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 > 美学笔记第四章(审美范畴论)

美学笔记第四章(审美范畴论)

2007年01月04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成绩查询

  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

  一、基本概念(识记)

  1.什么是崇高

  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情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2.崇高的特征

  (1)、在外形上,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如巍巍泰山、涛涛长江等。

  (2)、在威力上,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如火山、雷电、奔马等。

  (3)、在心理效应上,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4)、在精神效应上,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3.什么是优美

  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悦。优美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实践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4.优美的特征

  (1)优美的更根本的特征在于和谐,从中显示了主体和客体所达到的平衡、统一状态。

  (2)这种和谐具体表现为:

  a.主体与对象的和谐。

  b.对象的外观形式与内蕴的协调。

  c.这种和谐体现在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等各个层面。

  (3)优美的对象在感性形象方面具有小巧、柔和等品格。

  5.悲剧性

  审美意义上的悲剧,被称为悲剧或悲,主要指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在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的同时,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房屋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其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而矛盾的结果,则是正义的精神取得了胜利。

  6.西方悲剧性意识的历史演变

  (1)希腊时盛行的命运悲剧。认为人生的悲哀和痛苦,是由神支配的,先天,与生俱来的,是一种无法逃避的命运。

  (2)文艺复兴以后的性格悲剧。认为人自身性格的缺点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3)18、19世纪出现的社会悲剧。认为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酿成悲剧的原因。如易卜生的《玩偶之家》。

  (4)19世纪叔本华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悲剧。认为人生就是悲剧。

  (5)20世纪以来的西方现代悲剧。认为由于

  a.物质高度文明,心灵和感情却十分枯燥;

  b.人与人之间彼此隔绝,生活显得极其孤单和无聊;

  c.现代人感情和灵魂的失落,酿成现代悲剧。

  7.喜剧性

  喜剧性从本质上说,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

  8.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

  这是英国经验主义学者霍布斯,对于喜剧性产生的原因的解释。他认为喜剧性的效果——笑的产生,是因为发现别人或自己过去的弱点,突然感到自己现时的某种优越时而产生的一种突然荣耀感。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性。

  9.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 乖讹指不和谐、不协调,源自德国的一种关于喜剧性产生的原因的解释。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曾有论述: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撼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一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存在着。……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他认为可笑的东西,是荒谬的、不伦不类的、乖讹的,常常出乎人的预料之外,让人们的心理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斯宾塞曾在此基础上,将乖讹分为上升的乖讹和下降的乖讹。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但用乖讹囊括一切喜剧性也是不恰当的,而有些乖讹却是让人悲痛的。 这个定义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乖讹说的内涵,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等,考生须掌握其基本意思,而不必记住引文原话。二是倡导的人物:康德、斯宾塞。三是对此学说的评价。

  10.生命的机械化

  生命的机械化是由法国学者柏格森在1900年出版的《笑——关于滑稽含义的一篇论文》一书中提出。柏格森从生命哲学出发,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推动生命创造的是一种本能的生之冲动。而一般物质,作为生命的反面,则显得僵硬、呆滞、机械化,阻碍生命的前进。而喜剧产生的原因,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柏格森的观点,是从自己的思想体系出发对喜剧性进行解释的,但这只能解释某类喜剧性产生的原因,不能囊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有些笨拙、麻木呆滞的社会现象让人感到悲凉。而有些并不机械化的机灵,也是人们所嘲笑的对象。

  11.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

  它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弗洛依德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沉潜在无意识之中,喜剧性则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欣赏者通过对喜剧性欣赏发泄人的本能欲望,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虚拟的满足。这种满足的方式通常是通过巧智(如谐音带来的情趣)、想象、幽默等。但巧智等方式,其实并不是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所以这种解释依然是以偏概全。

  12.丑

  (1)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使人厌恶、鄙弃,反感。

  (2)丑的事物是违背自身发展规律的,有碍人生的。

  (3)其外在组合形式往往是凌乱的,不能怡人的。

  13.丑的历史发展

  (1)原始时代丑以怪诞凶恶的面貌出现、美丑不分、美丑混杂。

  (2)古典时代高唱美的赞歌,美丑分明。

  (3)西方现代主义时代一方面回到原始时代,美丑不分;另一方面又有意识的发现丑,表现丑,把丑当成美。

  14.艺术丑

  (1)艺术丑是艺术美的对应面。

  (2)艺术丑不同于生活丑,生活丑是现实因素的丑,艺术丑是创造性因素的丑。

  (3)艺术作品中反映的丑的对象不同于艺术丑。

  (4)艺术丑是艺术作品中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伪劣。

  (5)有时艺术丑还指一种特殊形式的美。

  二、基本理论

  1.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论述

  (1)朗吉诺斯崇高观述评

  朗吉诺斯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从美学角度提出崇高的。他从文学作品风格的角度来论述崇高,但又不限于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还进一步把崇高拓展到对人格的评价。

