来进行的,这种分配机制解决了经济机制问题,但却不能完全体现社会公正和道义。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方面,市场经济依照自然禀赋的所有权来分配财产,这必将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贫富差距的加大违反了公平的原则,容易引起社会对抗,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些行业纯粹按市场方式运转,不合乎道义的要求。比如医院的运转便不应当完全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否则穷人便无法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这是违反仁道精神的。上面从五个方面论证了市场的失灵和缺陷。

  第四个问题,就是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

  第三个问题讲到市场的失灵和缺陷,它要求政府对于市场进行干预。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调节收入分配,解决由市场制度造成的收入分配的悬殊问题。效率和公平是任何一个政府都要面对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能有效的实现效率目标,但对公平目标实现则是无能为力。公平目标的实现要靠政府干预,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的转预支付等途径来调节再分配收入,实现公平。在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二点,提供市场制度不能提供的公共品。这个问题我们讲市场失灵的安排也讲到市场的缺点。公共品是政府为社会提供集体利益的物品和劳务与私有制的产品相区别,像国防、治安、教育等都是被集体消费。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对这些产品和劳务的消费没有排它性;第二是新增加别人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由此产生的问题是第一个人也要消费它,而不论他是否为此做出支付,于是就产生了消费公共品的免费搭车现象,其结果便是公共品的私人供应的失灵,这就提出了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的要求。这是政府干预的第二点,提供市场制度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这个问题正好和市场的缺陷相对应。

  第三点,克服市场制度可能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市场条件下的企业活动,有有益外部性和有害外部性两方面。有害外部性如环境污染、违反经济合同等问题,靠市场条件是无法克服的,这就提出了政府干预的要求。政府通过法律等途径克服这些有害的外部性问题。

  第四点,稳定宏观经济,以维持健康的经济增长。影响经济建设健康增长的宏观问题主要是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市场条件本身无力克服这些宏观失衡的问题,这一宏观问题只能靠政府的宏观调控。

  第五点,维持有效的市场竞争次序。竞争的市场需要裁判和警察来维持秩序,政府就承担这种裁判和警察的职能。现实中还有许多因素影响竞争的充分性,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创造充分竞争的环境。比如说,像制定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这是政府的干预。政府的干预,讲了五个方面。政府的干预也有不正确的方面。政府在干预经济活动方面也会失灵。举些例子,政府建路、公共产品的分配会出现新租行为,新租行为出现官僚主义行为,出现腐败,从而影响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效果。其中更典型的是新租行为,新租即使利用权利寻求租金。企业为了从政府那里获得许可证之类的批件和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就得向政府有关部门交租,这不但导致政府腐败,同时也是资源的浪费。针对政府失灵,需要寻求新的制度安排;针对政府承担调节功能并揭露了公共产品分配后,难以克服的腐败现象显著,政府的调节机制也需要制度化,需要建立政府干预的规范。其中包括约束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规范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推进民主政治。

  上面是政府对市场经济干预的五个方面,更后讲了政府的干预经济活动也会失灵,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推进民主政治,规范政府的调节活动。

  从以上的分析也看得出来,在西方市场经济的国家,市场的经济体制决不是单一的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而是政府和市场结合在一起调节资源配置,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支柱性的调节作用。这意味着市场经济不排斥政府的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不能影响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这就是上面讲的关于政府对于市场经济的干预。

  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究竟采取哪些形式,我们将进一步讲。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职能主要体现在增进效率、促进和平、稳定经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常常适当采取如下的形式:

  配给价格控制、税收和补贴政策、法律规范、行业公有化等。

  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是检查政府干预有效程度的有效工具,我们以价格控制和税收两方面来具体说明政府的控制。

  第一,政府控制的具体形式是价格控制。

  政府处于某种需要,希望在某一个时期、某一行业有较大的发展,它就可以制定该行业的更低价格政策,避免市场恶性竞争导致利润下降,影响行业的发展。相反,如果政府出于某种考虑,需要限制某行业的发展,会防止一些垄断行业索取高额利润,就可能制定更高的价格政策。对于政府进行的价格控制,从两方面来分析:

