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 > 全国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习题(答3)

全国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习题(答3)

2007年02月13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成绩查询

  第三章 郭沫若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C 4.D 5.D 6.B 7.C 8.B 9.D

  二、多项选择题

  1.BCF 2.ABCE 3.BCD 4.BCDE 5.ABC

  三、名词解释题

  1.《女神》:《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开辟了一代新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女神》除序诗外共诗56首,其中更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在思想内容上,《女神》强烈地体现了五四时代那种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热切追求赞美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在艺术上,奔腾的想象、急骤的旋律、宏伟的气势、瑰丽的色彩、英雄主义的基调、自由的诗体形式等构成了《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2.《星空》:《星空》是出版于1923年的诗集,收录了郭沫若1921年至1922年在日本、上海两地所作的诗歌散文。在此期间,诗人几度往返于两地,目睹了灾难重重的祖国,倾饮了人生的“苦味之杯”,思想感情极度矛盾。他一方面更憎恶现实,从小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和泛神论思想出发,又希望在大自然里在超现实的空幻境界里寻找暂时的逃避和安慰。《星空》中的诗篇清晰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感情上的这种矛盾状态。

  3.《前茅》:《前茅》出版于1928年,收诗23首,它标志着诗人郭沫若思想的转折,反映了诗人追求革命,向往革命的激情。此时,诗人明确宣称自己向往无产阶级革命,如《我们在赤光之中相见》、《太阳没了》等。特别在这时期,诗人和现实斗争进一步接触,看到工农大众是革命的真正动力,在《留别日本》、《上海的清晨》中表现了这种思想。诗人在反动势力非常强大的黑暗时期,已经坚信伟大的革命风暴就要到来,因此,称这部诗集为“革命的前茅”非常确切。

  4.《恢复》: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出版于1928年,收诗24首,写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更严重的岁月里,是诗人创作史上第二次的“诗兴大发”。从思想内容看,诗人面对反动派的血雨腥风,表现出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以大无畏的精神同敌人针锋相对,并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灾难根源和革命道路,如《诗的宣言》、《我想起了陈胜吴广》。从创作方法看,《恢复》趋向于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结合,既渗透着对黑暗现实的控诉,又充满着对革命前途的激情和思想。总之,《恢复》显示了我国无产阶级文学初期诗歌创作的实绩。

  5.《虎符》:《虎符》是郭沫若的五幕史剧,完成于1942年。当时国民党公开制造分裂,施行高压政策,祖国前途一片黑暗,《虎符》等大量借古喻今的历史剧应运而生。从思想内容看,《虎符》反映了尖锐的现实矛盾,贯穿了郭后期历史剧反侵略、反暴政、反变节、主张爱国爱民、主张团结御侮、主张坚持节操的共同主题。在艺术上,《虎符》气势浩瀚、诗意浓郁、思想丰富、情感炽热,现实主义特色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更成熟,更富个性色彩。

  6.《漂流三部曲》:1929年12月出版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飘流三部曲》是郭沫若的尝试以自叙传方式抒怀感世来创作的小说中影响较大的一部。全书由《歧路》、《炼狱》、《十字架》三个短篇构成,真诚率直地坦露了主人公爱情生活的辛劳坎坷,爱情的曲折痛苦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艰难追求,主人公的命运突出展示了一代知识青年对祖国的一腔热情,也揭示了知识青年与祖国命运的休戚相关。这部作品不仅主观感情强烈,而且描写真实细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气质和特色。

  7.《落叶》:1926年4月出版的郭沫若的中篇小说《落叶》,是现代文学史上更早出现的书信体形式的中篇小说之一。作品以日本姑娘菊子写给一位中国留学生的41封情书为结构线索和基本内容,着力反映他们之间纯真感人的爱情生活。菊子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生活的理想化追求,对爱国主义情操的热切赞美和深刻理解,表达了鲜明的“五四”反封建精神。小说通篇纯熟地运用书信体方式,既有浓厚、自然的抒情色彩,又充分挖掘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活动。

