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 > 全国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习题(答5)

全国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习题(答5)

2007年02月13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成绩查询

  第五章 茅 盾

  一、 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B 5.A 6.D 7.C 8. 9.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ABCE  3.ABC  4.BCD  5.ABCD

  三、名词解释题

  1.《野蔷薇》:《野蔷薇》是茅盾更早的短篇小说集,由《创造》、《自杀》、《一个女性》、《诗与散文》、《昙》等五篇作品构成。作品的人物多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别是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痛苦迷茫的女性形象。他们都对现实深表不满,但又没有力量反抗,只能憧憬各人理想中的时代,缺乏足够的促其实现的理性。在充满虚伪、奸诡、冷漠的人世间,他们只能默默的忍受着精神的折磨,不能自拔。作品结构精密,手法纯熟,逼真传神的把几个少女的复杂矛盾的心态展现出来,发人深省。

  2.方罗兰:他是茅盾创作的小说《蚀》三部曲的第二部《动摇》中的人物形象。方罗兰的形象揭示出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左派”的许多精神特质。这个自命为稳健的“左派”人物,充任着县党部委员和商民部长等要职,在革命与反革命的尖锐搏战中,他始终动摇于左右之间。他觉得土豪劣绅四处布满了党羽,制造恐怖气氛;但一想到群众运动,也害怕的不得了,更终动摇、妥协便占了上风。他的迟疑不定,不自觉的助长了反革命的气焰,使整个县城陷于“大反动”的阴霾中。

  3.《虹》:为茅盾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是茅盾思想逐渐走向纯化,摆脱小资产阶级悲观失望心态的转折。取名为“虹”具有象征意义,在茅盾看来“虹”是桥,虽幻美,却有诱人的魅力,但本身是空幻的,是过渡性的。主人公梅行素从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姐发展到走上革命道路,性格是有发展变化的。梅的性格特点是始终反叛于封建制度,坚决“往前冲”,尽管四处碰壁,但仍“我行我素”。《虹》意味着从苦闷到振奋并积极进取的一个过渡,反映了作者透过黑暗现实,知难而进的精神。

  4.胡国光:他是茅盾小说《蚀》三部曲第二部《动摇》中的一个投机钻营的劣绅的代表。他凶狠、残忍、投机钻营,一时之间,俨然成为“激烈派”的代表。在表面上,他拥护革命,精心设计并上演了一出出“解放”婢妾等丑戏;但背地里却无恶不作,丧尽天良。作品相当真实的揭露了胡国光所代表的一类人物的罪行。

  5.章秋柳:她是茅盾小说《蚀》三部曲《追求》中的人物形象。章秋柳是个好动、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姑娘,但生活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沉闷压抑的氛围中,她想做些有益的事情,却又无从下手,被理想幻灭的悲哀环绕着。虽然她希望中的憧憬幻灭了,但她不能静下来咀嚼幻灭的悲哀,而是以享乐、颓废和感官刺激作为“报复”她所厌恶的现实的手段,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她身上逐渐消失。章秋柳的形象的塑造,是那个病态社会中知识青年的病态心灵的真实显现。

  6.《风景谈》:是茅盾创作的一篇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的散文。文中作者借风景来歌颂、赞美那些真正创造风景和主宰风景的人。在描绘风景的同时,作者也刻画了朝霞中守卫在高山上的号兵和战士的形象,来象征解放区人民的严肃、勇敢、坚定和高度警觉的精神。在作者眼中,他们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的体现者。散文在艺术表现上跌宕多姿,挥洒自如,叙事、写景、明理、抒怀、文情并茂,谈吐从容。

  7.《白杨礼赞》:它是茅盾创作的一篇歌颂西北高原人民抗敌力量的抒情散文。作者描写了傲然挺立在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的伟岸、正直、坚强不屈,正是把它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的象征,热情歌颂了他们的质朴、坚强和团结一致的精神。文章的风格和基调高昂,明快而又热情洋溢,比较明显的把象征事物与被象征事物的对象之间的联系豁朗地表现出来。散文歌颂的是真切、平易的事物,却蕴含着壮实、伟大的诗意。