  (1)更低的价格政策。更低的价格政策也称为更低限价,它是政府制定高于金额价格的市场价格。由于政府制定的更低价格高于金额价格,因而产品会出现过剩。政府制定更低价格阻止价格下降到某一水平,可能出于以下原因:

  一是保护生产的收入。如果某行业供给波动性较大,比如说粮食受气候的变化影响,或者行业的需求缺乏弹性,那么供给的变动很可能造成价格严重的波动,从而影响生产的收入。更低的价格政策的会阻止低价造成的生产收入下降,比如很多国家制定的农产品的保护价格就是这样。

  第二是制造产品的过剩。由于某些特殊的商品,比如粮食。为了避免出现短缺,往往需要储存一定的数量,借助于更低价格,政府可以储存这些商品,以防备未来可能出现的短缺。

  第三,对于工资制定更低价格,可以防止工人收入降到某一个特定的水平。我们制定更低价格的问题之一是有过剩产品,

  例如某一企业因为估高价格而出现产品过剩,它就会试图逃避价格控制,降低价格。在很多情况下,更低价格不是由政府制定而是由某一企业不同行业之间商议制定的,以便能保持较高的利益,这时个别企业试图破坏协定,挤跨竞争对手。更低价格政策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高价格会引起效率低下,在高价格企业的利润得到维持时,它们可能不会去寻找降低成本的更低方式,从而阻止技术进步。这是关于价格控制更低价政策当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这 是控制价格的第一个问题。

  (2)更高价格政策。

  更高价格又称更高限价,是政府制定的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政府制定更高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就会出现短缺,。政府制定更高价格的原因一般是出于公平的考虑。

  如在战争或饥荒时,政府会为生活必需品制定更高限价,使穷人能够负担起,以利于社会稳定。这样也会导致短缺引起更深层的问题,如果政府仅仅制定价格,没有采取进一步的干预,就可能会导致以下四个方面的结果:

  第一,基于先来先得的分配,可能引起排长队。某些国家进行的经济改革,允许价格上升,明显有利于降低或者消除排队的现象,同时就会使低收入的人生活非常艰难。

  第二,政府被迫采取定量的供应制度。 如为每一种配给产品发给人们一定数量的票证,就好像我们六七十年代那样发票证。

  第三,更高价格主要的问题是可能出现黑市。顾客不能在合法市场中买到足够的东西,可能会转到黑市用高昂的价格来购买。

  第四,更高价格减少了已经短缺的商品的生产数量。比如说在饥荒时人为制定的低价可能会降低食物供给。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为了帮助城市贫民,控制食物的价格,结果降低了农民的收入,这些农民就会离开土地,踊向城市,从而减少了农作物的生产。

  第二,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是政府控制的具体形式。政府干预市场的另一个例子就是对商品征收间接税包括价值附加税和烟草、汽油、含酒精饮料等商品的货物税,这些税可能是对卖出的每一个单位商品收取一定数量的特别税,比如汽油税就是这样。当对商品收税时,会引起供给曲线随税收的数量向上移动,这是因为对生产者的税收会提高他们的生产成本,为了维持企业的利润,生产者会提高商品的价格把税收转价给消费者。

  上面是讲政府干预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一个是控制价格,一个是税收。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问题是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提出来的,是我们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所出现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必然出现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客观必然性。

  从三个问题来进行论证。

  1. 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由两方面组成,这两种组成是以所有制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是由前者就是所有制决定的,不是由资源配置的方式来决定的。我国经济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进展是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规定为属于资源配置方式,也就是经济运行机制的范筹。这样就使经济运行机制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不再反映经济制度的性质。过去的人们有一种迷信,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等于私有制加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等于公有制加计划经济,这就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同经济制度联系起来,即所谓的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因此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不相容。计划和市场相对立的迷信,首先被西方国家的实践所打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危机后,西方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中,引入了政府干预,表明计划可以为资本主义所利用,其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基础不改变,扩大政府计划的干预不可能导致社会主义化。这个迷信也正在被中国的改革实践所打破,不改变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2 另外我们国家过去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现在发生的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反映了我国资源配置方式的重大变化,它有其客观必然性。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在什么条件下搞计划经济,在什么条件下搞市场经济,应该以资源配置效率为标准,就是说实行哪种一方式配置资源效率更高就应该采取哪一种方式,这同调节对象状况以及调节者掌握的共求信息的准确性的程度相联系。

