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 笔记串讲 > 2016年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就是那

2016年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就是那一只蟋蟀

2016年08月04日    来源:自考365   字体:   打印

流沙河

  作者简介: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生于四川金堂。五十年代初开始写诗。195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农村夜曲》。1957年1月参与创办诗刊《星星》,并发表散文诗《草木篇》,由此为诗界、文学界瞩目。但后者不久即遭到公开批判,被认为是“站在已被消灭的阶级立场”上,“向人民发出的一纸挑战书”,由此被打为右派,遣送回原籍劳动。

  (反右派斗争:1957年6月,因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之机,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攻击。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大批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被划成右派,受尽了凌辱与迫害。1978年,中共中央决定对被划为“右派分子”的人进行全面复查,将错划的予以改正。

  “右派分子”虽然从此成了历史名词,但“右派分子”当中绝大多数从历届政治运动中“死里逃生”的知识分子,已被世所公认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社会良心的典范,学人人格的楷模,回忆和缅怀“右派分子”的文章论著更是层出不穷,历史永远记住了他们,许多“右派分子”用自己的正直的社会良心、高尚的知识分子人格、问心无愧的坦荡心态和因此为之付出的蒙冤受屈22年惨痛人生代价换来了名留青史的不朽。)

  流沙河七十年代末回归文坛,仍然以诗作为主,记叙自己以往的生活遭遇和心理体验。诗人保持了厚实、质朴、真挚、内敛的抒情风格,而对时代、社会、人生的体验和思考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复出后,更初的一些作品带有浓厚的“自叙传”色彩,表达的多是摆脱不掉的对韶华已逝、青春不再的伤感和失落,也有记录遭难时得到的情感慰藉的诗作,读来委婉而苦涩;同时,诗人也有如《太阳》、《老人与海》、《理想》等重大政治题材的抒情诗诞生,表现出一定的思辩色彩和乐观豪情。他的诗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与现实的空间感兼具、古典的韵味与民歌的情调杂糅、深邃的哲理韵味和率直的情感抒发融和等艺术特色。

  代表作有诗集《告别火星》、《故园别》、《草木集》等。

  知识点:

  1.识记作者的诗集《告别火星》、《故园别》、《草木集》等。

  2.分析本诗中“蟋蟀”的象征意蕴。

  《就是那一只蟋蟀》以台湾Y先生的话作为副题,“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 蟋蟀的鸣叫是一种乡愁的象征,作者通过客体上的叙述以及主体上的抒情,紧紧围绕乡愁这一主题展开。内涵是丰富的,含蓄隽永的。诗歌的主题是明朗的、集中的,即表达了作者悠悠的乡思,绵绵的乡情。全诗以回应Y先生的视角,抒写浓浓的思乡之情。

  本诗共撰写了四种蟋蟀:穿越时空的蟋蟀、穿越历史的蟋蟀、穿越记忆的蟋蟀、穿越永恒的蟋蟀;

  第一节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肯定“就是那一只蟋蟀”,“就是那一只蟋蟀 钢翅响拍着金风 一跳跳过了海峡 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 落在你的院子里 夜夜唱歌”,斩钉截铁地有着极强的认同感;

  第二、三节描述了蟋蟀所具有的深厚的传统文化蕴含,厚重的历史感、寓示割不断的血脉传承;第二节诗人通过历史的回顾,从豳风到唐风,再到古诗十九首,姜夔,说明吟咏蟋蟀,不是某个诗人的爱好,而是我们民族从古至今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而现在蟋蟀又在深山的驿道,长城的烽台,旅馆的天井,战场的野草鸣唱。蟋蟀是一种秋虫,俗话说春思秋悲,作为同一民族的中国人,听到这叫声,自然会引起悲秋之感。所以用蟋蟀来表达感情,是表现了民族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突出同一祖先同一血脉的感情。因而台湾Y先生有所感,大陆流沙河马上有所应,这正是彼此间感情、心灵相通之处。

  第四五节写日常生活,以罗列的方式截取一个个非常典型的富有浓郁乡村生活气息的画面,诸如吃月饼、观残荷、堆草垛等,借以表现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的美好,从而说明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经历可能不完全相同,但是生我养我的家园、伟大深厚的母爱,都是共同的、真切的;作者连用十一个“想起”,浓缩了时空,描绘了一系列典型情景,展现了我们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风俗人情和伟大的母爱。正是同一方水土,同一份母爱养育了大陆同胞,也养育了海外游子,当诗人拂去记忆的尘土,重又拾起这一切的时候,怎能不引出同一祖先的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难怪Y先生要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

  第六七节写蟋蟀不仅仅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不仅仅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 处处唱歌”。至此,诗歌中的蟋蟀已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昆虫,成为不再受时间、空间、政治等限制的,能沟通古今,是两岸中国人共有情感的寄托物。

