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 笔记串讲 > 北大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1)

北大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1)

2007年01月25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第一章 什么是变态心理学

  1.◎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 活动,动机和智力,意志活动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变态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1)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和心理结构问题。(2)正常和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3)心理异常的分类和表现特点。(4)解释心理异常的心理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人格的观点为基础。

  3.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关系:变态心理学偏重于对异常心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认识对精神病学也是一种有益的促进,而精神病学则偏重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以及护理和预防,它也是变态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它的临床实践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和假设。

  4.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

   严重心理异常  轻度心理异常 
精神病症状  重  轻 
社会适应  丧失  部分丧失 
人格改变  明显  部分 
自知力  没有  有 
主动求治  不会  会 

  5.心理异常的类别与范畴:(1)严重心理异常。其主要特点为:①重精神病症状,包括错觉、幻觉、思维障碍,妄想,情绪情感障碍以及意志行为障碍等。②社会适应能力丧失,从专门的工作、技能到一般的人际交往和饮食起居都受到严重的影响。③明显的人格改变。④没有自知力。

  (2)轻度心理异常。①轻精神症状。②部分的社会适应不良。③部分的人格改变。④有自知力。

  (3)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病因或发病过程与心理因素明显有关的一类躯体疾病。

  (4)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无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但不包括心身疾病。

  (5)大脑疾患和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

  (6)行为偏离和人格障碍。

  (7)药物依赖及儿童青少年障碍,包括酒精及药物依赖,儿童精神障碍,老年期障碍等。

  (8)其它,包括某一特殊状态下的心理异常,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以及中毒所伴发的精神障硬等。

  6. ◎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心理异常的实质:①异常的精神活动是大脑机能障碍的表现,这种障碍也有其物质基础。②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即大脑的发展水平越高,症状就越丰富,但这种观点不应把大脑的高级机能和低级机能截然分开,两者是有机联系的。③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看,心理异常是不健全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应,所有症状都来源于客观现实,取材于现实生活。

  7. ★☆变态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提供划分心理异常的标准和有效的方法,并为各种临床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8.★☆对心理异常的各种解释:①从统计意义上讲,心理异常是指与某个确定的常模的偏离,当代很多作者都把统计上的偏离作为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②心理异常也被理解为是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关于“文化相对论”,以下两点是应该明确的:(1)在某一文化下是“正常”的,但却不一定是好的。(2)某一文化下是不正常的,但却不一定是有害的,科学的发展就不乏这样的例子。③把心理异常看成有威胁的行为,即指行为是对准则的破坏,或行为无法预测。总之,心理异常是行为违反了文化中的准则并对社会构成了威胁。④心理异常被看作是古怪的行为或无效的行为。⑤很多作者把某种形式的个人不适作为心理异常的定义性特征。

  9.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与分类:(1)以经验为标准。(适用范围更广但却更不准确的一种)。(2)社会适应性标准。(3)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适用范围更狭却更准确)。(4)心理测验和实践的标准。

  10.变态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为什么?(1)建立有效的对心理异常的诊断体系。即根据个体在心理异常表现上的相似性及其差异,把他们分类到不同的群体中去,这是变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的描述。“病理学”是指产生可观察的心理异常表现的心理和生物学过程的异常。(3)对心理异常病因学的描述。病因学是指环境中的事件或个体自身特点中能够产生病理性变化的因素。(4)对心理异常病程的描述。即对心理异常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描述,并同时区分出在各个不同的阶段中与心理异常有关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

  11.在变态心理学研究中主要的研究方法有:相关研究方法,实验方法,病史与临床方法。(填、选)

  12.在变态心理学研究中,相关法的应用关键在于抽样的方法和策略。研究中常用的有以下三种:(1)★☆病例控制抽样。这是更常用的抽样方法,即根据一组病人(如精神分裂症)的某些特点去选择适当的控制组(如住院的抑郁症病人)。这种方法又称为“事后因素设计”方法。

