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 笔记串讲 > 2016年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杂文二

2016年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杂文二题

2016年08月03日    来源:自考365   字体:   打印

  一、作者简介

邵燕祥

  邵燕祥,生于北京。笔名雁翔、汉野平等。著名诗人。代表作有诗集《到远方去》、《邵燕祥抒情长诗集》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以杂文写作名世。他的杂文犀利而不激烈,明快而不失沉稳,文思飞动,意趣盎然。具有鲜明的启蒙理性色彩。邵燕祥崇尚真理和理性。他说:“杂文的灵魂是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邵燕祥的启蒙理性不是单纯从思想史方面做文章,而是从现实出发,以针砭时弊为目的,具有鲜明的现实性。著有杂文集《忧乐百篇》等。

  二、知识点。

  1.掌握作者代表作杂文集《忧乐百篇》。

  2.简答本篇的主题。

  鲁迅先生曾说过:“耶稣教传入中国,教徒自以为信教,而教外的小百姓却都叫他们是‘吃教’的。这两个字,真是提出了教徒的‘精神’,也可以包括大多数的儒释道教之流的信者……”“吃教”对宗教并无真正的信奉,往往打着大旗行骗,垄断精神信仰,行私利己。

  《和尚之喻》围绕民间流传的有关和尚的谚语,比如“粥少僧多”“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不看僧面,看佛面”“歪嘴的和尚”等等,通过枚举与分析,针砭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不公的现实,体现了作者时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和悉心观察。比如《和尚之喻》中提及的“歪嘴的和尚”,“尽管经是真经,一旦念歪,越是信奉得虔诚,越不知将‘伊于胡底’”。同时也揭示了民谚之所以取譬于和尚,其间“凝结着历代人的经验和智慧”。实在是为了曲折地反映和表达他们对俗世现实的观察和评判。

  《圣经》拟作

  《约翰福音》第八章:

  耶酥清早又回到殿里。众百姓都到他那里去,他就坐下教训他们。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妇人来,叫他站在当中,就对耶酥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怎么办呢?”耶酥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酥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于是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的都出去了。只剩下耶酥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耶酥对她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拟作一

  ……(上略)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酥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他们听见这话,从老到少面面相觑,他们自知都是有罪的。一个长胡子的法利赛人站出来说:“谁用石头打她,就能证明谁是没有罪的。”于是他们一个一个争先拿石头打那妇人。其中有两块石头还打在耶酥身上。

  两块石头打在了耶稣身上。于是,文士利用民众的心理弱点轻而易举。  

  而拟作一中,众人听了耶稣的话,他们自知都是有罪的,法利赛人却站出来说:“谁用石头打她,就能证明谁是没有罪的。”有罪的民众谁又会主动承认自己有罪呢?于是,他们必须用石头打妇人,以洗清自己的罪责。而法利赛人的话正是利用了民众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弱点,即没有人会主动承认自己有罪而接受处罚,民众只能用妇人的有罪来证明自己的无罪,而不论妇人是否真的有罪,民众都会用石头打她,其中有两块石头打在了耶稣身上。于是,文士利用民众的心理弱点轻而易举地给妇人定刑。   

  拟作二

  ……(上略)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酥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摩西还吩咐我们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文士说:“这妇人的肉身就是她行淫的见证。两个人的见证便是真的;(以阶级血统论定罪)我们有一群人。”那妇人说:“他们先是两人,后来是一群人要强迫我行淫。”耶酥说:“摩西还吩咐我们,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你们都忘记了么?”法利赛人说:“这妇人是有罪的,你为这妇人说话,也是有罪的。”于是众人拿石头纷纷打在妇人和耶酥的身上。

  在拟作二中,耶稣不允许用假证害人,文士却说:“两个的见证便是真的;我们有一群人。”在这里,重复的谎言成了真理;而法利赛人又说:“这妇人是有罪的,你为这妇人说话,也是有罪的。”因为耶稣不与他们站在同一立场,也被定了罪。在这里文士与法利赛人的逻辑看似正确,实际是荒谬的,他们是把重复的谎言作为真理,又用立场态度来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于是众人拿石头纷纷打在妇人和耶稣身上。”

  以《圣经》所包含的宗教背景为隐喻,使尖锐的社会批判意识以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作者巧妙地通过对《圣经》中一段文字的隐喻式改写,深刻剖析了人类历史尤其是中国当代现实中一再发生的悲剧性事件的心理和社会根源,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并针对社会上种种利用一些看似正确的逻辑、堂而皇之的理论口号来达到不可告人目的的个人与集团,予以尖锐暴露和抨击。拟作一、二中那个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言行,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文革”时期以“阶级血统”论罪、以立场态度定刑、重复谎言可以成为真理,把一些热衷于道德批判的人的虚伪淋漓尽致地暴露出来:我打她,故我无罪;我批判他,故我比他高尚。墙倒众人推,就是这种世态。而这些揭示,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社会仍富于警示意义。两者都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当人知识分子对现实清醒的批判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邵燕祥的杂文具有鲜明的启蒙理性色彩。邵燕祥崇尚真理和理性。他说:“杂文的灵魂是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一语中的而又老辣尖刻,入木三分。邵燕祥的启蒙理性不是单纯从思想史方面做文章,而是从现实出发,以针砭时弊为目的。

  3.简析《和尚之喻》是如何通过枚举有关和尚的民谚,逐步加深对现实的批判力度的。

  文章从“僧多粥少”到“三个和尚没水吃”,从“不看僧面看佛面”到“歪嘴的和尚”,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中矛盾和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力度。“僧多粥少”揭示的是佛门面临的生存威胁下的矛盾,吃饭在是人生第一等的大问题。

  “三个和尚没水吃”则是生存需要之上的“人情味”,已经是一种人际关系了;原来和尚也和我们凡人一样,一个人有闹情绪的时候,两个人以上就可能闹摩擦闹矛盾了。因此,人的生存需要和谐,需要有人情味。

  “不看僧面看佛面”,常常是市井小民挂在口头,僧面不行,更可以抬出佛面,小自调节纠纷,和和稀泥,大到徇私舞弊,找后门,直达节,大有假公济私之嫌,这就是一种社会关系,不是简单的一种人情味了。

  更可怕的是歪嘴和尚把经念歪。因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我们都难亲闻謦(庆)咳,必得通过和尚念经,才有所了悟。尽管经是真经,一旦念歪,越是信奉得虔诚,越不知“伊于胡底”。

  作者看似以随意而谈的方式娓娓道来,其实是以递进的方式,逐步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从而体现文章的主题。

  4.简析《<圣经>拟作》的构思特点。

  《<圣经>拟作》则构思巧妙,通过拟作与原文之间的对比,以《圣经》所包含的宗教背景为隐喻,使尖锐的社会批判意识以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但两者都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对现实清醒的批判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5.分析作者通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话所揭示的深刻含义。

  作者借宗教故事,无非是为了以隐喻的方式来揭示和批判现实,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言行,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在极左政治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那些以“阶级血统”论罪,以人的政治立场态度定刑,重复谎言可以成为真理等等也许刚刚成为过去的历史,而这些揭示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现实,仍富于警示意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