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教材大纲 > 江苏自学考试史学理论与方法教材大纲

江苏自学考试史学理论与方法教材大纲

2006年11月28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报名预约

28220 史学理论与方法

江苏教育学院编

  第一章    历史和历史学

  一、要求

  学习本章应把握“历史”的三重含义,了解历史著述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充分认识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历史

  1、“历史”的含义

  在习惯上,人们常把“历史”一词用来表达三种含义:一是指过去发生过的事件和过程;二是指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三是指历史学。三者之间虽有联系,但不能混同,因为毕竟是指三类不同的对象;过去发生过的事件和过程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是经过人的大脑思考、加工而形成的主体化的历史;历史学则是从事历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一套学问,指一门学科,或一门专业。

  2、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和联系

  历史与历史著述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和性质。但两者之间又具有密切的联系。

  3、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

  历史长河中的每一分子(每一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历史过程本身也具有不以人的主观认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

  历史相对主义和历史客观主义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历史客观性问题上的观点。

  第二节    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1、“科学”与“艺术”之争

  培根、马考莱、卡莱尔、佛劳德等人的观点。客观主义史学代表兰克和实证主义史学代表孔德、泰恩、巴克尔等人的观点。布瑞与克罗齐、屈维廉、罗素的论争。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观点。

  2、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马克思主义史学是科学的历史学。

  第二章    历史学与其他的关系及其学科体系

  一、要求

  学习本章重点了解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相互关系,了解历史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领域及其相互关系。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历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关系。历史学和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决定了两者之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自然科学的发生史发展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2、历史学与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①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历史学、哲学的学科性质。两者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指导性理论和实证性基础的关系。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历史学为哲学提供经验事实和理论素材。正确认识哲学与史学的关系对于史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史学与哲学还有学科上的交叉融合(如哲学史和历史哲学)。

  ②历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历史学是最具综合性特点的一门社会科学。历史学的总体性、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研究对象上与其他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有交叉重叠之处,决定了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之间有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史学与其他科学互相依存、互相贯通的关系又决定了它们之间在研究理论上、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

  第二节    历史学的学科体系

  1、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划分。世界史、国别史、地区史。通史和断代史。各专门领域的历史。

  2、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历史资料的性质和范围。史料研究的重要意义。文字史科学的学科划分。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考据学。训诂学。史料学与历史文献学的关系。以实物史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考古学。

  第三章    历史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要求

  学习本章要掌握:

  1、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和西方史学在历史观、治史方式等方面的特征;中外著名史学家及其重要著作。

  2、历史学随着历史进程本身的发展而发展

  3、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以往史学的根本区别。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古代、近代的中国史学

  1、中国古代史学

  历史学的萌芽。历史记述和历史学的产生。战国秦汉时期的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唐宋元时期的史学。明清时期的史学。中国古代史学在世界史坛上的地位和历史观的主要特征。

  2、中国近代史学

  严复的突出贡献。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梁启超。夏曾佑与《中国古代史》。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章太炎的新建树。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古代、近代的西方史学

  1、西方古代、中世纪史学

  古代希腊史学: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希西阿德的《田功农时》。散文“纪事家”。希多德和《历史》。修昔底德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公元前5-4世纪希腊史学繁荣的原因。爱孚罗士和提莫斯。

  古代罗马史学:罗马史学的特征。李维和《罗马史》。塔西佗及其《历史》、《编年史》。罗马人统治时期的希腊史学家(波时比阿、普鲁塔克、阿庇安、阿利安)。

  基督教史学:基督教史学的堕落与创新。科学家奥古斯丁和《上帝之城》。基督教史学奠基人攸西比乌斯的《编年史》。格雷格里的《法兰克人史》。比德的《教会史》。12、13世纪以后的世俗史学的发展(《马可·波罗游记》、夫瓦沙的《法兰西·英格兰·苏格兰和布列塔尼编年史》)。上古、中古时期西方史学的基本特征。

  2、西方近代史学

  西方近代史学发展的时代背景。14至16世纪的人文主义史学及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家布鲁尼、马基雅维里、奎昔亚蒂尼、罗伦佐·瓦拉、比昂多。16至17世纪的史学发展。18世纪理性主义史学及其代表(法国的伏尔泰和孟德斯鸠、英国的休谟、吉本和罗伯逊,德国莱辛和康德)。19世纪是历史学的世纪(浪漫主义史学、兰克学派、实证主义史学)。历史哲学的兴趣和发展(从维科和伏尔泰到赫尔德和康德,再到黑格尔)。近代西方史学的长足发展及其观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当代史学

