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 > 2007年10月自考“外国法制史”串讲资料(4

2007年10月自考“外国法制史”串讲资料(4)

2007年11月07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准考证

  罗马家族组织的重要特点是以家父权为基础,家父有辈份更高的男性担任。在家庭中地位更高,对所属成员和一切财产享有管辖和支配权力。但随着社会和法律的进步,所有权、夫权、主人权先后从家父权中分化出来,家族组织日益缩小,家父权逐渐受到限制。到了帝国时期,家父权不仅是权利,也是义务。

  罗马法上的婚姻有两种,即有夫权婚姻、无夫权婚姻。上古时期,婚姻以家族利益为基础,以承祭祀和继血统为目的。罗马五大法学家之一毛特思丁说:“婚姻是男女间的结合,生活各方面的结合,神法和人法的结合。”这就把宗教和世俗混杂在一起。

  当时流行的是有夫权婚姻,罗马人称为正式婚姻,是男女双方按市民法的规定所发生的,结婚后,妻子加入丈夫的家庭内受夫权支配,地位“似夫之女”,身份、姓氏都依丈夫。妻子不忠,丈夫有权杀死妻子。在财产上,不论婚前或婚后的,一律属于丈夫。子女处于被动地位,没有独立能力,不准签订契约和买卖财产,子女收获的物品也都为父亲所有。

  二是无夫权婚姻:共和国后半期出现,罗马称略式婚姻,后来占绝对统治地位。它不再以家族利益为基础,完全改为以夫妻本人利益为前提,生子、继嗣降为次要地位,“婚姻或结婚是男与女的结合,包含有一种彼此不能分离的生活方式”(《法学阶梯》)。适用对象不仅包括罗马市民,而且包括外来人。婚姻条件是双方完全同意,不拘泥于任何方式和礼仪。妻子没有绝对服从丈夫的义务,夫妻形式上处于“同等地位”,双方财产原则上彼此分开,妻子的财产,不论婚前或婚后所得,一律属于妻子自己。成年子女在民事上逐渐享有权利能力,可拥有少量财产,父亲滥用亲权,长官可制止父亲的行动,必要时可剥夺父权。

  二、物法制度:由物权、继承和债法三部分构成。

  1、物和物权

  甲、物: 罗马人称物为“锐斯”,指除自由人外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东西,有时又指对人们有益的、能满足需要的东西。因此概念比较广泛,不限于通常意义上的有形物体,法律上驹哟金钱价值的东西,而且连法律关系和权力也包括在内。主要分为要式转移物和略式转移物、有体物和无体物、动产和不动产。

  乙、物权:物权是权利人得直接行使于物上的权利。由法律规定,不由私人创设。在罗马有五种:所有权、役权(地役权、人役权)、地上权、永佃权、担保权(信托、典质、抵押)等。按物权标的物的归属,分为自物权和他物权。所有权属自物权,其余属他物权。

  所有权是物权的核心,是权利人得直接行使于物上的更完全的权利,具有绝对性(任意处分)、排他性(外人不得干涉)、永续性(处分前始终享有)。

  所有权的内容有占有、使用、用益、返还占有等方面。其形式先是市民所有权,主体是罗马公民,客体是罗马附近的土地、部分被征服地及奴隶、家畜等,对市民所有权的主体、客体和取得方式规定极严,所以其适用范围狭窄,于是后来出现了新的裁判官所有权。它是通过更高裁判官的司法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通过颁布告示的形式承认所有权。

  外国人更初不享有市民所有权,伴随万民法的产生,外国人便享有万民法规定的所有权。公元3世纪,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后,外国人取得了市民资格,后来演变为统一无限制的所有权。

  他物权不同于所有权,它是对别人的所有物直接享有的权利,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享有,是一种不完全的物权,如用益权人仅能对他人的所有物享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而没有买卖、赠与或抵押等处分权。同时他物权不能单独存在,它是基于别人的所有权所产生的物权。

  2、继承制度:

先是主要指死者人格的继承,财产继承居于附属性质,后来财产成为继承的主要对象,更后发展为仅指财产继承。

  开始,罗马法采取概括继承的原则,继承所有财产及其上的一切权利义务,其中包括被继承人得遗产和全部债务。以后裁判官给予继承人对死者的债务仅就其遗产范围负清偿责任的权利。查士丁尼安时期,法律规定继承人从继承开始60日将遗产编制成财产目录,所负债务仅以遗产为限,这样就过渡到有限继承。

  罗马法有两种继承方式,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法定继承是死者生前未立遗嘱,而按照法律来确定继承人顺序的一种制度。遗嘱继承优于法定继承,两者不能并用,遗嘱继承排斥法定继承。

  下列情形按法定继承:生前未立遗嘱;立有遗嘱但无效;指定的继承人全拒绝继承。

  查士丁尼时代法定继承顺序是:直系卑亲属及有夫权婚姻的配偶;直系尊亲属及亲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其他旁系亲;无夫权婚姻的配偶,有夫权婚姻的配偶与子女同。

