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课后题整理(1)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课后题整理(1)

2007年01月05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成绩查询

  秦汉部分

  1.《谏逐客书》的艺术特色

  这篇奏疏在艺术上有两个显著特色。

  (1)是善于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更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应该抱的态度。如文中写到:“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取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也都很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是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而言调谐美,而且充满了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于文采。清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

  2.《过秦论》的写作特点?

  《过秦论》的写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文章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论述秦“过”,而一切选材与论证都是围绕这一中心,提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

  (2)文章的在论证方法上,主要采用了陈述史实与议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史实的分析中揭示其论点与结论。善于对比:秦与六国力量的对比,秦朝势力的威赫与陈胜义军力量的小弱对比等,都使文章论点的得出,显得自然而然。

  (3)文章采用了比喻、夸张、铺排、渲染等文学表现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也造成了一种雄健奔放、汹涌澎湃的雄辩气势,特别能激动人心。

  (4)文章的结构是按历史进程的顺序而展开的,清晰而谨严。句式灵活而多变,奔放而流畅。语言酣畅淋漓,纵横驰骋,雄辩滔滔,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

  3.《论贵粟疏》的写作特点。

  (1)本文体现了晁错文章逻辑严密、说理透彻的特色。文章围绕“贵粟” 这一中心论题展开论述,层层深入,段落之间环环相扣,更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文章第一段指出欲使“民不冻饥”只有“为开其资财之道”。第二段回答怎样开其“资财之道”;指出广开资财之道的办法是“务民于农桑”。第三段紧承上文,论证怎样才能使农民务农,指出只有“贵五谷而贱金玉”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接着第四段结合农民和商人的社会现实论证只有务农贵粟才能改变现状。更后,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贵粟具体的办法:“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如此则“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这种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文章还多处运用古今对照、 正反映衬的写作笔法。严酷的比照发人深省,具有一种无言的力度, 如:文章开篇即是一组古今对比,一方面是尧、禹、汤的九年之水、 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是“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的现状;虽然作者没有严词厉色,但这组对比却足以使君王猛省,使其读出此时此刻汉朝所面临的危机,也不由得不反思朝政的缺失。在论证“重农抑商”的政策时,并没有极力铺陈作者的观点, 而是对农夫苦而无所得,商人不劳却富有的现实作了无情的对比;至此,不公的社会现实已跃然纸上。 对比手法的运用文中还有多处,如“金玉”与“粟米布帛” 的对比:“车骑马”与“粟”的对比等,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简练峻急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如写农夫之苦的一段:“春耕夏耘,秋获冬臧, 伐薪樵,治官府,给瑶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四时之间, 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诸如此类的段落在文章中还有许多。 语言流畅,文笔矫健,表现出一种逼人的气势。这一语言风格与文章的内容达到了有机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4.《项羽本纪》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司马迁对项羽的爱惜之情。

  (1)巨鹿之战(写他的英雄本色)(2)垓下被围,账中做歌;(3)塢江自刎(坦然)

  (1) 开头,初起时年二十四

  5.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1)以结果为依据

  (2)司马迁一个基础态度:以饱含同情和惋惜的笔调,通过一系列重大军事斗争和政治事件,生动展现了项羽从崛起到失败轰轰烈烈的历史过程,深刻提示项羽的思想矛盾,刻画了项羽的悲剧性格。项羽是楚国贵族后代,和秦有国仇家恨。年轻时失去贵族地位,后来参加反秦战争,成为西楚霸王,项羽参加反秦战争是为推翻秦,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垫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历史功绩)司马迁是把他作为一个悲剧英雄来写的,他胸怀大志,才气过人,后来又很勇敢,在反秦战争中履历战攻,在他身上有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即使在他失败的时候,这种力量也会显示出来,另外他的性格具有刚强豪爽的一面,同时他也缺少头脑、粗俗、有勇无谋、优柔寡断、轻信别人,刚愎自用,同时还有高傲的一面,他爱面子,要的是尊严,缺少政治头脑,没有政治远见,没有进步的政治思想。(性格)他是建立在推翻六国贵族的地位来推秦,所以在推秦后没有采取进步的政治主张,采取的政治政策和措施违背了历史潮流,导致天下从新陷入分裂和战乱。同时,项羽是一个破坏有余建设不足的人,他不知反省,直到灭亡时仍然怨天尢人。