  四、简答题

  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

  答:《子夜》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艺术形象的典型化,描写手法的多样化,语言的丰富多彩和结构的宏大严谨几个方面。

  (1)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按各自阶级(典型的共性)的个人性格,以其特有的方式活动着。吴荪甫的奋斗、挣扎、失败;冯云卿的投机、取巧、破产;赵伯韬的勾引、预谋、取胜等。不论是失败、破产还是取胜,既是他们个人的,也是他们阶级的命运。因此这些人物都是典型的。对其他人物的塑造也是如此,就连吴老太爷进城“风化”也带有很大的典型性:它象征着旧中国封建的“古老的僵尸”,在新时代的暴风雨中风化了。

  (2)描写手法的多样性。对于典型人物的刻画,小说主要是采用心理描写的手法,作者善于捕捉人物一刹那的内心活动区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常常达到细致入微、真实可感的境地。同时,小说在人物塑造上还巧妙的运用了典型细节,使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

  (3)语言的丰富多彩。小说针对不同人物的不同精神状态以及同一人物不同时间的不同心理,分别采用不同的语言,富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结构的宏大严谨。《子夜》展示了中国三十年代的社会画面,其中的三条线索是其描写的中心,这三条线索由于其联系着社会的各个层面,因而显得宏大,但同时又系于吴荪甫一身,多方展开,因而又显得严谨。

  简析赵伯韬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在《子夜》五彩缤纷的人物画廊里,仅次于吴荪甫的还有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赵伯韬是帝国主义在华的银团垄断组织的代理人,是美帝国主义的掮客。帝国主义妄图通过他实现金融资本支配工业资本,打击和扼杀民族工业的发展,更后达到破坏中国的生产力,是中国更加殖民地化的目的。赵伯韬这只民族工业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他一开始就选中了经济实力雄厚的吴荪甫为猎物。他决心以他的金融资本“一直逼到吴老三(荪甫)坍苔!益中公司倒闭!”为达到这个目的,他施展奸险狡诈的伎俩,千方百计的勾引吴荪甫陷入他“多头”的圈套里,进而明里让步暗里搞鬼,并施展政治权术,买通西北军佯退三十里,使他在公债市场占有绝对优势,更后在公债市场上打败了对手。赵伯韬的这些活动,大都是通过吴荪甫的一次次败北而反衬出来的。吴荪甫没有因为一次次的工潮而是他的工厂停止生产,却在公债市场遭到惨败;吴荪甫所以失去了益中公司几十万资本,甚至连他的公馆都押进去,也是赵伯韬在公债市场上的魔力。这些都从侧面表现了赵伯韬的实力与手段。赵伯韬这个形象基本上是成功的。但由于作者较多的描写了他的奸险狡诈、精神堕落的一面,对他在帝国主义面前的奴才本性揭示的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个反面形象的思想深度。

  简析《子夜》中冯云卿的悲剧的社会意义。

  答:在《子夜》中,冯云卿是地主兼投机资本家的形象。作为封建地主,他是笑里藏刀的“笑面虎”。他拥有两三千亩土地,利用放高利贷,盘剥压榨农民;作为投机资本家,在金融市场上自称“公债通”。但他在公债魔王面前只有一败涂地。他为了挽回败局施用“美人计”,把唯一的女儿冯眉卿送给了赵伯韬,为了要探听赵伯韬在公债市场上的行情。结果,弄巧成拙,他的女儿早把此事抛于脑后,为了应付她父亲的追问,随便说了个“多头”,实际赵伯韬作的是“空头”,更后冯云卿落得个人财两空。

  冯云卿父女两人的悲剧,在《子夜》这部时代的交响曲中,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它却含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它不仅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说明了资本主义势力对封建伦理观念的赤裸裸的破坏。因此,冯云卿和他的女儿冯眉卿的形象,在作品中是有其特殊作用的。

  简析《子夜》的结构特点。

  答:《子夜》的结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子夜》的结构艺术是宏伟的。他通过吴荪甫把相互关联的“三条火线”联结在一起。即(1)公债市场上的斗争;(2)以裕华丝厂为中心的上海纺织工人的罢工斗争;(3)以双桥镇为代表的农民反对封建恶霸地主的斗争。这三条火线的焦点都集中在《子夜》的主人公吴荪甫身上。把三十年代初期的农村到城市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与斗争和谐的组织在一起,生动的展现了极为广阔的生活图景。

