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教材大纲 > 江苏自学考试土壤肥料学教材大纲

江苏自学考试土壤肥料学教材大纲

2006年11月17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查分预约

  (高纲号 8601)

  第一部分  制订依据

  本课程的考试说明是依据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土壤肥料学自学考试大纲》制订的,课程内容主要依据王荫槐主编、农业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土壤肥料学》,结合江苏省农村自学考试实验区《土壤肥料学自学指导》一书进行编写。编写方式按照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关于编写农村自学考试实验区课程考试说明的意见》的要求进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考试内容的界定,二是重点内容所占的比例,最后是主要题型及答题的要求。

  第二部分  本课程考试内容的界定

  (一)考试的重点内容

  考试的重点内容所占的分数比例约为90%左右。

  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包括绪论)

  一、绪论

  (一)土壤、肥力、肥力因素及肥料的概念,四大肥力因素的相互关系与肥力的种类,土壤和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二)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和道库恰耶夫的成土因素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各学说的发展情况。

  二、岩石的风化

  (一)地壳的元素组成:组成地壳的氧、硅、铝、铁的含量顺序。

  (二)成土的主要矿物:矿物的概念,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概念,两大类矿物中,每类矿物至少能列出三个例子。

  (三)成土的主要岩石: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概念,每类岩石至少能举出三个岩石名称;岩石与矿物的区别和关系。

  (四)岩石风化的类型:风化的概念;各种风化类型的概念、风化的原因、风化的意义、风化产物的新性质。

  三、土壤的机械组成

  (一)土壤粒级:粒级的概念、粒级分类的基本等级、国际制和卡庆斯制粒级分类的基本特点}各粒级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粒级粗细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比表面的概念及其与粒级粗细的关系。

  (二)土壤质地:质地的概念、质地分类中的基本等级、国际制和卡庆斯基质地分类标准的主要特点、土壤所含石块的分类、这些分类制的使用。

  (三)土壤质地与肥力的关系:归类分析三种主要质地土壤在肥力特征和与作物生长的关系;土壤质地改良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增施有机肥和客土法)。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一、土壤有机质的类型,腐殖质的概念及其占有机质的比例,土壤有机质组成的五大类化合物的种类和主要性质。

  二、土壤微生物: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概念和主要特征;细菌的营养类型;这三类土壤微生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根际的概念、在植物营养上的意义及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

  三、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有机质转化、矿质化的概念,矿质化的意义;高分子有机物分解的一般过程;不含氮有机物在不同通气条件下产物的类型和特点;含氮有机化合物的分解过程,包括水解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其中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发生条件、主要步骤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含磷含硫有机化合物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主要产物。

  四、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腐殖化的概念和主要阶段(两个阶段)。

  五、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一)碳氮比:概念、作用原理及其调节、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所需的25:1的理由;

  (二)其它因素: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及土壤酸碱度是如何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在农业生产上如何利用这一因素调节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六、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的分离及其每步分离过程的产物;腐殖酸的概念和类型、腐殖酸的主要组成元素、官能团的概念和主要种类、腐殖酸的带电性及其两种腐殖酸在带电量上的差别、腐殖酸与部分金属离子形成整合物或络合物。

  七、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包括有哪些作用,每类作用的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八、土壤有机质的调节:矿化率和腐殖化系数的概念及其在计算土壤有机质上的应用、土壤有机质平衡的概念;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途径和每种途径在农业生产上的适用性。

  第三章  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一、土壤孔性

  (一)土壤孔性的概念。土壤比重(密度)的概念和单位、土壤的平均比重(2.65);

  土壤容重和浸水容重的概念与单位、影响土壤容重大小的因素、一般农业土壤的容重大小、土壤容重的应用。

  (二)土壤孔隙度的概念和计算及其计算公式、土壤孔隙比、当量孔径的概念;三类孔隙的分类依据(当量孔径的大小范围)和各类孔隙在土壤中的作用、分级孔隙度的计算方式、一般农业土壤适宜的孔隙度大小。

  二、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和结构性的概念、每类结构体的概念和主要特性(农业生产性能)、团粒结构的主要特性(从孔隙对土壤水、气及肥等几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创造团粒结构的主要生产措施及其原理;土壤结构改良剂的概念、分类及其应用范围。