  6.司马迁是如何刻画项羽形象的:

  《项羽本纪》集中全力,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首先是精心选取重大而典型的材料,在军事、政治斗争的风云中来刻画人物。江东起兵、巨之战,突出他作为起义军首领,在反秦、灭秦过程中的军事才干、勇武精神和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鸿门宴突出其憨直和精疏寡谋,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突出其英雄末路之悲。与此同时,作者又极善通过典型细节和一些具体的描绘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如观秦始皇游会稽时脱口而出的“彼可取而代也”;鸿门宴上在刘邦向他道歉时,他说“此沛公曹无伤言之”;垓下被围时向老农问路;自刎前不肯渡乌江及对王翦说“吾为若德”等;除了通过人物言行之外,文章也重视人物心理的描写与刻画,如垓下被围、四面楚歌、悲歌别姬,充分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此外,文中还用了反衬和对比手法,如以诸候军之怯懦、赤泉候人马辟易来反衬项羽的勇武,鸿门宴中以刘邦的卑恭和工于心计与项羽相对照等,对突出项羽的性格都起了重要作用,作者通过多种手法的运用,使得项羽这个悲剧英雄人物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7.以“垓下之战”为例,说明司马迁的写作特色

  垓下之战一段描写的是项羽的失败,这一段不是项羽更光彩的经历。在这一段中,司马迁仍然对项羽报有爱惜之情,突出项羽的英雄气概。同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项羽的爱戴,而项羽一味的怨天尤人也给予充分的表现。

  (1) 在垓下被围丈中作歌,这一层主要是渲染一种悲剧氛围,表现出作者对项羽这一人物的怜惜之情。

  (2) 项羽在临死前的表演,通过这一段再次表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同时表现了项羽对自己的失败不自责,反而怨天尤人的悲剧人物性格。所以, 这一段对项羽既爱惜又同情,同时通过被田父欺骗也表现出了项羽不得民心。

  (3) 塢江自刎是项羽一生中更悲惨也更壮观的一个场面。司马迁表现项羽的坦然,并把这英雄气概同汉朝军队的贪生怕死形成鲜明的对比,让项羽更后一次展现性格中光辉的一面,并更终完成了这个悲剧人物的描写。

  8.《报任安书》表达了怎样的生死观?

  人生观:

  他的人生观就是扬名后世,为了留名,可以不顾传统道德的约束,可以忍受奇耻大辱,更看不起死后不能留下美名的人。如文中体现他人生观的句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且勇者不必死节”,“且夫臧获婢妾,由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所后世也”,“古者富贵名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等,这些都表现出他的人生观,是以古人为榜样,完成自己的完满人生。

  创作观:

  提出“发愤著书说”,即在逆境中著书以抒其愤,批判封建制度的严酷,与现实抗争,实现人生价值。文中体现他创作观的句子:“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等,他把著书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

  9.《报任安书》抒情性表现在哪里?

  抒情性表现在他发奋愤书的人生观、坚定的人生信念上,表达了他的坚强毅力,对自己带来的信任。具体来说:这虽是一封书信,却是一首愤激的抒情诗篇。文章处处以议论的言语,悲愤抒发着遭受酷刑后内心的屈辱和痛楚,抒发着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深切体味。他没有放弃对李陵降敌事件的固有看法,他也并不后悔自己的替李陵说话;他痛心于那些“全躯保妻子”之辈的“媒蘖”行径。同时,他也将武帝在李陵事件上迫害自己的深层因由揭渚世人:那不过是神经过敏的皇帝为庇护亲信而发出的淫威。宫刑并没有毁坏司马迁的个性,只是让他对世道、对皇帝有更入骨的认识。对现实愤怒和绝望,使作者产生了精神的升华,“文王拘演《周易》那一段掷地有声的宏论,表达出他将以残生完成”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巨著的远大抱负。比一般诗人更伟大的是,他没有停止于对自身苦痛的宣泄,而是把愤闷化作了行动。

