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笔记(13)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笔记(13)

2007年05月18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准考证

  第五章南北朝诗歌

  识记:南北朝诗歌创作大势。

  自刘裕代晋(420),宋、齐、梁、陈四代史称南朝。南朝诗歌承魏晋诗歌之风,沿着重艺术特质、重抒情以至重娱乐的方向发展,尤其重视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追求。与此同时的北方政权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朝直接继承汉诗之风,重政教、尚写实、崇朴野。南北朝民歌则分别以清新活泼和刚健激越为特征。

  第一节南朝诗歌

  南朝诗歌分为三个阶段:刘宋时代的元嘉诗歌、齐至梁初的永明新体诗歌、梁中期至陈末的宫体诗。

  1.元嘉诗歌

  识记:元嘉诗歌的时间断限。

  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大明、泰始的鲍照。

  简单运用:

  ①元嘉诗风新变及其原因。

  元嘉诗风的主要变化就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哲思回到感情上来。在艺术表现上也由淡乎寡味,变为注意对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探讨。

  原因:一是刘宋时代玄学在思想领域中已不占主要地位,在政权领域儒学已占主流。士人从玄虚思索回到现实中来。二是刘宋皇室出身寒微,即位后用寒门掌机要权柄。素族文人进入政权的同时也进入文坛,重抒情代替重玄思的文学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了。三是朝野上下普遍爱好欣赏自然山水。

  ②元嘉诗歌创作新特点。

  一。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把山水作为审美的对象,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基。

  二。诗歌创作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

  三。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

  四。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不但有各种体式的创作,而且注意对仗,格外追求用典使事。

  2.谢灵运及山水诗

  理解:

  ①山水诗。

  先秦文学如诗骚中就出现了自然山水,然多用作比兴的材料或作为人事的背景而存在,并不是作为独立审美客体。曹操《观沧海》是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但并未蔚成风气,与当时战乱、北方环境及诗人的审美倾向、水平等主观限制有关。东晋偏安江左,自然条件甚好。玄言诗人借山水以体玄悟道,不但培养了对山水的细腻感受,也因此在诗中描写到了山水风物。但还是作为道的载体出现。直到谢灵运,改变了山水在诗中的地位,写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从此开始,山水诗成为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领域。

  ②谢灵运生平。

  出生世家大族,有政治雄心,博学多才。怀才不遇,寄情山水。优越的物质条件、高度的艺术素养和漫游山水的体验相辅相成,使他成为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综合运用: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一。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更后议论或感慨。前两部分是其所创,第三部分被称为“玄言尾巴”,是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变时期难以避免的印记。

  二。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以及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之端倪。如《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传达出诗人心中一种难以言喻的对生命的惊喜。

  三。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

  四。是山水诗发展初级阶段的产物,有佳句而无完篇,存在玄言尾巴,一些诗运用典故成句太多。

  3.鲍照及其乐府诗

  识记:鲍照生平。是一位出身寒族而具浓烈感情的诗人。他的社会经历和地位,使他的诗较少宫廷色彩,而更多慷慨悲凉。

  简单运用:鲍照诗歌的内容。

  一。对高门世族压抑人才愤慨不平的不满与抨击。

  二。边塞征戍题材之作,描写边塞的艰苦及将士卫国的决心。

  三。描写妇女题材的诗。

  总之,鲍照诗歌内容丰富,能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综合运用: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在南朝诗人中可谓更高。

  一。他的乐府诗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他把惯用比兴、善叙他人他事的乐府诗,发展为一种直接抒写自己感情、叙说自己遭遇的诗体,把浓烈的抒情与构辞的美丽融为一体,来表现自己的澎湃情怀。如《代白纻曲》二首。

  二。语言亦自有特色。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拟行路难》其三。并且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善于运用奇特大胆的想象和比喻。

  三。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拟行路难》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鲍照大胆变革,改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而且创造性地自由换韵。鲍照的大胆革新与积极创作,使七言诗体大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唐代七言歌行的创作。

  4.永明文学与新体诗

  识记:

  ①永明文学的时间断限。上自刘宋泰始二年(466),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

  ②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③谢朓生平。谢朓字玄晖,出身于累世高华又富有文化素养的谢氏名门,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文学修养极高。他感情丰富细腻,书卷气很浓,性格单纯。

  简单运用:

  ①永明诗歌的发展创造及其原因。

  永明时期诗歌的主要发展倾向,仍然是重文学特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的抒发,而且逐渐由情怀抒发转向重娱乐。同时创造了一种清新的美的理想,为后代所宗仰;更重要的,是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永明诗歌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发展创造,一是皇室的爱好和提倡。二是文人集团的良好风气。

  ②永明声律说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永明声律说即是讲求平上去入四声的对称与错综之美的声调搭配原则。

  永明声律说为齐梁诗歌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新的贡献,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创作上的基础。但是,永明声律说声病规定得过于琐细,也会影响到内容的表达。必须到将四声概括为平仄的唐代,才能形成和谐而易掌握的近体格律诗。

  ③永明诗歌的创作方向及其背景。

  由于皇室重文学与文坛的切磋风尚,导致永明诗歌创作朝着装饰与消闲的方向发展。表现在创作缘由方面,不是感慨抒情,而是应诏应令、侍宴奉和。从诗歌题材上看,就是大量咏物诗和游戏诗的创作。此期诗歌在形式技艺方面有极大进展。对声律非常注重,在语言明快、描摹细致方面都大有拓展。实现了由古体向近体演变的关键转折。永明文学的另一种倾向是沿着重抒情、重文学的艺术特质这样一条线索发展下来的、对于清新明丽圆融的美的追求。

