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6)
一、什么是音位
1、音位:从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更小的语音单位。
2、音位的性质:可从以下四点来说明:
(1)音位的辨义功能。
(2)音位是具有辨义功能的更小的语音单位。
(3)音位是由一组彼此的差别没有辨义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类。
(4)音位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
3、音位的辨义功能:音位是从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语音单位。音位的这种区别意义的作用叫做“辨义功能”。
4、音位是具有辨义功能的更小的语音单位:所谓“更小的”是指从中不能再切分出更小的语音单位。
5、音位是由一组彼此的差别没有辨义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而概括成的音类;音位是从辨义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这种划分只关注那些与意义的区别有关的语音差别,而对那些与意义的区别无关的音质上的细微差别则可以忽略不计。
6、音位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
(1)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总是特定的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超语言或超方言的音位。
(2)每种语言或方言的音位都形成-个具有自己特点而不同于其他语言或方言的系统。
(3)处于不同系统中的音位是各不相同的。①不同的系统里有不同的音素,因而具有不同的音位。②相同的音素在不同的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一定相同,因而不同语言或方言表面上相同的音位实际上并不能对等。
7、音位理论的基本原理:根据是否具有辨义功能,可将具体语言或方言里数目繁多的语素归纳为一套为数有限的音位,从而使语音系统的结构特征得以呈现。
8、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的区别: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又叫做“音段音位”。而非音质音位是通过音高、音强、音长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又叫做“超音段音位”。
二、音位变体
1、音位变体: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
2、条件变体:
(1)条件变体的含义。
(2)划分和归并音位的对立原则、互补原则和相似原则。
(3)音位条件音体在语音规范上有着重要意义。
3、自由变体:(1)自由变体的含义。(2)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
三、区别特征
1、音位的区别特征的含义: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
2、音位区别特征的表现:二项对立。
3、判断一个音位具有什么样的区别特征,需要把它放到特定语言或方言的音位系统中去考察,即由特定的音位系统,由其周围所有的其他音位决定的。
4、如何设计音位的区别特征的音位图?我们可将一种语言或方言的部分或全部音位横向排列,把分析归纳出来的区别特征纵向排列,用“+”表示具有二元偶分组的前一项特征,用“-”表示具有后一项特征,即不具有前一项特征。
5、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互相区别,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联系在一起,聚合成群。
第四节 音位的组合
一、音节
1、音节:听觉上更自然更容易分辨的更小语音单位,也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的更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2、“肌肉紧张说”:人在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肌肉总是松弛和紧张相替的,肌肉每紧张一次就形成一个音节。
3、音蜂、音谷:肌肉紧张过程分为渐强、更强、渐弱三个阶段,更强阶段叫“音峰”,渐弱阶段和下一次紧张的渐强阶段的交界处,紧张程度更低,叫“音谷”。
4、音渡:即语音单元在前后过渡、相互联接时,因自身性质不同所采取的不同过渡和联接方式。音渡可帮助我们分辨音节的界线。
5、划分音节时应考虑的因素:音节在发音机制上的特性、语音社会性的影响。
6、音节(以元音为核心的)基本结构类型:V,C—V、V—C、C—V—C.
7、汉语普通话和英语在音节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别。
8、元辅音分析法和声韵调分析法各自的含义及两者的区别、联系:(1)元辅音分析法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声韵调分析法以“声母、韵母、声调”为基本分析单位。(2)两者不是对立的,它们实际上可看作是音节结构分析的两个层面。(3)汉语音节的声韵调分析。汉语中声母和韵母的配合关系主要决定于声母的发音部位和韵母开头元音的性质。
二、复元音
1、复元音: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音的组合。
2、复元音和几个相连的单元音是不同的:(1)复元音发音时,发音器官只有一次肌肉紧张;几个相连的单元音发音时有几次肌肉紧张。(2)复元音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是连续滑动的,中间会产生一连贯的过渡音;几个相连的单元音发音时,中间没有过渡音。
3、二合元音:由两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
4、三合元音:由三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
5、前响二合元音:在二合元音中,前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前响二合元音”。
6、后响二合元音:在二合元音中,后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后响二合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