  如果调节对象(就是指企业),没有独立的利益或者说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完全一致,政府掌握足够的供求信息,那么选择计划经济调节资源配置的方式可能更有效率。相反,如果企业有独立的利益,企业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不完全一致,政府不能够掌握足够的供求信息,那么选择市场经济调节的资源配置方式可能更有效率。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目前基本上属于后一种情况。3 市场经济配置资源能产生更高的效率。以市场经济的方式配置资源能产生更大的效率,就在于市场通过以下三个机制来配置资源。对这三个机制分别加以分析:

  (1)。等价交换的机制。这种机制以承认调节对象独立利益为前提,因而为有独立利益追求的企业所接受。而且等价交换的基础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此为标准也就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消耗为标准,将资源配置到各个生产领域。

  (2)。是竞争的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只承认竞争的权威不承认其它的权威,竞争机制给企业提供优胜劣汰的外部压力,按效率原则进行资源配置,能促使资源流向效率高的地区、部门和企业。

  (3)风险机制。任何机制活动都会遇到风险。在计划经济下的经济行为不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风险,更终是由国家为经济的运行承担风险,市场经济的风险机制明确了经济运行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承担风险。如投资者和经营者对自己的投资和经营行为承担风险,叫自负盈亏。

  (4)信息机制

  经济调节是通过信息的传递进行的,计划经济的信息机制主要是依靠纵向的行政渠道传递信息,这种信息传递机制更大的弊端是信息传递速度缓慢,并且可能被层层行政机关扭曲。而在市场经济中信息机制的主要特征是在市场上买者和卖者直接见面,横向传递信息并存在信息反溃,其优点是信息传递速度快而较少被扭曲。

  通过上面讲的这四点,很明显,市场经济的功能与社会初级阶段的经济关系的特点是相适应的,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比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更高。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经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客观必然性,讲了三个问题。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它没有“姓社”或“姓资”的区别,但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从产生起就同私有制结合在一起。现在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也是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结合的,这就产生了市场经济能否同社会主义有效结合的问题。这是第二个问题,市场经济的含义。分下面三个问题讲:

  第一个问题:

  中国要搞社会主义,又要实行市场经济。针对目前社会主义公有制同市场经济间存在的矛盾和摩擦,实现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1.要将市场经济的规定性同私有企业制度分离。从而明确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就是市场经济作为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具有等价交换、竞争、开放和风险的机制。含有这些基本规定的市场机制,完全可以同社会主义结合。

  2.改革现行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寻求公有制在市场经济中的实现形式,也就是公有制同市场经济有效结合,使两者无矛盾、无磨擦的结合起来,并且是使其促进发展的体制,效应达到更大。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有一般的规定,其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在市场经济前,关于社会主义都意味着计划经济,有社会主义性质、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区别。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不会改变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和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定的含义,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就市场经济体制来说,指的是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解作用。在市场经济后,关于社会主义,是表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运行不仅要实现资源有效的配置,还要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如保障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贯彻共同富裕的原则,这是第二个问题。

  3.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它的框架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2)建立以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分明,科学管理为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

  (3)建立和完善宏观间接调控体系;

  (4)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5)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体制

  (6)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

  这六个方面解决了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要求。,行成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的竞争,采取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主体,完善达到现代标准的市场,不是直接管企业,而是宏观调控市场。国家保障市场充分作用的收入分配体制和社会安全网。

  这是第二个大问题,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讲了三个问题,就是中国要搞社会主义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有一般的规定,有运行的一般规律;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着六个方面。

  (三)市场经济中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

  总的说来,社会主义包括如下要求:

  就是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这些要求应在市场经济中得到实现。

  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涉及两方面的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要求要在市场经济中得到实现;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不能影响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按照这个要求,中国转向市场经济需要改革和调整社会主义经济的实现形式。