  四、简答题

  1.简析《凤凰涅槃》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答:《凤凰涅槃》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动人传说,象征着旧世界和诗人旧我的毁灭及新世界和诗人新我的诞生。整个《女神》所显示的彻底的毁坏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诗人对时代本质特征的认识,都集中体现在这首诗中。凤凰的自我牺牲,自我再造,形成了一种浓烈的悲壮气氛。它们诅咒冷酷污秽的旧宇宙,集木自焚、把旧我连同旧世界的一切黑暗与不义投入烈火,在燃烧中获得新生,这正是五四运动中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精神的形象写照。凤凰的再生,是经过斗争冶炼后的创造和新生,也是祖国及诗人自己开始觉醒的象征,洋溢着热烈的破旧立新、追求自由、创造理想的热情。

  在艺术特色上,《凤凰涅槃》表现出了浓烈醇厚的浪漫主义抒情特征。

  首先,《凤凰涅槃》显示出一种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般的气概,凤凰自焚再生的故事贯通着蔑视一切、荡涤一切、创造一切的磅礴气势和力度。

  其次,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绚丽浓厚的色彩也是《凤凰涅槃》的重要特征。诗人以神话传说为题材,无限发挥想象力,运用色彩绚丽的词语和浓墨重彩的描写,使整首诗情感浑厚、色彩绚丽、内蕴深沉。

  第三,《凤凰涅槃》,在诗歌的外在形式上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它具有史诗般的艺术构架,既有浓郁浪漫的抒情,又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是戏剧化的诗和诗化的戏剧,达到了诗剧合一的完美的艺术效果。

  总之,《凤凰涅槃》的思想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女神》中不朽的杰作。

  2.就《凤凰涅槃》中的“凤歌”、“凰歌”两节内容,比较凤和凰性格的异同。

  答:从这两节诗,我们可以看出,凤和凰都是大胆的叛逆者形象,它们面对的是“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茫茫的宇宙”,它们诅咒与否定这旧宇宙,把它们看作“囚牢”、“坟墓”、“地狱”,并质问它“为什么存在”。它们用泪水倾诉悲愤,五百年来沉睡,衰朽。死尸似的生活,只有“流不尽的眼泪,洗不尽的污浊,浇不熄的情焰,荡不去的羞辱”,那年青时候的“新鲜”、“甘美”、“光华”、“欢爱”都早已逝去。它们悲痛,但不悲观,它们决心与旧世界诀别,毅然集香木自焚,勇敢地接受烈火的考验,焚毁身内身外的一切,积极地创造一个无限美好的新世界。在凤和凰身上都体现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凤和凰又各有鲜明的个性。凤对旧世界的诅咒、否定、反抗,突出了它的坚强、激昂。粗矿的性格;凰的饱含血泪的控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出它的坚韧、深沉、温柔的性格。

  3.《凤凰涅槃》是如何体现狂飙突进的“五四”精神的?

  答:《凤凰涅槃》这一积极浪漫主义诗作是郭沫若抒情长诗的典型代表。它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取材广泛,色彩瑰丽,其中贯穿着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向黑暗现实和一切旧传统发起了勇敢的挑战,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解放的新希望。无论是思想境界还是艺术形式,它都彻底冲破了旧体诗的束缚,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体现了狂飙突进的“五四”精神,为自由诗体开拓了新的天地。

  《凤凰涅槃》采用有关凤凰的传说作素材,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以及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

  诗篇中凤凰的形象壮美而崇高,是中国人民觉醒的象征,同时也是诗人意识觉醒的象征。凤凰是在枯槁,阴沉,凛冽的环境中自焚的,这场景正是旧中国,旧世界的缩影。面对这“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丑恶世界,面对这“屠场”、“囚牢”、“坟墓”、“地狱”般的现实人生,凤凰不仅切齿痛恨,强烈诅咒,愤怒控诉,而且毅然决绝。它们认为这一切都必须毁灭,连同这个已经在灵魂中贯串着“死尸”的自我也必须同时毁灭。虽然凤凰年轻的时候曾经有过美好的理想,它们向往新鲜、甘美的世界,追求光华、欢爱的人生;但是,腐烂破败的社会不仅摧毁人们的理想,而且毒害人们的心灵,在这样的世界里,人民除了沉睡不醒,麻木不仁外,剩下的就是“悲哀、烦恼。寂寥、衰败”。所以凤凰坚定地为这“身外的一切”、“身内的一切”唱着哀哀的挽歌,不顾疲倦的衔啄香木,扇燃神圣的火焰,英勇无畏地焚弃“旧我”,同时也焚毁旧世界,体现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

