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理学 > 2006年自考《实验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五章

2006年自考《实验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五章

2006年06月07日    来源: 自考365社区 小山   字体:   打印
成绩查询

  第五章 感觉与知觉P127

  第一节 视觉P127

  一、视敏度

  1、视敏度是人眼辨别外界物体细节的能力。

  2、视敏度的测量

  临床医学上称视敏度为视力。观察者站在离视力表20英尺的地方(即标准观察距离D`),他能分辨一个在20英尺距离时形成1分视角的视标开口。那么,他的视力(D`/D)为20/20,即1.0.

  二、闪光融合

  视敏度测量的是人眼对刺激物的空间分辨能力,而闪光融合测量的是人眼对刺激物时间变化的分辨能力。例如,书桌上的台灯每秒钟开关一次灯泡,你能很清楚的分辨出亮与暗,甚至每秒10次也能分辨出亮与暗。然而,当灯的亮-暗变化相当快的时候,由于眼睛不能分辨光那么迅速的变化,所以就把亮-暗迅速交替的光看成是连续的光了,也就是闪光融合了。

  我们把刚刚看成是连续光的时候,每秒钟亮-暗的周期数称为闪光融合频率,或者叫临界闪光频率。

  四、颜色视觉

  1、颜色的基本属性

  颜色是由光的波长决定的,光的波长决定了颜色的色调。

  2、颜色辨别

  简答题十四、关于波长的变化对颜色辨别的影响,此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450500550600650

  波长(纳米)

  上图:光谱各部位的颜色辨别阈限

  答:对不同颜色,人眼的分辨能力有没有差别,即感受性有没有变化?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可以做个实验来说明。让被试的视野分成两半,一半是标准刺激,即实验者给他看的颜色,用λ符号表示;另一半是比较刺激,即另外一种让被试者分辨的颜色。这种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与标准刺激是一样的,只变化它的波长,像更小变化法那样,看被试者能分辨出是两种颜色的时候,两种颜色波长的差别,即△λ有多大。

  上图是实验的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到,△λ的大小依赖于所要分辨的颜色。也就是说,人辨别颜色的能力在不同波长上是不一样的。在光谱的某些部位只要改变波长1nm,人眼便能看出颜色的差别。但在多数部位需要改变1—2nm,甚至更多nm才能感觉出有差别。感受性更高部位在480纳米及600纳米附近;感受性更低的部位,位于540纳米附近及光谱的两端。在整个光谱上,人们可以分辨出一百多种不同颜色。

  3、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是相加混合,混合后明度增加;颜料混合是相减混合。颜色混合的实验经常在混色轮上进行。

  第二节 听觉P143

  一、听觉感受性P143

  我们能够听到的声音是频率为每秒16—20000次的空气振动,即声波。声波有三种特性:①频率(决定声音的音高)、②振幅(即声音的强度,决定声音的响度)、③波形(决定声音的音色)。

  等响度曲线上的每一条曲线代表一个响度的等级,单位为方。我们对1000HZ—4000HZ的声音更敏感。

  二、听觉的特性

  1、听觉掩蔽,(一个声音的听觉阈限,因为另一声音的影响而提高的现象就是听觉掩蔽。)

  2、对词的听觉辨认,(高频词的听觉辨认阈限比低频词的听觉辨认阈限低。这与词的视觉辨认结果是相同的。)

  3、双耳听觉,(同时用两只耳朵听声音所产生的听觉叫双耳听觉。在双耳听觉的条件下,双耳对纯音信号辨认的阈值比单耳听觉的阈值低。确定声源的方位主要靠的是双耳听觉。双耳听觉实验是让被试带着耳机坐在实验室,对他的每只耳呈现不同的听觉材料。)

  4、听觉适应与听觉疲劳,(在声音刺激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叫听觉适应。强度大大超过感受器正常生理反应的响度,或声音刺激长时间地作用于听觉器官,引起听觉阈限暂时提高的现象叫听觉疲劳。听觉适应是声音刺激持续作用时发生的听觉阈限的提高;听觉疲劳则是在声音刺激停止作用后发生的听觉阈限的提高,二者指的是不同的现象。)

  5、听错觉,(视觉中有视错觉,在听觉中同样也存在着听错觉。)

  第三节 其他感觉P148

  三、触觉

  1、触觉感受性

  两点阈是测定皮肤触觉感受性的一个指标。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同时刺激皮肤上相邻的两个点,如果它们之间的距离非常近时,被试者只会感到是一个点的刺激;如果逐渐加大两个刺激点的距离,就会觉察是两个点,能觉察到两个点的更小距离称为两点阈。