  朗吉诺斯认为,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即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等。而从根本上说,崇高来自伟大的心灵,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在此之前,西方主要在强调模仿,从朗吉诺斯开始,则开始注重主体的心灵,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朗吉诺斯还把崇高的范畴扩及到对人格的评价,说明人对自然的崇高的感受,不仅是一种被动的欣赏,还是一种动情的体验,能动地借助于想象力在情感上与大自然进行况赛,并受到自然的感发,对比我们更伟大的东西产生不可遏制的爱,从而不满足于做一卑微的动物,去追求伟大和神圣。这是从主观的角度寻求崇高的源泉。

  朗吉诺斯的崇高观点在文艺复兴时代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且影响到启蒙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

  (2)博克的《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

  在此书里,博克从生理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把对于优美和崇高的研究提到美学的高度进入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是博克首次把崇高和优美并立起来,使其成为美学上两个基本范畴。

  (3)康德的崇高观

  康德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崇高观,并把崇高纳入到先验论的体系中进行论述。

  康德将美与崇高都列入审美判断的范畴加以论述,认为它们符合于审美判断的几个规定。美和崇高在形式上都以快与不快的情感作为判断的宾语,都属于单称判断,都具有普遍有效性,本身所提供的快乐都不领带于感官,或者不依赖于理解力的明确概念等。

  但康德同时认为,崇高与优美有着明显的不同。崇高是通过感性形式在心灵中激发起来的,涉及到理性的观念,而不包含在任何感性形式里。这就更加强调了主观对对象的情感反应。人们对崇高的反应,经历着瞬间的生命力的阻隔,而继之以更强烈的迸发。当然对象本身依然是很重要的,是对象的形式让我们见到了伟大和力量。

  康德出于先验哲学的建筑术的需要,从对象的角度,将对象分为力学的崇高与数学的崇高。数学的崇高主要指体积的大,这种大,不能用计算方式来算,也不能用逻辑方法来推论,而只能通过目测,从单纯的直观中把握对象的整体,如大海就是在心中唤起无限大的观念的。正是这种内心的观念,把我们自己精神上的伟大转移到自然的对象中去。力学的崇高主要指能够引起恐怖的对象在鉴赏过程中从我们内心激起一种不付诸实施的抵抗力量。当我们确信自己在安全地带,在精神上有一种越感,认为我们精神上的抵抗力量超越了对象的时候,我们才进入审美状态,判定对象为崇高。

  (4)黑格尔的崇高观

  黑格尔从他的绝对理念的辩证发展观出发,把崇高看成是绝对精神运动和历史进程的阶段,认为崇高是表现在作为艺术前的艺术的古代的象征型艺术中的。并且崇高的象征艺术本质在于有限的感性形式容纳不了无限的理念内容,造成感性形象的变形和歪曲,从而在有限的形式中显示了理念的无限力量,于是引起崇高感。

  2.优美和崇高是美的两种互补共存的美的基本形态。

  优美和崇高有着明显的不同,崇高的对象常常是巨大雄伟、气势磅礴的,而优美的对象则常常表现出形体小巧、秀丽和柔和的特征。崇高的东西往往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使得我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因而引起愉悦感。优美的东西使人们直接轻松愉快地领略到它所引起的愉悦感。不过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种互补共存的基本形态,这是因为:

  (1)从优美与崇高的共同点上看:崇高的对象与优美的对象都让我们心旷神怡。

  (2)从一般人的审美需要看:人们既需要崇高的对象,也需要优美的对象。刚柔相济是人的生命原有的节奏。

  (3)从艺术家的创作实际看: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在主导风格一致的基础上,也体现出刚柔相济的特征。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李白,也写床前明月光;写凄凄惨惨戚戚的李清照,也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4)从优美和崇高的共同对立面——丑看:优美和崇高的反面都是丑,都可能性丑衬美,丑本身并不包含在优美和崇高之中。

  3.谈谈悲剧性的效果。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净化说来解释悲剧性效果。净化一词本是医学术语,指放血,或用泻药治病。后来用在宗都上,指通过涤罪使道德上获得感化。亚里士多德使用净化一词,说明通过产生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更终使人的心境恢复平静。这是通过情绪的放纵和宣泄(缓和),来达到平静。这实际上起到了一种疏导作用。正如人的心情很压抑,受到强烈的刺激,以求得疏通,使整个身心获得平衡。