  经受熊熊烈火的考验,凤凰终于获得了“更生”,同时,在旧世界的废墟上建造起来的新世界也充满了一片大欢乐,大和谐的景象,凤凰在新世界中尽情翱翔、欢唱。《凤凰涅槃》就是这样以火样的热情,神奇的象征和美好的语言讴歌祖国的新生,它是“五四”时期一曲不同凡响的颂歌。

  4.简析郭沫若《天上的市街》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

  答:《天上的市街》是一曲恬静秀美的憧憬之歌。诗人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五四”狂涛已渐趋平静,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也发生分化。郭沫若自日本回国后,目睹了这种种情形,便滋生了忧伤和苦闷的情绪。但当他进一步审视现实、思虑祖国前途的时候,又不时地激起追求理想和批判现实的激情。《天上的市街》就是诗人当时这种思想情绪的曲折反映。这首诗的重点是写“天街”的美好,如“天街”物质的极大丰富,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等等,但这决不意味着诗人忘掉了现实的悲哀而寄意于太空的欣喜,诗人是要以天街的美丽。富有以及人民的自由幸福,来反衬现实社会的丑恶。贫穷和人民的遭受压迫剥削。全诗虽只有十六句,诗人却连用了五个“定然”、“定能”这样的肯定性副词来写“大街”,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理想的确信和追求光明的执著。

  《天上的市街》已经没有郭沫若以前诗作那种汹涌澎湃的力量了,现实生活的纷扰使他希求心理的平静和生活的恬淡,在人世的思想中渐渐表现出出世的愿望,在动的精神中开始感到一种求静的要求。虽然诗人仍然想追回青春时的热情和理想,但他内心的情绪却不能够承担起表现它们的艺术形式,节奏和旋律过于平滑,已经无法再回到《女神》诗篇的境界中去。《天上的市街》在艺术上已经不再具有激昂的情调。澎湃的热情,而是清新、和谐、意境优美的诗篇。诗人把繁星满大的夜空,想象为是点着无数街灯的美丽的天上街市,并改造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是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走。而“天上的市街”已不是要以自我力量获得的新世界,它是外在于诗人自我的另一个理想世界,在诗人对“天上的市街”的赞美中,已经隐隐含有一种对现实的失望和淡淡的悲哀情绪,郭沫若诗歌的力的美已经转向静的美。

  5.简析《炉中煤》的思想感情。

  答:《炉中煤》这首诗充满了诗人郭沐若对祖国的深情眷念。《女神》时代的郭沫若,身处异国,感于祖国的贫穷落后、列强的虎视眈眈,常怀忧国情思。“五四”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百年民族解放运动在新形势下的新高涨,给郭沫若以极大的鼓舞,使他在忧国之外又更多地对祖国新生抱着热望。此期创作的诗歌《炉中煤》即充溢着这种爱国情思。诗人把心爱的祖国比作年轻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着的炉中煤,一腔爱国的热血一片思念故乡的赤诚,都化作了火,“燃到了这般模样!”从这,人们不难看到诗人对于祖国的沉沉眷念与无限热爱。

  6.简析《屈原》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答:《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更优秀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当时历史剧创作的更高成就。它以诗人屈原的伟大爱国主义的悲剧生涯为基本史料,描写了屈原以祖国人民的利益出发提出的“联齐抗秦”的正确主张与以南后为代表的楚国统治集团。“绝齐降秦”的投降主义主张之间的尖锐斗争,斗争终以婵娟的壮烈牺牲和屈原的被逐结局。通过屈原的悲剧,作品表现了反对分裂投降。主张团结御侮,诅咒黑暗,歌颂光明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主题,唱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争取解放的心声,有力地鞭挞了蒋介石反动派的专治独裁和卖国行径。

  《屈原》与郭沫若其它历史剧一样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主要通过历史人物、历史环境来表达主题和各种思想,每个人物都很鲜明。在剧中,作者思接千载,虚构了一个对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更有表现力的典型环境,在矛盾的逐步深化中,因果衔接,层次分明,动静相成,出色地运用对比烘托手法,描绘出了主人公屈原、婵娟和南后、宋玉等正反两方面人物栩栩如生的性格。同时,独白也是《屈原》中突出的手法。《橘颂》、《雷电颂》这些感情激越、含义深重而明显的诗的独白,既鲜明地揭示了主题,又贴切地反映了屈原及作者自己作为诗人的浪漫艺术气质。

  7.为什么说历史剧《屈原》是一出浪漫主义诗剧?