  1、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与早期发展

  时代背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观努力。唯物史观和以往历史观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和历史研究的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唯物史观。总结历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梅林、拉法格、拉布里奥拉、普列汉诺夫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早期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2、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和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李大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杰出代表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范文澜、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3、当代西方史学

  郎普雷希特、贝尔和鲁滨逊等人对传统史学的批判。年鉴学派创始人费弗尔和布洛克。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克罗齐、科林伍德等人的影响。众多的史学流派。年鉴学派的新发展(布罗代尔)。当代西方新史学的成就与局限。历史学发展历程给我们的启示。

  第四章    历史认识的过程、层次和检验

  一、要求

  掌握本间应着重掌握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的必经途径和对历史认识真理性检验的层次。了解历史认识主体认识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历史认识客体的层次,正确理解历史认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历史认识主体和客体

  1、历史认识的主体

  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与狭义的历史认识主体。主体认识能力的构成要素。

  2、历史认识的客体

  历史认识的现实客体。历史认识的潜在客体。历史认识客体的三个层次(原型客体、遗存客体和延伸体)。

  第二节    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

  1、历史认识的开端

  人们为了认识现实、展望未来回忆和思索历史。现实社会的体验和感受,使人们形成或接受某种社会历史观,而社会历史观又确定人们历史认识的方向和主旨。

  2、历史认识的形成

  一般说来,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历史认识主体循着历史认识客体的三个层次逐层推移考察、研究的过程:①历史认识时开端是对历史客体的第一层次(历史原型客体的延伸体——现实社会)的认识,包括对现实社会中自己特别关注的哪些方面的认识和社会历史观的认识。②接着,进入历史客体的第二个层次(历史原型客体的遗存体——史料、史实),即对史料、史实的搜集和考辨。③历史认识形成的最后阶段,是对史料和史实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的分析或解释,也就是对历史客体第三层次(历史原型客体——历史真相本身)形成整体性认识。三个层次的认识过程往往是互相交错的。

  第三节    历史认识的真理及其检验

  1、历史认识的真理及其检验层次

  真理与历史认识的真理。每一项历史认识实际上都包含着对历史客体的三个层次的认识,但直接显示出来的主要是两个层面上的认识,即对史料、史事所作的是非真伪的史实判断和包括对历史过程中的因果规律性判断与价值判断在内的理论解释性判断这样两个层面。对历史认识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真理的检验,相应地分为对史实判断的检验和对理论解释性判断的检验这样两个层次。对史实真伪判断的检验,是对整个历史认识进行检验的基础。对理论解释性判断的检验,主要是对理论解释性判断所依据的理论体系和社会历史观进行理论和逻辑的检验,最终要归结到由社会历史运动的实践来检验。

  2、历史认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主义史学的观点。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史学的观点。两种观点的片面性。两种观点的根本错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观点以及历史认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包含的三个含义。历史认识较之人们对其他事物的认识具有更为明显、更为突出的相对性。历史客体具有异常的复杂性、非重复性、非直观性和内容的特殊性。

  第五章    指导历史研究的理论原则

  一、要求

  掌握本章应掌握社会历史观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能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分析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分析历史上的文化现象。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与指导历史研究的理论原则

  1、社会历史观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历史研究者的社会历史观,首先来源于他的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体验,进而把那种体验升华成为观察古今社会历史进程中各种现象、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或因果规律性的理论观念。社会历史观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各种社会历史现象发生发展或前后更迭的前因后果及其规律性的认识。例如,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社会历史观的形成,基佐的阶级斗争史观的形成。

  2、社会历史观转化为指导历史研究的理论原则

  在进行具体研究时,历史研究者的历史观就转化成为指导他进行具体研究的理论原则或导向性方法。司马迁重经济重人民的观点,成为他探寻秦王朝兴亡原因的指导原则。基佐的阶级斗争史观是指导他进行历史研究的理论原则和导向性方法。

  第二节    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原则

  1、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样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们的物质利益、需要或欲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是肤浅的、片面的。因为生产的发展决定需要的产生和满足;人们各不相同的利益和需要是“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这种观点无视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最终会陷入唯心史观。

  自然环境是决定社会历史进程的根本因素的观点,不但在理论上陷入谬误,实际上也与历史事实相违;自然条件是影响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最终取决于生产力本身的发展水平。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是通过阶级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斗争体现的,所以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暴力和武装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具体分析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不能离开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在推动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中,最终决定着历史发展方向的是经济力量,而直接表现出来的则是先进的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整体意愿与力量;上层建筑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决定作用,正是经济的最终决定作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多种因素决定论”和笼统的“合力论”是一种极不科学的多元折衷主义的理论。