  无立遗嘱权利的人有:未成年人、聋哑和盲人、被敌人俘虏、精神错乱及挥霍无度而被禁止管理自己财产的人。

  遗嘱方式不断变化:起初,遗嘱要在民众大会前公开宣布,战士要在部队前举行仪式或采取要式买卖遗嘱的方式。共和国末期,裁判官进行了修改:书面遗嘱有5-7个见证人加盖印章就可将遗产授予指定的继承人,此外,也可用在官署登记的办法完成,士兵只要神志清楚,可用任何形式订立遗嘱,甚至遗嘱人在遗嘱中能释放奴隶并制定其为财产的继承人。

  3、债权制度

  (1)债的概念:《查士丁尼法典》给债下的定义是:债是依国法得使他人为一定给付的法锁。法锁指特定双方间用法律来连结和约束的意思。其特征:

  A、债是特定的双方当事人的连锁关系,其中债权人享有请求债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债务人负有应当履行的义务。

  B、债的标的是给付。债权人对标的物无权直接行使权利,只能向债务人行使请求给付的权利。

  C、债受法律保护。债权人的请求必须以法律的规定为依据,同样,债务人也应遵照法律的规定担负给付的义务。

  债权与物权不同:物权有永久性,债权是暂时的;物权享有人可直接对物实施权力,无需依赖他人;债权则需依赖他人的行为,是间接的、有条件的;物权有追及权和优先权,而债权则没有这两种权利。

  (2)债的发生原因:古典时代,发生债的原因分两类:一类是因当事人签订契约,另一类是由于不法行为(叫做私犯),其余列入“其他复杂原因”,并分为两项,即准契约和准私犯。准契约是指当事人虽不缔结契约,而与缔约发生同类的债务关系,跟契约具有同一效果;准私犯是指类似私犯而在法定各种私犯之外的侵权行为。

  罗马早期只流行少数契约,如买卖、借贷等。订立契约具有严格形式,必须讲固定的语言,配合一定的动作,否则无效,不产生权利义务,这种契约叫要式契约。共和国后期,契约形式主义逐渐丧失,出现各式契约,分为四大类,即要物、口头、文书和合意契约。

  要物契约指转移标的物才能成立的契约,如果没有标的物的交付,即使当事人意思表示已经一致,也不发生效力。这类契约,主要有借贷和寄托。

  口头契约以一定的语言订立,债权人问债务人答,上古时期流行。

  文书契约是登载于帐簿而发生效力的契约,只在共和国时期流行一个阶段。

  合意契约流行更广,签订手续灵活简便,既不需用文书也不要求当事人一定在场,只要双方“意思一致”,彼此能以“善良”、“公平”原则履行即可,此类契约如买卖、租赁、合伙、委任等。

  准契约与上述契约完全不同,这是一类各种式样混杂在一起的债,没有订立契约是他们共同特征,但与订立契约具有同样效果。主要包括无因管理、监护、共有、遗赠等。

  除契约、准契约外,私犯和准私犯也是债的发生根据。私犯是属于违法加害于他人人身或财产的行为,违犯者负损害赔偿的责任。《法学阶梯》将其分为四种,即窃盗、强盗、对物私犯和对人私犯。

  窃盗是指窃取他人物件为己有,或者窃用、窃占他人财物的行为。

  强盗指有意贪图非法利益,以强暴胁迫的方法,非法携取他人所有物的行为。

  对物私犯指非法损害或破坏他人的财产,如杀害他人的奴隶、牲畜以及毁损其他物件等,加害者要赔偿受害者的损失。

  对人私犯指加害他人身体或用语言、文字侮辱他人名誉的行为。《十二表法》规定了各种对人私犯的赔偿损失的数额,双方不能达成协议的,被害者可对加害者实行复仇。后允许被害人自行确定赔偿数额。帝国时期,由裁判官根据不同情况决定数额。

  准私犯是类似私犯而在法定私犯以外的侵权行为。《法学阶梯》分下列几种:法官渎职;自屋内向公共道路投物;阳台、屋檐堆置或悬挂物品足以危及行人安全;船舶、旅店、马厩服务员对旅客的损害等。

  帝国时期,许多私犯被当作公犯,由国家机关加重惩处。

  三、诉讼法制度:

罗马法学家把法分为公法与私法的同时,也将诉讼分为公诉和私诉。公诉是对损害国家利益案件的审查;私诉是根据个人的申诉,对个人案件的审查。更古老原始的诉讼形式是法定诉讼,在共和国初期盛行。诉讼时,双方当事人必须亲自到场,原则上不得委托人代理。诉讼活动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陈述用一定的术语,配合固定的动作,并要携带争讼物到庭。案件要经过法律审理和事实审理两个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程式诉讼,在帝国初期比较流行。

