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 > 06年10月自考《文学概论》串讲资料

06年10月自考《文学概论》串讲资料

2007年01月15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成绩查询

  第一章

  1、文章:《文心雕龙》《原道》如何出现的,如何形成的背景。

  2、名解:文学四要素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在这个基础上明确。为了使人一目了然,第一个要素是作品,艺术产品本身,第二个是艺术家,第三个世界,第四个读者。作品是核心位置如果作品没有进入读者的视野中没有被读者所阅读,这个作品就是不存在的。没有被读者欣赏所消费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世界是每个时代的人,作家生活在英的时代时空当中,这个时代的生活现实人生对他构成刺激,提供感受,所以才能写出作品,一个作家不可能空中楼阁,不论是什么表达形式出现的,总是和现实人生有各种联系。

  3、问题:历史上主要的文学观念(总纲性)

  第二章

  1、文章:《艺术作为手法》重点

  作者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理论派代表。

  什么是形式主义(背景知识)特点:关注语言,文学的语言。

  2、名解:奇特化;意生言外;自动写作

  奇特化:俄国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他的奇特化(一译“陌生化”“反常化”)的诗学原则。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视觉而不是作为识别的事物的感觉;

  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奇特化的手法,是使形势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和时间的手法,因为艺术中的感觉行为本身就是目的,应该延长;

  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的制作的方法,而“制作”成功的东西对艺术来说是无关重要的。比如,在现代汉诗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句子“风变幻云朵的浮雕/修饰夜里发生的事情。我们的青春约会常在/功勋注定要在上午升起。这些诗句通过巧妙的动宾搭配方式,修饰性成分与被修饰性成分富于弹性的组合,主谓的不规则搭配,比喻与象征的新奇等手法,造就了诗歌语言的一种奇特化的效果。

  意生言外:寄意于言外,中国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理想。刘勰提出的“文外之重旨”。古人意识到“言不尽意”的痛苦。把语言没办法表达的意思放到语言之外去考虑。刘勰解决“言不尽意”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办法是在语言文字之外建构一个艺术空间,以藏住某种意义或意味,使意义深藏于这一空间里,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司空图要求诗歌要有

  “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苏轼提出“言有尽而意无穷”梅尧臣认为“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都是刘勰这一理论主张的发扬光大。艺术化解决这种问题人文主义色彩……

  自动写作:超现实主义文学家布列东提出的一种超越日常生活方式的语言。希望用文学创作中那股“言语流”来导引出文学家心中的那股“意识流”,让作家的言语活动随着作家飞速运转的心理一道飞起来。在无意识下正在流动的东西试图用语言把握住。科学化解决这种问题。

  3、问题:语言工具论与语言本体论?两者究竟意味着什么分别有哪些内涵,区别是什么?

  所谓工具论即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形式”“工具”“媒介”“载体”,它的功能在于表达生活和情感的内容,内容具有“优先权”,而包括语言在内的形式则处于被内容决定的位置。杰姆逊指出,在过去的语言学中,或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个观念,以为我们能够掌握自己的语言。语言是工具,人则是语言的中心,但现代语言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为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结构主义宣布,说话的主体并非控制着语言,语言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我”只是语言体系的一部分,是语言说我,而不是我说语言。

  第三章

  1、文章《沧浪诗话》

  2、名解:以禅喻诗 ;理趣与理障

  以禅喻诗:《沧浪诗话*诗辩》的更大特色是“以禅喻诗。以禅喻诗不是从严羽开始,唐代已经有人以禅境喻诗境。严羽的《诗辩》以禅喻诗与唐朝人不同在于,严羽比较的不仅是诗境和禅境的相似处,也不仅是学诗和参禅方法的相似之处,其目的是通过诗与禅的类比,暗示诗的本质与禅的本质是相通的,并且提出了”妙语“说、”别材“说、”别趣“说和”兴趣“说,揭出宋诗的流弊,推进了中国审美失学的发展。