  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

  英雄史观的哲学基础、历史原因和阶级根源。唯物史观创始人对英雄史观的批判及其主张。列宁、毛泽东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具体含义)。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本身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必须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上的文化现象

  唯物史观看待文化问题的基本观点;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属于上层建筑的,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在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又反过来对经济和政治发生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只是第二位的。文化具有民族性、阶级性和时代性。文化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既有继承和累积,也有扬弃和更新;继承和更新,都是以是否适应人们现实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地需要而转移的。阻碍历史进步的文化成分终归要被扬弃,而有利于历史进步的文化成分会被长久地传袭下去。

  第六章    历史研究的方法

  一、要求

  学习本章应了解历史研究的考实性方法和导向性方法的不同内涵和不同功用,在此基础上,重点把握常用的考实性方法和当代史学中常见的几种新方法的具体内容,具备实际运用的初步能力。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历史研究中常用的考实性方法

  1、考实性方法和导向性方法的含义及功用

  2、史料搜集的方法

  充分运用各类文史工具书(字典、词典类,目录、索引类,史料汇编类)搜集史料。分类搜集。追踪搜寻。通过调查、采访收集口啤资料。

  3、史料辨伪的方法

  辨伪的意义。胡氏辨伪八法。梁氏辨伪十二法。怎样对待伪书。

  4、史料校勘的方法

  校勘的意义。校勘的依据。陈恒先生的四校法。

  5、史事考证的方法

  考证的意义。伪事产生的根源。史事的考证需要“致疑”精神。几种基本考证方法。

  第二节    历史研究的新方法

  1、比较史学方法

  比较史学在二战后兴趣的背景和一般特点。西方比较史学的发展。当代西方比较史学的功能和局限。

  2、计量史学方法

  史学中数学热兴起的背景和概况。计量史学的发展历程。计量史学的成就与困境。

  3、心理史学方法

  心理史学方法兴趣和发展概况。当前发展的一般趋势与困境。

  4、口述史学方法

  口述史学兴趣的背景。口述史学的发展概况。关于口述史学方法的争论(运用口述史学方法能否揭示历史真相)。

  第七章    历史认识成果的表述方法

  一、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了解史学著述的体裁、体例和语言,掌握史学著述的一般撰写程序,具备一定的撰写史学著述的能力,特别是撰写读史札记和史学论文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史学著述的体裁和体例及其语言

  1、史学著述的体裁及其演变

  史学著述的体裁。史学著述体裁的演变和发展。

  2、史学著述的体例

  广义的体例和狭义的体例。体例的具体内容和编纂惯例。

  3、史学著述的语言

  史书语言的重要性。中外史学家都非常重视史书语言的表述。史书语言表述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史学著述的撰写与程序

  1、研究课题和写作大纲

  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定。写作大纲的要求与设计。

  2、史料的积累和整理

  史料的积累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也是一项仔细和持之以恒的工作。搜索积累史料的“八面受敌”法。史料的分类整理和排比整理。确定史料年代的方法。

  3、札记和论文的写作

  札记的特点和类别以及写札记的重要性。史学论文的结构与写作要求。

  第八章    历史学的功能和史学工作者的使命

  一、要求

  学习本章应明确任何一种历史认识都必然要对现实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符合历史真相的正确的历史认识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和功能,理解历史学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重要意义;了解史学工作者对社会和历史所承担的平凡而崇高的责任,把握史学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养和担负的历史使命。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历史认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和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1、历史认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忽视或否认识的影响和作用是非常错误的。任何一种历史认识都必然要对现实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客观反映历史真相的正确的历史认识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和功能。

  2、历史学的主要功能

  指导人们社会实践的功能。陶冶人们的品格情操和启迪人们的智慧的功能: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的热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二节    史学工作者的责任、使命和基本素养

  1、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充分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促进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钩沉发微,秉笔直书,阐明历史事实的真相。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正确发挥历史借鉴的功能。探索历史运动的规律,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提供指导。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参考。普及历史知识,提高民众精神文明素质。

  2、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刘知几的史家“三长”说和章学诚的“史德”论。新时代的史学工作者的要求: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研究历史的理论、方法和知识结构;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锤炼和增强对历史的洞察力;树立正确的治史态度,陶铸崇高的献身精神。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自考交流群

扫码领取试题答案及解析

新人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