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 笔记串讲 > 2006年自考《实验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七章

2006年自考《实验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七章

2006年06月07日    来源:自考365社区 小山   字体:   打印

  第七章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三个方面的问题是:①语言的获得;②句子的记忆;③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第一节 语言的获得P205

  一、自然观察法

  1、儿童的电报言语:儿童使用的文法是一种有规则地缩短了成人文法的形式。被布朗称为“电报言语”。

  2、采用先进的仪器装备完善自然观察法

  当儿童说些什么,而听者没有反应时,在54%的情况下儿童会重复他所说的话。但是,当儿童说些什么,而听者作出了合适的反应时,只有3%的情况下儿童会重复自己的话。而且,当儿童说些什么,听者却指自己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时,儿童会在100%的情况下重复自己说的话。这种现象清楚地说明,儿童说话是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

  二、调查法

  1、学前儿童词汇量的调查

  史密的儿童词汇量调查结果

  年龄(岁)123456

  词汇量(个)3272896154020722562

  某些心理学家把儿童词汇量的这种突飞猛进的增长,称之为“语言爆炸”。

  三、个案研究法

  1、缺陷儿童的个案研究

  儿童没有发音经验,也能够理解语言。这一研究结果,对那种认为儿童是通过咿呀学语来发展语言的理论是一种否定。

  2、对从社会隔离状态下解脱出来的人的个案研究

  一个人到少年期后,语言习得还是可能的。所以,有关语言学习关键期的说法,看起来并不是绝对的。

  四、相关法

  1、母亲的语言与儿童的词汇量

  母亲言语行为的几种量度和婴儿的词汇量的相关:

  (1)母亲说出客体的次数愈多,儿童词汇量愈大;

  (2)母亲模仿和扩展孩子刚才说过的话的次数,也作为母亲言语行为的一种量度,与儿童的词汇量的大小成正相关。

  (3)母亲重复刚才自己说的话的次数,作为第三个量度。这个量度与儿童词汇量的大小是负相关。

  2、家庭环境与儿童的言语能力

  儿童的语言能力与以下三个因素是相关的:①儿童母系的复杂情况;②母亲的情绪和言语响应;③适当的玩具及其有效性。

  五、实验法

  1、提示隐蔽的过程,如幼婴的语言知觉

  实验设计题七、设计实验,证明幼婴能否区别成人发出的声音?

  答:幼婴能否区别成人发出的声音,这是一个隐蔽的过程。可通过心脏节律的变化作为指标,测量幼婴的言语知觉。

  1、自变量是音节的变化(两个水平,一个是重复一个音节,另一个是转换成新音节);

  2、因变量是幼婴的心脏节律;

  3、控制变量是幼婴的年龄、生活环境、音节的长短等;

  4、此实验为组间设计的实验;

  5、做法:选择3组5个月的幼婴作被试,第一组被试在熟悉期间听“bah”,在测试时听音节“gah”;第二组被试则相反,在熟悉期间听音节“gah”,测试时听音节“bah”;第三组为控制组,始终听音节“bah”。

  6、根据:这个时期的幼婴如果听到一个新的声音,心脏节律会变慢。但是,同一个声音不断重复,习惯化就会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心脏节律就会恢复常态。因此,可以推论,如果幼婴确实能辨别bah和gah这两个音节,那么,实验者呈现其中一个音节多次后,习惯化就会出现。而突然从一个音节转换到另一个音节时,心脏节律就会出现变慢的现象。

  7、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幼婴能够辨别这两个音节。

  这个实验,以幼婴的心脏节律变化作为辨别两个不同音节的指标。除此之外,研究者们还利用“吸吮动作次数”或“身体各部位的运动”作为指标,来测量幼婴的言语知觉。

  2、儿童对句子的意义和文法的理解

  实验设计题八、设计一个实验研究幼儿对文法究竟知道些什么?

  答:通过儿童的听偏好来作为幼儿文法理解率的指标。

  1、自变量是句子的文法(两个水平,符合文法和不符合文法);

  2、因变量是儿童听录音带的时间;

  3、控制变量是句子的长短、文法的难度、儿童的智力、家庭环境等;

  4、此实验为组内设计的实验,除实验组外还有控制组;

  5、根据:选择2岁的儿童作为被试,如果这些儿童对符合文法的句子和不符合文法的句子,表现出确定的听偏好,那么,说明他们是能够辨别这些句子的。

  6、做法:选择2岁的儿童作为被试,在两盘录音带上分别录了一些符合文法的句子,如“宝宝需要一些果汁”,和一些不符合文法的句子,如“宝宝一些果汁需要”。录音带放在一个实验装置里,它有两个放音器、两个计时器和两个开关。儿童只要按某一开关,就可以听某一录音带,计时器则可以把每盘磁带放音的总时间记录下来。把仪器带到儿童家里,并告诉儿童怎么使用。每天把仪器留给儿童3个小时,一共3天。对实验组的儿童,一盘录音带上录有符合文法的句子,另一盘录有不符合文法的句子;控制组的儿童则两盘录音带上者是符合文法的句子。

  7、结论:结果表明,控制组的孩子对两盘录音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受,实验组的孩子却表现出听偏爱。这说明,他们能够辨别符合文法的句子和不符合文法的句子。