  理趣与理障:严羽在提出“别材”说的同时,又提出了“别趣”说,这实际上是提出了诗歌的本质与义理有没有关系的问题。理与诗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理与诗可以有不同的结合形式;结合得好是“理趣”,结合得不好的是“理障”。严羽所说的“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中的“别趣”应该是包含“理趣”的,而与诗无关的“理”应该是特指“理障”。

  3、为什么说中国文学的审美理论出现于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是人的解放和文的自觉时代。由于社会大动荡和思想大解放,诗歌词赋中的抒情性愈来愈浓。人们对诗词歌赋的表现形式积累了愈来愈多的经验。文体分化愈来愈细,各类文体的功能愈来愈专。陆机,刘勰等人论述,文笔之争等。人们逐渐把以诗赋为主的这一类文章纷杂繁多的实用文体中突出出来。着重抒发个人的真挚情感。追求声调,节奏,韵律之美,至此,艺术之“文”和美“文”在创作上和理论上都完全自觉了。

  第四章

  1、《文化工业再思考》30-40十年代就再思考这个问题,写于1963年。作者文本解读背景。阿多诺是深受欧洲的精英文化熏陶的理论家。

  2、名解:高雅文学;民间文学;通俗文学;大众文化;文化工业

  高雅文学:主要是指那种作家个体独创的(不为文学市场等因素诱惑)、思考人与社会的终极问题、具有某种自律性、独立性、审美性和深度模式、并能培养读者的道德意识和审美意识的伟大的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就是人民口头文学,苏联专家称之为“人民口头创作”,日本称之为“口承文学”,民间文学是我们沿用的一个习惯用语。所谓口头文学,即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像神话,传说,故事,笑话,歌谣,谚语等。口头文学源于无文字的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又产生了史诗,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民间文学区别于通俗文学的一个更主要的特征是它的自发性,这与通俗文学的生产很不相同。

  通俗文学:主要是被市场催生,被现代大众媒介呼唤、迎合读者需要、按照某种配方生产出来的文学。通俗文学缺少灵魂的拷问和人性的深度开掘;创造性不足。模仿性有余;是常贫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品;供人消费而不是让人获得精神的满足和心灵世界的提升。好的通俗文学自然也劝人向善、催人奋进,但坏的通俗文学则会成为欲望的诱饵、邪恶的主产婆和欺骗的工具。

  大众文化:美国学者麦克唐纳指出“大众文化有时候被叫做”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但是我认为”大众文化(mass culture) “是一个更准确的概念,因为像口香糖一样,它的特殊标志只不过是为大众消费而生产的一种商品。”英国流行艺术研究者汉密尔顿认为,大众文化具有“流行、瞬间、即逝、唾手可得、成本低廉、大量生产、主要以年轻人为诉求对象、诙谐而带点诘慧、撩拨性欲、玩弄花招儿显得俏皮、浮夸、足以带来大笔生意等十一项特质。

  3、问题:A: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B:简述西方学者对大众文化的认识过程

  第五章

  1、《人间词话》作者背景知识王国维承前启后的人。

  2、名解:境界;隔与不隔;客观对应物

  境界:《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更重要的美学诗学著作,它的核心审美范畴就是“境界”这里所谓的“境界”,其基本思想一言以蔽之,即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而其中内在蕴含的审美观念即是“真”、“摹写”的“真”,前者可谓是对作者而言,后者可谓是对作品而言。

  隔与不隔:“隔”也就是使用代字或典故后的“雾里观花、终隔一层”,像“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写景并不直截了当去写,却说“谢家池”、“江淹浦”,写的是古人之景,“终隔一层”。所谓“不隔”,也就是不用代字和典故,直接而自然的表现“情”和“景”的“语语都在目前”,像“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直接写景,明白如画,这其实就是“能写”,即“齐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而无矫揉妆束之态”的对“真感情”与“真景物”的真实表现。

  客观对应物:20世纪的后期象征主义诗人艾略特在讨论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的文章中提出了“客观对应物”的概念: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使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时间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要做到更终形式必然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便能立刻唤起那种情感。