  我们认为,悲剧性是由痛感到快感的,当我们猛然感受到悲剧主人公的悲惨境遇时,我们的心情会很沉痛,而一旦把这种沉痛的感情升华到更深层的领悟阶段,就会感受到其精神的无穷威力,感受到永恒和不朽,感受到正义的力量。通过这种观照,可以彻悟人生的意义和联合会,于是有会心之悦,了然之悦。因此,要把悲剧性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化放到人生境界成就的大背景中去理解,从身心贯通的角度去看待净化心灵,提升观赏着人生的作用。这样,有限的悲剧性体验,便与无限的人生追求结合了起来。

  4.谈谈喜剧性的效果。

  喜剧性的特征是——笑,喜剧性带来的笑有以下几个特征:

  (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具有社会性内容的心理现象。单纯的生理意义上的笑,不属于审美意义上喜剧性的笑,如搔痒等。喜剧性的笑必须具有社会性的内容。有些自然环境只有在比附社会环境的时候,才觉得是可笑的。如鸭子的走路,步履蹒跚,像老太婆,企鹅像个笨重的大胖子等。

  (2)笑的感情必须与理智作出的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

  (3)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里产生的。有时候,某些社会环境和语言文化圈子里的人认为好笑的事情,另一种社会环境另一种语言文化圈子的人,不一定感到好笑。

  5.丑的美学意义

  (1)丑是美的对立面,与美是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以丑衬美,可以使美更加突出。

  (2)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

  (3)审丑历来是审美活动的重要方面。无论是原始艺术,还是古典主义,或现代主义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

  (4)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转化成为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

  6.试述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生活丑是从现实的角度说的,艺术美是从艺术的形象的角度说的。生活丑成为艺术描写的对象,是艺术创作的特性决定的。法国老妓欧米哀尔,年轻时非常美丽,而罗丹则刻出了年老色衰、干瘪丑陋的欧米哀尔。有人评价这个雕像丑得如此精美。

  丑陋的老妓在雕像中竟然丑得如此精美,这是因为:

  (1)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或是美。生活的美可以成为艺术的美,生活的丑也可以成为艺术的美。因为艺术美既植根于现实生活,又体现了艺术家的独特的创造性。作为生活,对象可能是丑的,作为艺术,却能把对象表现得非常深刻、生动。

  (2)把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通过典型化的原则,揭示出丑的本质。这样,艺术便更美了。

  (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便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7.艺术家如何表现和描写丑?

  艺术无所谓美丑,成功的艺术都是美的。那些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伪劣的作品,算不上是成功的作品。

  那么,艺术家应该如何表现丑呢?

  (1)艺术家必须熟悉丑,深刻地了解丑,并且在此基础上与生活保持距离,远远地高于生活。

  (2)熟悉丑、表现丑的艺术家,必须秉性清廉、气质高洁。这样才能以美好的心灵否定丑。

  (3)艺术所表现的丑,既包括其自然性的一面,又包括其社会性的一面。它与道德的恶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着明显的不同:恶显示为形象才丑;丑主要是恶在人物形象的丑,与恶没有必然联系。

  三、分析阐释题

  1.举例说明优美的特征。

  (1)基本原理

  优美,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狭义的美,又称秀美、纤丽美、典雅美等,是与崇高相对的一种美的表现形态,它同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

  优美展示了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经过矛盾斗争所达到的平衡统一的状态,这种矛盾发展的特定阶段便决定了优美的基本特征,即和谐。优美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更终和谐共存关系中;从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通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轻盈、绚美、安静、秀雅、圆润、舒缓、清新、渐次等品格。在自然、人生和艺术中都有不同的表现。

  (2)分析说明

  优美与崇高相反,它没有主客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是一个已经实现统一的形象实体,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风和日丽的春天,密林幽径的景致,温柔多情的性格,温文尔雅的举止,都能给人和谐舒适的感觉,体现了其优美所在。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主人公皮肤自然的光泽,柔和流畅的线条是自然境界中优美的再现,而其不假修饰的装束,意味深长的笑所透露的丰富和谐的内在境界与其外在的美相互协调。整幅画色彩浓而不丽,线条流畅而又有所限制,表现出一种古典的、传统的雅丽和谐。它的内在和谐,外在和谐以及两者间的和谐使这幅画成了世界名作,给所有具有审美能力的人带来优美的享受。

