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十七年”小说创作的缺失
简析“十七年”小说创作的缺失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十七年”小说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于政治。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赶任务”,到1958年以后的“写中心”、表现“尖端题材”,外部环境要求作家强化自身的政治意识,过多地考虑及时配合现实斗争,阐释党的具体政策,宣传历次政治运动。这不仅设置了描写内容的禁区,限制了题材的多样化,而且影响了作家的创造精神,使他们不能独立自主地对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而往往急功近利,把关于历史和现实的现成的政治结论奉为创作宗旨,以为小说家的任务只是赋之以图像,故而许多作品缺乏来自生活的独到发现,缺乏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思想深度。第二,由于从抽象的政治结论出发,一些小说不是采用文学的构思方法,而是采用非文学的构思方法,或者停留在生活表象的描述,注重事件的铺叙,纠缠生产方案之争,对素材提炼不够;或者演绎政治运动的过程,设置人为的冲突,用人物的言行去证明先验的思想,等等,形成了同一的图解理念的思维模式,有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第三,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比较狭隘,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不够多样,更缺乏有批判现实主义深度的作品。本时期小说虽以现实主义为主潮取得了成就,但对现实主义的过分强调,使它几乎变成包容一切的唯一的创作观念。同时又片面地理解现实主义的含义,只承认肯定性的“革命”的歌颂,才是对生活真实客观的反映,才是对社会本质规律的揭示,而排斥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生活阴暗面的作品;把典型化仅仅归结为塑造高大完美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指责“中间人物”,非难人性、人情,使作家不能真正重视人,写人的心灵、人的情感,不能围绕人物的命运,构成以人物性格为中心的艺术整体,刻画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揭示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因而不少人物形象类型化、模式化。尤其是英雄人物,常常被拔高为理想化的超人。虽然在他们身上倾注了作家的感情与寄托,但终因缺乏坚实的生活基础,而缺少较高的审美价值。在表现手法上,追求民族化、大众化,注意故事的完整、情节的生动和语言的通俗,注意通过人物的言行、外貌,用环境气氛的烘托来塑造形象,但因多年中断中西文化交流,忽视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与方法,作家的创作个性、风格特色,尤其是现代艺术意识,没能得到更广泛、更充分的表现。从总体上看,“十七年”小说的题材内容、人物形象、创作方法、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缺乏多种色彩,应该予以正视,不容避讳。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194-195。本题知识点:十七年小说创作概述
让自考更有氛围,想加入自考365订阅号请添加zhengbaozikao365
你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