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历年试题 > 07年自考“中国新文化概论”论述题(2)

07年自考“中国新文化概论”论述题(2)

2007年06月05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报名预约

  试述黄河,准河由利变害的原因

  答: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是中国文化的母亲河。在公元10世纪以前,黄河虽有改道现象,但并不严重,基本上是稳定的,安流的。所以,人们利用黄河水引进农田,使西北地区良田千里,经济发达,尤其是关中地区,成了当时全国更富庶的地区之一。但是,从10世纪即唐五代开始,黄河下游迁徒变为常态。主要原因就是中上游地区森林被大量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坏严重,这样就加重了黄河水土的流失。而大量的水土流失,使得黄河的泥沙含量越来越大,以致在下游平原地带形成了地上悬河,使得黄河流域的水灾从总体上看,是呈逐渐加深加重的历史趋势。另外,与黄河的迁徒互为因果的是北方原有的大量湖泊的淤塞以至于消失。

  从古代有关文献看,华北地区曾有过不少湖泊,如大陆泽,大野泽,荣泽,雷夏泽等,随着北方气候的干旱,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渐趋淤塞,而更终导致它们淤平的是黄河挟带的大量泥沙。没有这些湖泊的吞吐作用,黄河的危害更加严重。到了明清以后,黄河夺淮入海,又造成了淮河流域的大灾难;而淮河在此以前,一直是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

  简述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

  答;在原始文化里。宗教信仰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从黄帝时代 的“封掸”“鬼神”,到帝颛顼的“绝地天通”,再到尧舜时代的“敬顺昊天”,线索清晰地展示着宗教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冈此说,五帝时期的历史,实际是宗教中心的形成和发达。它所以能将众多的人群辐凑在一起,是因为这宗教中心涵盖着先进的文化。可以这样说,五帝时代的历史线索,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更初凝聚。

  为什么会出现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分封制

  答:据《逸周书》及《史记》的记载,灭商之时,周武王曾登高眺望商邑,他看到商朝政权虽然灭亡,但众多的殷商遗民还在。如何巩固周家统治 “自夜不寐”的周武王向周公旦提出在商族聚集地区,建立政治宗教中心以稳固政权的措施。实际上,灭商之时周武王就“褒封”了五帝的后人,并以“纵马华山”,“振兵释旅”的仪式,向天下人做出永不以兵戈招待的表示。这虽说是仪式,但一个用武力消灭了敌国的领袖,却做着这样的姿态,其间是有着政治观念转变的。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分封制即肇端于此。

  简述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答: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主要有三点: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力。周人并没有把被他们征服的族群全部变成奴隶踩在脚下。在封建各国的同时,周也对商遗民进行了分割,如将“殷民六族”分配给鲁,将“七族”分配给卫,将“顽民”迁移到周等,但成族地分配,只是对强大的商族群体进行拆解,意在消除他们的反抗的力量。殷遗民在周朝社会里,甚至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如可以按他们的习惯去经商等。周对商遗民尚如此,对其他族群,也不至于太差。另外,周人还有意利用婚姻,广泛地与异性贵族建立稳固的亲戚关系。这些措施更大的好处,是为渐渐消除族群间的仇恨乃至文化界限,提供了前提和保证。因此,分封制的实施,实际完成的是这样一项重大的变革:在一个广大地域上,众多的林立的人群,敉平各自的族姓界限,走向融合。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

  旨在维护王室统治的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周期的分封,各诸侯国是有自己的土地:军队,人民的,是实体性的政权存在。王朝要使诸侯有效地捍卫周室,就必须向他们让渡权力,而诸侯要想保证自己的存在,必须捍卫王朝的权益。分封制是一种富于“弹性”的制度,与后代王权专制有重大的差别,那种认为中国自周代就是专制社会的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在周初异性族群林立的情况下,每一个分封出去的 国家,必须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开辟生存空间。这就必须因地制宜地去寻求自己发展的道路。如在东夷文化区立国的鲁是变俗革礼,地利饶衍的齐国则广开渔盐之利。分封制超出制度本身的意义,是多姿多彩的上古文化局面的开辟。

  简述西周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答: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但是考察周人的重农,他们不是仅把农耕当做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以某种“政道”含义。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的政治含义:一是继承传统,因为稼穑之事是周家“王业”之所起;二是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层那样腐化。所以,与周公的重农相应,《诗经》的《周颂》,《大雅》,《小雅》中,保存了大量农事典礼的诗篇,体现着西周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于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这样就引发了各国在君主主持下的变法,及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大思考,大争论,这是形成“百家争鸣”的更重要的原因。二是民力的大发展。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的经济。更重要的是列国林立,加之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大增,为民间的农业,商业,手工业,工矿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隙,机会和条件。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意识,也是形成“百家争鸣”极其重耍的原因。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特点。

  答: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其特点主要在于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像学者,孔于,墨子则像老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土,他们的思想基础一般在春秋时业经

  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间的争论中,捍卫并发展本学派的主张。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争辩的论说。另一点更重要,诸子百家与时代的互动和相互选择。各学派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着社会的要求。学派与学派之间也不断地在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简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

  答:在秦统一中国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业已强大,并趁中原内战之际,进占河南(今内蒙伊克昭盟)之地。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朝军队30万在将军蒙恬率领下北击匈奴,扫清了阴山以内的匈奴势力。秦在黄河以北地区驻扎军队,在河南之地设立郡县,从内地移民三万垦荒守边,并调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长城,对秦王朝政治构成了致命的伤害。但在汉武奇数十年对匈奴的战争中,大的战役有三次,即河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迫使匈奴向西北边远地区迁徒,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汉西北地区的威胁。汉朝打击匈奴的结果是打通了西域。而著名的“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了中外的文化,这就是汉朝打击匈奴后产生的更重要的结果。

  简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

  答: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复。秦朝实施郡县制,守旧的读书人因反对这一新制度,遭到了坑杀,但分封的观念依然大有市场。秦末的暴政激起万民的反抗,不少六国贵族的后人试图利用民心恢复旧制,典型的表现就是项羽以“霸王”的身份“封建”天下。就是战胜了项羽的刘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分封主义者,他的封异性及“非同姓不王”,都是证明。汉文帝,景帝时期,西汉同姓分封制相对稳定,不少诸侯国经济文化有声有色,如吴国的煮盐冶铸,河间王的致力礼乐,学术,梁国对文学之士的网罗等,但是不久矛盾就爆发了。

  王朝在分封诸国时,是把等级和礼法放在首位的,封国任何势力和权力方面的增加,都会被视为对朝廷的冒犯;而诸侯国随着实力的增加也逐渐坐大。双方找不到共存的平衡点,就只有战争。在西周,封建诸侯所以成功,在于当时众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部族的存在,共同的文化基础尚未形成。这都限制着王朝与诸侯必须共存共生。汉代这样的前提已经消失,诸侯国只会片面发展自己而不顾朝廷。汉景帝时以吴国为首的“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平定,标志着分封诸侯做法的彻底过时。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更终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关注添加

扫码添加学习顾问

了解考试计划,进行学习规划
备战考试,获取试题及资料

扫码下载APP

海量历年试题、备考资料
免费下载领取

扫码进入微信小程序

每日练题巩固、考前模拟实战
免费体验自考365海量试题

免费题库

新人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