  关于实现形式我们讲三点:

  1.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实现机制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所以能同市场经济有效结合,在所有制方面,主要有三个衔接的途径:

  (1)中国转向市场经济,虽不追求全面私有化,但是既然要搞市场经济,就需要发展足够数量的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竞争伙伴而存在。公有制经济需要在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竞争中得到完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应该发展到多大的规模,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看其对公有制经济能否形成足够的竞争压力;

  另一方面看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多大程度。

  2.公有制为主体有了新的含义。

  公有制为主体不是简单的指企业的数量占主体,而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公有制为主体是以国民经济总体而言的,不排斥在部分地区、部分行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这是公有制为主体有了新的含义。

  3.形成公司制为代表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就是说公有资产不一定都在完全的公有企业中经营,也可以在包含非公有资产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经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资产组织形式,都可以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这种公有制企业可以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基础。在这些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体现在公有资产在企业中的控制力。当然,公有资产并不一定要求在所有混合所有制企业中都追求控制地位。在过去,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靠政府的保护以及非公有经济的歧视政策来实现。转到市场经济体制后,各种经济成分应该平等竞争,这使公有制为主体的实现就不能再靠政府的保护政策,只能靠竞争,公有制经济必须依靠自己的竞争力来争得地位。这种公有制为主体的实现形式,同市场经济的原则是一致的。

  这是一个问题,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实现形势,讲了三个问题:就是中国转向市场经济虽不追求全面私有化,但是既然要搞市场经济就需要发展足够数量的非公有制经济,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公有制为主体有了新的含义。第三点,形成公有制为代表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第二个问题,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原则,在原有体制中共同富裕是靠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来实现的,这种收入分配机制排斥市场机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后,收入分配的原则应该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它的具体途径是:首先发挥市场机制按效率原则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优胜劣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这个基础上政府调节收入分配,推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这里是市场调节收入分配在先,政府调节收入分配在后;实现效率目标在先,实现公平目标在后。这种分配机制同市场经济的原则也是一致的。这是第二个问题,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

  第三,调整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实现机制。

  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不等于放弃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经济的有计划性和组织性。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中,国民经济的计划性通过国家向企业下达指令性的计划来实现,这种指令性计划是排斥市场机制。在转向市场经济以后,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进行,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有两方面的机制:

  一方面,发展达到规模经济的企业集团,以企业集团内部的计划性及其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实现经济的计划性;

  另一方面,政府通过调节市场的途径来实现计划性。

  这是第三点调整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实现机制。

  这是讲的第二个问题,市场经济中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有三个问题,一个是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实现机制;一个是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一个是调整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实现机制。

  (四)建设现代市场

  1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还涉及到社会主义同什么样的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市场经济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从古典到现在的发展。中国发展市场经济起步晚,但起点应该高,就是说同社会主义结合的应该是现代的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不能等待市场经济的自然发展,应该以发达国家发展到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作为参照系。   中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所建立的市场经济不能从头开始走西方国家由原始到现在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也不能重复出现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并已经开始纠正的问题。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阶段已经具有了如下的特征:

  1.市场机构完备,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无障碍;

  2.市场竞争充分并有规范;

  3.市场调节信号完善、准确;

  4.市场活动有较高的组织程度。

  我国目前的市场与现代市场的差距是明显的。我国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的,因而在我国转向市场经济时,市场经济尚未发展成熟,市场体系很不完善,市场机制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所有这些差距同时指出了现阶段创建现代市场的内容。

  我国在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该改革目标后,推行了一系列以开放为内容的改革,其中包括产品、生产要素、退出原有的计划分配或者是购销渠道,应该说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开放是必要的过程。但是,单是开放,放不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建设,代替原有的经济计划体制。因此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仅是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更重要的是建设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我们所讲的建设现代市场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

