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理学 > 07年10月自考“国际企业管理”串讲资料(4

07年10月自考“国际企业管理”串讲资料(4)

2007年12月12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查分预约

    第四章  国际企业的发展模式

    第一节    国际企业的发展阶段

    一、企业国际化和全球化经营

    国际企业的发展一般经过两个主要阶段(国际化和全球化)和四个分阶段。

    (一)企业国际化经营

    1.经济联系阶段。以传统的商品进出口贸易、对外贸易等为主的国际贸易成为各国之间经济交往的主要方式,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为外贸公司。

    2.组织联系阶段。许多企业在进出口贸易的基础上,到国外投资,建立生产型企业,形成本国母公司和国外诸多子公司的网络,大量交易在公司内部进行,从而使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通过企业这种组织上的渗透加以巩固。在这个阶段,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为多国公司。

    (二)企业全球化经营

    1.社会联系阶段。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生活中的主体,企业经营更加多元化,贸易、生产、科研、运输、保险、金融、仓储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经营跨度趋于全球化。跨国公司和众多的国际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较多地采用合资和合作形式,与东道国企业结合在一起,集中型的合资企业增多,独资企业相对减少。

    集中性合资企业适合那些处于经济过渡时期、旨在短期内快速提高国名生产总值、而工人总体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它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为封闭型生产企业向竞争型生产企业转化提供了一种行为模式。

    2.文化联系阶段。随着国际企业在世界各地投资建厂,雇佣当地和其他国家人员,进行跨文化管理,必然会对东道国的社会风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带来影响,促进各国之间文化上的交流和联系。从本质上讲,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联系阶段尚未发生,但趋势越来越强。

    注意:“国际化”和“全球化”不同:

    国际化是指国与国之间企业在经济和贸易等方面的联系和交往,有一定的政治含义。企业国际化在企业管理人员的观念中有很强的民主意识。

    全球化则是将整个世界视为无国界,货物、劳务、资金、人员、技术、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企业在海外进行直接投资,不仅要给本国返回利润,而且要对东道国或所在地区的利益有所贡献;在管理机制上,公司总部与海外子公司更加强调实行双向沟通,协调管理。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生产和销售同类和同质的产品与服务。

    二、企业国际化和全球化经营模式

    国际企业管理学者认为,当今世界上企业国际化和全球化主要归纳为两种模式:即以工业生产型企业为主体的欧美模式和以贸易企业为主体的日本、韩国模式。

    (一)欧美企业的发展模式:

    欧美国家工业企业的国际化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内向型、外向型、多国公司、跨国公司和全球公司。目前,许多欧美的大型工业企业早已进入了跨国公司阶段,少数企业正在向全球公司发展。相比之下,我国大多数工业企业尚处在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即刚刚开始经营国际贸易和设立海外生产型子公司阶段。

    (二)日本和韩国综合商社模式

    1.日本综合商社。综合商社是以贸易为主业,集贸、工、技、金融、信息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化、实业化、多元化、集团化的综合贸易公司。

    日本的综合商社以贸易活动为核心,集贸易、金融、实业、运输、海上保险、综合服务、信息于一体,其经营范围从方便面到导弹,几乎遍及所有行业的所有产品。

    日本综合商社国际化经营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贸易活动阶段):购买、销售代理、开发全球信息网络;第二阶段(综合贸易活动):贸易信贷、融资、仓储、营销等;第三阶段(贸易型跨国公司阶段):从事制造业、运输业、仓储业、资源开发和商业银行等经营业务。

    日本目前更大的综合商社有九家(三菱、三井、伊藤忠、兼松江商、丸红、住友、日商岩井、日棉实业、东棉),共有海外商业分店网和分支机构1000多家,工作人员2万多,遍布世界五大洲的所有重要国家和主要商港。