  3、简述明喻暗语和借喻的区别?例子说明。

  第六章

  1、《小说人物面面观*圆型人物和扁型人物》

  2、扁型人物;圆型人物;全知全能视角

  扁型人物:福斯特提出。扁型人物即是一般所谓的“类型性人物”与“漫画式人物”,用福斯特的话解释,即是“作者围绕着一个单纯的概念或者素质创造出来的”人物,亦即是可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的人物。换句话说,扁型人物是小说中性格单一的人物。

  圆型人物:与扁型人物相对应,圆型人物即是那种不能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的人物。

  全知全能视角:与有限视角相对应的另一种叙事方式是“全知全能视角”,在这种叙事方式中,叙述者是统治一切的,全知全能,像《红楼梦》,小说的叙述可以从一个场景到另外一个场景,可以从一个人物到另一个任务(甚至心理活动)随意转换。

  3、为什么说叙事文具有动态性质?

  美国学者蒲安迪说抒情诗直接描绘静态的人生本质,但较少涉及时间演变的过程。戏剧关注的是人生矛盾,通过场面冲突和角色诉怀,既英文所谓的舞台“表现”或“体现”来传达人生的本质。唯有叙事文展示的是一个延绵不断的经验流中的人生本质。“任何叙事文,都要告诉读者,某一事件从某一点开始,经过一道规定的时间流程,而到某一点结束。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充满动态的过程,亦即人生许多经验的一段一段的拼接。

  第七章

  1、《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

  2、名解:卡塔西斯;三一律;间离效果

  卡塔西斯:亚历士多德认为,情感的积淀,会扰乱人的心绪,破坏人的正常欲念,既有害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无益于群体或社团的利益,因此,人们应该通过无害的途径把这些不必要的积淀宣泄出去。而悲剧就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无害的、公众乐于接受的、能够调节胜利和心态的途径。

  三一律:在西方,读戏剧的整体情节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三一律”,这个规律被说成是源于亚历士多德的《诗学》的关于时间、地点和情节的戏剧统一性原则,既要在一地一天内完成一个完整的情节。

  3、什么是布莱希特所说的陌生化效果?

  布莱希特阐释了“史诗戏剧”陌生化效果的内涵,简言之,即是“要在表演的时候,防止观众与剧中人物在感情上完全融合为一”。换言之,即是强调戏剧演出中演员和观众的理性因素,主张破除舞台造成的“生活幻觉”,使观众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在看戏,从而与舞台演出保持情感和理智上的距离,并对戏剧所反应的现实进行思考和判断。为此,他追溯这种陌生化效果在德国民间集市的戏剧和绘画中的尝试,并将之成为“原始阶段的尝试”。

  (间离与陌生化效果是一样的)

  第八章

  1、《文赋》《创作家与白日梦》

  2、名解:诗缘情;应感之会;俄狄浦斯情结;童年经验(重点)

  诗缘情:与诗言志对比来讲。魏晋时期,文赋诗缘情的观念是审美理论。诗歌和情感发生联系这个理论历史上第一次发生联系的问题。陆机诗缘情文赋论述的基础上联系诗言志,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陆机的

  诗缘情而绮靡是对儒家诗言志的一次突破。(老师点到的未整理)

  3、A,简述艺术情感与自然情感区别?艺术情感对文学的重要性。(重点)

  苏珊朗格所说“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像是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自然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的关键是回忆与沉思。自然情感通过转化处理成艺术情感被人接受理解。华兹华斯的问题在平静当中回忆出来的情感。日常生活中经历的沉淀变得平和的时候,作为艺术情感放到作品当中。

  B,如何看待再现与表现辩证关系?