  二、《子夜》的结构艺术是严谨的。它以吴荪甫和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线索,广阔的场景,集中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而且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波澜起伏,缜密自然。

  三、《子夜》的开头与结尾是作了精心的设计的。一、二章借吴老太爷来到上海及其暴死、发丧,引出众多的人物与线索,以后的十七章各条线索交错发展。结尾处虚写工农红军的日益壮大,同吴荪甫的失败相对照,预示出中国的前途与希望之所在。

  简析《春蚕》的思想内涵。

  答:《春蚕》这篇小说写于农村破产、凋敝、“丰收成灾”的现象日益严重的特定年代,具有深厚的时代意义。丰收原本是好事,穷苦人民都盼望着丰收能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改善,可万万想不到丰收也会带来灾难。小说通过对老通宝一家养蚕、买蚕茧事件的真实描绘,揭示了那个年代农民任人宰割的悲惨处境。老通宝与其子多多头在性格上呈现鲜明的对照,他们父子之间所构成的矛盾,是复杂的社会观念和文化习俗在家庭中的反映。老通宝的一生,如牛负重,勤恳劳作,却日趋败落,艰难度日。他琢磨不透为什么这样没日没夜的干,还是挣扎在贫困的边沿上,难能自救。而多多头则迥然而异,他不迷恋“发家”的历史,他清醒、求实、达观,终于走在了民众斗争的行列中。无知、麻木的老通宝更终被黑暗的社会夺去了生命,而多多头所选择的道路,被证实了是受尽剥削与压榨的人民的唯一出路。《春蚕》正式对不平的社会现实强烈控诉的同时,也在唤醒受压迫的人民自觉走上反抗的道路。

  简析《腐蚀》的思想意义及主人公赵惠明复杂的心路历程。

  答:小说以“皖南事变”为背景,以一个女特务的心理历程展开故事情节,毫不留情地直接暴露了国民党特务的黑暗统治,以及国民党勾结日本侵略者的卖国行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历史感。作品呈现的是一个特殊的政治领域,然而它所呈现的生活空间却并不狭窄,它使人感觉到特务统治是与国民党统治下的整个社会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的。主人公赵惠明作为一个女特务,她并不是一个人性完全泯灭的人,她的内心充满着复杂的矛盾斗争。她虚荣好强、奢侈放荡的性格被敌人看中,终于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但她并不完全是一个卑鄙的坏人,她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一种既被腐蚀而又挣扎不出来的难言之痛。革命者小昭的被害成为她转变的起点,更终在她没有完全泯灭的人性深处发生了根本转变,使之走向自信之路。赵惠明的形象的价值在于:提出了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在抗日的特殊时期里将何去何从的问题,提醒青年,尤其是当时已被腐蚀的青年,在鬼魅满路之时,要认清道路。

  五、论述题

  1.结合《蚀》三部曲论述茅盾早期创作的特定的思想情绪和艺术表现手法。

  答:茅盾的文学创作开始于大革命的动乱时期,可说这一时期是矛盾着的茅盾。他写《蚀》时,思想充满矛盾,因为当时的时代、社会、人们都是充满矛盾的,茅盾只是客观如实的反映。《蚀》真实的反映了作者观察到的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革命队伍内部的矛盾,尤其是小资产阶级在大革命时期的矛盾以及作者自己的重重矛盾。《蚀》三部曲描写了当时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幻灭到动摇,从追求又归于幻灭的过程。一方面以他们的失败道路和失败命运为中心来展开关于时代和社会的描写,另一方面对他们的个人主义的苦闷牢骚和颓废倾向没有进行足够的批判,在这作品反映的政治局势和革命前途也暗淡无光,这些都是作者当时痛苦消沉思想情绪的自然流露。作为茅盾的第一部作品,《蚀》的主要贡献在于,使人们认识到那个矛盾时代,部分青年是怎样忍受着精神的折磨,经历着怎样曲折、痛苦的历程。

