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历年试题 > 2006年4月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试题(简

2006年4月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试题(简答题)

2014年03月19日    来源: 网络   字体:   打印
成绩查询

  五、简答题

  37.何谓长时程增强效应?它的形态学基础和技能意义是什么?6P104

  答:(1)三突触回路:三突触回路始于内侧嗅区皮层,这的神经元轴突形成传通回路,止于齿状回颗粒树突,形成第一个突触联系;齿状回颗粒细胞轴突形成苔状纤维与海马CA3锥体细胞树突形成第二个突触联系;CA3区锥体细胞轴突发出侧支与CA1区锥体细胞发生第三个突触联系,再有CA1锥体细胞发出向内侧嗅区的联系。

  (2)三突触回路的特性是海马齿状回内嗅区与海马之间的联系,具有特殊的机能特性,成为支持长时记忆机制的证据。

  (3)长时程增强效应:1966年,罗莫首先报道了他称之为长时程增强效应(LTP)的现象,即:电刺激内嗅区皮层向海马结构发出的穿通回路时,在海马齿状回可记录出细胞外的诱发反应。如果电刺激由约100个电脉冲组成,在1~10秒内给出,则齿状回诱发性细胞外电活动在5~25分钟之后增强了2.5倍,说明电刺激穿通回路引起齿状回神经元突触后兴奋电位的LTP,因而这些现象可持续数月的时间。

  (4)由短暂电刺激穿通回路所引起的三突触神经回路持续性变化,可能是记忆的重要基础。

  每侧的海马齿状回都接受两侧内侧嗅区发出的穿通纤维,但以同侧联系为主,对侧联系较少。如果在单侧刺激内嗅区,则发现在同侧海马齿状回内很容易引起LTP现象,而在对侧海马齿状回内则很难引起这种现象。如果用建立经典条件反射的程序对两侧内嗅区施以刺激,就会发现LTP效应的呈现也符合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基本规律,从而证明LTP现象可能是一种学习的脑机制。此类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如果先刺激对侧内嗅区,随后以不到20毫秒的间隔期实施同侧内嗅区刺激,这样的处理重复几次以后就会发现,单独应用对侧内嗅区的刺激,也会很容易引起同侧海马齿状回的LTP现象。这就是说,把对侧内嗅区刺激当作条件刺激,同侧内嗅区刺激作为非条件刺激(强化),可以建立海马齿状回的LTP现象条件反射。如果把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呈现的顺序颠倒过来,或者延长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呈现间的时间间隔至200毫秒以上,则发现齿状回的突触兴奋性明显降低。这表明,两侧内嗅区穿通回路的神经末梢在同一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上所形成的突触(异源性突触),只有按条件反射建立的规则,才能形成易化,建成LTP现象的条件反射。

  38.如何证明大脑两半球在认知活动中的功能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哪些生理心理过程中。7P123

  答:(1)通过正常人的韦达实验、双耳分听实验、速示实验、PET实验,和割裂脑病人的两半球间的胼胝体后部切断,来证明人类大脑两半球在认知活动中的功能是不对称的。

  (2)左右半球的不同:无论对正常被试还是对割裂脑病人的研究都表明,大脑两半球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功能是不对称的。

  左侧大脑半球的言语功能和抽象思维功能优于右侧半球;右侧半球的空间概括能力的形象思维功能和情感性信息处理功能优于左半左半球。

  39.对小脑功能的传统认识和现代新认识是什么?10P175

  答:(1)长期以来,都认为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同躯体各部分的共济运动,保持适度肌张力与躯体的平衡状态。因此,它的功能与锥体外系大同小异,甚至可以认为小脑是锥体外系组成部分。

  (2)近年发现,小脑是快速短潜伏期运动反应中枢,也是随意运动和习得性运动反应的更必须的基本中枢。

关注添加

扫码添加学习顾问

了解考试计划,进行学习规划
备战考试,获取试题及资料

扫码下载APP

海量历年试题、备考资料
免费下载领取

扫码进入微信小程序

每日练题巩固、考前模拟实战
免费体验自考365海量试题

免费题库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