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历年试题 > 07年自考“中国新文化概论”简答题八

07年自考“中国新文化概论”简答题八

2007年06月22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准考证

  1.中国文化是封闭的排他的文化体系吗 答:中国文化从来不是封闭的排他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正是以其“海纳百川”,“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开放胸襟吞吐吸纳着世界各民族文化,从而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汇中,不断激活生命潜质。生生不息,刚健有为。用临有为。

  2.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更主要的有哪几次 答: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更主要的有两次:一次是从汉到唐几百年间,南亚印度佛教文化的传人;一是从明清之际到近现代,欧洲西方文化的传人。这两次中外文化交汇的影响之大,足以构成划分中国文化史分期的重要界碑。

  3.世界各民族文化是怎样发展的 答: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不断的交流,传播过程中,产生不同质的文化的刺激,碰撞,影响,吸收,整合与变迁,从而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这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4.佛教在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哪几个主要阶段 答: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主要阶段,即: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隋唐时期的繁荣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

  5.中国佛教的“输入——吸收——输出”的文化流动,说明了什么 答:中国佛教的“输入——吸收——输出”的文化流动,有力地显示出中国文化系统的充分开放性,鲜明主体性以及以我为主,善于消化的强劲生命力,同时也生动地显示出文化交流的双向互渗性。

  6.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有哪些特点 答: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文汇对象起了变化,不再是过去相对落后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西域草原文和南亚次大陆文化,而是整体水平超过中国的西方欧洲文化,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②交汇兴趣起了变化,中国人对外来宗教本身表示出莫大的冷淡,而对天文,数学,舆地,水利,火器等科学知识兴味十足;③交汇时间长,从16世纪末叶开始已绵延四个世纪,至今仍在进行当中;④交流反差大,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强烈震撼。

  8.陈独秀通过清理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的脉络,明确提出了一个怎样的思想 答:陈独秀通过清理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的脉络,明确地提出了这样一个思想;中国要走出“落后挨打”的局面,走向与世界接轨的现代文化,光有“火器历法”,“声,光,化,电”之类的物质文化变革以及“行政制度良否问题”的制度文化变革是不够的,中国文化必须进行价值观念层面——精神文化体系的更深层次的变革,这才是中国文化的出路,“吾人更后觉悟之更后觉悟”。

  9.中国的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对西方有什么影响 答: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对西方的议院制,考试制产生过实质性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西方现代行政管理格局的形成。

  10.宋元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更大事件是什么 答:宋元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更大事件莫过于纸和造纸法,雕版印刷术,罗盘(指南针),火药等中国更伟大的:四大发明“的西传。

  11.在中国的制度文化中,对世界影响更大的是什么 答:在中国制度文化中,对世界影响更大的是中国的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

  12.按其发展说,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有哪些 答:按其发展说,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有;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汉学以及近代的西学东渐所引起的东西文化和学术的交流,碰撞与融合。

  13.法国的伏尔泰是怎样评价中国文化的 答:被誉为“欧洲孔子”的法国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呼吁欧洲人在中国文化面前一要赞美;二应自渐,三须模仿。他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论,道德伦理,人性观念,社会法则等加以综合研究;建构了一套对西方社会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新的社会学说。

  他对中国的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也倍加称赞。

  14.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是什么 答: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

  15.儒家的哪些思想观念对外国有较大影响 答:儒家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摆脱神学独断,律己修身,刚健有为,伦理有序,和谐人际关系,注重整体利益,以个人对国家与民族贡献为人生意义的价值观等思想和论述,对西方文化有较大影响。

  16.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与西方文化有什么不同 答:西方社会是以反基督教的姿态走向近代化的,西方近现代文明的核心观念是个人本位,自我中心和外在征服型的主体性观念。与西方文化形态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形态比较偏重于内在超越性的道德自律主体性,在人对自然关系上的外在主体性略嫌不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主体性,超越了个人本位,自我中心的”单主体性化“。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天下太平“,”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的更高理想,强调的也正是这种超载自我中心论的互主体性。

  17.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答: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应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对话,综合创新,从而创造出多元化与一体化并存,世界性与民族性共荣,超越西方近现代主体观念并确立新型主体性观念的世界新型文明。