  10.分析苏武的形象以及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

  《苏武传》成功塑造了苏武这一坚定爱国者的形象,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质。作为汉朝的外交使节,匈奴用审讯逼迫他,用死刑来恐吓他,都不能使他屈服;卫律用荣华富贵引诱他,也不能使他动心;用流放北海放羊来折磨他,也不能令他改节。特别是在经历了北海长期贫困寂寞的生活后,仍然面对李陵的劝降不为所动,特别能见出苏武的气节。

  威武不能屈——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赫罪,”举

  剑欲击之,胜诗将,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富贵不能淫——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有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君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言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仅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贫贱不能移——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旄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在李陵劝时说:“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铖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交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在听说皇帝驾崩时又“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

  形象塑造:

  (1)选取典型事件来突出人物性格。如卫律通降、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等一系列事件,有力地将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2)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卫律举剑欲刺武,作者用“武不动”三字,就把苏武作为一个大国使节的威仪表现出来了。再如写苏武北海牧羊“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的细节,刻画苏武性格的坚定,十分传神。

  (3)苏武形象的塑造,也是在一系列人物的对比中完成的。如张胜的怕死,李陵(可耻的叛徒,但良心还没有泯灭)的因个人恩怨而不顾大义,都反衬出苏武的视死如归,正气凛然。

  (4)运用个性化的语言,生动体现了作为一个汉朝的使者,那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汉朝的自信。如文中写道:“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为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苏武大义凛然地喝斥卫律,语言极为生动,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人为之动容。

  11.《四愁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四愁诗》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较早的七言体诗歌。诗歌以写“我”对“美人”的思慕而又追求不到,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美人以及山高、水深,实际象征的是理想,以及在追求理想过程中世道的艰难。风格含蓄委婉。为突出主题,作者运用了重章叠调的形式,连定四章,反复咏叹,使情绪得到宣泄。此诗只是在每首句带一个“兮”字,其余都是七言,对后来七言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12.《刺世疾邪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本文首先揭露东汉末年“情伪万方”的各种社会黑暗,继而指出“执政之不贤”是社会腐败的根源。更后表达贤者应“各守尔分”的道德原则。文章是愤世嫉俗的,也是绝望无奈的;反映出东汉末年清醒之士所特有的心态。

  13.《刺世疾邪赋》的艺术特征?

  14.试述《陌上桑》的艺术成就

  《陌上桑》是一首优秀的叙事诗,全诗故事完整,情节曲折起伏。全诗分为三大段,第一段写罗敷之美貌,第二段写罗敷坚拒太守的无耻调戏,这三段写罗敷夸夫,于高潮处戛然而止,让读者感到余味不尽。这首诗更突出的特点是采用多种手法成功地刻画人物形象。对罗敷这个女主人公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侧面的渲染和烘托,如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贪看罗敷,即是侧面描写和烘托;诗中又善用对话,通过使君和罗敷的几番对话写出了罗敷的坚贞和使君之无耻;诗中还运用夸张手法,如其夸夫一节,极尽铺陈之能事。这多种手法的运用,对刻画罗敷的形象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15.分析罗敷这一人物形象。

  《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一首优秀的叙事诗,叙述了太守调戏桑女而遭到严正拒绝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秦罗敷这个美丽、坚贞、机智勇敢的动人形象。罗敷天生丽质,光彩照人,使用权无数行人为之驻足;她勤劳,更喜采桑养蚕。她坚贞,忠于自己的丈夫,忠于爱情,面对太守的无耻诱骗,她义正辞严地予以怒斥,表现了不慕宝富贵的高尚品质。罗敷不但敢于向荒淫无耻的封建权贵做斗争,而且聪明机智,善于斗争,她用夸夫的方式压倒了太守的气焰。罗敷的光辉形象也正反衬出太守形象的卑劣、无耻和丑恶。

  16.《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色。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全诗故事完整,情节曲折生动,结构完整细密。全诗由兰芝遣归、仲卿惜别、刘兄逼婚和夫妇殉情等一系列事件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采用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关系和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间关系双线推进的方式,两条线索交织、照应,使故事情节发展脉络清晰,结构细密,这首诗通过多种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首先,是作者善于通过极富个性的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不仅兰芝和仲卿的对话极富个性,就是焦母和刘兄的三言两语也十分传神,如“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即活画出焦母之专横。其次,诗中人物行动的描写也很精彩,如用“槌床便大怒”来写焦母的凶悍等。此外,诗中还大量运用了铺陈、夸张、比兴等手法,如用铺陈手法写兰芝的装束,“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比兴手法,都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此诗多为现实主义手法,而结尾处写二人的墓地树木枝叶覆盖,鸳鸯相向长鸣,浓富浪漫主义色彩。此诗为五言诗,语言的基本风格是自然、质朴、流畅,但其中也穿插了一些浓墨重彩的语辞和抒情色彩极强的句子,表现了语言的丰富性。此诗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完美的结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分析刘兰芝、焦仲卿、焦母的人物形象。