    2.韩国综合商社。韩国的综合商社是在1975年模仿日本综合商社的模式建立的。现有三星、双龙、大宇、晓星、乐喜金星、鲜京、现代、高丽等8个综合贸易商社。这些商社基本依附于工业企业集团,是韩国“出口主导型”发展战略的产物。

    第二节     我国企业的发展阶段

    目前,从事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具有较强国际经营能力的外贸专业公司,如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华润集团等;他们以国际贸易为主体,同时也在海外从事各种类型的投资和经营活动。

    2.具有相当技术实力和经营能力的产业型企业,如首钢集团、一汽集团、二汽集团、中石化集团等。

    3.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金融性、服务型企业,如中国银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集团)公司等。

    一、外贸专业公司和服务型企业

    1.外贸企业。我国的外贸公司普遍存在着经营品种单一、经营功能不全的问题。而我们的生产企业长期以来与外贸企业基本分离。

    目前外贸企业与生产企业联合更大的障碍在于经济体制上存在的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和政企不分。

    要实行联合,必须以资产为纽带,实行股份制经营,通过相互参股实现企业间的联合,通过控股形成核心企业对周围企业的母子公司关系,以资产和生产经营为纽带,将各企业联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形成生产、经营、服务、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利益关系。

    2.金融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性、服务性企业发展很快,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具备了国际化的条件和基础。但是,在外资银行进入的今天,我国银行如何加快步伐向实业化、集团化和国际化发展,值得我们思考。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的模式。但要结合我国国情,不能盲目照搬。

    二、工业企业和其他企业

    1.工业企业。从财政部发布的统计数字:我国境内外各类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占用的国有资产总额为90964.2亿元;在全部国有资产总量中,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额66748.4亿元,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额24215.8亿元。

    在经营性国有资产中,21.7万户国有工商企业占用国有资产总额53306亿元,占79.9%,国有金融企业占用8017.4亿元,占12%,国有境外企业占用1015亿元,占1.5%;建设基金及建设项目占用4410亿元,占6.6%。

    在21.7万户国有工商业企业中,从规模分布结构看,大型企业占71.9%,中型企业占11.7%,小型企业占16.4%;从行业分布结构看,基础性行业占61.6%,一般生产加工行业占19.1%,商贸服务及其他行业占19.3%。

    目前,我国正在成为众多工业产品的世界性生产基地。1996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更大生产国;乙烯产量中国在2001年超过韩国,成为亚洲第二大产地;家电产品方面,彩电产量中国已连续几年占有世界市场月1/4,居世界第一位,录像机产量,中国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空调机产量,中国在1998年以占有40%的世界市场份额;中国的台式电脑产量已超过日本和韩国,在亚洲排第二位(第一位是台湾),手机产量在亚洲仅次于韩国和日本,排第三位,从以上数据看,我国正跻身于世界制造大国的行列。

    针对我国工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许多学者认为,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应借鉴欧美跨国公司的模式,集生产、科研、销售和外贸为一体,发展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按国际规范进行大批量生产,形成规模效益。在此基础上,建立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建立国外客户网、信息系统和市场渠道,逐渐形成全球范围内母子公司的组织机构和网络,形成内部化市场机制,运用转移定价和国际惯例,以寻求全球范围内的利润更大化。

    2.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私营企业达到158.7万户,从业人员2085.55多万人,注册资本近1万亿人民币

    目前民营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规模小、资金有限、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企业缺乏竞争力。平均每个民营企业雇员人数不到10人。相比之下,目前美国所有的独立企业中,雇员人数在500人以下的企业占99%,这些小企业雇用的工人数量占美国工人总数的52%。

    2)在我国私营企业当中,绝大部分实行的是“家族制”的管理模式。因长期沿用家族制模式管理,更终导致私营企业走向“分家”、“衰败”以及“倒闭”比比皆是。

    3)民营企业的经营者素质较低。据全国工商联调查,由70%左右的民营业主不懂财务报表,90%以上的不懂英语和计算机。

    中国民营企业在政策夹缝中创业,在社会歧视、政策不平等、融资渠道不畅通、市场秩序不规范的环境中成长,其活力令人敬佩。但民营企业还处于成长期,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实施股权改造,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全世界的家族企业,都是通过上市、走股份制来改变自己,从而走上了现代公司制道路的。