  (2)人口特性抽样设计。这种设计的优点:①可以对某一特殊经验或特点的所有可能后果都进行评估;②可以获得很多重要信息,如有某种特殊经验的人以后出现某种特殊心理异常的概率,等等。③人口特性抽样也可以用于对某种心理异常的前兆因素进行前瞻性的评估,这时选择被试的标准可以是单纯的实用标准,这种设计又称◎“高危设计”——即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3)◎血亲设计。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这种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13.研究心理异常现象的更直接方法――临床法,包括个案研究与临床观察。这种研究方法更主要的特点就是直接与病人接触,收集与他们的心理异常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综合,以期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1)个案研究法:即针对某个具体的病人收集和分析材料。实际应用中,此法有极大的局限性。(2)临床观察法:又称临床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病人的直接观察与谈话来获得事实,并分析问题。

  14.变枋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有以下几种:(1)儿童实验。(2)动物实验和人工的心理异常模型。这类研究在精神病学中被称为实验性精神病模型。(3)病程实验。是变态心理学研究中更重要,也是更直接的方法。主要目的是获得病理心理过程的现状与演变的特点,并从性质和数量上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与估价。值得注意的是,病程实验只是对病人某一心理过程特点的研究,不能代表整个心理素质。(4)病人的治疗性实验。在研究过程中更好采用◎★☆“双盲”实验设计:即治疗者不应知道每个病人具体接受什么样的治疗,病人也不应知道接受的是什么治疗,这样可以减少治疗者的“对待效应”和病人的“期望效应”对治疗结果的干扰,增加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一般性。

  第二章 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

  一、从诊断、病因及治疗等方面对心理异常进行理论分析,对目前影响更大的四种理论模型,即医学模型,心理动力模型,行为模型和社会模型 .(填空)

  二、★☆心理异常的医学模型:由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发展起来的。希氏把心理异常解释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平,盖伦则认为是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这种把心理异常归为躯体因素的解释被称为医学模型或生物学模型。   德国医生克雷佩林更早、更系统地应用医学模型对心理异常进行分类,他本人也成为公认的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

  三、心理异常的原因:

  (1)遗传因素。①历史上更早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是高尔登,他认为人在特质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受到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他所提出的用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研究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决定心理特点中的相对作用的方法,直到现在仍被沿用。不同血缘关系的患病率不同。

  ②许多精神疾病在发病原因上,遗传因素确定有着明显的作用,基因的变异就构成了心理异常的基础。

  (2)大脑机能状态与脑损伤。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为心理异常提供了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解释,包括催眠时相、孤立病灶、以及实验性神经症的概念。◎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即强弱刺激引起相同的反应)、反常相(即强刺激引起弱弱反应,弱刺激引起强反应)、超反常相。

  ◎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经受的精神创伤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实验性神经症: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根据对动物的观察研究,他认为以下三种情况可使动物出现行为异常,即所谓的“神经破裂”现象:①刺激非常强烈。②刺激过分复杂。③兴奋和抑制过程过分急剧地变化,或已形成的动力定型急剧改变,引起过度的紧张。

  (3)生物化学因素:血液内的5-羟色胺(5-HT)具有保持情绪稳定的作用,如果5-HT减少,就易出现情绪波动。 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升高就会出现情绪高涨(燥狂状态),反之就会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状态)。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越高,精神症状越严重。

  (4)素质因素:一般认为脑损伤或其他生物躯体性损害,可能不是所有神经症、精神病和人格障碍的直接原因;应激反应经历、个人内心矛盾冲突、适应不良习惯都可能诱发精神疾病,但是这种情况只有易感或脆弱素质的人才会激发患病。躯体需要的剥夺(如缺乏休息、睡眠、饮食、疲劳等),也会降低应激的抵抗力。

  二、心理异常的治疗方法。

  (1)其中一种被称为“革命性”的治疗技术就是电休克治疗(ECT),并且至今仍被广泛采用;ECT就是将电流通过大脑使病人产生暂时的休克,这种治疗通常能使病人的机能迅速恢复正常。(2)从50年代起,化学药物的使用开始进入精神卫生领域,并且不断有新的药物投入使用,特别是对严重心理异常的治疗更离不开化学药物。

