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语言学概论 > 07年北京自考“语言学概论”复习题(1)

07年北京自考“语言学概论”复习题(1)

2007年01月24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准考证

  第 一 部 分   选 择 题

  选 择 题

  1、语言学是一门研究(古文献)和(书面语)的学问。

  2、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是(洪堡特)、(索绪尔)。

  3、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鼻祖是(索绪尔)。

  4、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学派)。

  5、交叉语言学的特点(交叉性)、(边缘性)。

  6、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更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交际工具

  ·语言是更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的、全民的交际工具

  7、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是(语言符号在时间的线条上逐个出现,同时不排除层次性)。

  8、语言符号的特点是(任意性)、(强制性)。

  9、组合关系是(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组成的言语链条关系)。

  聚合关系是(在言语链条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相同作用的符号积聚成类的关系)。

  10、言语的交际过程:(编码)、(发出)、(传递)、(接收)、(译码)。

  11、利奇的会话准则:(得体)、(宽宏)、(赞许)、(谦虚)、(赞同)

  12、言语规律有:(自身的因素)、(对方的因素)、(双方所处的因素)、(语言系统)。

  13、语言分化的结果:(方言)和(亲属语言)。

  14、民族交际语是(多民族国家里各民族间共同使用的语言)。

  15、语音的四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质)。

  16、造成语音音质不同的原因是:(发音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共振腔形状不同)。

  17、元音和辅音音素的区别:(看声门以上的发音器官有无阻碍)、(看气流的强弱)、(看发音器官各部分是均衡紧张还是部分紧张)、(看声带振动与否)。

  18、八个基本元音:[i]、[e]、[?]、[a]、[ɑ]、[?]、[o]、[u].

  19、常见的语流音变:(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

  20、语流音变举例:

  同化:联盟、难免、辛苦、金镑、门面

  异化:粉笔、选举、注意

  弱化:妈妈、口袋、八个

  脱落:豆腐、竹竿儿

  21、利奇把词汇意义分为:(概念)、(内涵)、(风格)、(感情)、(连带)、(搭配)、(主题)。

  22、语义场类型:(同义)、(反义)、(多义)、(联想)。

  23、言语意义:(上下文义)、(言外之意)、(共现义)、(主题义)

  24、词汇是一个集合概念,指(词和词的等价物)。

  25、词组进行成功扩展的条件:(扩展后语言单位的意义不变)、(扩展后组合关系不变)、(一次扩展后还可以继续扩展)。

  26、固定词组的特点是:(结构的定型性)和(意义的完整性)。

  27、词是(语言中可独立运用的更小的音义结合单位),语素是(语言中不可独立运用的更小音义结合单位)。

  28、词的构成方法:(语音构词)、(语义构词)、(语法构词)。

  29、语法构词的规则:(复合法)、(派生法)、(转化法)、(缩合法)。

  30、语法的特点:(抽象性)、(层次性)、(递归性)、(生成性)、(稳定性)、(民族性)、(地域性)。

  31、词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级)、(人称)、(式)。

  32、语法手段有:(内部曲折)、(附加)、(异根)、(重叠)、(重音)、(零形式)。

  33、鸡不吃了,具有(一种显性关系,两种隐性关系)。

  34、语言结构的形态分类:(分析语)、(综合语)、(多式综合语)。

  35、综合语包括:(屈折语)、(粘着语)、(融合语)。

  36、篇章的粘连性:(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汇手段)。

  37、文字是(标记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38、文字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

  39、世界上用得较多的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

  40、文字发明之前,传递信息的手段有:(实物)和(图画)。

  第 二 部 分   非 选 择 题

  名 词 解 释

  41、理论语言学

  理论语言侧重研究语言的一般理论,狭义的理论语言学就是普通语言学,广义的理论语言学也可以包括个别语言学的理论部分。

  42、共时语言学

  研究语言某一段时期的、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语言学,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

  43、语言的整化

  几种语言或几种语言因素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接近或统一起来的现象,如民族共同语、民族交际语和国际交际语的形成。

  44、频率

  发音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赫兹,每秒振动1次叫1赫兹。振动的次数越多,音波数就约多,音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45、音素

  对人类语言一次发音中从音质角度切分出的更小语音结构单位。音素有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

  46、音位区别特征

  能区别音位的作用更小语音形式叫音位的区别特征。一个音位是一束区别特征的集合。

  47. 非音质音位

  利用音高、音长、音强等非音质要素构成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如调位、重位、时位等。

  48、语言意义

  语言体系中具有固有的意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的总体或属性或关系的概括认识,具有概括、多义相对稳定等特点。

  49、言语意义

  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说的行为和说的结果所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即在语言的使用中所产生的具体的、特定的、临时的意义,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和运用结果。

  50、基本词汇

  语言中词汇的核心部分,具有稳定性、全民常用性、能产性等特点。

  51、语法

  音义结合的各结构单位之间的组织规则的汇集,它包括词的构形、构词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语法系统由构词法、词法和句法三个系统构成。

  52、词形范畴(词法范畴)

  词形变化表现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种类,一般包括性、数、格、体、时、态、级、人称、式。

  53、表音文字

  标记语言声音的,利用一套字母来来标记语言中的音位或音节的文字体系,分为音节文字和音位文字两种。

  54、表意文字

  通过象征性符号的组合表达词或语素的意义,而不是标记它们声音的一种的文字体系,其特点是字量大、笔画重复、字形有表示意思的结构成分。

  简 答 题

  55、下列各句的“语言”相当于语言学中的语言还是言语?

