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的策略有哪些?
抒情的策略有哪些?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一般来说,抒情的策略有两种:语法策略和修辞策略。(一)抒情的语法策略:所谓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比如,诗人有所谓的“诗家语”,它指的是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已经改变了词性,由形容词变成了动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堆出了六个鲜明的形象,而没有采用通常的名词+动词句式,这极大削弱了其叙事功能,变相地强化了抒情功能。
(二)抒情的修辞策略:所谓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1.意象:也是语义更为暧昧的术语。在抒情理论中,可以粗略地将其理解为“心理画面”。以当代诗人海子的诗为例。除了“家园”、“土地”、“太阳”和“大海”,“麦子”是海子诗歌中更常用的意象。
如果不能带来麦粒/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沉默和你那幽暗的本性。(《重建家园》)
2.隐喻:它包括一切比喻形式(明喻、暗喻、隐喻、曲喻等等)。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婚姻是一座城堡,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婚姻是一副拉链,男女双方在相互摩擦中取得和谐统一”;“婚姻是一条河,既有美丽的浪花,又有看不见的漩涡”。人们借助不同的“彼类事物”并通过“彼类事物”—城堡、拉链、河流,来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婚姻,这是一种语言行为也是一种心理行为。
3.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它是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更有意味的或许是历史典故,如李商隐的《重有感》:
王帐牙旗争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窦融表已来三殿,陶侃军宜次石头。
4.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就包含了这样的悖论。西方诗作中这样的悖论汗牛充栋,颇能体现西方抒情传统的特色。“我恐惧又希望,我燃烧又冰凉”之类即是。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265-271。 本题知识点:抒情作品与抒情,
让自考更有氛围,想加入自考365交流群请添加小编微信zbzikao365
你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