  刘兰芝是诗中的女人公,她是一位聪明美丽、勤劳贤惠、忠于爱情、富于反抗斗争精神的女子,她嫁到焦这后,日夜操劳,便偏执尖刻的婆婆总是故意刁难,迫于无奈,只好向婆婆提出自遣。临行时,温顺的兰芝还恭敬地向婆婆道歉、道别,顾念她的辛苦,充分表现了她贤惠善良的性格。但兰芝对于爱情是坚贞不渝的,先和丈夫相约决不变心,后被兄长逼迫,口头答应改嫁,但她仍忠于焦仲卿,以“举身赴清池”的行动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反抗和控诉。刘兰芝的美丽聪明、勤劳贤惠、忠于爱情、刚强不屈,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因此,她成了我国古代文学中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焦仲卿在这场婚变中处境更难,如果他只忠于爱情或只遵从孝道,都不会有悲剧的发生,然而焦仲卿的性格特征应在于他既顾孝道,也顾爱情,悲剧就在他的“忠孝不能两全”中发生了。焦母的性格来自她的特定身份。

  18.分析《孔雀东南飞》的思想内容。

  这是汉乐府民歌中更长的一首诗。此诗通过刘兰芝、焦仲卿这对青年夫妇的婚姻悲剧,深刻揭露并强烈控诉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吃人罪恶,深切同情这对青年夫妇的悲剧命运,热烈地赞颂了他们坚贞不移的爱情和以死殉情的抗争精神,寄托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19.《行行重行行》是如何表现思妇的思念之情。

  《行行重行行》是一首思妇诗,写的是女子对在外丈夫的百般思念。一方面女子对丈夫的长期不归有所怀疑,一方面又默默地祝愿他保重身体,心情是复杂而又深切的。

  20.《行行重行行》表现怎样风格。

  此词感情深沉诚挚,反复咏叹,但在表现方法上却不同于一般民歌的大胆直率,而是表现出了特有了蕴婉含蓄的风格。如巧用比兴手法,以“胡成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来喻人人都怀念故乡,以“浮蔽白日”喻丈夫为他人所诱惑。诗中又以“衣带日以缓”写自己因思念之苦而消瘦,用“努力加餐饭”来表达对丈夫的无限关怀体贴。这样就使得全诗意蕴深厚,委婉含蓄。

  21.《西北有高楼》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东汉末年,社会黑暗,仕途艰难,不少文人虽怀济世之志,到处奔波以求入仕,但多数人是壮志难酬,于是知音难遇的感慨便是当时文人一种极普通的情绪。这首诗的主旨即在表达东汉文人对知音难遇的感慨。诗以高楼写起,以高飞作结,通过弦者与听曲者的共鸣,反映出当时文人一种带有广泛社会性的慷慨不平、哀伤惆怅。

  22.分析《迢迢牵牛星》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写思妇对游子深切思念之情的诗作,而诗人则借用了民间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通过织女对牛郎的思念来表达思妇与游子的离别之苦。诗人巧妙地利用天上牛郎织女不能团聚的传说和人间夫妇离别之苦的相似之处,把思妇的感情全部寄寓在织女身上,诗中字字句句写天上织女的愁思,实则句句在抒发人间思妇的离恨,巧妙而又贴切。诗中还根据织女的身份,以织女“终日不成章”这一典型细节来写她对牛郎思念的深切,表面看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实际上善于织布的织女之所以织不出布来,是因为她一直在遥望银河对岸的牛郎,涌起万种相思,早已“泣涕零如雨”了。这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更能打动每个读者的心。此诗语言精美,多用叠字,既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又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和情思。这是一首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历来脍炙人口。

