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鹧鸪天》
□ 文章中心思想
贺铸年近50时闲居苏州三年,其间,与他长期相濡以沫、甘苦共尝的妻子亡故,贺铸痛定思痛,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哀伤动人的悼亡词。
□ 文章结构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更突出之处,是将生者与死者合写,词笔始终关合自己与妻子双方:自己北行后回到苏州,想到妻子已经长眠于此,有物是人非之叹;妻子新亡,中老年丧偶,备感孤独、凄凉;霪雨连绵,长夜难眠,依稀看到妻子挑灯补衣的形象,思念无限。这是以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温馨生活为基础而写成的。“旧栖新垅两依依”,有夫妻感情已经超越时空、超越生死之感。
□ 表现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此词将赋、比、兴三者参酌运用,丰富了情感表现手段,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量。开头二句借叙事抒情,“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问得无理,然而有情。三、四句借比喻抒情,用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寓意中老年丧偶,形象地表达自己的寂寞凄凉。“原上草,露初晞”,借景物抒情,既暗示夫人生命不永、逝世不久,又是实写坟场之杂草萋萋景象,以引发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更后两句是借举止抒情,在“旧栖”中彻夜不眠,辗转思念往昔妻子夜补衣的情景,抒写贫贱夫妻之间休戚与共的真情。词中两次用反诘句,如奇峰突兀而起,把情感推向高潮,动人心弦。
39、《声声慢》
□ 文章中心思想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词代表作之一。
当时,国破家亡、丈夫新丧,作者只身流落江浙,处境十分凄凉。这首词就是抒写她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及其内心深处的一种绝望的哀愁。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南渡后许多离乡背井、骨肉分离的人的共同感受。
□ 文章结构
全词除开头十四个叠字和下片中的两个呼告句外,主要通过五个层次的残秋景物描写来渲染愁情:首先是通过气候的反常多变,总写词人烦闷难熬的心境;其次是借助“淡酒”和“晚风”来渲染愁情,并通过酒力敌不过风力显示出愁情的无比深重;再次是通过由南飞雁所引发的对故土家园和往昔夫妻伉俪生活的追怀,表现词人由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接着又通过满地堆积憔悴的黄花自喻,抒发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之叹,突出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凄凉心境;更后则通过梧桐细雨对心灵的敲击,将愁情推向高潮,导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绝望呼告。
这首词在语言上很有特点:一是运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点点滴滴”九组叠字,富于创造精神;二是采用了“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不少宋代的口语,朴素浅近而又真切自然。
40、《摸鱼儿》
□ 文章中心思想
这首词借宫中美人的春愁闺怨,抒发了作者对国运危迫、抗金形势衰微的焦虑担忧和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郁闷悲愤。
□ 写作手法
全词以比兴象征手法抒写情怀。上片借物起兴,以江南暮春的衰残景象象征南宋微弱的抗金形势,借美人之伤春、惜春、留春、怨春,表达对抗金复国的满怀热望和深沉惋惜;下片托古喻今,用汉武帝时陈皇后的宫闱旧事比兴,以美人之失宠、见妒、闲愁、苦思,暗示自己南渡以来,长期遭受朝廷冷落、排挤、猜忌的际遇,抒发华年虚掷、抱负成空的苦闷激愤。全词抒情委婉沉郁。
本篇比兴手法的运用不拘限于个别语句或局部的喻譬,而是通贯全篇,在总体上具有象征意义。如全词前后三次写及的残春景象,无疑是南宋局势风雨飘摇的象征;而词中美人之失宠见妒、伤春怀怨,则显然是作者遭际、心境的比况。整首词的外在形象与深层寓意若即若离,寄托深远。
本词“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寓豪放于婉约之中,风格刚柔相济。
41、《一句话》
□ 文章中心思想
1925年闻一多从海外回来,目睹祖国的贫困、落后,深感痛心和失望;但他没有消沉,而是热切盼望中国能有一个大的变革。这首短诗,就是诗人对黑暗中国的揭露,对理想中国的企盼,对民众革命的信心,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 手法
诗中大量运用了隐喻象征手法。“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其中“一句话”隐喻火种,“火”隐喻民众革命,“说出就是祸”暗示反动统治者对民众革命的惧怕和镇压,“能点得着火”暗示民众普遍存在着不满和反抗情绪;这两句诗,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黑暗、革命一触即发的社会现实。“火山”象征蕴藏着巨大力量的民众,“霹雳”象征民众革命的声威和力量,表现出诗人对民众和民众革命的坚定信心。“咱们的中国”,则暗示未来的祖国将由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中国的向往和赞颂。
两节诗的末三句重复,仅将“突然”换成了“等到”,这用的是“反复”修辞手法。诗用反复,有一唱三叹之妙,不仅强调了“霹雳”和“咱们的中国”,突出了主题,而且高潮迭起,强化了全诗高昂自信的激情和格调。
这首诗形式整齐,语言自然平易而富于节奏感,有适于吟诵的特点。
42、《再别康桥》
□ 文章中心思想
《再别康桥》是1928年徐志摩出国讲学、再度游览剑桥后所写的著名诗篇,表达了诗人重游故地时眷恋、珍惜而又略带忧郁的情怀,寄托着他对西方文明的深挚向往和追求。
本诗以悦目赏心的诗性美感著称。这诗性美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诗情画意的意象美。诗人的情感都是通过描写物象来渲染的,所以诗意含蓄而蕴藉。垂柳艳影、青荇柔波、榆潭彩虹、篙船星辉、夏虫笙箫,一个个画面动静交错、历历在目。作者将自己的身影、心意、向往糅合进画面,情与景水乳交融,使意象内涵丰富而韵味浓郁。其二是抒情手法的精彩多样。“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是自喻为物,托物寄情,贴切而易懂。以“夕阳中的新娘”喻“河畔的金柳”,以“别离的笙箫”喻“悄悄”,是通过美化对象来激发感情,新鲜而动人。“西天的云彩”和“彩虹似的梦”是象征,前者是即景暗示西方文明,后者是造景隐喻美好理想,均意在言外。特别是反复用“轻轻来”、“悄悄走”的举止来渲染惜别之情的深挚,更是亲切感人。其三是诗歌体式的建筑美、音乐美。建筑美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完善、章节的整齐、句式的匀称;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的流畅、音节的顿挫、韵律的和谐。尤其应当指出的是,本诗的建筑风格和音乐节律,与诗情的轻柔基调、诗人的幽微心态十分吻合,而首尾内容的呼应、形式的对称、韵律的合拍,则给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旋律感,相当委婉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