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理学 > 2012年4月自考《管理心理学》串讲笔记十五

2012年4月自考《管理心理学》串讲笔记十五

2012年02月07日    来源: 网络   字体:   打印
成绩查询

  第四节 团体的人际关系

  一、团体中的人际关系概述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1、概念

  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心理行为关系成为人际关系。

  2、人际关系的成分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3、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

  人际关系的状况,决定于人们的需要满足程度。

  良好人际关系是团结与凝聚力的基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条件。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1、根据交往关系大小分为三种类型:(1)两人之间的关系。(2)个人与团体的关系。(3)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2、根据人际交往需要不同,为三种类型:

  (1)包容的需要引起的人际关系(2)控制的需要引起的人际关系(3)情感型需要引起的人际关系

  3、我国学者提出如下类型:(1)合作型(2)竞争型(3)分离型

  (三)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型

  1、社会心理学家李雷的八种模式

  ★2、PAC模型

  伯恩在《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提出了人际交往中人格结构的P、A、C分析。伯恩认为:

  (1)人的个性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简称P、A、C分析。

  (2)个人的行为类型

  每个人身上都存在P、A、C三种意识,只是各自所占的比重不同,因而形成了六种不同类型的行为特征。

  ①“P高A低C高”专制幼稚型:喜怒无常、难以共事、支配欲强。

  ②“P高A低C低”专制型:墨守成规、照章办事、家长作风。

  ③“P低A低C高”幼稚型:用幼稚幻想进行决策、喜欢交往、对人有吸引力。

  ④“P低A高C低”正统成人型:客观重实际、工作刻板、难以共事。

  ⑤“P高A高C低”父母成人型:把父母心态过渡到成人心态。经训练学习和经验积累,可称为成功企业家与管理人员。

  ⑥“P低A高C高”成人儿童型:成人、儿童特点结合,理想的管理人员。

  3、交往类型(书中有例详解):

  (1)平行交往(1-7型):PP-PP,AA-AA,PC-CP等,平行或互补,和谐

  (2)交叉交往(8-13型);可能沟通不畅,产生矛盾

  (3)其他交往(14-15型);

  (4)转换交往(16型)

  了解P、A、C分析的原理,在交往中就能有意识地觉察自己和他人所处的P、A、C状态,作成适当的反应,保持相互作用的有效进行,以避免人际冲突。

  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1、空间距离和交往频率;2、相似性因素;3、互补性因素;4、能力与专长的因素;5、仪表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目前应用更为广泛且得到普遍承认的是社会测量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在30年代更先创造的。

  「例题」通过测量人们交往的频率、方向和层次等来反映人际关系状况的方法是( )

  A.社会测量法 B.行为测量法

  C.参照测量法 D.动机测量法

  答案:A

  (一)测量程序:

  1、确定标准;2、确定选择的数量;3、测量的准备

  (二)社会测量图示法

  四、改善人际关系障碍的方法

  1、改善的原则

  (1)交互与强化原则;

  (2)社会交换(或功利性)原则;

  (3)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肯、否定的应用)

  (4)情境控制与联结的原则。

  2、改善人际关系的策略

  (1)建立关系(印象、主动、同情、帮助);

  (2)良好沟通;

  (3)维持友情的原则(协商与竞争、尊重与指责、错误与承认、设身处地、批评自我批评);

  (4)缓解冲突的原则。(见团体冲突部分)

  第五节 团体的决策

  一、团体决策及其过程

  (一)决策的含义

  团体决策是指企业(组织与团体)的重大问题,在领导者的主持下,员工参与,通过集体讨论,作出更佳选择与决定的过程。

  (二)团体决策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

  1、搜集情况阶段:问题的识别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现问题,提出决策目标和确定价值准则。

  2、拟定计划阶段:问题的诊断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现、探索和拟定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并对方案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更后作出决策。

  3、选定计划阶段:动作的选择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从各种可能方案中选出更合适的方案。

  4、评价计划阶段:问题的反馈

  方案选择以后,必须进行试验验证。这就是大家通常讲的“试点”。

  二、团体决策的类型

  1、根据对未来情况把握的程度,可把决策分为确定型、风险型和不定型;

  2、根据对决策方案规律性的认识,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4、根据决策的价值取向,可分为稳妥性与冒险性决策。

  三、决策的效用

  (一)决策效用的概念

  在管理科学中,将领导者对于利益和损失的独特看法、感觉、反应或兴趣,称为“效用”。

  效用就是代表了决策者对于风险的态度,高风险一般伴随着高收益。对待数个方案,不同的领导者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抉择。

  (二)决策效用曲线

  1、首先根据决策者的效用值画出成本——效用曲线(以横轴表示成本、纵轴表示效用);

  2、据此求出各方案的效用期望值;

  3、通过比较,选取更大期望的方案作为决策。

  具体来说:当效益水平一定时,选成本更小的方案;当成本水平一定时,选效益水平更大的方案;当成本与效益水平均不限定时,采用效益更大成本费用超过额更小的方案。

  运用心理测定方法,可以测量出领导者对于各种收益和损失的效用值,并用一条效用曲线表示。

  (三)非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准则

  第一步:建立一个“条件性数值回收表”:概述一个决策问题的所有要素的一种简便方法。可能的决策,每种觉得在不同变化情况下的可能收益和损失等。

  第二步:选择和应用一项决策准则:

  1、等可能性法:也称拉普拉斯决策准则。

  2、保守法:也称瓦尔德决策准则,小中取大的准则。

  3、冒险法:也称乐观决策法,大中取大的准则。

  4、更小更大后悔值法:也称萨凡奇决策准则。

  四、团体决策的利弊分析

  1、团体决策中的优点

  (1)集思广益,信息完全;

  (2)集体讨论,激发想象力、创造性,观点多样;

  (3)增强成员积极价值观念、民主性与工作热情;

  (4)团体决策增强科学性水平;

  (5)增加成员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提高接受性水平。

  2、团体决策中的问题

  团体决策固然有许多优点,但由于团体规范和团体压力对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重大影响,在团体决策中常常不那么有效:如浪费时间、从众压力、少数人控制、责任不清等。

  其中有两种主要倾向损害了团体决策,这就是:

  (1)极端性转移;(2)团体思维

  3、防止团体思维、民主科学决策的方法:

  (1)对团体决策给予指导,集思广益收集广泛的信息,充分利用可取的信息,鼓励大家发表不同意见,提出质疑;

  (2)领导者应保持公正态度,在决策过程的前后与当中应当鼓励、听取和重视不同意见;

  (3)重大决策,先小组讨论,后大组讨论,参考专家意见。

  (4)已经做出的决策,在实施前,还需复审。

  (5)为避免团体决策时的责任扩散,在领导班子决策时,采取“问责”制与“决策失误赔偿制”是有效的方法。

自考交流群

扫码领取试题答案及解析

新人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