  18.19世纪末以来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的文化观点和主张有哪些 答:19世纪末以来对中国文化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文化观点和主张有:“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和“综合创新论”

  19.全盘西化论的核心是内容是什么 答:“全盘西化论”的核心内容是“现代化=西方化”。其基本主张不预设人为限制,根本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照搬西方欧美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意识作为民族自救的根本出路:“全盘西化论”既反对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也反对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与极端化倾向。

  20.儒家复兴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是一个怎样的学术思想流派 答:“儒学复兴论”(现代新儒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文化复兴=儒学现代化”。这是一个保守主义的学术思想流派,是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力图用传统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从文化上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学术思想流派。

  21.新儒学有什么特征 答:现代新儒学的特征是:①认为中国传统古典文化,尤其是由孔子开创,宋明理学继承发扬的儒家文化是天生优越的,本质上大大高于任何西方文化,外来文化;②认为中国文化的惟一出路,就是复兴现代新儒学,“中国文化复兴=儒学现代复兴”,这样中国才有希望,人类才有希望;⑨主张中国走“儒家资本主义道路”,即在经济上摘西方资本主义私有化的市场经济,文化上复兴以儒家道统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保守主义的学术思想流派。

  22.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走应怎样的道路 答: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这就是以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母体文化,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作为激发现代化活力的异体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起主导作用的主体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以中国现代化为主体目标,借鉴中西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化。

  23.在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在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总体要求是:①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当代中国,更重要的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是一项根本原则。②培育“四有”公民是文化建设的目标。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③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重。

  24.为什么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区别于以往任何文化形态的全新的文化 答:我们之所以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区别于以往任何文化形态的全新的文化,是因为它有如下几个特征:①有鲜明的时代性;②有浓郁的民族性;③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④有吸纳百川的开放性;⑤有深广的群众性;⑥有勇于改革的创造性。

  25.何谓“文景之治” 答:秦未农民起义及楚汉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极度破坏。西汉建立后,文帝,景帝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提倡农耕,皇帝大体能节俭,许多政策都围绕农业而定,刺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国库收入,所以,史称“文景之治”

  26.中国古代原始宗教有什么社会作用 答:中国古代原始守卫的社会作用有:(1)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2)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

  27.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更主要的有哪几次 答: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更主的的有两次(1)唐几百年间,南亚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2)从明清这际到近现代,欧洲西方文化的传入。

  这两次中外文化的交汇的影响之大,足以构成划分中国文化史分期的重要界碑。

  28.我国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基本点是什么 答;我国民族语言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言平等。我国56个民族,80多种语言。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29.文字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其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语言的产生。一个是人类已具有制造工具的能力。

  30.简述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主要体现中哪些艺术例题中。答:致用精神主要体现在:(1)诗言地。志即心,即人的思想,意愿,志趣,感情。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艺术形式。(2)文以载道。道即儒家的伦理道德,强调写文章应该为政治教化服务,解决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3)乐以教化。即用音乐去教化百姓,使他们和睦相处,移风易俗,规范人们的心灵。

  31.20世纪五六年代以来的新儒家有什么特征 答: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亲儒家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新儒家的特征是:(1)以儒家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干,在儒家传统里又特重心性之学。(2)以中国历史文化为一精神实体之展现。(3)肯定道统,以道统为立国之本,文化创造之源。(4)强调对历史文化的子解应有敬意和同情。(5)富根源感,因此强调中国文化的独创性或一本性。(6)有很深的文化危机意识,但认为危机的造成主要在国人丧失自信。(7)富宗教情绪,对复兴中国文化有使命感。总之,新儒家一般都有较深的传统文化素养,又经过西方近现代哲学思维的训练,因而致力于中西文化的比较和会通。他们肯定西方“科学与民主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倡言“返本开新”,即重返儒学心性学之“本”,开出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之新,以得建儒家的道德主体性哲学“来弘扬中国本位文化。

关注添加

扫码添加学习顾问

了解考试计划,进行学习规划
备战考试,获取试题及资料

扫码下载APP

海量历年试题、备考资料
免费下载领取

扫码进入微信小程序

每日练题巩固、考前模拟实战
免费体验自考365海量试题

免费题库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