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 > 07年4月自考“美学”串讲资料(一)

07年4月自考“美学”串讲资料(一)

2007年03月13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查分预约

  名词解释

  美学

  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美学研究的对象

  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并通过艺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悲剧性

  指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在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的同时,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以提升。悲剧的实质是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矛盾冲突的结果是主体的感性生命虽然被摧残,但正义精神取得的了胜利。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对悲剧和喜剧作了如下评价: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把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喜剧性

  以笑为标志,反映了人类多重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是人类生活和意识中的重要美学范畴。喜剧性从本质上说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喜剧性更显著的效果就是引起人们的笑,笑是喜剧性的更显著特征。喜剧性的笑有三个特征:⑴它是人类才有的具有社会性内容的心理现象。⑵笑的感情必须与理智作出的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⑶笑要有共鸣。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阐述: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把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联想

  是欣赏者由眼前的人事景的出发唤起昔日相关记忆。联想具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类型。接近联想主要指两件物象之间,在时空上相当接近的由甲及乙的联想过程及情感反应。相似联想是指两件事物之间,在性质或状貌上的相似,促使人们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对比联想是某一事物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对的事物的联想,强化对两种事物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审美态度(心理距离)

  要能跳出实用的生活之外,对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了这种距离,就能发现生活的美,就能反映到艺术创造中,因而创造和欣赏美的艺术。审美态度是指审美的发生依赖于主体对对象保持一种非实用的、无功利的心境。英国美学家爱德华?布洛在1912年提出的“心理距离说”正体现了对于审美态度的高度重视。

  表现说

  这是从艺术本质对艺术的定义,源于西方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康德更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表现说批评模仿说机械复制,强调艺术的本质在于主体情感的表现。在西方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直觉主义哲学家柏格森、意大利表现主义美学家克罗齐等。在中国,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也可以划为表现说。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破了把艺术归结为模仿、认识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是一大进步。但是,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仍然是片面的。

  有意味的形式论

  这是从艺术本质对艺术的定义,由20世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他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也即“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但是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完全切断,抽象的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艺术敏感

  指主体特别容易对客体产生意象体验、感悟与联想,主要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艺术敏感常常来自艺术家多愁善感的特质以及长期修养对他们的培养。

  艺术意象

  指艺术中的审美意象,是建立在艺术品的物质实在层和形式符号层基础上的,非现实的,能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意体系,是艺术品的中心。我们主要从结构、生成、类型、物化四个方面来把握意象。在结构上,意象是意与象的表象系统;生成上,意向和想象起着巨大的作用;类型上具有仿象、喻象、兴象、抽象等类型;物化就是物态化,是把心理层次的审美意象赋予形式符号,使之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过程。

  贺拉斯的美育观

  贺拉斯是古罗马的诗人、文学理论家。他提出“寓教于乐”的美育原则,就是要把教化融化在快乐之中。这一原则的意义在于美育既要符合艺术规律,体现审美魅力,又要产生教育作用,体现了美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的特点。

  席勒的美育观

  德国19世纪美学家席勒在1795年发表的《审美教育书简》(《美育书简》)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席勒的美育观具有以下五个要点:⑴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审美活动是自由的,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⑵主张通过美育拯救社会,美育能将理性引入政治立法。⑶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方能构成完美的人性,而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正是通过感性的途径完善人性。⑷席勒继承了康德的思想,肯定美育对人的塑造的积极意义,但过分夸大美育的社会意义,认为它是拯救社会的药方,无疑是片面。⑸美育是不可或缺的,但毕竟不能取代社会实践的作用。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