  综合运用: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

  谢朓诗歌的主要特色是:情思明净潇散,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声韵流丽和谐。

  一。从情思方面言,小谢因为感情单纯,所以因物色感发而或喜或悲时,较为明朗外露。如《观朝雨》。

  二。意象创造清新明丽,大多落尽华饰,有一种天然韵味。山水描写方面的意象带着更多心象的性质。因之,其意象十分省净明快,如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三。语言流畅明白,去除任何晦涩的文字和赘典。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语。

  四。不但创造了一种明丽清新的诗歌格调,而且革除了以往山水诗的玄思哲理,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5.梁陈诗歌的多元化发展

  简单运用:

  ①梁陈诗歌创作的三种类型。

  自梁迄陈,诗歌创作大体说来,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类是重功利、主质朴的文学观,以裴子野为代表。

  第二类是尚自然、主风力的诗歌思想,主要有齐末梁初的吴均、何逊和梁陈两代的阴铿等人。

  第三类是重娱乐、尚轻艳的文学观,是此时文学思想的主潮,其创作上的代表即宫体诗。

  ②宫体诗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讲求声律、对偶与辞采华美的轻艳丽靡之风,这种文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天监八年以前,可视为宫体诗的先导阶段。此时期尚为永明文学时期,永明体在声律、对偶上已经为宫体诗准备了条件。沈约、谢朓等人的一些诗在题材和写法上与后来的宫体诗人已并无二致。

  第二阶段是天监八年至中大通三年萧纲为太子以后,徐陵成《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高峰期。

  第三阶段为宫体诗尾声期,以陈后主及其身边文士为主,波及隋及唐初。

  ③宫体诗及其特点。

  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丽靡轻艳的文风。它发端于齐梁之际,到萧纲及其周围文人时达到全盛。特点:

  一。表现为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

  二。对写实技巧的追求。

  宫体诗尚娱乐、重写实的文学思潮是魏晋以来重抒情非功利的发展倾向的继续,是文学觉醒过程中的一种极端的表现。

  第二节北朝诗歌

  1.北朝诗歌特色及南方诗风影响

  识记:“北地三才”。温子升(北魏文学成就更高者)、邢劭(北间第一才士)、魏收。

  理解:

  ①北朝文化地理环境及诗歌特色。

  北朝玄风消歇,儒家思想占绝对地位,皇室成员多质木无文,北地自然景观雄浑粗犷。在文学思想上,重实用、尚真实、求朴野。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是真实的抒发情怀,不修饰,不造作,有北方人粗犷真率的风格。

  ②南方诗风对北朝诗人的影响。

  南北文化交流一直没有停止,但南方影响北方更多一些。北方本土诗人代表“北地三才”的诗风变化即可说明。

  2.南北诗风的交融

  识记:庾信生平。

  庾信,字子山,早年仕梁,是重要宫体诗人之一,后出使西魏,被留魏不返,仕西魏及北周。

  简单运用:庾信前后期诗风之不同。

  庾信,诗歌创作依42岁留魏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俳偶均自然工巧,擅名于诗坛。代表诗作《奉和山池》;后期入北,羁旅他乡,身仕异国,一种故国乡关之思时时涌现在诗中,就显得情绪深沉,诗风亦显苍凉。代表《拟咏怀》二十七首。南北诗风的优长在庾信的诗中结合起来,创造出技巧精工又格调苍劲的优秀作品,成为集南北诗歌之大成者。

  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

  1.南朝乐府民歌

  识记:

  ①南朝民歌及其保存。南朝乐府民歌起东吴迄于陈,今传五百余首。 大多辑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少部分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其中“吴歌”三百余首,“西曲”一百余首。

  ② “吴歌”。吴歌主要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一带的江南地区,是南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③“西曲”。西曲采自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荆郢樊邓一带。

  简单运用:

  ①南朝民歌内容及其产生原因。

  南朝民歌的内容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究其原因,一则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作者多为船户织女、贾客歌伎,二则是思想观念已脱离了两汉以来的经学道德规范,时代风气有利于民间情歌恋曲的发达。加之南朝皇室和文人对文学娱乐性质的追求,更注意搜集新声艳曲。

  ②南朝民歌艺术特点。

  一。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如《子夜四时歌》。

  二。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欢欲见莲(怜,爱也)时,移湖安屋里。”

  三。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③《西洲曲》艺术特点。

  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更高者为《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篇幅更长的。诗写一女子怀人,情思缠绵,写景秀丽。语言清新明丽,采用“钩句”联接上下,一意贯通而又摇曳多姿。换韵造成回环婉转的效果。从内容到形式都堪称上乘。

  2.北朝乐府民歌

  识记:北朝乐府民歌及其保存。北朝乐府民歌今存60多首,多辑入《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另有少数辑入《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

  理解:北朝民歌风格及其产生原因。

  自然条件培养了北方人民粗犷豪迈、坚忍顽强的性格。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也养成了粗豪强悍的气质。《鼓角横吹曲》又是马上军中之乐,自然格调刚健激越,有金戈铁马之气。

  简单运用:

  ①北朝民歌内容与艺术。

  内容:

  一。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敕勒川》把辽阔的草原风光生动地描绘出来。

  二。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如《企喻歌》。

  三。反映战争及其带来的苦难。如《企喻歌》。

  四。反映爱情婚姻。如《地驱歌乐辞》。

  艺术:

  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代表作《敕勒川》朴野真率,是一个民族心灵的更深层的召唤。

  ②《木兰诗》艺术特点。

  叙事长诗《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的奇葩。它篇幅较长却又繁简得当,语言流畅明快,顶真修辞运用巧妙,比喻恰切生动,铺排有致,且善于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风格刚健清新。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