  三、心理异常的心理动力学模型

  追溯心理异常的心理方面原因是从弗洛伊德开始的,心理异常的这种模型特别强调动力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正常和变态人格都是意识与无意识欲望躯动,或本能矛盾冲突的结果。

  1. 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要点 (39、41、42页的表格看书记住)

  (1)压抑和无意识的概念。①他认为人类本能有两种:①性本能,②攻击本能。在性本能背后有一种潜在的力量,称为“力必多”,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作用。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力必多投射到不同的区域,称为性感带或敏感区,并标志着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如果在每个发展阶段出现危机,而父母又不能正确处理的话,就有可能出现许多不同的变态。 弗洛伊德认为“压抑作用”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机制之一。

  ②欲望被压抑后并未消失,只是逃到无意识中去了。他把心理分为三部分:意识,即当前注意所及的心理活动领域。 前意识,即当前未被注意,但一经提及可想到的心理活动领域。 无意识,即受到压抑、隐藏很深的心理活动领域。他认为无意识包含着各种本能欲望,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原动力。 ③他把人格结构分为三部分:处于无意识更深层有一个“本我”,是行为动力的源泉,它追求直接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 意识中有“自我”,它是从无意识中产生的,指导行为采取社会允许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 还有一个“超我”,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对自我起监察作用,不让其有越轨行为,否则就给予惩罚。

  (2)心理防御机制。防范危险或焦虑的手段可能是意识中的或无意识中的,这些手段就被称为心理防御机制。

  (3)心理异常的起因: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所有的心理异常都与某种满足本能欲望的努力被固着在早期发展阶段有关。

  2.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观点,已成为对心理异常解释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观点包括:(1)自我是组织心理活动的中心,是更系统的概念。

  (2)着眼点在于价值和个人成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特别强调价值和价值选择过程在指导行为以及寻求有意义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意义。

  根据人本主义观点,心理异常从根本上说是个人成长和朝向健康的自然倾向的中断或歪曲,引起这种中断或歪曲的因素包括以下一种或几种:

  ①自我防御机制的过分使用使得个体逐渐脱离现实。②不利的社会条件以及学习中的失误;③过分的紧张应激。

  (3)对人性和人类潜力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与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不同的是,人本主义理论家对人性和人类潜力的看法是积极的、乐观的。他们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人类都倾向于友好、合作、以及建设性的行为。而自私、攻击性以及残忍则是由于对我们的本性的否认、挫折、或歪曲。 (4)心理异常的起因:在罗杰斯的观点中,心理异常的起因更多地是与自我实现趋势受阻有关。

  弗洛伊德与罗杰斯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强调儿童的早期不良经历及不良的家庭教养环境对日后心理健康的影响。早期的不良经历包括以下内容:①母爱剥夺;②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方式的不一致;③同胞间竞争;④惩罚;⑤过分苛求;⑥诱惑;⑦生理性挫折;⑧角色混乱;⑨父母操纵;⑩妒忌。

  3.治疗手段: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可以看作是一种“学习”过程,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曾一度被阻断,产生了固着,并出现了相应的心理异常症状;而治疗则是让病人在更舒适更安全的情境下重新体验过去的情感,领悟到其心理异常的症结。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治疗方法中则认为,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更有效的手段,罗杰斯坚持认为,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充分必要条件。治疗者只要(共情)①设身处地地理解和接受来访者,相信来访者有能力认清并解决自己的问题;②对来访者持一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热情;③治疗者言行一致,坦率开放,则来访者就会向积极的方面转变。

  四、心理异常的行为模型

  1.行为主义观点的核心就是强调学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了条件反射的概念,而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应把注意力放在可以客观观察的行为上。

  2.华生的观点中极端重视社会环境对正常和异常的人格发展以及行为的作用,并对精神分析和医学模型提出了挑战,认为心理异常是过去不良的条件反射经验的结果,而且可以采用条件反射的方法进行治疗。

