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社会调查原理与调查方法”单选题(2)
1、条件式陈述的基本形式是“如果A,则B或只要有A, 才会有B”。
2、差异式陈述的基本形式是“A与B在变量Y上(或无)显著差异”。
3、流动人口比非流动人口的犯罪率高,是犯了“层次谬论”。
4、所谓操作化是通过对抽象概念的定义来选择或制定“调查指标”。
5、在用多个指标度量一个复杂的概念时,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指标”。
6、“调查指标”是概念内涵中某一方面内容的指示指标,它表示经验层次的现象。
7、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指“选择研究课题”。
8、研究假设要以“变量”的语言说明现象的特征及其关系。
9、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是一个“命题”。
10、家长的文化水平和职业影响子女的升学意愿这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11、条件式陈述常常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12、必须有明确研究假设的调查研究类型是“解释性和理论性的调查研究”。
13、理论的基本单位是“概念”,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14、定比尺度更有利于反映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关系一般可用“百分比”表示。
15、量表法中更常用的是“总和量表法”。
16、使用两种以上的测量手段度量同一客体,以便相互验证,这种方式称为“三角测量”。
17、测量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回受到一些错误信息的影响,其中,信度是受“随机误差”。
18、选择对有关情况比较了解的人来鉴定调查资料的效度。这也称为“经验效度”。
19、对事物的定性测量一般使用“定类尺度”。
20、1951年创立了被广泛采用的测量层次的分类法“史蒂文斯”。
21、不能作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而只能作“是”或“否”这样的回答是“定类尺度”。
22、在人们的心理测验或态度测验中对某一事物的满意程度是测量中的“定序尺度”。
23、对人们的经济地位和文化程度的测量是“定序尺度”。(也称等级、顺序尺度)
24、不仅能区分事物,而且能反映社会现象的大小是“定序尺度”。
25、不仅能将变量区分类别和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数量和间隔的是“定距尺度”。
26、如人的智商和温度的测量等都是“定距测量”。(也称等距尺度、区间尺度)
27、只能作加减,而不能作乘除等运算的是“定距尺度”。(因为它没有绝对的零点)
28、如身高、年龄、出生率、工资增长速度都是“定比尺度”。(也称比例、等比尺度)
29、首先提出社会指标这个概念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鲍威尔”。
30、前苏联把社会指标确定为对社会过程进行质量和数量的概括一书是“《社会学手册》”。
31、我国在总结国内统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社会指标体系》是在“1983年”。
32、在社会研究中,人们常常把采用非概率抽样的“大样本调查”包括在内。
33、20世纪,数理统计学中“抽样理论”的建立使抽样调查的两大关键问题得到解决。
34、在一次抽样中,抽样框的数目是与“抽样单位”相对应的。
35、在各种方式抽样的调查中,代表性更高的是“随机样本”。
36、整体抽样的优点在于:它可以通过“变换抽样单位”扩大抽样的应用范围。
37、社会科学中的抽样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
38、1936年,成功地进行了美国总统选举民意调查的社会学家是“约翰·格兰和艾伦尔·郎乌利”。
39、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抽签方法是属于“简单随机抽样”。
40、机械抽样指的是“系统抽样”。
41、美国更著名的民意测验者盖洛普正确地预言总统的选举用的就是“定额抽样”。
42、被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称为是社会调查的支柱是指“问卷”。
43、问卷是社会调查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工具,它的形式是“问题表格”。
44、在封面信中,首先要说明“调查者的身份”。
45、封闭式问题的优缺点正好与开放式问题相反,所得资料特别适用于进行“定性分析”。
46、在大规模的正式调查中,主要采用以“封闭式问题”构成的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