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教材大纲 > 江苏自学考试农业概论教材大纲

江苏自学考试农业概论教材大纲

2006年11月27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准考证

  南京农业大学编 (高纲号 0537)

  I、课程性质及设置目的和要求

  1、课程性质和特点

  农业概论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农业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介绍了作物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较好地体现了作物学科体系的完事性和系统性、基础知识的共性和先进性、内容的学术性和实用性,旨在认识和分析作物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为今后从事农业科技、管理、教育等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2、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应考者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作物学发展特点、作物分布、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生态环境关系、生产管理技术、耕作制度与农业生态等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培养应考者在作物生产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诊断、提出具体实施方案、指导当前农业生产的能力。

  Ⅱ、课程教学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作物学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作物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性质和特点,认识作物学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作用,了解作物学的发展进程及特点、作物生产发展概况及其与食物营养和粮食安全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1、作物学的概念、地位和特点

  2、作物学的发展进程

  3、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

  三、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识记作物学的概念与特点,领会作物学的地位与作用。

  2、掌握作物学的起源和成就、不同暑期的特点,现代作物学发展的5次高潮期,二十四节气及大约时间。

  3、领会人类所需的有效营养成分、我国目前的粮食消费结构;掌握我国及世界上粮食增产的原因、粮食需求现状,重点掌握粮食安全的技术途径。

  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掌握农作物的概念、分类、起源、分布和生产状况,有助于认识和把握作物进化的特点、生态适应性及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点掌握作物的分类。

  二、课程内容

  1、作物的分类、起源和传播

  2、世界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3、中国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三、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识记作物广义和狭义概念、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及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等分类方法:结合分类方法,掌握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玉米等农作物的生育特性。领会主要农作物(稻、麦、棉、油、玉米等)的起源中心及确定起源中心的目的;作物传播的自然及人类因素。

  2、掌握作物分布的影响因素、世界上四大类油料作物;了解世界上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及生产情况(包括面积、总产、单产的排名顺序)。

  3、了解我国主要粮食俄罗斯经济作物的分布与生产情况;重点掌握我国作物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作物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研究选育和繁育优良品种的理论方法是作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掌握品种改良、基础遗传理论和基本育种方法,以及良种生产及检验的基本知识,熟记基本概念。重点为作物育种方法,难点为遗传学基本原理。

  二、课程内容

  1、品种及种质资源

  2、作物育种的遗传学原理

  3、作物的系列方式及育种特点

  4、作物育种方法

  5、良种繁殖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识记品种、优良品种、种质资源等概念,理解良种的主要作用,掌握作物品种三性(DUS)、品种改良的任务和目标责任制、种质资源的主要类型,领会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

  2、识记遗传、变异、选择、相对性状、显性和隐性、纯合与杂合、基因型和表现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等基本概念,理解分离定律、独立分配定律、连锁遗传定律,并学会基本应用。

  3、识记自交系品种、杂交组合、群体品种等概念,理解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两种繁殖方式,掌握作物品种的四种类型及育种特点。

  4、识记引种、系统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诱变育种、倍性育种、远缘杂交育种等育种方法的概念及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概念,领会引种注意事项、系统育种程序、杂交育种亲本选配的原则、杂交育种的程序、杂优利用亲本选配的原则、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等。了解细胞和组织培养、原生质体培养、DNA重组及分子标记等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

  5、掌握品种审定的程序、种子类别、种子分级的标准及种子检验的主要内容,重点掌握原原种、原各、种、良种、纯度、净度、发芽势(率)基本概念。领会种子产业工程及种子四化一供。

  第四章  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作物生长发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品质,研究作物生育规律及作物生育促控措施,为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是作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本课程的重点之一。要求掌握生长发育的相关概念,作物发育特性、器官建成、群体特征、产量和品质的形成。

  二、课程内容

  1、作物的发育特性与生育期

  2、作物器官的建成

  3、作物的群体特征

  4、作物产量的形成

  5、作物品质的形成

  三、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识记生长、发育、感温(光)阶段、生育期、生育时期、生长中心等概念,掌握高温——短日照及低温——长日照作物对温光的反应特性,禾谷类、棉花、油菜、豆类生育时期的划分及依据,重点掌握作物的生长中心与C/N代谢及养分分配的关系。

  2、识记农业种子、休眠、后熟、分蘖(节)、有(无)分效分蘖、气生根、拔节、完成叶、功能叶、出叶速度、LAI、叶层结构、下针等基本概念,掌握农业生产种子的组成及有性种子的结构、种子休眠原因及破除休眠方法、有(无)性种子萌发的过程、单(双)子叶作物的根、茎(枝)、叶、花的结构、功能及不同点,了解禾谷类、棉花、油菜、花生行装作物的结实过程。重点掌握器官的相关性。

  3、识记作物群体、源、库、流等基本概念,掌握作物群体结构指标体系、作物源库与作物产量、流与同化产物的运输和分配的关系。

  4、识记生物(学)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等基本概念,掌握禾谷类、棉花、油菜、豆类等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影响产量形成的内在因素、环境因素和栽培措施,重点掌握作物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5、理解不同作物产品品质的涵义、品质指标及品质形成的过程,掌握作物产品品质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品质的途径。