  魏晋南北朝

  23.简述《观沧海》一诗体现了曹操怎样的情怀。

  《观沧海》充分显示了诗人主观情志。大海的壮阔、奔放,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襟,以及叱咤风云的气概和自信心;而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中,我们又能看到诗人对社会动荡、人生不宁,甚至生命短暂的深沉忧虑。总的看来,这首诗显现了一种积极进取、总揽天下的乐观精神,是曹操个性精神的集中体现。

  24.简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对显现全诗主题有何作用。

  这句不但描写了大海辽阔、深邃,更写出了大海中所蕴藏的勃勃生机,以及它所拥有的无限的生命力。这四句气势磅礴,显示了作者卓越的想像力,成为古来描写大海的经典之句。

  25.《龟虽寿》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从哲学的高度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态度,直抒自己的抱负。诗中集中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而弥坚、建功立业的豪迈气魄和积极进取精神,同时,也批判和否定了方士们关于神仙不死之说的妄谈。作者直抒胸臆,坦率热烈,真切地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生命的短暂的深沉感慨和建立功业的热情都是建安的时代主题,本诗理性的认识和充沛的情感的完美结合,极富感染力地表达了这一主题,典型地表现出慷慨悲凉的艺术风貌。

  26.简述《龟虽寿》理趣结合的艺术特点。

  本诗以抒情言志为主,但在坦率、豪迈的情感中又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情感和理智思考的结合,使诗歌呈现出理趣相生的艺术风貌。诗的开头四句,以神龟、腾蛇作喻,说明生命总会结束,任何英雄人物也都有只有有限的舞台来一展身手。诗人并未因些而消极,“老骥伏枥”四句表现出诗人不甘年暮,要以建立功业来充实、升华短暂人生的壮志。“盈缩之斯”四句,对天年有所思考,其中体现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的意图。诗篇情感充沛一致,但也有理智的思索,对生命的理解、完成生命的思索与建功立业的激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相互生发,促成了诗歌独特的艺术风貌。

  27.《短歌行》的艺术特点。

  (1)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全诗有着极为浓烈的抒情色彩。诗中两个主题:一是对人生短促的感伤,其感情色彩是慷慨悲凉的;一是求贤若渴的心情,其基调是激越高亢的。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使诗歌的主体情绪由悲凉升华为激越,诗的总体风格是深沉、含蓄的,既真实地再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的感受,也抒发了诗人积极有为的雄心壮志,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诗歌更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多处运用比兴的手法。如用“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短促;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喻求贤若渴又实现不了的心情;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表现贤才寻明主的愿望;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达广招贤等。此诗还巧妙地引用了《诗经》的成名在,借当时人所熟知的《子衿》、《鹿鸣》二诗,不露痕迹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使诗歌风格沾染的古朴含蓄的韵味。

  (3)此诗用韵自由,四句一转韵,于舒缓中见出跌宕起伏,于深沉雄健的情调中见出错落有致的节奏感,表现了诗人杰出的创造精神。曹操以其慷慨悲凉的真情实感,质朴而不失典雅的语言,赋予四言诗以新的生命,此诗堪称四言诗中的名篇。

  28.简述《饮马长城窟行》的主要思想。

  这是一首用乐府旧题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作。诗中借秦朝大征民役修筑长城的史事,通过太原卒与长城吏的对话和征夫思妇的反复叮咛,揭露了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诗中写的虽是旧事,但处处透露出时代的生活色彩,即是对汉末统计者暴虐统治的控诉,也表现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29.简述对话在《饮马长城窟行》中的作用。

  这首诗继承了汉乐府的叙事性特征,主要是通过役卒和“长城吏”的对话,以及役卒和妻子的书信来往,描写了役卒对生还的绝望,妻子对丈夫的牵挂,写出一个家庭名存实亡的悲剧命运。诗人选取了极为典型的情节,不但生动地揭示了诗歌的主题,而且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劝嫁”这一情节,既写出了役卒有家难归的绝望,也写出了他善良的心情,“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住”,则表现了他的极度愤懑和无奈;而妻子言“结发行事君,慊慊关心意。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不但表明了对丈夫艰难处境的理解,也表达了同命运的决心,可谓字字血泪,感人肺病。这两个人物形象都十分饱满,有着鲜明的生活色彩。全诗情节虽简单,却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概括力。