  ①毛泽东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他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语言、言语

  ②这部作品的语言真美。言语

  ③语言美是四美之一。言语

  ④对敌人要用刺刀的语言,火的语言。言语

  ⑤语言是人类更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

  答:语言是一种符号体系,是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言语是说(写)的过程和结果,是一种行为。

  56、举例说明语言发展的渐变性和参差性。

  答:普通语言的发展规律具有渐变性和参差性两大特点。

  ①渐变性

  语言结构系统只能按照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逐渐地变化,采取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方式。语言的渐变性说明:语言系统是变化的,这种变化是缓慢的,而不是爆发的。这两点都是由语言的发展与稳定决定的,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语言内部的原因。

  ②参差性

  语言结构系统的各要素发展的速度是不整齐的。语言是一个相对平衡的差异系统,各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都在这个系统中取得一定的价值。但这个系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中的各个要素会出现参差不齐的变化:非基本词汇及其语义发展得更快,社会上有什么风吹草动,都可以中得到反映,语音变化较慢,更慢是语法。语言系统内的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使得语言系统不断地又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从而不断地发展下去。

  语言的渐变性是从语言的外部宏观地考察;语言的参差性是从语言的内部微观地观察。这两个特点存在于一切既稳定又发展的语言之中。

  57、为什么说抽象思维必须要以语言为工具?

  答:①抽象思维的第一个特性是概括性。

  思维揭露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需要对个别现象和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形象思维可以用形象来概括,抽象思维则需要靠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概括的,而概念、判断、推理是要靠语言来完成的。概念要靠词固定、表达;判断要靠句子固定、表达;推理要靠复句固定。例如:给“人”下一个定义,就不能停留在人的表面特征上,而应该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抓住他的本质特征:所谓“人”就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在这个概念里“制造”、“使用”、“工具”、“劳动”等各种概念都是靠词固定、表达的;如果继续推理:“如果我们是人,所以我们能运用工具进行劳动。”这就是所谓的推理三段论,其中的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是靠句子完成的。抽象思维的概括性离不开语言。

  ②抽象思维的第二个特性是社会性。

  人的抽象思维必须要在社会的交际中才能产生和发展。而抽象思维在社会的交际中也必须要借助语言的形式来进行。如果没有在一定的社会交际环境中生活,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如狼孩)。抽象思维必须要借助一种大家都能具备的物质形式——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想交流的桥梁。抽象思维的社会性离不开语言。

  58、音位和音素有什么区别?

  答:音位是具体语言在一类发音中从能否区别词或语素的角度划分或归并出来的更小的语音形式。音素是人类语言在一次发音中从音质角度切分出来的更小的语音单位。

  音位和音素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①研究音素可以超越具体语言或方言,着重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研究;研究音位则必须落实到某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不但要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更要从语音的社会属性上研究。一些音素在某种语言是不同的音位,在另一种语言可能就是同一个音位。如清、浊音[b]、[p]在英语中是两个不同的音位,而在汉语普通话中是同一个音位。送气音[ph]和不送气音[p]在英语中是一个音位,而在汉语普通话中是两个音位。

  ②音素只能从音质角度上切分,音位却可以从语音四要素的任何一个要素上划分与归并。从音质要素上划分与归并的音位叫“音质音位”;从非音质要素上划分与归并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音位的“精髓”在于区别词或语素。在一个语言或方言中,无论在音质要素上,还是在非音质上都可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一种是对立的关系,即某类音质要素或非音质要素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时会引起意义的改变;一种是非对立的关系,即某类音质要素或非音质要素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时候不会引起意义的改变。凡是具有对立性关系的音质要素和非音质要素必定分属于不同的音位;凡是具有非对立性的音质要素和非音质要素可以归并为同一音位。汉语普通话[p]、[ph]、[m]、[f]音质要素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Ą51]前时,会引起意义的改变,如[pĄ51](爸)、[phĄ51](怕)、[mĄ51](骂)、[fĄ51](发),可见[p]、[ph]、[m]、[f]是不同的音位。汉语普通话非音质要素之一的四种音高[55]、[35]、[214]、[51]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的时候,也会引起意义的变化,如[mĄ55](妈)、[mĄ35](麻)、[mĄ214](马)、[mĄ51](骂)。可以归并为同一个音位的例子如汉语普通话的[a]、[Ą]、[æ]、[ɑ]、[ɐ],他们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并不引起意义的变化,如[xua55]、[xuĄ55]、[xuæ55]、[xuɑ55]、[xuɐ55]都是“花”的意思。可见,[a]、[Ą]、[æ]、[ɑ]、[ɐ]是同一个音位。

