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历年试题 > 07年自考“中国新文化概论”论述题(8)

07年自考“中国新文化概论”论述题(8)

2007年06月05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准考证

  论述庶族平民礼俗与社会上层礼制的关系。

  答:在传统中国宗法政治文化的背景下,无论社会哪一层面,都脱离不了宗法伦理的制约。庶族乎民的礼俗虽然在形式与内容上与社会上层的贵族礼制有着显著的差异,但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首先,它们来源于同一文化母体,所依托的是同一宗法社会结构,贵族不过是特殊家族,皇帝是特别的家长,贵族社会的礼制精神,以及相当比重的礼仪行为都是从家族文化中产生出来的,如“亲亲”,“尊尊”等宗法原则,一直是传统社会礼法制度的思想基础。其次,统治阶层非常重视礼仪的示范作用,以严格的礼制规定,与公开的盛大的礼仪形式,向社会显示礼法的森严,达到软控社会的目的。因此上层礼法思想渗透民间,家族社会模仿国家礼制,制定自己的家法族规。其三,随着社会的变迁,朝代的更替,士庶差异的消失,贵族礼制除保留在统治集团内部外,相当部分俗化为庶民的行为规范,如“周公六礼”成为一般婚俗模式。

  “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华文化有什么影响

  答:“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华文化及其发展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其正面影响有:

  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例如:儒家博施济众,成己成物的仁心,道家“万物与我为一”的宽容,佛家“普渡众生”的情志,都是“天,地;人统一”观念的结晶。

  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例如:自孔子提出“人能弘道”,“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之后,“内圣外王”的思想,“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大同”的理想,遂成为历代士人追求的目标。他们极力要把这种思想,志向,理想实现于现实社会之中,即使并不能够实现,也仍然认为不能没有对于理想的追求。

  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人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诚明合能”中的“诚”,是“天”在“人”中之德,“明”是对于理想以及一己之“德”,“能”的觉悟。“诚明合能”是要使人的心性修养与人我的和谐,对天地自然的顺应都融洽为一,以培养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把品德,精神逐层提升至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负面影响是:1.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够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

  2.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

  3.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

  4.“心性之学”重体悟,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原始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真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

  答:中国古代的“知行合”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知''是指认识”天道“,”人道“;”行“是指在生活中实践”天道“,”人道“;实践伦理道德。因此,中国古代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有什么社会作用

  答: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一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二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以西周的宗教为例,西周的统治者招先王祖灵与天帝配合起来祭把,用以表明帝是周王室的保护神,周王室与天地有特殊的关系。为了保持天帝特殊的神性,规定除了王室;他人无权祭祀天帝。周代统治者还利用天命迷信和上帝的威力整伤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要求以敬天,保民,保命来约束自己。又如,殷商统治者掌握神权,主要是用来对付其统治下的人民和奴隶;段商的奴隶不能祭祀上帝,也无法进行龟卜,他们受到统治者散布的上帝祟拜,天命迷信等说法的愚弄,往往自卑而驯服。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有:(1)仁爱孝悌;(2)重义轻利;(3)谦和礼让;(4真诚有信。此外,尚有智勇,自强,好学,勤俭,质朴等。当前,我国社会上还存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思想,旧文化,诸如只进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以权谋私;见利忘义;不孝父母,不敬尊长,不懂礼貌不讲信用,奢侈腐化,贪污受贿等等。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非常必要的,是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的。

  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什么 如何为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赋予新的内涵

  答:儒家所祟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圣指圣王,主要是更高统治者追求的人格目标,其典范人物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贷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肪追求的人格目标。由于圣王是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所以儒家的理想人格更例重于适合广大民众的贤人。贤人在儒家经典中通常是用“君子”一词来表示的。

  与其说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不如说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仁爱礼让,真诚有信,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坚毅顽强,重义轻利,团结他人而不结党营私,身处逆境而固守节操,好学自强,严于律己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个人家养。对我们现在纳入来说,我们的理想人格应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志存高远,胸怀宽广,不谋私利,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英雄模范人物以及那些可以作为效法榜样的人。

  为什么说诗,乐,舞三位一体是中国上古时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答:远古时期,音乐和舞蹈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并肩发展的,乐和舞密不可分,“乐”时必有“舞”,“舞”时必奏“乐”。在《诗经》或比女诗经》较早的时代,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乐,舞又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传统。《诗经》的各篇原来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的划分也正是依据不同的音乐风格。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反映十五个地区风土人情的民间歌谣。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当时人们把京都地区的音乐视为正声。颂是一种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是边歌边舞的。风,雅,颂的划分。反映了当时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密切关系,体现出了上古时期诗,乐,舞三位具体的文化特征。诗,乐,舞三者特别是诗与乐密切结合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影响是深远的。战国时期的楚辞,汉代的百戏和乐府民歌,隋唐的歌舞,唐五代和宋代早期的词,元代的散曲,杂剧,南戏以及以后的戏曲,都是诗,乐,舞或诗与乐密切结合的。

关注添加

扫码添加学习顾问

了解考试计划,进行学习规划
备战考试,获取试题及资料

扫码下载APP

海量历年试题、备考资料
免费下载领取

扫码进入微信小程序

每日练题巩固、考前模拟实战
免费体验自考365海量试题

免费题库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