    第三节  国际企业外部化发展模式

    一、国际企业海外发展模式类型

    1.横向发展模式。指国际企业将其在母国生产和经营的产品平行扩展或转移到国外,母公司和分布在各国的子公司从事同种产品或同类产品的生产和经营。

    2.纵向发展模式。指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生产不同的产品,经营不同的业务,但这些产品和业务彼此紧密联系,相互衔接,组成一条有机的增值链。

    3.混合发展模式。国际企业在保持原有的经营业务的同时,向其他部门和行业发展,这些部门和行业与原企业的业务没有直接联系。

    二、选择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

    1.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2.企业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程度;

    4.国内政府的政策规定;

    5.国际投资环境。

    当前,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更大障碍是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在实力有限、竞争力不强的情况下,我国企业要走出国门,到国际市场上与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竞争,就需要采取收购和兼并、扩大规模和广结联盟、增强实力相结合的外部化发展模式。

    三、国际战略联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纷纷联手结盟,以合作方式寻求快速有效发展,成为当今世界颇为流行的一种企业现象。这种跨国公司组织设计的新战略,被国际经济学家们称为“国际战略联盟”,他们是跨国公司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这种战略联盟与传统的、以股权方式合资的形式有本质区别,它是一种松散型的、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取长补短、互补性的结合形式,并非控股型联合体。

    (一)主要形式

    1.公司契约式联盟。公司契约式联盟包括许可证协议、销售代理协议、生产制造协议、技术交换协议等。

    2.国际协作式联盟。这是一种由政府出面组织或跨国公司自发参与的联盟形式,在生产规模庞大、开发费用极高的行业(如民用航空)较为常见。合作者分担技术开发的成本和风险,迅速集中各自资源并传递有效信息和技术。

    3.合作备忘录式联盟。一些国际咨询公司通过签订合作备忘录相互交流信息、介绍客户、提供技术产品服务或出让开采特许权、产品纷呈,形成比契约式更松散的合作关系。

    (二)行业分布从行业分布来看,国际战略联盟主要集中在资本、技术密集的产业部门,尤其在知识密集的高技术产业中。

    (三)主要动因

    1.技术互补与技术转移。国际战略联盟的主要动因及其所占比重如下:技术转让(以技术许可方式进行的单向交流)29%;技术互补(成员之间技术交流和共享的长期交易)41%;销售协议(通常是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21%;生产和销售的规模经济(包括通过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分工达到生产合理化)16%;风险分担(指非以上动因结成的联盟,该联盟由一成员进行管理,其他成员提供资金并承担风险)14%。

    2.市场。面对国际需求格局和市场结构演变,跨国公司唯有加强自己的市场渗透能力和对新市场机遇的反应能力,才能巩固现有市场地盘和扩大潜在市场份额,这方面,战略联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战略联盟公司

    战略联盟公司是指一家公司为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而与许多公司形成的一种网络式联盟。在这一联盟中,所有的公司各自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共同开发一种或几种产品,其目的是把共同开发的产品迅速推入国内外市场。战略联盟公司有如下特点:

    1.打破了传统公司组织机构的层次和界限。战略联盟公司是有一些独立公司组成的临时性网络。这种战略联盟公司既没有中央伴公司,也没有组织机构图和众多的组织层次。

    2.信息网络把许多独立公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其为共同的目的而同时工作。通过网络,联盟公司可以分享技术、分担费用、取长补短,并进入相互市场。 3.战略联盟可以使产品达到世界第的水平。由于各公司都贡献了更拿手的技术,因而战略联盟的组织机构和各个生产过程都是世界第的,其产品也必定是第的。