  :针对我国市场发育的现状,需要根据现代市场的标准,提出建设现代市场的任务,并与现代市场的标准相吻合。目前的市场建设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加强市场联系的建设。目前许多地区的市场建设进入一个误区,即把市场建设仅仅等同于建设市场场所和设施。在不少人的概念中,市场被定义为交换的场所,因此一讲市场建设就是建设市场场所。结果按照这个定义建设起来许多市场,出现了有场无市的状况。实际情况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定义也在发展。在过去市场指的是交换的市场,而在现阶段,不需要进入同一个场所去交换,一个电话,一个传真,就可以完成一笔交易。显然,现代意义上的市场不仅仅是交换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交换的联系和达成交易的机制。因此,走出这一市场建设误区的关建是加强市场联系的建设,其中包括进入市场的主体的培养和引导,供产销联系网络的建设,市场信息手段的完善等。   这是建设现代市场讲的第二个问题当中的第一个小问题:加强市场联系的建设。

  2.建设现代水准的市场。目前许多地区的市场建设,进入了另一个误区,是建设低层次的集市贸易性的市场,摆地摊式的市场和多环节转手倒买的市场,以此代替原有计划渠道,这不仅形成了市场建设的过大费用,还使市场建设产生不良预期效益。实际情况是:原先的计划渠道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有了相当的水平,低层次的市场是代替不了这种计划渠道的。根据现代市场的标准,应注重建设具有现代水平的各类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即期货市场,建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的市场网络。

  3.建立完善的要素市场。市场不仅包括产品市场,还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并形成完善的要素市场体系更具有特征性意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市场调节各个生产要素的配置,只有在各种要素进入市场系统的前提下,才可能有现实市场经济。反过来说,如果要素未进入市场系统,还在计划系统中,那么市场调节就是空的。市场化改革以来,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技术、房地产等要素先后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市场。但是,各种要素进入市场的程度,各种要素放开的程度和完善的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目前市场运行次序出现的紊乱现象就与此相关,因此当前的要素市场建设涉及两个主要方面:

  (1)要推进要素进入市场的进程,特别是不能受某种要素是商品或不是商品传统观念的限制,是生产要素就得整个进入市场;

  (2)要加快市场要素的建设和完善,特别是要建设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目前资金、劳动力进入市场的程度,进度缓慢,主要的原因,是这两种要素市场不完善。

  (五)建设完善的市场机制

  竞争、价格、供给、需求是市场要素,市场机制就是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的联系和运动,市场机制建设的内容可以以西方经济学所揭示的市场不均衡原则来说明。

  1对于市场的均衡理论,无论何时在每个市场中的供求关系,总存在下述关系当中的一种:

  (1) 在限性价格下,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存在超额需求;

  (2)在限性价格下,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存在超额供给;

  (3)在限性价格下,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处于超额供给或者是超额需求的状态时,可以依据价格,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动,进行自动调节。结清超额的供给或者超额的需求,实现市场均衡。    市场供求均衡的机制是:当市场存在超额供给时,价格下降,受它的影响,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供求趋向均衡;当市场存在超额需求时,价格上升,受它的影响,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供求趋向均衡。

  显然,市场供求的均衡是在价格的供求富有弹性的条件下供求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供求均衡时的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供求双方相互作用更终会使市场价格趋向均衡价格,实现市场均衡。均衡价格是对制定的市场供给和需求来说的,是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价格,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交点。我们上面对市场供求、均衡的分析产生了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的理论,其要旨是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价格机制可以使市场达到均衡。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均衡意味着资源的更佳配置,均衡不但可以在单个市场存在或者局部均衡,而且可以在所有市场中同时存在,这就是一般均衡。在一般均衡状态下,各个经济主体实现了普遍的利益更大化,这种各个市场的同时均衡状态,符和更优的状态要求。这是我们讲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的一个问题,就是市场的均衡理论。

  2现实的市场并不是均衡市场。各种非均衡理论指出了导致市场的不均衡的种种原因,其中包括价格刚性,供求对价格缺乏弹性,竞争不充分等,这些对市场非均衡的分析不是一般的否定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功能,而是要指出实现市场均衡和资源配置有效率的条件是非常严格的。由于某种条件的不具备,现实的市场运行经常会偏离均衡,从一定意义上说,偏离均衡是一种常态,但是作为市场经济,总会提出创造条件实现市场的均衡要求。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阻碍市场达到均衡的体制因素,进行市场化改革。这种改革的有三个方面:

