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政治经济学 > 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资料

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资料12

2007年03月23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准考证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但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必须有自己的政治前提。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是以一种新的私有制取代一种旧的私有制。所以,在这种变化过程中,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是在旧社会的母体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自发地产生并得到一定的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可能在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旧经济制度内部发育成长,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从而是对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否定。资产阶级决不会自动放弃剥削,把生产资料交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而建立起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利用所掌握国家机器来保护资本主义私有制,镇压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迄今为止,只能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掌握政权,成为统治阶级,从而依靠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来逐步实现。因此,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政治前提。

  二、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从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开始,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为止,这中间要经过一个革命转变时期,这个时期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生活的过渡时期。由于我国的国情特点,我国的过渡时期不是直接从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必须经过过渡时期,这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要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必须对资本主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变革,使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即需要有一个过渡时期。我国在1952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实质主要就是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途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必须运用政权的力量逐步消灭和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摆在无产阶级面前有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农业、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这两种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途径是根本不同的。

  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要通过“剥夺剥夺者”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但是,这种剥夺应依根据资本大小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根据大、中、小资本家对待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称的态度,采取不同的不多办法:无偿没收大资本,和平赎买中、小资本。

  无产阶级首先利用自己政权的力量,没收大资本。在旧中国,大资本主要是官僚垄断资本,它依附于帝国主义并与封建主义相勾结,垄断了旧中国的经济命脉,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它是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所以,当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后,立即在全国范围内没收官僚资本,把它变成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国有经济,这就使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从而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中小资本是指民族资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二重作用和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态度的两面性,使无产阶级有可能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以便减少和避免在突然的变革中可能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再加上我国无产阶级手中有强大的国家机器,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迫使民族资产阶级接受了无产阶级的赎买,从而在我国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

  我国对民族资本的赎买,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把广泛存在的农业和手工业个体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引导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社会主义道路。

  对个体劳动者不能剥夺,这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对个体经济的改造,只能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示范、思想教育和国家帮助,引导个体劳动者走上合作化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我国对农民个体经济的改造,是通过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这样三个互相衔接、逐步前进的形式来实现的。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更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断,不仅为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完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又推进了科学社会主义,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个主要缺陷。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中,我们只注重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条件,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条件,即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文化落后等,从而没有把发展生产力放到首位。而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突破了单纯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而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方面来认识这一问题。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随着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弊端日益显露,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与以往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归宿点。为此,必须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动分配的主体地位。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利用手中的政治权利来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更主要的手段。

  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成立之后很长时期内,我们受“左”的错误思想的束缚,曾发生过忽视和放松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错误倾向。11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从我国当前的实际出发,而得出的更重要的结论,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江泽民同志在党的15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之所以是发展生产力,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

  1、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因此,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国家实力,保证国家的独立自主,维护国家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4、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更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更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才能消灭三大差别,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必备的物质条件。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以往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为此,必须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

  一切剥削制度的深刻经济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要消灭剥削,使广大劳动者摆脱受剥削受奴役的地位,首先要铲除剥削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

  私有制是人剥削人的经济根源。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非国有经济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补充部分。所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在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剥削。这种情况的存在,是同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应当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因为公有制是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是实行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和公有制一起,体现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实现分配公平及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要求。

  两极分化是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这些社会里,由于在生产关系中所外的地位不同及由此带来的的分配不公,使得剥削阶级愈富裕,劳动人民愈贫穷,两极分化严重。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消除了两极分化得以产生的经济根源。但是,也应看到,在社会主义现阶段,还存在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这里,价值规律的作用仍然可能产生两极分化。而且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存在着个人收入分配的多种形式以及分配不公,也可能在一部分人中间产生贫富两极分化。对这些局部范围内的两极分化的可能性,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通过宏观调控,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以防止。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社会生产目的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体现着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满足全体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是完全可能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提供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部分可能;而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具有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生产力,实现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劳动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创造了条件。但我国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步达到,而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帮助和带动后富。共同富裕不等于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否则势必导致共同贫穷。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同样意义。首先,明确了判断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坚持社会主义,必须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目标。其次,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可以依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次,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地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三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一、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在所处的阶段,就是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来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某个时期究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哪一个阶段,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和规律性,是一个并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并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运动及其历史趋势的考察中,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阶段的划分和科学预测。1875年,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除了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外,还要经历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完全成熟的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还要经历哪些发展阶段,他没有也不可能作出回答。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应从初级阶段所包含两层含义出发。它首先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一般经济特征,没有这些特征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但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又必然具有与社会主义其它阶段不同的特征,否则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个独立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的总水平比较低,生产力发展又很不平衡,决定了生产关系的不成熟、不完善,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与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同时并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般性以及在初级阶段的特殊性同时并存。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上有以下特征: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较低,必须大力发展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

  在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上,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表现主要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甚至制造政治动乱。“左”的表现主要是否定改革开放,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甚至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和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上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我们党这几年来更主要经验的总结。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