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 > 自考“中国现代散文史”资料(14)

自考“中国现代散文史”资料(14)

2007年08月28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成绩查询

  第二编 在新的革命风涛中发荣滋长

  第三章

  第一节 政治形势的严峻和文化革命的深入

  1927-1937年的十年,随着政治风云的突变和革命形势的周折,新文学阵营也在这个历史转变关头发生了激烈的分化:①一部分知识分子被大屠杀所吓倒,开始动摇后退了;②一部分文人则存心与当局采取同一步调;③有些人处于苦闷与探索之中;④以鲁迅为代表的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和一批从政治漩涡中撤退下来的革命知识分子,坚定地探索新文学发展的道路,经过革命文学的论争,举起无产阶段革命文学的旗帜,组织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又进入一个新的里程。

  左联成立后,散文在题材、主题、体裁、技巧等方面的变化,其影响十分深远。

  这十年间,面对如此鲜血淋漓的现实和生死存亡的搏斗,有些作家产生了苦闷感和幻灭感,如王统照、朱自清;有些作家则是逃避现实、消沉玩世,如周作人,这种作风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幽默闲适小品的盛行;还有一些作家在现实的教训中试图走一条新路,这种思想代表相当一部分中青年作家,而且对散文写作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本时期文化界的几场争论与散文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①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它给新文学运动事业来积极的影响。②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尝试用“大众语”和通俗文艺形式写作大众化作品。“文艺通讯”、“科学小品”、“历史小品”等通俗散文形式也在这时期风行开来。③关于“文学遗产问题”的论争。

  对外国散文的译介,这时期也形成一股热潮。成书出版的有:梁宗岱译的《蒙田散文选》、梁遇春的《小品文选》、谢六逸《日本近代小品文选》、缪崇群《日本小品文》、鲁迅《思想·山水·人物》、黎烈文《西班牙书简》、戴望舒和徐霞村合译的阿左林的《西万提斯的未婚妻》、施蛰存《西洋日记集》、卞之琳《西窗集》、石民译注的《英国文人尺牍选》。这一时期引进外国散文的规模超过了第一个十年,这对散文的繁荣和发展,无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文艺期刊在政治高压下力争发展,对散文的日益繁荣起着重大作用。“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时事新报·学灯》、《京报副刊》、《晨报副刊》、《民国日报·觉悟》1927后陆续停刊或改版,只有文学研究会系统和语丝系统的一些刊物还在扶植散文创作。

  《文学周报》自1925年5月脱离《时事新报》独立出版后,一直坚持到1929年12月。1927年6月后,曾有郑振铎、陈学昭、徐元度、魏兆淇等的专栏,专门刊登他们的法行游记;钟敬文、罗黑芷也继续在上面发表散文小品;茅盾从血胜屠杀中逃到上海,在创作《蚀》三部曲的同时,写了一些散文,《严霜下的梦》就刊载在《文学周报》上。

  《小说月报》从1927年起5月号起特辟“小品”专栏,1929年1月改辟“随笔”专栏,响应者有孙福熙、丰子恺、章克标、MD(茅盾)等,新进作者缪崇群也在这里发表了《旅途随笔》。

  茅盾的《卖豆腐的哨子》、《雾》、《虹》和《严霜下的梦》等一道,以个人抒怀方式和象征性意象表现革命低潮时期的精神苦闷,成为大革命失败后的时代象征。

  丰子恺的散文以童真和玄思色彩引人注目。

  章克标抒写《身边杂事》,走向趣味主义之路。

  《文学周报》和《小说月报》上的散文随笔,刻着20年代末期散文创作的时代烙印。

  大革命失败后的各大刊物:

  《语丝》社:

  鲁迅:进一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现实赋予的血的教训,在《语丝》上发表一系列战斗杂文,后来脱离《语丝》,与郁达夫合办《奔流》,指导过《未名》,开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社会现象和文艺问题,主要运用杂文这一锐利武器,战斗在思想文化战线的更前列。

  周作人和林语堂:向隐士方面转化。周作人后与徐祖正合办《骆驼草》,连同俞平伯、废名等走向超脱的道路。《骆驼草》继承《语丝》注重散文随笔的传统,提携新进作者梁遇春、吴伯箫、冯至、李健吾等,但由于主持人思想后退,消磨了《语丝》的战斗锋芒。