  第五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生态因子光、温、水、气、肥、土的分布特点及对作物的影响,有助于认识环境条件及技术措施对作物生育和产量形成的调控作用。也是本课程的重点之一。

  二、课程内容

  1、作物的生态因子与生长调节

  2、作物与光照

  3、作物与温度

  4、作物与水分

  5、作物与空气

  6、作物与肥料

  7、作物与土壤

  三、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识记作物生态适应性、生态型、生活型基本概念及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2、识记光周期、光周期现象概念,领会太阳光的性质、光照强度(长度)变化规律及对作物的影响、C3和C4作物对光照强度(长度)的反应、作物光周期类型、光周期诱导机理、光周期理论在生产上的应用。了解光谱成份的时空变化莫测及作物的影响。

  3、识记温度三基点、积温、有效积温、活动积温、温度临界期、寒害、冻害基本概念,掌握温度变化规律及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积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逆境温度(高温或低温)对作物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4、识记蒸腾系数、需水临界期概念,领会水分的生理生态作用、水分逆境(干旱、水涝)对作物的影响。

  5、掌握农田CO2变化规律及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风速及其他气体(氮气、有毒气体)对作物的影响。

  6、识记作物营养临界期、营养最大效率期概念,领会作物所需的大(微)量元素及生理作用。

  7、识记土壤肥力、质地、土壤墒情概念,掌握土壤肥力、质地的分类、低产田土壤的改良。

  第六章  作物生产技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土壤耕作、播种、育苗移栽、施肥、水分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化学调控、地膜覆盖、收获与储藏、智能管理等作物生产的技术原理和措施,学会灵活运用。

  二、课程内容

  1、土壤耕作技术

  2、播种技术

  3、育苗移栽技术

  4、地膜覆盖技术

  5、施肥技术

  6、水分管理技术

  7、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8、化学调控技术

  9、收获与贮藏

  10、作物智能栽培技术

  三、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识记土壤作物、少耕、免耕概念及土壤耕作的作用和类型。

  2、掌握播前、播种、播后技术,重点掌握作物播种量及播种期的确定。

  3、掌握育苗移栽的意义,了解不同作物育苗移栽方式。

  4、掌握地膜覆盖技术的作用、地膜覆盖的效应及增产机理,理解地膜的种类及性能。

  5、识记基肥、种肥、追肥、叶面施肥的概念,掌握影响肥效的因素及施肥原则、养分作用规则、肥料的种类。重点掌握施肥量的确定。

  6、识记需水临界期、灌溉定额概念,需水量及需水规律、灌溉方法、涝渍害的防治,重点掌握节水农业技术、旱地农业技术。

  7、掌握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的概念,作物病害的症状、对作物的影响及防治方法,药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昆虫的趋性和食性、防治方法;杂草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8、掌握植物激素及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作用,常用激素和调节剂的英文缩写名称。

  9、掌握不同作物的收获适期及收割方法,初加工程序,安全贮藏水分。

  10、理解作物智能栽培学的基本特征、作物生长预测与监测系统、作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3S技术、精确农作支持系统等。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作物布局、复种、间套作、轮作和连作基本技术和原理,及其基本概念。

  二、课程内容

  1、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

  2、复种

  3、间套作

  4、轮作与连作

  5、农业生态系统

  三、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掌握种植制度的概念、作物布局的含义及影响因素,理解作物布局的原则。

  2、识记复种、复种指数、休闲、撂荒概念,领会复种的意义和效益原理、复种的条件及技术。了解我国主要复种方式。

  3、识记间作、套作、单作、混作、土地当量比概念,领会间套作的意义、效益原理、技术特点,理解我国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

  4、识记轮作、连作概念,领会轮作的作用、连作的危害。

  5、识记农业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食物链概念,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特点、运行机制。理解生态农业、持续农业。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1、有关说明

  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识记”、“领会”、“掌握”、“理解”等四个能力层次,它们之间是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它们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应考者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如公式、重要结论、方法、步骤及特点等),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求和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并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论述。

  掌握:要求应考者能够运用本课程中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应用问题,如简单的计算、分析、论证。

  理解:要求应考者能够运用本课程中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较复杂的问题。

  2、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细目者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3、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识记为20%;领会为20%;掌握为40%,理解为20%.

  4、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较易、易、较难、难,这四档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3:3:2.

  5、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题、单项选择题、问答题(见附录)。

  6、本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份量以中等水平的应考者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度。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附录:题型举例

  一、名词解释

  1、作物

  2、间作

  二、填空题

  1、起源于我国的农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干旱表现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

  1、我国油菜集中分布于(  )

  A 东北地区  B 黄淮流域  C 长江流域   D 华南地区

  2、下列哪种元素不是作物必需元素(  )

  A Mn    B Na    C Cl    D Mo

  四、问答题

  1、育苗移栽的意义?

  2、连作对作物有何危害?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