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政治经济学 > 08年1月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08年1月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2

2007年11月02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成绩查询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第一节  物质资料生产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二、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更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其他一切活动起着决定作用。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人们维持自己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才能获得。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活动的先决条件。只有当劳动生产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才能有人和时间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以外的其他各种社会活动,人类社会才能日益发展。

    三、劳动过程中的简单要素和生产要素

    1.生产要素: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2.劳动者的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通过消耗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来改造客观自然物质,使其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的有目的的活动。

    3.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也就是把人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物件。更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就是生产资料。它是任何社会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6.劳动过程中的简单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成为原因:因为它们是劳动过程中更抽象,更一般,更基本,从而更有普遍适用性的生产要素。

    第二节  社会生产力

    一、社会生产力的构成

    1.社会生产力的涵义: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

    2.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1.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2.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3.生产力发展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上,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更主要标志

    二、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的应用。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2)生产力所包裹的人的因素(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联系。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渗透到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中,引起它们素质的变化,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生产效率逐步增长;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是湖量品种的增加;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四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过程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3.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是实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

    三、生产力状况和劳动生产率

    1.生产力状况包括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水平两个方面。生产力性质是指生产力的质的提规定性,它是由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性质所决定的……生产力水平是指生产力的量的规定,它表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考察生产力的状况就是对生产力的质和量进行综合考察。

    2.考察社会生产力还要衡量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3.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效率或能力。

    四、分工与协作

    1.分工:一般指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分工,即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具体劳动,划分为彼此互相联系的各种劳动部门。广义的分工还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分工。

    2.协作:一般是指劳动协作,即许多劳动者共同参加同一生产过程,或分别参加彼此有联系的不同生产过程,相互紧密配合,进行协同劳动。广义的协作包括人们在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协作。

    3.分工与协作的关系;

    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

    第三节  社会生产关系

    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

    1.社会生产关系的涵义: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更基本的关系。

    2.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涵义: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它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集中体现在生产的社会性质,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体系中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社会性质。任何社会制度中占主题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该社会制度的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因而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

    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没,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

    2.生产对非陪,交换和消费起主导的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马队乡,水平,结构和具体方式。

    3.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即影响生产的发展,适应生产发展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能够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不利于生产的发展。

    第四节  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

    一、社会生产方式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两者的有机结合和同意,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而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即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的规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归根结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这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

    5.社会经济制度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

    6.社会经济制度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演变。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经济制度,即五种基本社会生产关系:原始公社经济制度,奴隶制经济制度,封建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五节  经济规律

    一、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任何经济规律都具有客观性。

    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

    2.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人们的主观行动如果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就要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遭到损失和挫折

    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1.承认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表明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实际上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2.认识经济规律就是指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利用经济规律就是指人们使自己的主观行动和措施,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三、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1.特点:

    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共同点,即都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有自身的特点:

    1.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2.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并不是长久不变的,它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在自然科学中,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程度和对经济规律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1.类型。

    1.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本质的联系;

    2.集中社会形态共同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某几个社会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共同的本质的联系。

    3.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有的本质的联系。

    一、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

    1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各种经济规律,组成该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

    2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它对该社会生产总过程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都起着决定的作用,该社会其他经济规律作用的范围和程度,都要服从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受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而其他经济规律的作用,有能促使基本经济规律更好地得到实现

    一、社会再生产。

    1,含义:再生产就是不断重复和更新的社会生产

    2,内容:1再生产的内容一是指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即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资料,并又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2再生产的另一个内容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任何生产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条件下进行的,随着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这种生产关系不断地得到维持和发展。

    3.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4……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二者的关系: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存在密切关系:第一,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进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只能而且必须由简单再生产来提供。第二,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了的再生产总体中,主要的部分是相当于原有生产规模的部分。

    5.扩大再生产实现方式包括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类型。

    二者的关系:1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再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来扩大再生产规模。2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二、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1.含义、实质、及保持协调的意义。

    1)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各个环节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的数量表现和对比,就是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

    2)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的实质,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

    3)在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保持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可使社会总劳动得到有效利用,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1.比例关系的类型:

    综合性比例:即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具有综合性和重大影响的比例关系,如两大布雷的比例,只类和消费的比例。

    部门之间的比例:包括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与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等。

    部门内部的比例。

    地区之间的比例。

    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比例。如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的比例。

    三、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1.产业的含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总称。广义的产业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内。

    2.产业结构的含义:首先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生产部门之间及其分部门之间的组合构成状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同样,广义的产业结构,包括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构成在内。

    3.狭义的产业结构的类型4种:两大部类产业结构,农重轻产业结构,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广义的产业结构类型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综合起来加以考察,通常划分为三次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结构。一般说来,第一产业是农业,二工业和建筑业,三是除一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总的来说,呈现出逐步优化升级,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进的趋势。

    1.两大部类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制造消费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制造生产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2.农重轻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农业比重逐渐下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工业中的轻工业比重逐渐下降,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

    3.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传统产业逐步被新兴产业所替代,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4.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日趋发展。

    5.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量的变化。

    2)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质量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贫困落后状态的减少和消除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质的变化。

    3)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其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之,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和联系

    1)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分部门和行业的所有企业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2)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总合,就是社会总产值。

    3)国民收入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所剩余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的价值形式是在一年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总和。

    4)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0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更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我国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国民收入加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再加上各个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税金等纯收入的价值。

    5)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国外净要素收入后的更终产品价值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3.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因素

    1)劳动者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

    2)科学技术及其应用

    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5)自然条件

    6)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

    7)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五、经济增长速度

    1.经济增长速度的涵义、意义,及衡量标准。

    1)经济增长速度就是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

    2)任何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础。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为零或负增长,社会就很难取得进步。

    3)它通常以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和衡量。

    六、经济增长方式

    1)经济增长方式的划分依据是,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相应地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2)粗放型是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即单纯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3)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即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4)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逐步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