  诗篇更后点出主题:“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总结性地揭示了蟋蟀歌唱的寓意,共同的祖先、土地、文化,使任何事物都分不开中国人,中国人的心永远是相通相思的。蟋蟀的叫声,就像一曲流动的音乐,笼罩了全诗,自始至终使全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氛围。

  喻象即通过比喻、象征的方式构置的意象,它是艺术家借助一定的艺术技巧,将客观物象按照心灵重组或变形,让客观物象成为心灵的载体而创造出来的,比喻和象征性的意象因其具有巨大的暗示性而为艺术家所喜爱。《就是那一只蟋蟀》中的“蟋蟀”就是这样的喻象。蟋蟀是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小昆虫,又叫促织或蛐蛐儿,因其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而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但是诗歌中的蟋蟀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昆虫。据《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介绍,台湾诗人余光中,抗战期间在四川读了5年中学;晚上在窗前做作业,窗外常有蟋蟀伴唱。后来他到了台湾,1982年6月他给流沙河的信中谈到这件事情说:“当我怀念大陆的河山,我的心目中有江南,有闽南,也有无穷的四川。

  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于是诗人流沙河有感而发,作《就是那一只蟋蟀》以为唱和。很明显,在两诗人心目中,蟋蟀已不再受时间、空间、政治等的限制,它能沟通古今、两岸中国人共有的情感,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只小小的蟋蟀在两位诗友之间,在诗人与读者之间都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蟋蟀就是我们民族共同的心态,共同的血缘和文化,是中华民族血融于水的感情。这种感情也许是惨烈的、厚重的。但却是不可磨灭的,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

  3.分析本诗是怎样通过不同意象群的组合,在不同层面上,拓展“蟋蟀”这一核心意象的含义空间的。

  诗人杨炼曾经说过:“一首诗的整体结构就像一个‘磁场’,一组群雕……这是一个正在共振的场,每个部分和其他部分相呼应,相参与。”这个整体的旋律或磁场比单个的意象更为重要,一个意象也只能在整体的“场”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所以,高明的艺术家是非常重视意象的组合关系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组合艺术的精妙。

  《就是那一只蟋蟀》的2、3、4、5诗段中的众多意象分别组成四大意象群,也就是四大境象:穿越时空的蟋蟀、穿越历史的蟋蟀、穿越记忆的蟋蟀、穿越永恒的蟋蟀。透过这四大意象,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沧桑的历史、广阔的河山、伟大的母爱以及隔不断的统一情。四大意象之间具有多角度对应关系。

  首先是第2和第3段之间、第4和第5段之间的两两对应。第2段的意象群是从历史发展纵向展开的,第3段的意象群是从地点转换横向展开的,两段从时间、空间角度对应、互为补充,说明不同时代和地点的中国人有相同的情感。第4段的意象群按照童年、中年时间顺序展开。第5段的意象群是按海峡两岸的空间来展开,两段又从时间、空间角度对应,互为补充,说明不同经历和地域政治背景的中国人也有相同的情感。

  其次是第2、3诗段和第4、5诗段之间的对应,第2、3诗段侧重描述民族的历史、地域背景,第4、5诗段侧重描述两位诗友个人的际遇和情感,所以第2、3诗段和第4、5诗段相对应,构成一个由客体呈现到主体呈现,由民族的宏观到个人的微观的抒情发展脉络。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对应,使诗人将个体的感情投射到民族的文化背景上,从而将个人的情感得到放大、升华,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四大意象群更终由蟋蟀这个喻象统领起来,让全诗众多的意象构架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全诗每一诗段都由“就是那一只蟋蟀‘在……唱过’、‘在……唱歌’”发端,所有的意象都从“蟋蟀”这个意象发仞,纵横古今,然后又回到“蟋蟀”这个意象上,这样不断地扩展收缩,循环往复,形成一种内在的节奏,发展到更后形成高潮。诗人以“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总结性地揭示了蟋蟀歌唱的寓意,共同的祖先、土地、文化,使任何事物都分不开中国人,中国人的心永远是相通相思的。蟋蟀的叫声,就像一曲流动的音乐,笼罩了全诗,自始至终使全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氛围。

  4.分析本诗的艺术特点。

  整首诗以回应和共同回忆的笔调写出,使人读来感觉亲切自然。

  语言具有意象美、音乐美,读来给人一种艺术享受。读之如珠落玉盘 ,泉流浅滩 ,金声玉振 ,余韵不绝。

  意象美,诗中的蟋蟀不是一般昆虫,而是新颖独特、饱含诗意的意象, 意象繁多,组合巧妙。

  音乐美,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韵律优美,一韵到底。

  珠联与反复的运用,在本诗中有上佳的体现。全诗七个自然段,全诗每一诗段都由“就是那一只蟋蟀‘在……唱过’、‘在……唱歌’”发端,首尾蝉联,语如贯珠,一唱三叹,往复回环,令人回肠荡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