  30.简述《七哀诗》中细节描写对揭示主题的作用。

  本诗具有极强的概括性,通过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显示了社会动乱、军阀混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首先,诗人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很形象地描述了多年战乱所带来的尸横遍野的荒凉景象,和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可谓同声之慨;接着,诗人又以极其细致的笔触,记述了“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凄惨场面。“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之句,真切地写出了妇人骨肉相离之惨痛,也写出妇人对生活的极度绝望。场面惊心动魄,惨不忍睹。这一场面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它深刻而形象地再现了那个悲惨的社会现实,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引起战乱的军阀的无限厌恶。

  31.简述《七哀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此诗选材十分典型,不但用“白骨蔽平原”一语写出时代的本质特征,堪称“实录”,而且又选饥妇弃子这一特写镜头写出了人生诸多不幸中更动人、更典型、更悲惨的一幕,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更深刻、更形象、更本质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此诗层次分明,结构紧凑,主次相宜,首尾照应。此诗将叙事、描写、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语言质朴,音节急促,感情悲恻,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和悲凉格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2.《登楼赋》的艺术特色,特别是景物描写在其中的作用

  这首小赋记录了作者登楼所见的景色,由此抒发自己怀才坐老、报国无门的焦灼之情。

  第一, 文章善用典故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加了文章表达感情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第一部分写在麦城城楼上所见景色,引出思乡之情;第二部分的景物描写与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对家乡的眷念之情。由美景所带来的愉悦到怀远思乡之忧,再到前途渺茫的苦闷和绝望,情感发展的脉络非常清晰,在这一过程中景色由白日的明丽,变化为日暮时的萧条、孤寂,与感情的发展线索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相互渲染、相互推进,共同营构了一个多层次而情调统一的艺术境界,增强了全文的抒情效果。

  33.简述典故在《登楼赋》中的作用。

  全文多处用典,其中第二段以孔子在陈、钟仪楚秦、庄舄越吟等典故,说明不论是圣人还是普遍人,不论是身在富贵还是处于困境,怀乡恋土是人的共性,很贴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第三段“瓠瓜徒悬”语出《论语》,“井渫不食”语出《周易》,王粲利用这些当时人所熟知的语典,也就为自己的忧虑寻找到往古的回响,所以更显得忧愤深广。这些典故的成功运用,啬了文章表达感情的深度和广度。

  34.试据《出师表》分析诸葛亮的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诸葛亮回顾平生,表达了自己报答蜀汉政权知遇之恩的渴望,以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理想。字里行间,处处表现出一个封建政治家的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等精神品质,以及强烈的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责任感受和使感受。诸葛亮的际遇及其品质,正是后代士人“明君贤相”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形式,因此,深受后人所推崇。

  35.《出师表》中共有十三次提及“先帝”,简述这一表达方法的作用。

  这篇文章以议论为主,但说理中饱含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因此能语重心长,有着浓厚的抒情色彩。作者兼顾臣下和长辈的两种身份,既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深切忧患,又有切于实际的谆谆教诲,反复叮咛,情感绵密、深挚,很有感染力。尤其是自述生平一节,可谓披肝沥胆,在娓娓倾诉中,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尽情流露。作者在文中反复念及先帝,不但表达了自己对刘备的深切怀念,用先帝来激励后主,同时也作为一条感情的线索,使得全文一气流贯,有着急切、深沉的感情节奏。总的说来,文章在晓之以理的同时,更是动之以情,文章的感情色彩非常突出。

  36.《燕歌行》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代言诗,以一年轻女子口吻,抒写对远游未归丈夫的深情思念,同时,也隐然有一种夫妇相会的希望和憧憬,客观上表现了对离乱时代破坏人们幸福生活的无限哀怨之情。此诗着力描绘深秋月夜的典型环境,揭示女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凡心世界,情景交融。此诗笔触委婉细腻,语言简洁清丽,音韵和谐流畅,将旷女怨夫、离别相思的传统题材,写成一篇言情佳作。此诗风格清丽哀婉,又不失建安诗歌苍凉的时代特色。