  (1)克服价格刚性。价格刚性是指价格对供求变动缺乏弹性,不能随供给变动而变动,导致价格不能结清市场。比如,某种产品在供不应求时,价格不会随着上升,结清超额的需求。反之,某种产品在供过于求时,价格不会随着下降,接近超额的供给。英国的经济学家哥姆尔卡在1985年发表的论文中,曾用这种价格刚性论说明计划经济国家的短缺现象,短缺是因为价格不能够随需求增加,而充分上涨引起价格钢性的主要体制因素是国家定价的机制,这样价格不是在市场上形成,而是由国家规定,价格刚性就不可避免,这是讲的建设现代市场要克服价格刚性的问题。

  (2)克服供求弹性的不足。供求弹性不足是指供给或需求对价格缺乏弹性。价格变化时,供给和需求不会随之变动,价格调节不能够结清市场。比如,某种产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供给和需求不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不能够结清超额的需求。相反,某种产品,供过余求时,价格下降,供给和需求不会作出反应,不能结清超额的供给。供求弹性不足有多种原因,其中更典型的是软性预算的约束。有的经济学家曾经用这种软性预算约束来说明计划经济国家的短缺现象。所谓预算约束简单的是指预算收入约束支出。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预算线的概念,表示消费者在市场上的购买行为属预算收入和市场价格的约束。有的经济学家发现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与企业存在着一种父子关系,企业的预算约束是软的,在这种软性预算的约束下,企业的需求行为对市场的价格高低变化不会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国家经常产生短缺现象的原因。每当发生投入品价格提高、外股经济振荡时,企业都能借助一定手段,如取得政府的补贴,优惠贷款,免费税务等途径来增加总收入,扩大预算支出,形成无法满足的需求,吸纳市场上的产品,使投入品的提高无法结清超额的投入品需求。

  社会主义国家经常产生的资金短缺现象原因大多就在于此,在软性预算约束下,企业贷款对屡屡缺乏弹性的企业不因为利率提高而减少贷款。显然,我国面向市场经济需要解决市场供求对价格弹性的问题,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硬化企业的预算约束使企业真正由过去的依赖国家转向依赖市场,从而使市场对企业真正起调节作用。这是第二点,克服供求弹性不足。

  (3)强化市场竞争。在市场竞争不充分的条件下,生产者并不完全听从市场的调节,竞争不充分的主要起源于垄断和保护。在垄断条件下,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可以规定垄断价格,使价格不能反映供求,也起不到调节供求的作用;保护主要指地方政府对本地区处于劣势企业的保护,处于竞争劣势的企业和产品因保护而不能退出市场,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不能实现资源更优配置。不公平竞争也是竞争不充分的重要表现,在我国不公平竞争主要表现在政策机会不公平。国家对不同的所有制,不能一视同仁,国家对部分地区、部分企业实行某种倾斜政策,这种政策的不公平造成竞争机会不公平。因此应优化市场机制的调节效应。中国转向市场的目标是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效率依赖于充分竞争的机制,针对竞争不充分的现状,强化竞争的主要途径是从体制建设上调整政府行为。一方面打破地方政府的保护;另一方面使政府改变各种倾斜和歧视政策,使各个企业在国家的统一政策调节下,唯一的依靠自己的竞争能力,得到利益。

  (六)社会主义市场建设发展完善的新阶段。

  这个问题主要是讲《中共中央关于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和建议》,提出了今后五到十年,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要有新的发展,要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远景目标:

  第一,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机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的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为到2001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予国民经济的合作与竞争。就业面取得拓宽的成效,基本收入具体增加。    物质文化有较大的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的进展。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明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把经济机构问题解决好,才能扩大国民需求,增加有效供给,才能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要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机构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合理调整生产的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两性互补。提出改善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国有化,发挥后方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历史的发展。

  上面提到的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完善的新阶段,当然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个专题,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理论,这里一共讲了六个问题,中心是市场的机制,供求规律,弹性的概念,政府的干预。

自考交流群

扫码领取试题答案及解析

新人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