  ③音素是一次发音就要分析出来的,音位则往往涉及一类发音。划分与归并音位时,确定音质要素或非音质要素是对立还是非对立往往要考察一类或几类音质或非音质要素。如[p]、[ph]、[m]、[f];[a]、[Ą]、[æ]、[ɑ]、[ɐ]。

  ④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更小的语音单位,音位则要具体分析。音质音位本身也是音素,但不是一般的音素,而是能区别词或语素的音素,它们当然也是更小的语音单位;非音质音位则是一些能区别词或语素的音高、音长、音强的更小形式。其中的音高和音强必须要附加在一个或几个音素音段上,在语音线性序列中不占有位置。

  59、举例说明划分与归并音位的基本原则。

  答:划分与归并音位的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是:非对立原则、互补原则、相似原则。

  ①非对立原则

  一定语言或方言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素,如果在同样的语音环境中能起区别词或语素的作用,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立性关系,就可能成为各自独立的不同的音位。确立一类音素是否有对立关系更有效的方法是替换法。[m]、[n]、[p]、[l]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Ą214]前,会引起意义的变化:[mĄ214](马)、[nĄ214](哪)、[pĄ214](把)、[lĄ214](喇);将[mĄ214](马)的元音分别替换成[i]、[o]、[u],会引起意义的变化:[mi214](米)、[mo214](抹)、[mu 214](母)。替换的结果说明[m]、[n]、[p]、[l]、[Ą]、[i]、[o]、[u]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汇总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具有对立性关系,因而是各自独立的不同音位。

  ②互补原则

  如果几个音素是互补的,在正常的情况下从不在同一个语音环境里出现,那么可以划定为一个音位,音素甲出现在某一位置,音素乙就不在那儿出现。这种现象叫互补分布。汉语普通话的[a]、[Ą]、[æ]、[ɑ]、[ɐ]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并不区别意义,但在正常情况下,他们有各自出现的位置,[a]出现在[i]或[n]之前、[Ą]只出现在辅音后面或单独使用、[æ]只出现在[i]和[n]之间或者[y]和[n]之间、[ɑ]只出现在[u]或[ŋ]之前、[ɐ]只出现在儿化音之前,它们是互补分布的。如:“大桃花儿开”[tĄ51 thɑu35 xuɐʴ55 kʰai55]。

  ③相似原则

  如果一类音素是互补分布,而且在语音上相似或相近,那么这些音素就可能归并为同一音位。汉语普通话的[a]、[Ą]、[æ]、[ɑ]、[ɐ]就符合“非对立”、“互补”、“相似”等原则,因而可以归并成同一个音梯形。但有些因素如[f]、[ŋ]虽然互补分布,但发音相差很大。不能归并为同一个音位。

  除了上述三条规则外,划分与归并音位还可以参考历史原则、经济原则、匀称原则、土人感原则等。

  60、举例说明语义在语境中的变化模式。

  答:语言环境简称语境,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的具体环境。狭义的语境指一个语言单位出现的前后环境,即上下文。广义的语境指交际的场合及语言交际的背景。

  语义在语境中的变化模式:

  ①具体义,即具体化。在一定的语境中,语义的内涵变得具体、丰富或增加一些附加意义,由概括的概念变成特指某一具体的个体。语言意义一般具有抽象概括性,外延较宽,内涵比较概括、空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共性。进入语境后,因为与特定的事物联系起来,所指事物的外延缩小、内涵具体、丰富了。比如“油”的语言意义是“各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一般不溶于水,容易燃烧”,这个意义是十分概括的,抽象出了“煤油、石油、汽油”等油的特征。当一个司机对乘客说“车里没油了”,这里的“油”是“汽油”的意思。

  ②虚化义,语言单位进入语境后,内涵变得空洞,甚至完全消失。如“周末玩他个痛快”,这句话里的“他”,语言意义完全虚化了,不再具有内涵意义,完全是一种语气。虚化义的语言单位只有形式,意义已经虚化到更少或完全消失的程度。

  ③反义,语言单位感情的临时改变,可以由褒到贬,也可以由贬到褒。如妻子怒斥其夫:“你真英雄!”,这里的“英雄”就由褒义变成了“贬义”。反义模式把一种两极对立的语言单位颠倒过来使用,使交际更加生动活泼,曲折有效,从而起到正面使用这些语言单位所起不到的作用。

  ④转义,语言单位进入语境后,所指对象发生变化,产生字面外的意义。如“他真是个事后诸葛亮”,这里的“诸葛亮”的的意思就发生了变化,不再指真正的三国人物孔明,而是指善于出谋划策的人。转义使句子或段落发生整体变化,产生字面以外的隐含意义。

  语义在语境中变化的模式是动态的,通过几个途径发生变化,其结果产生各种言语意义。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