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的命题(2)
这是一些测试题,如果你没有试卷,你可以做一下,看自已的水平。
3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恩)
33,“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恩)
34,“人的本质,在其观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
35,“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恩)
36,“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己。”(马,恩)
37,“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马,恩)
(二)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典型命题列举
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
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王充)
6,“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
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刘禹锡)
8,“水是万物的始基。”(古希腊泰勒斯)
9,“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三)中,西哲学史上古代自发辩证法典型命题列举
1,“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经》,指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指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3,“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易传》,指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变化的原因;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表现出无穷的变化。)
4,“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举”,“疆(强)有所不能胜”,“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韩非,是说,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相对的,绝对完善的事物和全智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责备。)
5,“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柳宗元,是说,万物自己运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二气相经作用所引起。)
6,“一物两体,气也”,“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天地变化,二端而已。”(张载,是说,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气是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对立面的交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源。)
7,“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程颢,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8,“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四)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典型命题列举
1,“知,材也。”(墨家,是说,认识是人的感受的一种特性。)
2,“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墨家,是说,人们都具备所以知的认识能力,因此能够产生认识,就象人有眼睛能够看见景象一样。)
3,“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是说,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
4,“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含谓之智。”(荀子,是说,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即知,这种认识能力与外界事物相结合就是认识,即智。)
5,“缘(因)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荀子)
6,“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韩非,是说,遵循名实相符的原则来判定是非,根据检验的结果来审查言论是否正确。)
7,“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韩非,是说,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
8,“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9,“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王充,是说,违背事实效果的思想理论,即使说得再好听,也是不能令人相信的。)
10,“闻见之知,乃物交而知。”(张载,是说,通过耳目感官和外界相接触而获得认识,外界事物是第一性的,人的认识是第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