  答: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是一出富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剧作。首先,在屈原身上集中了我国历代爱国者的优秀品德,他是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剧作的结局是作者对历史的改造——屈原被放逐汉北改为出走汉北,与统治者决裂,到人民中去。这样处理体现了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其次,剧作富有诗意,其中不仅穿插了屈原的《橘颂》等诗与民歌,而且台词也是诗化了的,《雷电颂》更是一首出色的散文诗。再次,感情色彩强烈,作者写本剧时,处于激情洋溢的状态,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自己的生命都融化到屈原的形象中去了,因而,全剧燃烧着火一样的炽热情感。

  8.简述历史剧《屈原》的主要情节。

  答:《屈原》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身世,以楚国对秦国外交上的两条路线斗争为情节线索,构成代表爱国路线的屈原与代表卖国路线的南后等人之间的戏剧冲突,从而成功地塑造了屈原的形象,深刻地表现了为祖国和人民不畏强暴坚持斗争的主题。全剧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秦国使者张仪为了贯彻“连横”主张,来见楚王,表示要“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请楚国与齐国绝交。楚怀王采取楚国大夫屈原的“联齐抗秦”的主张。拒绝了张仪的建议。张仪又施展阴谋,勾结上官靳尚和南后郑袖,设下毒计,以“淫乱宫庭”罪名诬陷屈原。昏聩的怀王信以为真,罢免了屈原的官职,与齐国绝交,同秦国联合。屈原不计个人安危,深为楚国人民利益担忧,苦口婆心劝谏怀王。屈原宁死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再次受到南后羞辱。他悲愤难遏,当着怀王、南后、张仪之面怒斥张仪。拼力劝谏怀王无效,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的学生宋玉背叛了他,投靠南后。女弟子婵娟怒骂南后,并用事实揭穿南后勾结张仪的阴谋,二人均遭囚禁。

  9.简析历史剧《屈原》中“雷电颂”的蕴涵。

  答:“雷电颂”出现在《屈原》中的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也是更精彩之处。开场写靳尚与郑詹尹对话,靳尚授意郑詹尹,要以毒酒将屈原毒杀,然后放火烧庙,这就把剧情推向紧张。接着郑詹尹请三阎大夫到神殿走动,屈原即借风雷电抒发满腔激愤。屈原悲壮沉雄地呼唤:呼唤着风咆哮起来,将沉睡的人们震醒,将比铁还沉重的黑暗震破,将死了的吹活转来……屈原呼唤的那咆哮的风。轰隆的雷,刺破长空的剑,是象征着正义者反抗强暴的巨大精神力量,也是屈原那博大胸怀与悲剧精神的升华。同时,屈原那吞吐天地的悲愤之情与暴风雨般的坚毅性格,也是从“雷电颂”里形象地再现出来。可以说,屈原这段独白是一首反抗腐败、歌颂正直的颂歌,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思想倾向。是郭沫若借屈原之口将自己胸中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愤恨,将国统区人民蒋介石反动统治的愤恨都说了出来。

  10.简析《残春》独特的艺术手法。

  答:郭沫若的小说尝试,善于在小说的形式方面大胆突破。1922年4月创作的短篇小说《残春》,是他实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典型代表。整个作品完全以梦幻的分析作为“全篇的中心点”和“全篇的结穴处”,小说并不注重情节的演进,而是注重心理的描写,着重潜在意识的一种流动,人物内心与现实的矛盾、情感与理智道德的冲突,原始的人性、纯真的情致都在无形的梦境之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消融和升华,这篇小说本身的思想内容并非特别的深刻,但它却更早成功运用精神分析的手法,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基本格局,打破了读者传统的阅读心理和批评心理,为后来现代文学创作中不断出现的精神分析小说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范例。

  五、论述题

  1.结合作品,论析《凤凰涅槃》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并阐述它在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答:《凤凰涅槃》强烈地体现出“五四”时代那种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精神。它是否定旧世界,歌颂新生的光彩夺目的诗篇。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充满了对黑暗旧社会的深恶痛绝。势不两立,和对现实反抗的强烈精神。诗中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体现出诗人否定旧我。诅咒旧世界。追求新生的精神。现实的世界已经变得陈旧腐朽,梧桐已经枯搞,醴泉已经消歇。四周“冷酷如铁”、“黑暗如膝”、“腥秽如血”,成了“脓血污秽着的屠场”、“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一切都变了陈腐,失去了生机,凤凰也失去了年轻时的“新鲜”、“甘美”、“光华”和“欢爱”。为了寻求新生,凤凰集香木自焚。