  第四节 知觉P154

  一、知觉的组织

  1、图形-背景(大家熟悉的双关图形:当把白色当作图形来看时,它是一个花瓶;当把黑色当作图形来看时,它是两个对着的面孔。也就是如果把白色当作图形的话,黑色便成为背景;若把黑色当作图形的话,白色成为背景。不可能同时把两者都当作图形。)这种图形-背景的相互关系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知觉组织的原则之一。

  2、分组(要把两维图形的各个部分看成是一个整体,面不是单独零散的各个部分,依赖于分组的若干规律。)

  ①封闭性规律(一个封闭的图形容易看成是整体);

  ②连续性规律(在按一定顺序组成的图形中,如果有新的成分加入,人们会把与原来图形的顺序一致的新成分,看成是原来图形的继续。)

  ③相似性规律(相似图形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④接近性规律(图形在空间上比较接近的部分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二、对字、词的辨认

  (使用速示器进行汉字特征抽取的实验。用30个常用汉字,每个汉字都制成幻灯片,黑白对比为0.003,逐一投射到照度均匀的屏幕上。呈现时间从3毫秒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呈现时间,直至被试连续两次正确写下所呈现的汉字为止。实验要求被试在每次呈现后,立即写下所看到的字的笔划或字的其他成分。实验结果表时,被试对30个汉字辨认的书写过程往往有共同之处,特别对某些字尤为明显。)总结出被试的书写过程有两个特点:

  1、对汉字右下角的笔划往往先抽取,随着呈现时间逐渐增加,字的左上角的笔划才被抽取。(被试这所以常常先写下字的右下角特征是与汉字本身的结构有关,汉字右下角的笔划结构一般比左上角的较为简单。)

  2、对结构上属于包围或半包围型的字,如南、虑等,被试先写下字的轮廓,然后再填充其内部细节。

  三、深度知觉

  人们能够把外界物体作用于视觉器官上的两维的映像感知为三维,是因为有很多能够提供深度信息的线索。人们能根据这些线索判断物体离我们多远,也能判断物体本身各部分之间的距离,即产生深度知觉。能够提供深度知觉的线索有①肌肉线索、②单眼线索和③双眼线索。

  1、肌肉线索

  有两种肌肉能提供深度线索:①是调节眼睛水晶体曲度的睫状肌;

  ②是控制双眼视轴辐合的眼外肌。看近距离物体时,两眼的视轴趋于集中,辐合角度大;看远物体时,视轴趋于分散,辐合角度变小。观察更远的物体时,视轴接近平行,见下图。要能对下图进行解释

  (图略)

  上图双眼视轴的辐合

  图中d代表视轴的辐合角度,a代表目间距,即两眼之间的距离,p代表观察的物体,s代表观察的距离。从这个简单的几何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到,视轴的辐合角d取决于目间距和观察距离,即d=a/s.

  2、单眼线索

  用一只眼睛能看到深度的视觉线索有以下几个:①物体的大小(根据物体大小估计出它的远近);②遮挡(一个物体挡住了另一个物体的一部分,则被挡的物体一定比遮挡的物体远);

  ③线条透视,随着物体距离的增加,它与观察者眼睛所形成的视角就逐渐变小,产生平行线在远处汇聚成一点的现象。例如,看远处的铁轨,就会感到两根铁轨越来越接近,在视线的尽头它们相接为一点。这是依据几何光学投影原理形成的单眼深度线索给一个铁轨的图,要能对图进行解释P160;④结构极差(观察一物体时,在近处能看到它的细节,随着距离的增加,能看到的物体的细节就越来越少);⑤运动视差(当外界物体与观察者之间发生相对位移的时候,观察者看不同距离的物体效果是不同的)。

  3、双眼线索

  双眼线索主要指双眼视差提供的深度知觉线索。双眼视差是指,当人们观察一个物体时,由于两只眼睛之间相距65mm,它们又处在同一平面上,因此,每只眼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的。这就造成了两个视网膜像之间轻微的差别,这种差别称为双眼视差,它是产生深度知觉的主要线索。

  4、婴儿的深度知觉

  吉布生利用“视崖”的装置测量了婴儿的深度知觉。

  四、知觉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是当观察条件,即远端刺激(外界物体)和近端刺激(投射在感受器上映像或能量)发生变化时,人们对该物体的知觉仍然保持不变的知觉特性。

  1、大小知觉恒常性;

  2、明度和颜色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的产生有一定的条件,即需要让观察者看到背景色,他才能把覆盖在对象上的背景色排除掉,而知觉到对象本来的颜色,不然就会产生颜色混合的结果。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