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 > 文学概论(一)笔记第二章

文学概论(一)笔记第二章

2006年09月15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准考证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第一节 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概念」文本(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它总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它未经读者阅读,只是一份写出来或印刷出来的语言产品。)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其特点是,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形态,文学文本往往要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文学文本总是被创造出来供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文学文本的层面」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周易。系辞》提出“言、象、意”的关系问题,《庄子。外物》划分出文本的言与意两个层面,三国时思想家王弼形成了文学文本的“言、象、意”三层面的概念,清代桐城派文论家刘大槐把文学文本区分为外在语言层面“粗”与内在意义层面“精”,其弟子姚鼐又把精细分为神、理、气、味四要素,把粗细分为格、律、声、色四要素。)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认识到诗有四种意义,即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奥秘意义,这大致相当于把文学文本划分为字面意义层面和由字面意义表达的超意义层面;德国美学家黑格尔就艺术作品提出“外在形状”和“内在意蕴”的新认识;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提出著名的“文学文本四层面”说,即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的客体。)文学文本层面(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即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文学意蕴世界;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更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文学形象系统是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文学意蕴世界是文学语言组织及其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所可能展现的深层体验空间。) 

  第二节 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是指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这种特性是其他一切特性所得以生成的基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表现在,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以言语为具体存在方式。

  「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西方文学界对语言的认识(西方文学界对语言的认识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经典语言观,从古希腊时期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学界根据经典语言观有关语言是表达意义的工具的观点,认为语言在文学中主要是表达意义的工具;二是现代语言观,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界从现代语言观有关语言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新认识出发,认为语言在文学中主要是创造意义的场所。)中国文学界对语言的认识(以清代末年为大致的分界线,可以看到,中国文学界的语言观呈现出古典语言观和现代语言观的分别。)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集中表现在,语言是文学文本的直接现实。第一,从文学文本的存在状况看,语言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第二,从文学文本中语言与意义的关系看,语言是意义所不可须臾与之分离的生长地;第三,从语言在文学文本中的功能看,语言不仅表达意义而且本身就是意义的组成部分;第四,从文学的审美特性看,语言是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具有三种特性,即语言性构造、整体性、表现性目的及个性特征。

  第三节 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语音层面」语音层面(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对诗、散文和小说而言,语音层面的作用有着不同;在诗这种抒情性艺术中,声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构成了抒情形象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诗相比,语音层面在散文中的重要性一般来说要小些,但散文也往往讲究语音形象的创造;小说主要用语言讲述故事,这并不等于说小说就不注意语音层面了,事实上小说也有自身的语音特点。)节奏(节奏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它产生于声音在时间上的延续状况,往往表现为长短、高低和轻重三种类型。)音律(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其基本类型有双声、叠韵、叠音、叠字、平仄和押韵。)

  「文法层面」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通常有词法、句法和篇法三类。)

  「辞格层面」辞格层面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第四节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内指性」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音乐性」音乐性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陌生化」陌生化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本色化」本色(本色作为文论术语,具有多种含义,一是指文学文本的特定规范,二是指作家的固有身份与性格特征,三是指生活的本来面貌;本色一词在文论著述中出现,更早应为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而在诗歌中明确地提倡描写本色,则是首先由宋代陈师道《后山诗话》提出来的。)本色化(本色化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与人的本来面目相符的特性;本色化语言通常有本色化描述语、本色化对话两种类型;本色化描述语,指文学文本是叙述人或抒情人所使用的描述性语言,极符合被刻画的人物的独特身份和性格及其所在环境,似乎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本色和活动状况;本色化对话,是从人物与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所展开的对话与说话人身份和性格相符的角度来讲的,它是人物所说的话与说话人的身份和性格极相符的特性,由于如此,这样的对话仿佛成为人物自身的本色语言。)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