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 > 2006年4月“传播学概论”串讲资料(2)

2006年4月“传播学概论”串讲资料(2)

2007年01月16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查分预约

  第一节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一、基本概念

  1、传播过程

  传播现象(内部和外部)的结构,要素(或者说环节)和各要素(环节)之间的关系。如在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中,传播过程指从传播者开始,经过讯息,渠道,到达受传者那里,结果产生了传播效果。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第一步,是宏观把握传播现象的必由之路。

  二、重点题

  1、伯洛对传播过程的理论及其意义。

  (1) 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2) 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当把其中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3) 传播的本质是变动的,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其意义是: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加强了“过程研究”的科学性,纠正了以往认识中把传播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简单的,封闭的的过程的谬论。

  第二节 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一、基本概念

  1、传播模式

  理论“模式化”是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特点。理论是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模式是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述;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

  传播模式的作用:为清楚表达各种理论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

  模式的三种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学模式。更常用的是图像模式。

  二、重点题

  在传播研究中,“理论模式化”的主要原因是甚么?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盛行的原因:1,这种方法适合于传播学领域。2,这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整体化”的结果;

  理论与方法的关系:传播学由两部分组成,以理论为主,方法为辅,以理论指导方法,方法为理论服务。

  第三节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重点章)

  一、基本概念

  1,信源;2,信宿;3,讯息;4,反馈;5,噪音;6,线性传播模式

  7,传播单位;8,社会系统模式;9,赖利夫妇的模式;10,马莱茨克模式

  二、重点问题简答

  (一)三种传播模式

  传 播 模 式 代表人物 主 要 观 点 与 特 点 局限

  线性传播模式

  定义:传播是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从传播者开始,经讯息,媒介,受传者,到传播效果结束,没有受传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拉斯韦尔模式

  1,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分解传播过程,即传者,受者,信息,媒介,结果;(简称五W)2,第一次为传播学理论建立理论构架。3,被称为传播学“鼻祖”。

  布雷多克在五W的基础上,加上情境与动机,形成7W.

  1,直线性;2,孤立性;

  申农—韦弗模式 模式中信源,信道和接收器相当于媒介。讯息以信号发出和接收,反映了常见的一种符号的转换现象。即讯息不论是发送还是接受,都必须转换成各种符号,才能顺利达到目的地。

  模式中增加了“噪音源”,噪音又分为内部噪音,外部噪音。

  1,注意到传播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要保证传播顺利进行,必须排除噪音;2,强调了传播效果在于实现传,受双方理解讯息的一致性;

  控制论传播模式

  定义: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机制,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传播过程。

  主要贡献:变单向直线传播为双向循环传播,增加了反馈,更客观地,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现象。

  局限:1,易产生误解,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集会完全平等;2,循环性的表述,也易产生误解。 德福勒模式

  1,加入并突出反馈功能;2,模式提示了大众媒介介入传播过程;3,模式表现出传播的双向性和循环性。

  奥斯古德模式

  引申了“传播单位”的思想,强调每一个传播参加者都可以看作是“传播单位”,都具有传播者与受传者两种身份,也都具有发信,受信和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即2+4定律)

  丹斯模式

  螺旋形模式,在传播的过程中,传受双方的“认知场”“信息场”总是不断积累与扩大的。从宏观看,正是这种积累性造就了人类文明;从微观看,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在传播中自觉地,不断地推陈出新,有所创新。

  社会系统传播模式

  定义:解决传播条件(外部结构)的问题,把传播过程明确地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他放在社会过程中考察。

  主要贡献:它不同于线性模式和控制论模式着眼于解决传播要素(内部结构),而是着眼于解决传播的条件(外部结构)。

  赖利夫妇

  更早把传播过程明确地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它们置于总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在传播过程中更要重视个人外部环境(包括群体)的影响。

  外界在传播过程中,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要有三种:基本群体,次属群体,隶属群体。还有一个参照群体。传播过程除了受到内部机制的制约,还受到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 只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的工作模式,过于简略。

  马莱茨克 1,传播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又要受到“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受传者同样要对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也会受到“媒介压力”。“感受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2,传播者与受传者还要受到: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的影响制约。3,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中的形象”。

  注:此张表基本囊括了第三节基本概念题,简答题。

  二、信息与讯息的区别。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讯息 信息

  即传播内容,是信息的物质载体。 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而得到确知的讯息或事物的确定状态。

  具体的,如,文电,通讯,消息,广告词等等。 抽象的。表明讯息的实质内涵,其外延更广。

  三、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相同与不同的是甚么?