  三、土壤结持性:土壤粘结性、粘着性的概念、影响其大小的主要因素(土壤质地和水分)、它们对耕性的影响;土壤可塑性、下塑限、上塑限及塑性范围或塑性指数的概念、影响这几个性质的主要因素(土壤质地和水分),它们对土壤耕性的作用原理。

  四、土壤耕性:耕性的概念、反映土壤耕性的三个指标及其相应的概念。

  第四章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总况

  一、土壤水分

  (一)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的概念、它们的来源、将它们保持在土壤孔隙中力的类型、每种类型水分的水势和水吸力范围、它们对作物的有效性及其运动特点。

  (二)吸湿系数、最大分子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饱和持水量的概念及其意义;凋萎系数(萎蔫系数)的概念及其水势和水吸力大小;毛管上升水和毛管悬着水的概念、影响毛管水运动的主要因素(质地和孔隙直径);

  (三)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重量百分数、容积百分数、贮水量深度、贮水量容积、相对含水量的概念及它们的计算方式。

  (四)土壤有效水;土壤有效水的范围及其计算、影响土壤有效水范围的主要因素(土壤质地及不同质地土壤有效水的变化特点)。

  (五)土壤水分的能量状态:水势与水吸力的概念与它们的单位;土壤水势的类型、水势的加和性、土壤水势在判断土壤水分运动方向和水分有效性中的作用。

  二、土壤空气: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与大气比较)、土壤空气与大气的交换方式及其相应的概念。

  三、土壤热量状况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及其相应的概念和每种热量来源大体所占的比例:

  (二)土壤的热特性: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的概念、不同土壤组成分对土壤热性质的影响,特别注意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对土壤三个热性质上的不同作用;土壤热性质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容积热容量与重量热容量的关系。

  (三)土壤温度变化: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环境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土壤温度变化的日规律和年规律(温度最高点和最低点及变化趋势)。

  四、其它内容:灌水和排水的作用(调节土壤通气与土温)、中耕的概念和作用、地面覆盖对水分和温度的调节、保护地栽培的概念、土壤温度调节通常采用的方法。

  第五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吸收性能

  一、土壤胶体:胶体的概念、土壤胶粒的大小范围、土壤胶体的种类及其分类的依据(根据胶粒的组成分进行分类)、土壤三大类胶体;胶体的构造及各个层次的概念、阴性胶体和阳性胶体的判断依据。

  二、层状铝硅酸盐矿物:硅氧四面体和硅氧片、铝氧八面体和铝氧片的概念、1:1型和2:1型的概念与它们硅氧片和铝氧片的组成特点;蒙脱石、高岭石、水云母的属于何种类型的结构(是1:1型和2:1型)。

  三、土壤胶体的主要特性:比表面的概念及其在土壤吸收性能上的应用;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的概念及其电荷的来源、两种电荷对土壤pH变化的反应、等电点的概念及其判断所带电荷类型上的作用原理、土壤胶体的凝聚性的概念和阳离子对凝聚的作用及不同阳离子的凝聚能力。

  四、土壤吸收性能:五种吸收类型的概念和吸收养分的机理,它们各自在土壤保肥性上的重要性。

  五、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交换作用的概念、交换作用的特点、各种阳离子的交换能力的大小;阳离子交换量的概念、单位、交换量大小与土壤保肥性的关系、影响阳离子交换量大小的因素及其作用原理;土壤盐基饱和度的概念、盐基饱和度大小与土壤pH高低及阳离子交换量高低的关系;

  六、阳离子的非交换性吸收:晶格固定的概念、作用的养分离子类型、通常发生晶格固定的矿物种类:

  七、阴离子的交换作用:概念、土壤胶体对阴离子吸收的三种类型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第六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

  一、土壤酸碱性:土壤酸碱性物质的来源

  (一)土壤酸度:活性酸、潜性酸、交换性酸、水解性酸的概念;潜性酸与活性酸之间的关系。

  (二)土壤碱化度:碱化度的概念。

  (三)土壤酸碱度与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关系:对养分的形态和有效性的作用、作物对酸碱性的适应性、酸碱性对土壤其它理化性质的影响。

  (四)土壤酸碱度的调节:施用何种或那些物质可以提高或降低土壤pH.