  ②对新的理想社会表现了热烈的追求和对新生的积极创造精神,同时饱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诗中凤凰毫不怜惜旧生命的死亡,焚烧了旧我,获得了新生,整个宇宙也获得了新的生命,一切都变得“新鲜”、“明朗”、“华美”、“芬芳”,一切都变得“生动”、“自由”、“雄浑”、“悠久”。诗人通过凤凰的再生,来抒发他对社会的改造的勇气和决心,是他对祖国新生的强烈渴望在诗作中的自然坦露。

  ③歌颂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现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力量,体现了“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鲜明要求。在诗作中有这样的诗句:“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这个自我不是拘囚于个人主义狭小天地里的孤独高傲、忧伤颓废的自我,而是体现着时代要求和民族解放要求的自我。这个“自我”是诗人自己,也是当时千千万万要冲出陈旧腐朽的牢笼,要求不断毁坏、不断创造、不断努力的中国青年。

  《凤凰涅槃》中对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热切追求与赞美,对创造理想的乐观坚定的内容,决定了诗篇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

  ①诗篇以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气势,抒写了凤凰自焚追求新生的全过程,基调高昂而悲壮。想象丰富、色彩瑰丽,新奇的想象伴随着大胆的夸张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②《凤凰涅槃》中充满英雄主义基调和传奇色彩。诗篇借古代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英雄抒发现世的理想,把宇宙的新生、世界的新生、中国的新生和诗人自我的新生融为一体,通过凤凰的新生一体多能地表现出来。

  ③在诗歌形式上,诗人主张“绝对自由”,他说:“我要打破一切诗的形式来写自己够味的东西”。《凤凰涅槃》正是他诗歌主张的体现。诗歌长达二百多行,采用诗剧的形式,诗的气氛随着故事和谐发展,全诗富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舞蹈性,节奏明快而悠扬,句法多变而活泼,完全适于思想感情的流泻,不拘一格,随心所欲,这种自由体诗具有开创性的重大意义及深远的影响。

  2.结合具体作品,论折《女神》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开创性贡献。

  答: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它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特质真正展示了新诗革命的新面貌,张扬了“五四”时代精神和人的觉醒意识,并创立了崭新的自由体诗歌形式,从而成为诗坛一块划时代的界碑。

  首先,《女神》开创了新诗积极浪漫主义先河。胡适等人尝试创作白话诗告一段落后,诗坛急需热情的鼓手再次敲响诗体解放的大鼓,此时,郭沫若受命于时代以异军突起之势兀立,用《女神》奏起了更强音。诗集中如《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对“美的中国”的瑰丽设想和对旧世界的诅咒,《天狗》、《梅花树下醉歌》里包容宽广的“自我”的灼热情怀和叛逆精神,《湘累》、《棠棣之花》里引发于历史和自然所构成的飞动的艺术世界,《晨安》、《匪徒颂》里震撼山岳的气势无不体现积极浪漫主义,展示理想、强化主情、驰骋想象等特质。同时,《女神》的浪漫主义又是和现实主义相通的,它的浪漫主义精髓吻合云蒸霞蔚、电闪雷鸣的“五四”精神。《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等所有诗作就其内容的精神实质而言都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映象和诗人心象的艺术升华,揭示出“五四”时期反抗、破坏、创造的时代精神。这些对于郭沫若之前的新诗人是无法媲美的。

  第二,《女神》确定了不拘一格的自由诗体的新形式,它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实践了诗人要求“绝对的自由”的艺术主张。《女神》中的诗篇完全不受诗歌外在形式的约束,有的诗长达数百行,如《凤凰涅槃》,有的诗则短短三两句,如《鸣蝉》;有的诗铿锵咆哮、气势粗犷,有的诗则缠绵低语,情感细腻;有的采用诗剧形式,具有较完整的情节,有的则任凭情绪发泄,毫无章法。在打破传统旧诗格律的同时,《女神》中有些诗篇如《黄浦江口》仍保留较严谨的格律,对传统诗歌韵律进行创造性运用。《女神》注重诗的形式必须完全适于思想情感的流泄抒发,即使是创新,也不被某一种新的形式固定,而在尝试了多种诗歌形式基础上,创造了这种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自由体诗新形式,这一创举在整个现代新诗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总之,《女神》的出版结束了一种旧的诗歌的时代,开辟了一种新的诗歌的时代。《女神》无愧为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奠基石。