  在艺术上,茅盾早期创作显出了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茅盾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作品中描写的人物形象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人物,经过作者的加工提炼、开发后再现于作品之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例如《蚀》第二部《动摇》中的方罗兰的迟疑不定,不能果断走上革命道路的性格,正式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动乱的社会现实中迷茫,找不到正确方向的正式再现。作者特别善于描绘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静女士怯弱、游移、多愁善感;章秋柳放荡、颓废,以享乐与感官刺激来“报复”她所厌恶的现实,作者借助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大革命失败后的社会病象。

  第二, 在作品的结构上,茅盾虽然没有直接把纷纭复杂的风云展现出来,却通过作品中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沉浮,使读者窥伺到社会的动荡与历史的蜕变。作者自觉地贴近生活,迅速地反映时代变化,使得他早期创作富于历史感和时代感。

  2.论析《子夜》中心主人公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子夜》中地主人公、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是全书一切事件和人物地连接点和矛盾冲突的中心。全书展现的种种矛盾,如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同农民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之间,各军阀、各派系之间的矛盾等等,都与吴荪甫有关。全书情节结构上互相连的“三条火线”:

  ①公债市场上斗争;

  ②以裕华丝厂为中心的上海纺织工人的斗争;

  ③以双桥镇为代表的农民反对封建地主恶霸的斗争,也都把焦点集中在吴荪甫身上。

  作者是把吴荪甫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阶级关系中来表现的。

  吴荪甫是30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民族资产阶级地典型代表,在他身上反映了软弱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企图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地压迫,幻想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而更终破产地历史悲剧。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受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压迫、同时又压迫工人、压迫同行业的小企业),以及它在精神上的动摇、空虚、软弱的阶级特性,都是在吴荪甫身上得到相当完整的表现。

  吴荪甫这个艺术典型充满了鲜明的个性矛盾:他精明能干,有魄力,有灵活的手腕,雄心勃勃地想振兴中国民族工业,但这种愿望的根本目的则又是个人利益;他对外来的帝国主义及买办资本家有憎恨的一面,但他又反过来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残酷地剥削压榨工人,他不仅同官僚买办资本家矛盾重重,而且同中小民族资本家庭内部也结下了许多矛盾,和妻子貌合神离;他既有道貌岸然,专干事业的一副面孔,同时又有奸污女仆、玩弄交际花的卑劣丑行……正是这些重重矛盾中塑造的这个典型,才真实可信,有感染力。通过这一形象使我们对整个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都有了生动而深刻的认识。

  3.结合《蚀》、《子夜》等作品论析茅盾整个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风格。

  答:茅盾的创作从他的第一部作品起就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物形象的典型化。茅盾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按各自阶级(典型的共性)的和个人的性格,以及特有的方式活动着,例如《蚀》三部曲中的方罗兰始终动摇于左右之间,找不到奋斗目标的困惑;章秋柳的热情追求失败后的放荡、颓废,《子夜》中吴荪甫的奋斗、挣扎、失败;冯云卿的投机、取巧、破产;赵伯韬的勾引、预谋、取胜。他们的命运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但更是他们阶级的必然命运。因此,这些人物都是典型的。对次要人物的塑造也带有很大的典型性,象《子夜》中描写了吴太爷进城“风化”,正象征着旧中国封建的“古老的僵尸”在新时代的暴风雨中“风化”了。

  ②描写手法的多样化。对于典型人物的刻画,茅盾主要采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善于捕捉人物的一刹那的内心活动来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常常达到细致入微、生动可感的境地。同时小说在人物塑造时还巧妙运用典型细节,使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子夜》里使吴少奶奶梦断魂游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那朵枯萎的玫瑰,这两个细节曾多次出现,对进一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③语言的丰富多彩。茅盾的作品针对不同人物的不同精神状态以及同一人物不同时间的不同心理,分别采用不同的语言,富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④结构的宏大严谨。作者的作品,都是亲身经历了纷纭复杂的社会实践后,有感而发的。《蚀》的创作只是一个起点,这种艺术特征在《子夜》等后续的创作中得到了更清晰的显露。《子夜》展示了中国30年代的社会画面,其中的三条线索是其描写的中心,这三条线索由于其联系着社会的各个层面,因而显得宏大,但同时又系于吴荪甫一人之身,多方展开,因而又显得严谨。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