  二、土壤缓冲性:缓冲性的概念、土壤产生缓冲性的机理(主要是阳离子交换作用、缓冲对及两性物质)、土壤缓冲性的意义。

  三、土壤氧化还原性:氧化还原的概念、反映氧化还原程度的指标-Eh的概念、一般旱地和水田的Eh范围、土壤Eh高低与土壤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关系或与土壤通气性的关系;土壤氧化还原性的意义一影响养分的形态和有效性、作用于还原性物质的产生和积累。

  第七章  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

  一、土壤形成:五大成土因素的慨念及其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土壤剖面与土层的概念、农业旱地土壤和水田土壤剖面的层次划分与主要特征。

  二、土壤分类:我国土壤分类的六个级别及每个分类级别的含意、土壤分类的高级单元和基层单元及过渡单元的概念。

  三、土壤分布:土壤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概念、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概念、纬度和经度地带性的概念、我国东部地区土壤纬度地带性的分布规律。

  第八章  土壤管理

  一、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土壤背景值与土壤污染的概念、土壤污染的判断标准、土壤背景值的表示方法;土壤主要污染源及每个主要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性质;土壤污染的常用防治方法。

  第九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

  一、植物体的组成:植物体的主要组成元素和组成化合物、灰分的概念及其通常所含的元素种类;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种类、分组;植物营养元素的三要素概念;植物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的主要含意和它们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一)根部对养分的吸收:养分向根表迁移的三种方式及每种方式的概念或含意以及对它们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过程、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的概念;自由空间、根表离子交换的概念;根部对有机态养分的吸收。

  (二)叶部对养分的吸收:叶部吸收养分的概念、特点、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与根部吸收养分的关系;影响叶部营养的条件。

  (三)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条件:温度、光照、土壤通气性、土壤水分、养分浓度各因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主要作用和机理:营养离子间的相互关系一拮抗作用和协助作用的概念,至少举一个例子进行说明,营养离子间相互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三、施肥的基本原理:

  (一)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限制因子律、报酬递减律的含意;最小养分和限制因子的概念、李比西对这两个学说的贡献;这些学说和规律在施肥上的主要意义。

  (二)植物营养的选择性:植物对养分选择性吸收的概念、生理酸性和生理碱性肥料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三)植物营养的阶段性:植物对养阶段性的概念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植物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的概念、氮磷钾三要素临界期一般出现的时期;主要农作物最大效率期的发生时期。

  第十章  氮肥

  一、作物的氮素营养:不同作物和同一作物不同器官中氮素含量或分布特点;作物体内硝态氮还原的方式及步骤。

  二、土壤氮素

  (一)土壤氮素形态:土壤中氮素的主要形态有哪些、一般农业土壤中无机氮和有机氮各占多少比例;有机氮的进一步分类,即水溶性有机氮、水解性有机氮及非水解性有机氮;土壤速效氮的形态有哪些、农业生产上通常用哪个指标作为土壤的供氮能力。

  (二)土壤氮素平衡:农业土壤中氮的来源有哪些途径、土壤氮素的消耗途径是哪些;农业土壤氮素损失的概念及损失的主要途径与相应的概念。

  三、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肥:化学氮肥的三大类型。

  (一)铵态氮肥:主要是碳酸氢铵,其不稳定性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使用时的注意点、施用的主要方法、主要损失途径及防治方法;

  (二)硝态氮肥:硝酸铵的主要性质;

  (三)酰胺态氮肥——尿素:主要性质、缩二脲、在土壤中的转化、根外追肥。

  (四)长效氮肥:概念、主要类型、举例说明各类长效氮肥。

  四、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一)氮肥的合理分配:依据土壤条件、作物的营养特性、肥料性质进行分配;

  (二)采用技术措施提高氮肥利用率:例氮肥深施、氮肥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

  (三)氮肥增效剂:概念、作用机理一硝化抑制作用。

  第十一章  磷肥

  一、作物的磷素营养:磷在作物体内的分布特点;作物吸收利用磷的形态和有效性。

  二、土壤磷素:有机态磷和无机态磷各自在农业土壤中所占的比例;无机态磷的进一步细分:磷酸钙镁盐、磷酸铁铝盐、闭蓄态磷,它们各自的慨念、发生的土壤及在不同酸碱度土壤上的大概比例、不同形态无机磷与作物营养的关系、土壤中磷固定的主要途径及固定过程(区分吸收、吸附及专性吸附的概念)。