  3.桑代克以及斯金纳,认为行为发生后会产生某种效果,而这种效果会影响到这一行为再出现的可能性,这种类型的学习就称为工具性或操作条件反射。

  五、行为模型的基本理论观点。行为主义理论模型的基本概念就是学习。

  (1)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2)强化。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如果某一行为重复伴随一种奖酬性的条件或逃避某种厌恶刺激的条件,则这一行为就会被强化。(3)泛化与辨别。◎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与泛化相伴随的过程还有辩别,即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辩别,并做出不同的反应。这种辩别能力可以通过选择性强化获得。(4)榜样作用、模塑作用以及学习动机。◎榜样作用,顾名思义,即父母或其他人为儿童做出所期望的行为模式。如果个体能够模仿这种行为并且因此而受到奖励,或看到其他人因做出这一行为而受到奖励,就可以很快地获得这一新的行为。◎模塑作用,即对与所希望行为类似的行为模式进行连续强化,这里可以对同一方向的行为进行强化,而对另外的行为则不做强化而使其消退。

  六、认知-行为主义理论的兴起。1.把心理看做是一种信息加工系统的观点已成为心理学广泛领域内的研究重点。2.认知行为治疗则把关注的重点从外部行为本身转向引起这一行为的潜在认知过程,而这种观点也就着眼于改变病人的不适当的认知。3.广义的讲,认知-行为治疗家关注的是病人的“自我言语”,即他们习惯的用以解释自己经验的方式。

  七、心理异常的原因与治疗方法?1.经典条件反射: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大部分行为异常都是经典条件反射的结果。2.强化与操作条件反射:代币治疗的原则也是对积极的行为进行强化,而对异常行为则不予强化。3.不恰当的泛化与不恰当的辨别:根据行为模型的观点,很多异常是由于不恰当的泛化与不恰当的辨别造成的。4.模仿学习技术:这种技术是基于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或称社会学习理论),即人的行为(包括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别人(榜样)来学习。5.认知-行为矫正:内部言语的改变,这种方法是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即异常行为是由于不恰当的内部言语或自我强化所产生的。

  八、遭遇变动越大,生病的可能性就愈大,例,一个人在一年内累计超过200分时,便有50%的机会生病,超过300分的人几乎100%要患病。

  九、弗洛伊德的贡献?受到的批评??

  贡献:1.他建立了自由联想和释梦等技术去认识我们心理生活中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方面。并把性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引入了科学研究的领域。

  2.弗洛伊德向人们表明某些异常心理现象是人们努力去应付某种困难问题的结果,表现为各种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的夸张的表现。

  受到的批评:1.对性驱力的过分重视。2. 对人性的悲观态度。3. 对无意识过程作用的夸大。4.以及没有注意到自我报告在科学研究中的局限。5.忽视了人类动机中朝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倾向。6. 忽视了不同文化因素对塑造人类行为的影响。7.他的很多理论假设和心理治疗效果缺乏科学证据。8.由于精神分析治疗通常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它也受到了花费过大的批评。

  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观点对理解心理异常的主要贡献及受到的批评?

  贡献:1.它强调了人类有能力去完全实现其潜能。人本主义观点为我们理解心理异常增加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向。“变态”被看做是没有充分发挥出作为人的巨大潜能——是一种对个体朝向健康和个人成长的自然倾向的阻断和歪曲,而不是变态或偏离常规。2.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治疗不是作为把个体从不适应转变为适应的手段,而是协助个体以一种朝向创造性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方向成长的一种方式。

  受到的批评:(1)它的理论比较宽泛、松散。(2)它的概念中缺乏对科学性的重视。(3)它对心理学寄予了过多的期望。

  十一、行为模型的贡献:1. 心理异常的行为模型则试图用有限的几个基本概念去解释各种行为的获得、矫正记忆消退。不适应行为从根本上被看做是由于没有学会必要的适应行为或适应能力,或者是由于学会了一些无效的或不适应行为。从治疗的角度来看,行为主义的侧重点是改变行为-消除不良的反应,并带入对适当反应的学习。2.  行为模型已以其准确性和客观性,研究工作的丰富,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对某些行为的矫正效果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受到的批评:1. 包括认为它只关注症状,忽视了价值观和意义问题,