  与语丝社作者群关系密切的刊物还有《北新》和《现代文学》,缪崇群、梁遇春、废名等的散文大多发表在这两个刊物上。

  《创造月刊》、《幻洲》和《流沙》,太阳社的刊物《太阳月刊》,都刊登了一些书评、随笔和文艺散文。蒋光慈、钱杏邨、龚冰庐等力图描写动荡中的底层生活斗争,在题材上有所开拓。

  立达学会的杂志《一般》,孙伏园的《贡献》旬刊,新月派的《新月》月刊等,也给散文划出一块园地。

  20年代后期三四年间散文界总体沉寂的原因有三:

  ①政治高压造成;②新文学中心处于南移、重建状态,北平文坛顿时显得荒凉,上海文坛正在兴起之中,作家们东奔西走,不能安心致力于写作;③散文本身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

  促使散文创作热潮形成的社会因素主要是30年代日益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

  “左联”成立后,报告文学成为主要写作形式之一。“左联”主办的《文艺新闻》在“一二·八”淞沪战争中出版了战时特刊《烽火》,大量发表战地通讯、时事评论,显示了散文作为“轻骑兵”的战斗职能。

  1932年底,黎烈文接编并改革了《申报·自由谈》,在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和广大作家的支持下,继承五四时期《觉悟》、《学灯》、《晨报副刊》的传统,成为新文学复兴的重要园地。

  《自由谈》副刊注重杂文、随笔、速写、抒情散文,汇集了许多散文作家。杂文方面:鲁、瞿、茅、郁、胡风、王任叔、唐弢、徐懋庸、周木斋、柯灵、曹聚仁、阿英、陈子展等;散文速写方面:艾芜、沈圣时、叶紫、林娜(司马文森)、林微音、李辉英等。

  《中华日报》由聂绀弩主编《动向》副刊;《立报》由谢六逸主持《言行》副刊;《大公报》由沈从文、萧乾编辑《文艺》副刊,以及《时事新报·青光》、《社会日报》等,都为散文广开门路。

  专注于散文的刊物有《涛声》、《新语林》、《芒种》、《太白》、《水星》、《杂文》、《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文饭小品》、《文艺风景》、《天地人》、《中流》、《光明》等。1933年和1934年分别称为“小品文年”和“杂志年”。

  当时的散文界,存在的两种主要艺术倾向、两种流派:

  ①论语派: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与《骆驼草》的作者以及《金屋月刊》的作者,提供“幽默小品”和“趣味小品”,其主导倾向是背离“五四”以来散文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传统,逃避现实斗争。②太白派:团结在《太白》杂志周围,在左翼作家为骨干,包括鲁迅、茅盾、陈望道、胡风、聂绀弩、曹聚仁、唐弢、徐懋庸、陈子展、夏征农等的进步作家群。他们支持创办了《涛声》、《新语林》、《芒种》、《太白》、《中流》等刊物,提倡反映现实生活斗争的“新的小品文”,鞭挞不抵抗主义,来抵制小品、幽默小品的泛滥,促进30年代散文写实精神的发展和深化。③超然于这两种流派之外的:北平文坛的散文创作集中在《大公报·文艺》、《文学季刊》、《水星》上,反映一致特色:内容坚实,形式讲究,以质取胜。他们专注于叙事抒情散文的创作,刻意追求艺术创新,力图提高文艺散文艺术地位。是20年代朱自清、冰心一派“美文”传统的承继者和开拓者。④东北沦陷后从流亡学生中崛起的文学新人——东北作家群:萧军、萧红、李辉英、白朗、罗烽等。他们更先喊出抗日救亡的呼声,其散文创作主要以反映东北沦陷区人民的生活斗争和自身的逃难经历为主要内容,为下一时期的抗战文学开了先声。

  “左联”时期散文繁荣局面的原因:

  ①动荡剧变的社会现实的产物;②现代散文深入现实生活、不断开拓艺术视野的结果。而散文期刊的空前兴盛,也起了促进作用。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