  三、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磷肥分级的依据及相应的种类

  (一)水溶性磷肥:过磷酸钙——主要成分、退化作用、施入土壤后的转化和固定、根外追肥、科学的施肥方法。

  (二)弱酸溶性磷肥:钙镁磷肥—影响钙镁磷肥肥效的因素及其施用时的注意点。

  四、提高磷肥利用率的主要措施

  (一)磷肥的合理分配:土壤条件、作物需磷特性、轮作制度、磷肥特性及与其它肥料的配合施用;

  (二)科学的施肥方法:参考水溶性磷肥的有关内容。

  第十二章  钾肥

  一、土壤钾素:土壤钾素的形态、各种形态之间的转化、每种形态钾对作物的有效性、钾的品格固定、农田土壤中钾的消耗途径。

  二、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一)氯化钾:主要理化性质、施入土壤后的转化、忌氮作物的概念及举例、施用时的注意点:

  (二)硫酸钾:

  (三)草木灰:主要成分、酸碱性、除补充钾素外的其它功能。

  三、提高钾肥利用率的措施

  (一)钾肥的合理分配:

  (二)改进钾肥的施用技术:

  第十三章  微量元素肥料和复合肥料

  一、微量元素肥料

  要求的微量元素肥料种类:硼肥、锌肥、钼肥及铁肥;典型作物上的缺素症状和肥料的施用技术;这几种微量营养元素通常在哪些土壤条件下和哪些作物上容易发生缺乏。

  二、复合肥料

  (一)复合肥料的特点

  (二)常用复合肥料——磷酸铵的主要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使用时的注意点。

  第十四章  粪尿肥和堆杂肥

  一、有机肥料

  (一)有机肥料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二)人粪尿:肥效、卫生处理方法、贮存时pH的变化

  (三)家畜粪尿和厩肥:家畜粪尿肥与人粪尿、热性肥和冷性肥的概念;厩肥的概念和使用。

  二、堆沤肥

  (一)堆肥:高温堆肥的腐熟原理、腐熟过程或阶段、每一腐熟阶段所发生的主要变化(物质转化、温度、微生物区系等);堆制条件及堆制方法。

  三、秸秆直接还田

  (一)直接还田的作用

  (二)直接还田的主要方法

  (三)直接还田时的注意事项

  四、其它有机肥:饼肥、泥炭肥的主要作用和使用。

  第十五章  绿肥和菌肥

  一、绿肥:

  (一)绿肥的作用和意义

  (二)绿肥的种植方式

  二、菌肥——概念、根瘤菌肥料、根瘤菌互接种族的概念及其种类、影响根瘤菌肥料发挥肥效的因素。

  第十六章  施肥技术

  一、施肥量的估算方法

  (一)养分平衡施肥估算法:方法原理、估算步骤、能根据给定的条件估算施肥量:

  1、目标产量的确定:

  2、依据目标产量求出所需养分的总量:

  3、估算土壤供肥量:根据田间试验进行计算。

  4、求肥料利用率:

  5、估算施肥量:

  (二)肥料效应函数估算法:肥料效应函数的概念、肥料效应的三个阶段。

  二、施肥方式:

  (一)有关概念:基肥、追肥、种肥

  (二)常用的施肥方式:基肥、追肥及种肥的常用施肥方式。

  三、肥料的配比混合

  (一)肥料混合的优缺点、肥料混合的原则、化学肥料混合的三种情况(可以混合、可以暂时混合、不可以混合)、并能举例说明化学混合的三种情况;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的混合。

  (二)肥料混合的计算:

  (三)不列入考试的内容

  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包括绪论)

  一、绪论:生态系统和五大圈层结构的概念

  二、主要成土矿物:矿物的识别的主要依据,化学成分和风化特点及分解产物。

  三、成土的主要岩石:矿物成分、风化特点和风化产物。

  四、岩石风化的类型:风化的具体化学过程:母质的类型

  五、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

  六、中国制土壤粒级和质地分类标准,各粒级的主要特性(比表面除外);国际制的三角座标图;土壤质地的利用。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一、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具体的缩合过程。