  2.结合李白《蜀道难》分析崇高的本质及特征。

  (1)崇高的本质: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既有客观存在的宏大现象为前提,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

  (2)崇高的特征:崇高作为美的基本形态,它的对象常常是体积巨大、力量雄伟和气势磅礴的。崇高的东西往往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我们学习和赶上它,体现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得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到满足,因而引起了一种愉悦感。

  (3)结合李白的《蜀道难》分析:

  全诗由至难至险的蜀道的描述,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难于上青天、不与秦塞通人烟、地崩山摧壮士死等形容和夸张,让人感到对象的形式令人压抑,受到惊骇,但是,正因为它雄放、险绝,才让我们感受到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气魄与艰难,让我们感到人在与自然抗衡过程中所体现的伟大精神力量,人的本质力量在惊险的蜀道开凿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感性显现。蜀道之难,充满了恐怖,更加让人们感受到主体的精神气魄,让人们不屈服于自然的心理获得了满足,从而引起了愉悦感。其险恶的背景在我们充满自信心的人类面前,依然可以从实践上征服,或从精神上征服,从中获得美感。而且从一个角度看,越是惊心动魄,越能调动我们浓烈的兴味。它与恬静的床前明月光虽然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同样能以其强烈鲜明的感性形态给我们以美感。从作家创作心态的要求与对艺术的效果的要求看,这种崇高的风格与优美风格是相辅相成的。

  这类阐释题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基本原理,二是具体分析。回答这类问题,首先应明确基本原理,即崇高的本质和特征,再将原理和具体分析结合起来。

  3.举例说明倡导崇高的社会意义。

  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回答:

  (1)首先应明确崇高对人的作用和意义:当崇高使人的精神得到振奋以后,人能从心理上克服巨大的自然等对象给他所造成的压抑、困难和痛苦,与之抗衡,从而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卓越与高超。这样,人不仅是具有动物本能的人,而且是作为社会的人,作为与对象抗衡的人,并在对崇高的欣赏过程中,使自己的生命力得以提升。

  (2)举例说明:

  古罗马时代,朗吉诺斯针对当时的拜金主义和庸俗的气息,提倡崇高,以振奋人心。

  刘勰针对齐梁时代绮靡的风气,倡导文学作品的风骨。

  今天,在官僚主义、拜金主义风气的影响下,社会上出现了以权谋私、惟利是图、损人利已等一系列的不良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呼唤崇高精神,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4.举例说明悲剧性的效果。

  回答此题应先明确悲剧性的效果是什么,参照(二)中第3题,可举一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悲剧性的效果:(1)人的内在心理规律,(2)人生境界的成就,(3)社会的发展。也可从这几个方面各举一例来说明悲剧性的效果。

  例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的生存盗取天火,被神缚在山上,让鹰啄他的内脏。当我们观看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时,我们心情沉重、压抑,深感普罗米修斯的正义的精神时,我们不禁为之鼓舞,产生快感。当联想到在有限的人生中可以有普罗米修斯这样的无限的意义时,我们就能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将我们的个人置于历史的长河,想到历史的前进、文明的进步正是无数的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献身的结果。我们一方面满怀壮志,另一方面有坚信社会历史的螺旋式的上升历程。

  5.举例说明喜剧性的效果。

  所谓喜剧性的效果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

  (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具有社会性内容的心理现象。单纯的生理意义上的笑,不属于审美意义上喜剧性的笑,如搔痒等。喜剧性的笑必须具有社会性的内容。有些自然环境只有在此附社会环境的时候,才觉得是可笑的。如鸭子的走路,步履蹒跚,像老太婆,企鹅像个笨重的大胖子等。

  (2)笑的感情必须与理智作出的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相不相容。

  (3)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里产生的。有时候,某些社会环境和语言文化圈子里的人认为好笑的事情,另一种社会环境,另一种语言文化圈子的人,不一定感到好笑。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变成高老庄的女儿,猪八戒在不知情中背上了重重的孙悟空。这是中国人很熟悉的滑稽场景,大家见了不禁哈哈大笑。大家笑的是人化了的猪八戒,滑稽场面也是社会性场面。这里没有人谴责本性不坏的猪八戒,只是看着他笨拙粗莽的蠢样子才觉得好笑,这里并不含有任何是非判断,也无强烈的憎恶之情。再者,这个故事很容易在中国人的圈子里引起共鸣式的笑。对于不知道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不知道猪八戒的好色蠢笨的外国人来说,他们只会疑惑,而不会发笑。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