    4.易于抓住机会。由于发挥了各公司的优势,因此抓住的机会一般都不会失去。

    5.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较为牢固。各独立公司都是为了一种或几种共同产品而工作,因此,它们之间形成了“命运共同体”,信任关系更加牢固。

    四、企业收购和兼并

    (一)全球企业并购历程

    第一次兼并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次浪潮的主要特点是以国内兼并、横向兼并为主,兼并领域单一,表现为资本在同一生产领域或部门集中,并且已出现了通过证券市场的兼并方式。

    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这次浪潮的特点是以纵向兼并为主,另外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开始相互兼并、渗透。

    第三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这次浪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混合兼并急剧增加,同时出现了大型企业间的兼并。

    第四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特别是在80年代进入高潮。这次兼并浪潮与以往相比具有许多新特征:兼并的形式多样化,兼并规模超过前几次,跨国兼并进一步发展。

    第五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西方国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公共政策的改变,以及以互联网位代表的新经济的出现,为企业兼并活动创造了更多的机遇。表现在兼并规模极大,支付手段主要采用股票形式,兼并与剥离并存,一方面兼并其它公司,另一方面也纷纷把与自身主业无关的分支机构出售出去,加强核心竞争力。

    (二)成因

    外因: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周期型经济的影响和市场竞争日趋激化。

    内因:追逐规模经济效益,有效降低进入新行业的障碍,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经验共享和互补,实现产品多样化以减少风险,获得新技术和软件新产品,确保原材料的供应和产品销售渠道的畅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新的企业文化,高层管理人员心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

    (三)我国企业的重组并购:

    我国企业兼并方式主要有横向兼并、纵向兼并、混合兼并、购买式兼并、承担债务式兼并、吸收股份式兼并、控股式兼并、抵押式兼并等。

    按产权有偿转让方式,我国企业主要采用的是承担债务式收购和兼并,约占70%;而购买吸收、控股兼并、直接转让产权等兼并方式只占30%左右。

    我国企业并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权不清是我国企业并购活动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影响重组并购得很大障碍。

    2.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减少亏损的目的,忽视企业的意愿,影星撮合企业兼并,实际上保护了落后,削弱了优势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3.资产评估机构运作不规范,评估人员素质低,导致评估结果缺乏科学性、独立性、公正性。

    4.由于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政府及现行法律法规对破产考虑得更多的是社会稳定、职工安置等问题,对债权人的保护、资源优化配置、优胜劣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关注较少,甚至忽略。

    5.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被并购企业员工的处置问题是当前企业并购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6.债务企业逃废债务现象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兼并和重组的进程。目前,企业逃废债务的方式主要由6种:一是企业破产方法。有的企业在破产前进行资产转移,让破产企业成为空壳;有的在破产前变更企业性质,把国有企业变成集体企业,逃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二是改造重组方法。一些企业以改造和重组的方式变更企业名称,割断债权债务关系。三是企业分离方法。用企业分离的方式,将企业的优质资产分走,将劣质资产留在债务企业中。四是企业兼并方法。在企业兼并过程中将债权债务分离,只兼并债权,不兼并债务。五是以物抵债法。将企业一些“垃圾”资产作为抵押,如破旧的厂房、旧机器设备等。六是地方政府行为方法。有的地方政府为企业逃债大开方便之门,甚至由政府出面组织企业逃债。

    我国企业兼并的必要措施:

    1.建立完善的兼并市场。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的公开市场,确立市场交易规则,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2.建立适合企业收购和兼并的社会中介机构,发挥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和审计作用。

    3.完善法律法规以规范企业收购兼并活动。

    4.重视银行在企业兼并重的参与作用。

    5.建立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

    6.参照国际惯例,逐步建立与国际上企业兼并一致的规章制度,统一破产制度,强化债权人参与,减少不规范性。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