  二、我国主要土壤腐殖质特征和变化规律,即第四节;

  第三章  土壤孔性

  一、土壤胀缩性与土壤压板。

  第四章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

  一、土壤水分:土壤水分的运动、土壤一植物一大气连续系统,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长、我国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及作物对水分的需求。

  二、土壤空气:土壤通气性指标中的氧扩散率及土壤空气与作物生物。

  三、土壤热量: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

  四、第四节土壤的水气热调节中的部分内容。

  第五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吸收性能

  一、层状铝硅酸盐矿物:每种结构的空间结构、原子排列方式、蒙脱石、高岭石、水化云母的空间结构和主要性质、颗粒形状、晶层厚度及其变化;硅铝铁率的概念及其应用。

  二、阳离子交换作用: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大小的因素。

  第六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

  一、土壤酸碱度调节中的石灰用量计算。

  第七章  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

  一、土壤形成:12个具体的成土过程、自然土壤剖面的层次划分及特征。

  二、土壤分类:土壤分类的目的、我国土壤分类的发展概况和我国土壤分类系统简表。

  第八章  土壤管理

  一、土壤培肥(即第八章的第一节)。

  第九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

  一、确定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几种重要营养元素的营养功能。

  二、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主动吸收的各种学说及相应的理论。

  第十章  氮肥

  一、作物的氮素营养:铵态氮的同化过程。

  第十一章  磷肥

  一、磷素的缺乏和过剩的症状;

  二、难溶性磷肥。

  第十二章  钾肥

  一、作物缺钾的症状和诊断;

  二、窑灰钾肥。

  第十三章  微量元素肥料和复合肥料

  一、微垃元素肥料:各种微量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有效含量的指标等。

  第十四章  粪尿肥和堆杂肥

  一、厩肥的积制方法:

  堆沤肥:沤肥和沼气池肥。

  二、土杂肥中的泥土肥、家禽粪和蚕沙、免粪尿。

  第十五章  绿肥和菌肥

  一、绿肥:主要绿肥作物的栽培和利用要点;

  二、菌肥:固氮菌肥料。

  第十六章  施肥技术

  一、施肥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直线关系、曲线关系

  二、肥料效应函数法计算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施肥量。

  第三部分  应试指导

  一、考试范围

  约90%的考试内容包含在上述的考试重点内容中。依据的教科书为王荫槐主编、农业出版杜出版的《土壤肥料学》。

  复习时可按照考试重点内容进行,并结合农村自学考试实验区辅导教材《土壤肥料学自学指导》,进行习题练习。

  二、考试题型

  总共有7种题型,它们分别是:

  (一)填空题:共10个空格,每个空格1分。

  (二)单项选择:计11题,每题1分,提供的四个选择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三)改错题:共7题,每题2分。标出错误得1分,改正错误再得1分。

  (四)名词解释:每份试卷为5题,每题3分。

  (五)简答题:共2题,每题5分。

  (六)计算题:计1题,共10分。

  (七)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

  每份试卷总分为100.

  三、答题要求

  (一)填空题:一般答案为多、少、大、小、高、低及专业术语,并且很难用其它的词代替。

  (二)单项选择:每题提供四个各选答案,只有一题符合题意,如多选则不给分,选错也不扣分。

  (三)改错题:指出错误给1分,改正指出的错误再给1分;如没指出错误但已改正了错误,给2分。在个别情况下,可能有两种正确的答案,只要答对一种,则给2分。

  (四)名词解释:如记得原文解释的,答案应用原文,不记得原文,尽量对其含义表达清楚,也可给3分;对名词一定要做出完整、难确的解释,不要只写出关键字,而不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果这样,则酌情扣分。

  (五)简答题:首先解释给定名词的含义,然后根据题意回答其它内容;如果不对名词作用解释,则酌情扣分。

  (六)计算题:将计算过程完整的列出来,并正确书写所用的单位,最后得出题目所要求的答案;如一道题有多项计算要求,则每算完一项用文字明确示意,否则酌情扣分。

  (七)论述题:通常包括几个要点,如果只答出每个要点,给6分;如对每个要点做进一步的解释,则可给满分,否则扣相应项目的分数。有时一个论述题中有多个提问,则要分别回答,每个提问给相同分。

  执笔人:江苏省句容农业学校  曹金留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