  相同:1,有关传播要素是相同的;

  2,都具有循环性反馈性;

  不同之处:1,控制论模式解决的是传播要素,即内部结构问题。考查的是微观的单一的传播过程;不重视对传播以外的因素的考察;无法揭示社会传播的总体面貌;

  2,社会系统模式解决的是条件,即外部结构;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把传播过程置于总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

  第四章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学习建议:本章的内容是关于传播学研究方法的专门论述,论述了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具体介绍了四种传播学研究的方法: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

  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掌握起来难度不大。关键仍然是找出知识内容的内在规律。

  传播学研究的特点

  传播学研究的方法理论 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

  传播学研究的程序

  本章知识脉络 抽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

  具体介绍四种研究方法 内容调查法

  控制实验法

  第一节 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

  重点问题

  1、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

  (1)科学性; 过程:可靠的控制机制

  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

  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

  描述:对研究对象做符合实际的描述,回答“是甚么”“怎么样”的问题

  (2)操作性 解释:对研究对象的活动及特点作出解释。上升到理性层次。

  预测与控制:预测在采取措施和创设一定条件后可能发生的变化,或者根据现有的测量指标预测一段时间侯对象的发展,并提出对策性建议。

  综合化: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

  (3)综合化与定量化:

  定量化: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现象采用数量化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

  2、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

  传播学研究要以该时代人们传播活动的全部现实条件为出发点。

  (1)历史观点

  要把传播现象放到历史的全部变化中进行研究。

  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

  (2)几率观点

  实质:在于分析传播现象发生过程中的随机因素的作用。

  要求把特定的对象系统的各个要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组成部分来看待,部分是整体的成分

  (3)系统观点

  系统方法要求考察对象的系统结构和功能。

  3、传播学理论的四种建构类型。

  (1) 归纳式理论: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

  (2) 演绎式理论: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

  (3) 机能式理论:综合了归纳与演绎两种成分,强调数据,也重视演绎。

  (4) 模型:针对较为复杂,难细分的客观对象,设计出一种模型,加以描述。

  注:领会以上理论建构类型时,要认真阅读教材中的实例。结合实例来掌握这几种类型。

  4、传播学研究的六程序。

  (1) 选择课题

  (2) 确定研究客体;

  (3) 研究设计;

  (4) 搜集资料;

  (5) 分析资料;

  (6) 结论。

  第二节 抽样调查法

  一、基本概念

  (1)抽样调查;

  (2)随机抽样;

  (3)非随机抽样;

  (4)样本量

  二、重点题

  1、抽样调查的特点。

  (1) 推断总体的目的性;

  (2) 推断总体的整体性;

  (3) 样本抽取的随机性;

  (4) 抽样误差的可控性;

  2、抽样调查的四部曲程序。

  (1) 确定调查总体;

  (2) 编制抽样框;

  (3) 设计和抽样样本;

  (4) 样本代表性的评估。

  3、确定样本的实质及确定样本要考虑哪些问题。

  确定样本的实质:确定一个能够满足研究者对调查精密度要求的更小样本数。

  (1)考虑研究总体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问题;

  (2)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把握度。

  (3)课题研究的实践,人力,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

  (5) 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

  4、随机抽样的形式。

  (1) 简单随机抽样;

  (2) 等距随机抽样;

  (3) 分层随机抽样;

  (4) 整群随机抽样;

  (5) 多阶段随机抽样。

  5、非随机抽样的形式。

  (1) 遇随机抽样;

  (2) 判断随机抽样;

  (3) 雪球随机抽样;

  (4) 定额随机抽样;

  第三节 问卷调查法

  一、基本概念

  问卷调查法

  二、重点题

  1、问卷调查中,提问设计步骤和原则。

  问卷的核心:提问;

  提问的步骤:(1)提出假设;(2)概念具体化,寻找变项;(3)确定指标;(4)编制提问。

  提问设计的3原则:(1)合理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艺术性原则;

  2、怎样确定提问项目的顺序?四原则:

  (1) 先易后难;(2)同类集中;(3)先面后点;(4)先一般后特殊;

  3、问卷调查中,提问内容包括的内容。

  四方面内容:(1)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2)行为资料;(3)态度资料;(4)理由资料;

  4、问卷调查中,答案设计的形式。

  共六种。(1)二选一;(2)多项选择;(3)排序式;(4)等级式;(5)炬阵式;(6)量表示。

  5、问卷的基本结构。

  (1)封面信;(2)主体;

  第四节 内容分析法

  重点题

  1、内容分析法。

  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

  实质: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

  特点: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

  理解的要点:(1)研究对象:指印刷文字,广播,电视等媒介的显性内容;(2)研究方法:留意内容分析的不同种类和操作程序。

  内容分析的种类:实用内容分析,语义分析,符号载体分析;

  内容分析的研究模式:推理模式,比较模式。

  2、内容分析法的特点。

  (1) 客观性;

  (2) 系统性;

  (3) 定量性;

  (4) 显性内容;

  3、内容分析的类别。

  (1) 实用内容分析;

  (2) 语义分析;

  (3) 符号载体分析;

  4、内容分析的四步骤。

  (1) 确定分析单元;(2)制定分类标准;(3)抽取分析样本;(4)实施统计分析;

  5、内容分析的长处与局限。

  长处:(1)不受环境干扰;(2)费用较低;

  局限:无法纯粹以内容分析为根据,得出某一内容对受众的影响程度的结论。

  6、实用内容分析和载体内容分析的不同。

  实用内容分析是对文字符号的统计分析,目的在于推究特定信息出现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以此判断实际的舆论状况;

  符号载体分析:是单纯统计文字出现的频率,以此作为统计归类的基本单元,然后进行内容分析。他只计算确定的文字,其他语义相同或相近的暗示或隐喻不算在内。

  7、内容分析的研究模式。

  (1) 推理模式;(2)比较模式。

  8、判断内容分析制定分类标准是否科学,合理,有效的三原则。

  (1) 完备性;(2)互斥性;(3)一致性;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