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戴望舒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的主题意蕴。
简析戴望舒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的主题意蕴。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写于1941年,表现了诗人在抗战的艰苦岁月中的真实感受和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从北到南,感受祖国的悲伤和希望。诗歌构思独特,以“微凉”、“冷”、“滑出”、“细”、“软”、“蘸”、“拉”等词汇突出“手掌”的触觉作用,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觉”这一条线索上。在这里,“手掌”已不单是个人的手掌,同时也是整个民族的受伤的、“残损的”手掌;它受了伤,但依然是博大的。更后,诗人将目光和手掌落在“那辽远的一角”。因为只有那里“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诗人由此感受在艰难的困境中中华民族内部蕴涵的永恒的力量。用自己“沾了血和灰”的残损的手掌抚摸着想象中的亲人、土地和土地上的残垣断壁,正是当时中国人普遍经验的再现,这首诗在平静的语气下表达出了这一日常经验背后所饱含的极为丰富、复杂、深厚的感情。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324-325。 本题知识点:《我用残损的手掌》,
让自考更有氛围,想加入自考365交流群请添加小编微信zbzikao365
你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