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 > 2006年6月天津比较文学简答题总结

2006年6月天津比较文学简答题总结

2006年06月29日    来源: 自考365社区 jtxylgl1   字体:   打印
查分预约

  一、比较文学可比性问题。

  答:人的一致性形成文学可比性。

  1、由于人类面临的客观世界是同一的,因而都有生老病死之苦、喜怒哀乐之情等七情六欲。

  2、人类在受到强大的同类欺侮而无法或无处申述时,总将自己的复仇希望寄托于梦幻之中或鬼魅身上,以填补由此而产生的心理落差上的空缺。

  3、人类在对异性的爱恋方面,时常表现出爱与恨的困惑,情与欲的分野,灵与肉的对峙。

  4、人类在直面惨淡的人生,感叹大千世界变化莫测时,总有一种寂寞、空虚、孤独的,犹如隔世的感觉。

  二、文学实践到理论认知具有可比性。

  从文学形式和文学发展趋势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并进行中外文学研究,也可以发现不少具有共性的规律。1、文学形式主要包括体裁、韵律和表现手法等。2、文体的发展趋势也呈现出更多的相同规律。

  三、自我求证的文学昭然可比。

  人类探求人生意义的意识,古今中外是相通的,只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不尽相同而已。

  2、俄苏学派的特点与缺失。

  答:一、从本体论而言,俄苏比较文学学者普遍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国际间的文学联系和文学关系,研究世界各国间文学艺术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不仅研究东西方文学异同、欧洲各国之间的文学联系和关系,而且还研究俄罗斯文学与其他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二、就方法论而言,俄苏比较文学学者注重“类型学”研究。许多学者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适用于比较文学研究,即坚持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三、反对“欧洲中心论”倾向,但自己却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苏联中心主义”学风,有些学者在文学批评中经常运用政治观念来取代学术观念,使客观真理的正确性受到误解,因此,言论有时失之偏颇,难以令人信服。

  四、不同文体比较。比较中外意识流小说的异同。

  答:1)中国意识流主要研究新时期文学的意识流,具有中国特色,绝大多数是写常态的人或人的常态,而国外的意识流主要写**的人或人的**.

  2)中国意识流小说中的人物是由与社会发生关联的行动中的思考引起的意识流动,而国外的意识流小说中的人物,始终是生活在自我的内心世界里,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记录。

  3)东方的意识流是偏重主导与定向的流动,即具有人为的导向性,而西方却偏重于缺乏理性思考的诱因所引起的流动,表现出很大程度的随意性。

  4)东方意识流小说往往照顾到接受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西方而言,是比较重视故事的情节结构的,而西方意识流小说却重在内心意识流动的本身,不重视情节的发展进程,有淡化情节的倾向。

  五、比较中西戏剧。

  答:1)中国戏剧有意识的让观众看戏,尽量将情节放在表面;西方戏剧努力将戏化为剧情,把观众带入其中,唤起观众相应的感情,将观众送入到情节中。

  2)中国戏剧舞台大多象征,动作程式化、舞蹈化,歌、舞、剧三结合;西方戏剧舞台大多写实,反对动作程式化,也不允许动作舞蹈化,歌、舞、剧三分。

  3)中国戏剧在框架中进行,场景自由,空间无限制,场景更迭多,人物身份自报;西方戏剧在现实中进行,场景特定,空间有限制,场景更迭少,任务身份在情节展开中交代。

  4)中国戏剧剧本对表演制约不大,以演员为中心,情节跳跃发展,丰盈程度不平衡,本质上是以观众为中心;西方戏剧剧本对表演制约不大,以导演为中心,情节渐渐发展,丰盈程度基本平衡,其本质是舞台中心论。

  六、中西文论比较。

  答:1、中西文论都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文论较为系统完善。对文学作品进行理性的评论,中国古代文论则不注重系统完整,具有即兴评论的特点。

  2、中西文论都强调文艺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世界,但西方文论盛行再现说。中国古代文论注重“表演说”。

  3、中西文论都程度不同地承认文学创作中的灵感问题,西方认为灵感与创作的关系是直接的,而中国则认为其二者的关系是间接的。

  4、中西文论都宣扬文学艺术要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只是西方不大注意对“度”的把握,而中国很注意对“度”的掌握。

  5、中西文论都强调文艺作品对人的教育作用及审美作用。受宗教影响,西方“惩恶扬善”侵透了基督教思想,中国“善恶有报”则处于佛教精神。

  七、现代阐释学与阐发研究的异同。

  答:现代阐释学探讨的课题,即作品原文的意思,作者的意向与这种意思的关系,与阐发研究找到了契合点。

  阐发研究重点对那些文化传统迥异的不同民族文学、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世界观、文学观、民族心态、表达方式、审美标准、美学价值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用某种理论模式进行阐发、说明,以期达到对各自文学的新理解,得出具有某种借鉴作用和审美价值的新结论。

  阐发研究和阐释学的不同点在于,阐释学认为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不是用空白的头脑去被动地接受,而是以头脑里预先准备好的思想内容为基础,用活动的意识去参与。人们头脑里意识中的这种“先结构”,在阐发研究那里变成了某种理论模式。阐释学关注的对于过去作品、经典原文的认识,变为阐发研究中对那些文化传统迥异的不同民族文学或国家文学之间种种差异的判断、理解。

  八、接受理论伊瑟尔、尧斯等五位学者的基本观点。

  答:一、传统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只注重作家与作品,一向忽视作为第三种文学要素的读者。

  二、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作家的全部创作活动和每一部作品的客观价值决定的,而且这一地位将在历史上一成不变。

  三、接受理论认为,作家进行创作时即已开始了文学接受过程。

  四、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对作品文本有个接受理解的问题。接受理论认为作品文本的接受是一种阐释活动。

  五、接受理论认为,文学的接受分为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垂直接受是指从历史延续的纵向角度人手,考察读者接受作品的情况;水平接受是指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横向接受作品的情况。

  六、接受理论认为,文学效果是由作品内涵与读者接受意识相结合的程度决定的,尤其取决于读者接受意识的主动性,即参与创造文学作品的态度。

  九、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关系。

  答:1)方向不同:“信息——接受者”是影响研究:“接受者——信息”是接受研究。

  2)接受研究是影响研究的延伸,它将主体和客体的位置进行了调整,改变了以往影响研究只研究甲如何影响乙的模式,而强调了乙对甲的接受研究。

  3)接受研究这种格外强调对不同文化传统的读者的参与意识的考查,无疑是对传统的影响研究所进行的理论上的刷新和实践上的拓展。

  十、接受研究的现实意义。

  答:一、接受研究可以阐明一个民族在接受了域外作家、作品、文艺思潮的影响后,形成的艺术气质、集体意识、精神风貌和文化心态,以及接受者个人在接受影响后再创造时,所表现出的艺术个性等诸多特点。

  二、接受研究还可以考察到一个接受者国家的时代风貌,一个接受者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化。

  三、接受研究也可以考察一位作家、一部作品在国内外被接受的情况。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