  a,再现与表现体现了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两种创作原则。二者表面上看相互对立,但并非水火不容。二者的关系可辩证看待。他们只是对文学审美反映中所涉及的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各自侧重的结果。

  b,再现固然重视对社会生活进行真实客观地描绘,在虚构、想象、夸张、树青等方面比较克制,但是却有效的发展了精细观察生活、把握事物特征的能力,开发了审美感官和审美知觉的潜力。而且,我们似乎也不能低估这些作品所发掘的人性的深刻、丰富和复杂,所展现的主体心灵的博大、执著和悲悯。

  c,与再现说相比,表现说充分强调了写作主体的能动性。

  第九章

  1、《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从作者出发

  2、以意逆志;视野融合(阐释学重要术语);填补不定点

  以意逆志: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词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提出“逆”的方法,即用读者的体会(“意”)来推求作者之“志”。

  视野融合:加德莫尔描述理解现象时提出,认为理解是一种视野融合。即理解者的现在视野与对象内容的所包含的诸过去视野的融合。也就是拓展自己的视野,使之与别的视野融为一体,融合的结果是,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超越了各自的视野,从而达到了新视野。

  3、视野融合的内涵,期待视野与审美愉悦的关系

  姚斯认为:任何阅读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期待视野背景中进行的。这种期待视野实际上是由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理想和趣味以及以往阅读经验所构成的文体惯例,共同构成的一种心理图示。

  姚斯对“视野”这一概念进行创造性重构。在他看来,期待视野包括如下几重意义:

  (1)面对一部作品,作者不是白板一块,而是有某种“成见”。

  (2)阅读中,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读者产生对作品的期待态度。

  (3)期待视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建立与改变过程中。

  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阅读的“既定图示”,即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在具体的阅读中,期待视野又呈现为为题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

  第十章

  1、《自我和风格》

  2、名解:印象批评;新批评;文学批评

  印象批评: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批评界出现了浪式强劲的、反实证主义的“印象派批评”,分别以勒麦特和法朗士为代表。认为批评是一种印象,是灵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中国批评作家李健吾继承这种印象批评的精神并发扬光大,他更强调主体直觉在批评中的作用。故其关注重心往往不在重建文学文本的客观性,而在如何呈现阅读主体的直觉状况本身。(精髓)

  3、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原则是什么,从何而来?

  a、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曾说:“您看,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更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对意见,这对您来说正是我推崇这篇作品的更好证明。

  b、所谓史学观点,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文艺作品,把握作品有没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内容,从而判断作品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价值。这意味着把作家作品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来考察,把批评对象与别的、或同时代的作家和作品进行比较。

  c、所谓美学观点,就是强调文学作品是审美的作品,是马克思所说的“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结果,因此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更重要的是看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能否充分的现实美的本质,特征和魅力。

  d、史学观点和美学观点,是辩证的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恩格斯关于文学艺术应该“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的思想,充分表达了史学观点和美学观点的统一性。

  第十一章

  1、《文心雕龙*本性》

  2、名解:因内符外;八体

  因内符外(体性的中心思想):文学创作活动是人的“情性”外化为文的“体式”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内在的隐秘的独特的思想感情外显为语言文字的风格的过程,“内”与“外”是相符的,个性与其风格是对应的,而各人的文章的体式不同是由于其“本心”和“情性”不同。

  八体:刘勰所说八体可以归纳为四类:雅与奇,奥与显,繁与约,壮与轻。P453更后一句,p454第一句若夫。

  3、谈谈你对“文如其人”说的理解

  正方观点:

  杨雄提出“心画心声”

  刘勰:因内符外

  陆机:文如其人,夫心之所养,发而为信,言之所发,比而成文,人之邪正至观其文,则尽矣,决矣,不可复隐。

  反方观点:

  元好问:心画心声总失真。

  钱钟书: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

  人的性格道德层面理解不同谈出道理。

  第十二章

  1、《怀疑的时代》

  2、名解: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意识流”文学

  3、分析《怀疑的时代》的写作背景

  第十三章

  1、《书的未来》

  2、名解:大众传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网络文学

  3、文学在四中传播媒介中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选择20分 ;名解25分; 简答25分; 论述30分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