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 笔记串讲 > 2015年自考急救护理学考点:发热

2015年自考急救护理学考点:发热

2015年05月06日    来源:自考365   字体:   打印

  发热定义

  发热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由致热原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更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多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

  正常人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约为37.0℃,个体之间存有差异。

  一般认为舌下温度为37℃,腋下温度比舌下温度低0.5℃,直肠温度比舌下温度高0.3~0.5℃,一日之间体温相差不超过1℃为正常值。

  当舌下温度高于37.5℃,腋下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

  病因

  感染性疾病:主要原因,包括细菌和病毒等。

  非感染性疾病:

  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

  抗原抗体反应;

  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皮肤散热减少;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发热机制

  发热机制

  病情评估

  资料收集

  体检:

  观察生命体征

  临床观察

  评估热型

  (1)稽留热:39℃以上,昼夜温差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肠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

  (2)弛张热:昼夜温差大于1℃,但总高于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严重肺结核、脓毒血症、肝脓肿、支气管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肠伤寒、恶性组织细胞病。

  (3)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后持续几小时又突然下降至正常,以后间歇数小时或1~2日后体温又突然升高,反复发作,如此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临床常见于疟疾,如间日疟或三日疟、化脓性局灶性感染、肾盂肾炎等。

  (4)消耗热:体温波动范围比弛张热更为显著,24小时内体温差在3~5℃之间。临床常见于败血症、重症活动性肺结核病等。

  (5)回归热:是指体温突然升高,可达39℃以上,持续数日后降至正常,经若干时间后又重新发热,持续数日之后又下降至正常,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性地交替出现,也称再发热。临床常见于鼠咬热,或在某些发热性疾病的基础上又合并其他发热病。

  (6)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的规律,持续时间也不定。临床常见于流感、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疟疾、肺结核。

  也可在疾病过程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发热疾病合并存在,如大叶性肺炎引起脓胸及败血症等并发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变为弛张热。另外,发热病人使用某些药,如解热止痛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退热,可使原来的热型变为不规则热型。

  病情估计

  发热程度:低热、中热、高热、超高热。

  危及征象:意识障碍、惊厥、休克等。

  辅助检查

  (1)血常规:NEUT%升高、核左移;嗜酸粒细胞升高;单核细胞增多。

  (2)尿、便常规

  (3)X线、B超检查

  (4)CT、MRI检查

  (5)其他检查:抗溶血性链球菌“0”、红细胞沉降率、肥达氏反应和胸腔积液、腹水、脓液、脑脊液、骨髓等常规检查、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等。

  急救与护理

  积极降温

  (1)解开衣服,降低环境温度、避免直接吹风。

  (2)物理降温

  (3)药物降温:

  降温后30min~1h测体温,并观察神志及出汗情况,防虚脱。

  对有高热惊厥史,给予镇静剂、脱水剂。

  清淡饮食,鼓励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其他伴随症状。

  重点内容

  识记:发热的定义

  领会:病因与发病机制,热型评估,病情估计

  简单应用:物理降温

自考交流群

扫码领取试题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