  但是从上述实验,我们并不能精确地评定儿童对句子的意义和文法究竟知道了多少。

  第二节 句子的记忆P218

  一、句子的记忆

  乔姆斯基提出了句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思想。

  1、关于句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概念

  我们平时看到的或听到的,根据一定的文法组织起来的一串词,也就是人们实际上写的或说出来的句子,就是句子的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则是指句子的基本的、比较抽象的意义。

  (1)两个句子可能有非常不同的表层结构,但是,它们的深层结构却可以是非常类似的,或者是相同的。(如,①皮尔扔了这个球。②这个球被皮尔扔了。)

  (2)两个句子可以有类似的表层结构,但是,它们的深层结构,也就是说它们的基本意义,可以是很不同的。(如,①皮尔易于讨好。②皮尔渴望讨好。)

  (3)有些句子的表层结构是完全一样的,但它们有不同的深层结构,也就是说,一个句子会有两种不同的意思,这种句子叫做“歧义句”。(如,我看这本书很合适。它至少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这本书很适合我看,另一个是我认为这本书很适合(做某种用途)。)

  2、句子的转换及其与记忆的关系

  (萨文等人要求被试记住一个句子和若干个无关联的词。这个句子可能是核心句,也可能是经过一次或数次文法转换而生成的转换句。词的数量从2到8个不等。给被试的指示是:他必须首先确切地记住这个句子,然后,要尽可能地记住呈现给他的词。可以预计,被试要记住和回忆的句子愈复杂,那么,被试对好些无关联的词的回忆成绩就会愈差。实验结果基本上证实了这种预计。)

  与核心句一起呈现的词,被试能记住的较多;与转换句一起呈现的词,被试能记住的较少。句子转换的次数愈多,它所占的记忆空间也就愈大。

  三、关于故事的记忆

  1、关于故事记忆的经典实验

  被试对故事的回忆有一些基本的倾向:

  (1)被试回忆的内容比故事原文简短了,被试把握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但有些东西,如一些琐碎的细节或专用的地名等,就被遗漏了;

  (2)某些表达方式更加成语化了,也就是说,被试往往把某些习惯用法插到故事中,替代了故事原文中的叙述;

  (3)被试回忆的内容比起故事原文来,更加连贯,更加合乎逻辑,被在头脑里对故事叙述的内容已经作了一定的整理。

  第三节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沃尔夫假说P233

  一、沃尔夫假说的中心内容

  沃尔夫假说的主要内容有两点:

  (1)语言决定论,即主张语言的结构决定思维的结构,语言支配思维,决定人的认识;

  (2)语言的关联性,即说不同语言的人有不同的思维结构,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决定认识的方式。

  二、沃尔夫假说的验证

  1、编码能力与再认

  编码能力是指语言符号的效力(可用性)。(有有些颜色是很容易编码的,例如光亮的纯红。在英语中,这种颜色可以用一个单音节的词来编码,所以人们能很快地说出它的名字“red”;同时,许多人会一致地用同一个词“red”来命名这种颜色;还有,当人们在下次再看到这种颜色时,也会倾向于对它说出两样的名称。但是,对于那种梨核内壁的“绿褐色”的颜色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它是一种很不容易编码的颜色。因此,可以说,前一语言符号的可用性大,后一语言符号的可用性小。也就是它们的编码能力是不同的。)

  编码能力与思维的某种特定的尺度,即再认应该是有关的。(被试对高度可编码的颜色如红色的再认,是十分精确的;而对低度编码的颜色如梨核内部的颜色的再认并不十分精确。简而言之,语言中差异与思维中的差异是有联系的。)

  2、语言和分类

  (卡罗尔等研究那伐鹤族儿童对客体进行分类的方式。在实验中,他们总共给儿童10对客体,每次给一对,如带色的木块,木棍或一段绳子等。每一对客体有两种属性是彼此不同的,如黄色的绳子和蓝色的棍子,然后,再给儿童第三个客体,如蓝色的绳子,并要求这些儿童指出,上述那一对客体中,哪一个成员与新的第三个客体相一致。在那伐鹤语里,根据动词的客体是刚性的(如一根棍子)还是柔性的(如一根绳子),使用不同的动词词尾。所以,预计那伐鹤族儿童会把黄绳子同蓝绳子分在一起,因为研究者认为语言中重要的东西是会反映在思维中的。)

  说那伐鹤语的一组儿童,把蓝绳子和黄绳子分在一起,而说英语的儿童则把蓝绳子和蓝棍子分在一起。这就是说,前者是根据形状来分类的;后者是根据颜色来分类的。这一研究结果说明,语言确实影响着儿童的认知方式。

  3、形状名称对认知的影响

  (做实验来探讨语言对人的认知的影响。实验用的刺激是一些画有各种图片,被试分为甲乙两组。给两组被试呈现同一张图片,但分别给予两个不同的客体名称;然后,要求两组被试分别重画这些图形。比如说,给被试呈现的图片画的是,中间一条短直线连着的两个圆圈。给甲组被试呈现该刺激时,告诉他们说“眼镜”;给乙组被试呈现该刺激时,告诉他们说“哑铃”。稍后,要求被试重画这个图形。结果发现,甲组被试画出来的图中间的线是弯的,与原来的图相比更像一副眼镜了;乙组被试画出来的图中间的线是粗而直的,比原来的图更像一副哑铃了。)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语言符号对人的认知是有影响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