  37.《白马篇》的艺术特色以及如何刻画“游侠儿”形象的?有着怎样的精神境界

  本诗境界极为壮丽,除了人物形象的璀璨夺目之外,作者对场景的渲染,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西北、沙漠、高堤,以及驰骋纵横的战场,给人以开阔、雄奇的印象。诗歌语言华丽多彩,反复排比的句式,不断变化的动词,造成了全文坛简洁明快的节奏。而作者自我感情的投入,使得全诗上下洋溢着浓郁的英风豪气,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

  此诗主要用铺叙写法,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能够“捐躯赴国难”的青年英雄形象。开头二句,骏马奔腾如飞,烘云托月地表现出游侠儿的高超骑术和豪迈气概,又写出了边情的紧急。“借问”四句,刻意描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选用“破、摧、接、散”四个动词,从左右上下不同方位表现他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以猿猴、豹螭为喻,说明他的敏捷灵巧,显示他杀敌立功的先决条件。“边城”以下六句,写游侠儿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情景。更后六句表达游侠儿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和气吞山河、壮志凌云的风貌,体现了他的精神世界,显示他崇高的思想品德。通过层次分明的铺叙深入,人物的塑造则既有外在形象的描绘,又有内在心理的刻画,丰满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英勇矫健、血气方刚的青年英雄形象。

  游侠儿形象实际上是曹植自我形象的投影,诗中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也表达了建功立业的远大政治抱负。

  38.试论述曹植《赠白马王彪》一诗的思想情感。

  这是曹植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也是一首“愤而成篇”的赠别诗。此诗不仅抒发了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满腔悲愤,痛斥了监国使者之类的小人,而且对曹彰的含冤而死表示沉痛哀悼,对白马王表示深情的劝慰,同时,也真实地吐露了自己岌岌可危的政治处境和惴惴不安的惶恐心情。

  39.分析《赠白马王彪》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极负盛名的抒情诗。诗人复杂的感情流露于字里行间,洋溢于文字之外。情真意挚,悲切动人,这主要得力于诗人抒情手法的多样:诗中既不乏直抒胸臆之处,又因有所顾忌而不乏曲折、含蓄之笔;巧妙地把事、理、情、景有机交织在一起,多层次、多角度地把复杂而沉痛的感情淋漓尽致而又从容不迫地表达出来。此诗在结构和形式上也颇具特色,全诗七章,从第二章起即采用蝉联而下的辘轳体,前后章首尾相衔,结构自然,谨严而富于变化。其形式虽仿效汉乐府的分章形式,但又不沿用乐府旧题,而是自创新体。此诗语言精炼、准确,词采繁富,是其五言诗中更杰出的代表作。“气体高峻雄深。直书见事、直书目前、直书胸臆,沉郁顿挫,淋漓悲壮”概括了此诗的风格特色。

  40.《赠白马王彪并序》的写作背景,分析本诗的抒情方法

  此诗作于不得已之时,与政治背景有关。曹植后半生,虽受封为王,而实身不由己。曹植不惟建功立业无望,人生自由亦皆失去,所以对前途有深重的悲伤之感。任城王暴薨京城,兄弟不得同行,都深深地刺激了曹植,使他浓郁的“忧生之嗟”化为激愤之情,喷薄而出。这首赠别诗实是诗人压抑已久的情感的一次集中爆发。

  本诗的抒情方法,有以下四个方面:

  (1)结构上采用辘轳体,形成一种迫人的气势,创造出条理清晰而又酣畅淋漓的抒情效果。

  (2)采取直抒胸臆的慷慨倾诉。诗中透露出作者凄凉孤寂之感,抒发了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哀,兄弟的离合之悲不过是孤寂而无常的人生的具体体现,在这孤寂和无常之感的背后,隐含了诗人对曹丕的极度愤慨。

  (3)借景抒情。诗所写的长路漫漫,泥泞多阻,以及秋风荒野的苍凉、萧瑟,不仅使景物烘托了全诗的凄凉悲惨气氛,而且还有象征意义,暗示了诗人的人生多诘、前途渺茫,抒发了诗人的孤寂、悲戚之情。

  (4)运用比兴手法,真切淋漓地表达出作者时而激昂、时而低沉,辗转相承的感情旋律,生动而多样地展示了作者的情感状态,增添了诗篇的情感凝聚力和艺术表现力。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