  3.结合《屈原》等作品论析郭沫若历史剧作的基本风格。

  答:郭沫若的历史剧是整个现代文学史剧仓诽的里程碑,他的五幕史剧《屈原》又是其中更优秀的代表。以《屈原》为代表的郭沫若历史剧创作,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

  首先,在史剧的选材和剪裁方面,充分显示了郭沫若独到深刻而富有创造性的见解。他特别注重选取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历史题材,能动地挖掘和创造历史,并以一种整体的全局性的眼光进行创造。《屈原》所取材的战国时代合纵抗秦的历史故事与40年代初期中国当时抗日战争的特定形势有着极为相似、相通的精神内涵,而主人公屈原的性格和气质也是当时中华民族迫切需要弘扬光大的。郭沫若把握住历史和创造的契机,对婵娟形象大胆虚构,尤其是对屈原形象从思想个个性到整个命运重新塑造,使得这些历史人物更贴近艺术真实和现实,更富鲜明的艺术感染力。因此,郭沫若的历史剧既有作者独立人格独特感受的创造力,又有鲜明的现实启发性和强时代战斗性。

  第二,在历史人物的重塑方面,郭沫若力行写人物在其时代的合理发展的原则,这决定了他在历史人物塑造过程中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屈原》中,剧情的发展已不重要,而作家自身主观感情的起伏变化和屈原等人物性格的“合理”发展才是更重要的。他把屈原等剧中人物放在重大的矛盾冲突中展现其思想性格的基本点,屈原等人物身上。全面投入了作家的主观情感,更大限度地摆脱了史实约束,成为活在作家头脑中的人,活在现实中的人,具有了更加崇高伟大和深沉悲壮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郭沫若历史剧始终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并贯穿着一种沉郁的悲剧气氛。郭沫若善于在史剧中自然地穿插大量抒情诗和民歌,大量运用富有韵味的长篇独白。如《屈原》中充满了音乐节奏和诗歌激情的《橘颂》和《雷电颂》,不仅渲染了悲剧氛围,突出强化了人物性格和主题;而且其本身已溶化为整个剧本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屈原》为代表的郭沫若历史剧大多是悲剧,以壮烈惨痛的历史映现严峻悲愤的现实,屈原等形象崇高的使命感、光荣的事业,命运的价值往往都在悲壮的失败中得到升华。这种悲剧美的气氛是郭沫若史剧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标志着中国现代悲剧艺术走向新的境地。

  4.结合作品,论析屈原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历史剧《屈原》中的屈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的典型;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是作者赋予这个典型的主要性格特征。

  在那战乱的年代,他心中时时系念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他之所以极力主张“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就是困为他早就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意图,认为只有联合抗秦才能保国安民,一向光明磊落的屈原;根本没有料到南后之流竟然采取那样卑鄙无耻的手段陷害他,横加以“淫乱宫庭”之类的罪名。可是即使在这种含冤莫白的情况下,他所拳拳关注的仍然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他“沉着而沉痛地”劝诫楚怀王,千万不要因此丢弃“联齐抗秦”的正确路线,“要多替楚国老百姓设想、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他所以愤怒斥责南后,也是恨她因此危害了祖国。他说:“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的楚国啊!我是问心无愧,我是视死如归,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你陷害了的不是我……而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屈原把祖国的安危、人民的祸福,看得远远重于自身的利害得失。

  对于祖国和人民爱得越深,使他对于卖国集团恨得越甚,而且终于使他冲破一切思想束缚去进行英勇的斗争。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楚齐盟约破坏了反侵略的统一战线,转而依附秦国,走上妥协投降的道路,并且下令囚禁屈原。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的满腔忧愤,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进发出来。他呼唤着咆哮的风,去“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他呼唤着轰隆隆的雷,把他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他呼唤着闪电,要把闪电作为他心中无形的长剑,“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他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发挥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这时的诗人、就象燃烧在黑暗中的一团熊熊的烈火。他渴望“这熊熊的燃烧着的生命”之火,为祖国和人民“迸射出光明!”

  《雷电颂》,是屈原斗争精神更突出的体现。爱国爱民的深切感情,是诗人斗争精神的源泉,而这雷电般的斗争精神,又是诗人爱国爱民思想的更高表现。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