  2.否定了个人选择和自我指导等方面的可能性,等等。

  十二、模型间的整合:生物-心理-社会观点

  生物-心理-社会观点:它主张将①生物学因素②心理社会因素③社会文化因素整合成一种综合的临床观点。

  第三章 焦虑性心理异常:神经症

  一、◎神经症是指在面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由于过去不良的学习经验的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焦虑和恐惧情感。

  神经症的基本特点:可以看做是包括一种非同寻常的严重的恐惧发应,其特殊形式就是焦虑,在个体方面伴随一种不恰当的或异常的努力去控制这种极端的痛苦情感,这样的后果通常是个体不但没有能够有效地降低焦虑,反而由于错误的努力而使问题更加复杂,更加持久。

  1.神经症性焦虑,弗洛伊德把焦虑看做是神经症的“中心问题”。焦虑的个体表现为明显的恐惧,甚至惊吓后的反应,但却没有明显的外部威胁因素来解释这种强烈的反应。人们很容易在恐惧和没有伤害的刺激之间建立条件联系,这种形式的恐惧就称为焦虑。

  2.神经症性的矛盾

  1.神经症病人把很多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都看做是有威胁的,并且往往在这种情境下采用间接的和防御性的应付策略。这种带有防御倾向的行为会严重干扰他们的应付和问题的解决能力,导致一种不利的生活风格,阻碍了其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通常神经症病人难以建立和维持满意的人际关系,并因逃避而不是面对现实而感到隐约的内疚,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会感到不满。

  2.弗洛伊德更先注意到,神经症病人的这些行为实际上表现为一种矛盾。从表面来看,所有行为都是为了带来更大限度的愉快和更少的痛苦。而从旁观者看来,神经症病人的行为是极端适应不良的,而且从长远来看只能为他们带来痛苦。这正是“神经症性矛盾”的含义。

  3.神经症行为风格的抑制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行为种类中缺乏某种行为,即某种适应性的行为,或某种情境下所必需的行为没有出现。它们因会引发焦虑而受到抑制。 神经症行为风格的两个特点:①行为往往以一种刻板的模式出现,而且似乎这种行为的对立面已经不存在。

  ②神经症性的防御反应难以完全掩盖其焦虑反应或被抑制的行为系统。

  4.在人际关系上的表现:这样的人没有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并且在他们仅有的人际关系中带有明显的依赖倾向。

  四、焦虑以及个体对控制焦虑的努力往往是神经症问题的中心因素。

  1.一般性焦虑障碍的主要特点为:一种慢性弥漫性的焦虑和惊惧,而且偶尔还会出现更严重的急性焦虑体验。但无论是慢性还是急性的焦虑体验都不是来自某种具体的威胁,因此这种顽固的焦虑又被称做是游离性的焦虑。2.在一般性焦虑障碍中会间以急性的焦虑出现,这种急性的焦虑被列为单独的一类,称为惊恐发作,通常是在没有任何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突然发作,达到极高的程度,然后缓解。症状表现会因人而异,但通常都会感到莫名的紧张恐惧,有一种濒死感,并伴有心悸、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头昏、晕厥、震颤、多汗、腹泄、尿频等表现。

  2.强迫-冲动性障碍

  强迫:是指被某种观念或情感所持续地占据;冲动:是指一种无法抗拒的冲动体验。强迫-冲动障碍的个体感到他们被强迫去思考某些他们不愿思考的问题或作出某种他们不想做的行动。他们通常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明智的,但又无法控制它。 这些动作的出现能降低他们的焦虑水平并得到一种满足和轻松感,但如果个体试图去阻止这种冲动,就会使紧张焦虑水平升高。

  强迫-冲动性障碍降低了行为的可塑性以及自我定向的能力。一般来讲,出现这种障碍的人有着某种独特的人格特点,包括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意识发展刻板僵化,有内疚感倾向,以及容易受到威胁等。另外,在强迫-冲动障碍者中,即使在症状出现之前就有一种强烈的控制观念。在他们的过去经验中,任何他们感到无法控制的情境都会使他们感到不舒服。这种患者表现为过分地追求完美,表现为攻击性和自信心的抑制。