  对要求迅速处理的案件,更高裁判官发布强制性命令采取特殊保护的方法,而不按一般程序来审理,这种诉讼程序称特别诉讼。它在帝国后期成为唯一的诉讼制度。特征是自始至终由一个官吏担任,侦察时允许告密,为了取证,对自由人也可逼供和拷打,审判失去公开性质只准少数人参加;法官强制当事人出庭和执行判决,不再交民选法官复审。

  第三节 罗马法的影响

  罗马法适应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要求,终于形成发达和完备的法律形式和完整的法律体系。它对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一切重要关系,都有非常详细而明确的规定。因此,它全面维护了奴隶社会的私有制,促进了商品经济关系广泛的发展;同时还维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保证了罗马国家机关的权力得以实现。

  罗马私法的形成和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它主要是凭借法学家的研究工作和著述以及罗马长官在解决私人间纠纷方面的司法活动来对各种财产关系进行调整。这样使得罗马法在不损坏原有的形势下,能够适应社会生活条件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基本上满足了客观需求。

  罗马法内容和立法技术更为详尽、高超和发达,它具有法理精深、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措词确切、严谨、简明和结论清晰、语言精辟凝练等特点。它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围内形式上平等、契约以当事人同意为生效的主要条件和财产无限制私有等重要原则,对欧洲许多资本主义法律特别是民法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罗马法不仅在征服地区强行推广,而且众多国家统治者出于需要也积极采用罗马法。西欧封建初期,尽管日耳曼法占统治地位,但罗马人中间和残存下来的城市法中仍保留了罗马法。一些“蛮族”国家的首脑,也编纂简明罗马法典在本国执行。整个中世纪占重要地位的教会法也不乏罗马法的影响。中期后,西欧许多国家掀起罗马法复兴运动,有的将罗马私法稍加修改,变成现行法来使用;有的吸取罗马法一些基本原则和概念、术语,借以推动本国法律的发展。当然,采用程度各不相同,意大利、西班牙、法兰西和日耳曼等国规模和程度大些,英国及南斯拉夫规模和程度小些。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罗马法影响超出欧洲,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罗马日耳曼法系。如1804年法国民法典是以《法学阶梯》为蓝本,继承罗马法,成为“典型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1900年德国民法典渊源于罗马法,更多地接受《学说汇纂》影响,有“现代罗马法”“现代学说汇纂”之称。英国普通法中契约原则、遗嘱制度和信托规则均来源于罗马法。其他如比利时、芬兰、波兰、瑞士、日本、旧中国等,也都受罗马法影响。

  综上所述,罗马法不仅作用影响于罗马奴隶制社会,也促进了新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推动着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和货币关系的发展,为后世调整和保障商品生产以及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关系提供了借鉴的现成形式。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两大法律传统渊源之一的罗马法,对现代资产阶级各国的法律制度,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二编 中世纪法律制度

  概述

  中世纪法律制度指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

  一、西欧和北欧封建法律制度

  西欧封建社会起于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止于公元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三个发展阶段:早期即公元5-11世纪,封建制形成和巩固时期、中期即公元12-15世纪,封建制繁盛时期、后期即公元16-18世纪,封建制瓦解和资本主义成长时期。西欧封建制是罗马奴隶制社会内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封建因素,同日耳曼人氏族制度解体时期的土地占有制和亲兵制相结合而形成的,与此相适应,西欧封建制法律是罗马法同日耳曼法相融合的产物。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各部族入侵下灭亡,建立了蛮族国家,主要有东、西哥特王国和法兰克王国等,适用法律实行属人主义,对本族人实行原有习惯法,对被征服的罗马实行罗马法,日耳曼和罗马人间用日耳曼法。公元5世纪未6世纪初开始,各日耳曼王国在罗马法学家和基督教僧侣协助下编纂了成文法典,主要记载各部族的习惯,统称“蛮族法典”。

  随着西欧封建化(封建领地制的形成和自由农民的农奴化)的加深,及9世纪查理大帝帝国瓦解后政治割据的形成,封建贵族在领地上享有审判权。这时西欧各地主要实行地方习惯法,是日耳曼法和罗马法融合而形成的,属人主义也为属地主义所代替。公元9-11世纪是西欧法律更分散的时期。这时,调整封建等级制和土地所有权的基本部分也发展和完善起来,这部分“封建法”也是渊源于日耳法和罗马法。

  中世纪中期西欧法律的变化:

  1、公元13世纪后,地方习惯逐渐被编纂为成文法典。起初由私人进行,后来出现官方汇编,著名的有法国的《诺曼底大习惯法典》、《波瓦西习惯集》,德国的《萨克森法典》、《施瓦本法典》等。

  2、公元12世纪初始,首先在意大利,然后在法德展开了对罗马法的研究和应用,以补充法律的不足,这现象叫罗马法的复兴。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