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自考写作(一)考点: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内涵丰富,评论者、研究者有必要对其多加关注,持续分析。
有时,一位评论者会对某作家作品多次撰文讨论,从不同层面深化对该作家作品的认识。
茅盾1923年写《读〈呐喊〉》,指出鲁迅《呐喊》里的作品批判了传统旧礼教,讽刺了辛亥革命以来的社会现实,并开创了文学作品的新形式。到1927年茅盾再次撰文《鲁迅论》,对鲁迅其人其作品做出较前文更为全面深入的分析。至1948年又写《论鲁迅的小说》,指出鲁迅小说不仅批判现实,而且憧憬新生,因此超过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先驱”,该文反映了40年代末期左翼文学运动对于鲁迅作品价值的新阐释。
有时,多位评论者会在同一时段或不同时期,共同关注某一重要作家。如余华是当代文坛重要作家,曾引起众多评论者关注,不断有人对其作品进行分析阐释,有部分人就其作品中的苦难意识不断研究发掘。
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是较早就此论题发表看法的文章,该文认为“密集而刺目地铺陈人间的苦难”是余华作品的突出特色,着重从“苦难意识”视角剖析其创作,丰富了对余华作品的认识。
此后,齐红《苦难的超越与升华》进一步指出余华的前后期作品中的“苦难”有所不同。
再后,夏中义、富华的《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进而指出余华前后期作品的“苦难”存在着“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的差异,而这差异背后表现着价值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