  六、恐怖障碍   恐怖症是指对某种客体或情境表现出一种持久的恐惧,但客体或情境并没有真正的危险,或这种危险的程度是被极大地夸大了的。  恐怖症个体除其恐惧以外还有一些其它的症状,如紧张性头痛,后背疼痛,肠胃不适,眩晕,以及对“崩溃”的恐惧。在较严重的惊恐发作时,他们还会产生不真实感 ,陌生感,以及“对自己的陌生感”。另外,他们还常伴有抑郁,以及人际交往困难等。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还会难以作决策,这种情况有时又称之为决策恐怖。

  七、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为基础的神经症模式,病人报告躯体症状,似乎躯体某方面出现问题,但却不能找到任何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又称心理生理障碍。

  疑病症可以看做是一种神经症性的人际关系策略。这类似于对现责任心和独立性的抑制,即疑病症的病人抑制了独立性和责任心的表达,而要求得到照顾和依赖,只是这种要求是被一种明显的躯体疾病所掩盖的。

  ◎转换性障碍,以前又称癔病(症)或歇斯底里。其特点为在没有器官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某种机体机能障碍或失去控制能力。癔病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希波克拉底认为这种障碍仅见于女性,认为结婚是更好的解决办法。认为癔病反映了性能量的压抑。在现代心理病理学中,这种形式的反应不再解释为性的冲突或其它心理问题所“转换”成的症状,而把它解释为一种防御机能,使个体可以免于或避免承担面对某种紧张情境的责任。转换性障碍分三类:感知觉症状,运动症状,内脏障碍。

  八、神经衰弱的主诉包括各种各样的躯体和精神疲劳,各种慢性疼痛,以及缺乏活力和对生活的兴趣等。

  神经衰弱与抑郁症的两个明显区别?1.神经衰弱者不会报告他们有抑郁情绪,相反,他们报告的是挫折感和无精打采。2.神经衰弱者很少象抑郁症那样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他们通常表现得退缩和无动于衷。

  九、解离性障碍。1.与躯体形式障碍一样,解离性障碍也是一种既满足某种需要,又可以逃避紧张的方式-使个体可以推卸自己不能接受行为的责任。然而在解离性障碍中,个体解脱紧张的方式从根本上说是与自己核心人格的解离。2.遗忘症:指对过去的经历完全或部分不能回忆。

  心因性遗忘症:通常仅限于不能回忆。被“遗忘”的材料仍然存在于意识水平之下,并且在催眠状态下或遗忘症消失时仍可以回忆起来。3.神游反应实际是一种逃避式的防御反应,病人不仅出现遗忘症,而且离家出走到处游荡,而且通常会部分地或完全地改变了自己的身份。4.多重人格往往是由于应激而产生的一种解离性反应,病人表现出两种或多种完整的人格体系。每一体系都代表一种特异的和健全的情绪和思维过程,并表示一种独立、稳定的人格。5.人格解体是青少年中相对较多见的一种解离性障碍:指个体的自我感比较松散,他们会突然感到自己与以前不同了,例如他们突然变成了另一个人,或身体发生了明显改变,变丑了,等等。这种状坊通常被报告为一种“体外经验”。

  十、行为治疗中更常用的方法:系统脱敏法。使病人实际或象征性地(即在表象中)逐渐接近他们所恐惧的情境,并将这种与恐惧有关的情境与另一种相拮抗的状态,如放松形成条件联系。

  十一、在神经症病人中往往存在自杀的危险,但神经症病人自杀的比率并不比一般人中的比例更高。人们还会担心神经症行为是否会发展称为精神病,答案是否定的。

  十一、神经症产生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原因:1. 焦虑与防御: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威胁会引发焦虑;而这种焦虑又会导致各种自我防御机制的过分使用,并导致不适应行为的出现。2. 错误的学习:①错误的学习:指神经症病人学会了不适应的行为,或没有学会应付正常生活情境的适当的能力和态度。②如果采用一种防御性的或逃避性的行为风格则可以在短期内适当地降低其焦虑,而这种风格也就是因此而受到了强化并保持下来。条件反射并不是形成不合理恐惧的委员途径,很多证据表明人类的行为,包括恐惧反应可以通过观察习得。3.个人成长的阻断。4. 人际关系障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