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课后题整理(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课后题整理(3)

2007年01月05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成绩查询

  86.简析《感遇》(兰若生春夏)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之作。表面上咏兰若,实际上是通过写兰苦春夏欣欣向荣,空绝群芳,而当秋风生起,便摇落无成,隐寓自己理想幻灭的忧伤和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托物寓意,线纯用比兴手法,是此诗更突出的物色。前四句写兰若于春夏之时独占花林,充满激赏之怀;后四句写秋来摇落变衰,深表惋惜之意,全诗寓意深刻,含蓄有味,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语言就加雕饰,自然清丽,然“何”、“空”、“幽独”等字均有工力,于平淡中见出精警。

  87.简述《春江花月夜》的思想内容。

  这首七言古诗虽沿用乐府旧题,写男女离别相思之事,但却能脱出前人窠臼,写出了新意。诗中展现了春江花月之夜浩瀚幽邃、恬静优美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遐想、探求和对人生的无限沉思慨叹,并着力抒写了春宵月夜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尤其是表现了思妇望月怀人的深情以及对美满生活的憧憬。

  88.分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1) 这首诗构思新颖巧妙,结构自然谨严。全诗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层铺展,而以月为中心线索,由月升写到月落。前八句写景,接着八句写对宇宙及人生的沉思遐想,后二十句写游子思妇的离情别恨,更后以“情”字收束全篇。

  (2) 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创造出空灵渺远、皎洁静谧的意境,是这首诗的更突出特色。在月光的照耀之下,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清丽动人、丰富多彩的春江花月夜美景,在这些景物所创造的皎洁、静谧意境之中,自然融进深奥的哲理和抒发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使诗情画意与哲理完美和谐统一。

  此诗词彩精美清丽,韵律和谐,婉转流畅。全诗四句一换韵,来仄韵相互交替,音节谐美,悦耳动听,有民歌风味。诗中有不少精彩的对偶句,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等,向为人们传诵。这首诗以其艺术独创性,成为七言歌行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艺术特色。

  (1)写景生动,气势强劲,表达诗人开阔的胸襟。巧妙的运用比兴,借眼前湖水比兴,既赞美了对方,又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写得不卑不亢。诗人不愿闲居,目的是要有所作为,这就使得他的愿望有一种豪壮之气。诗人先写洞庭湖,景象阔大,浑芒壮观,给全诗定下一个高昂的格调;然后用欲渡无舟,观钓羡鱼来表现积极从政的热情,这就使请求和希望显得大气,自然贴切,委婉含蓄。

  (2)结构上用“欲济”把前景与后面的抒情连结在一体,承上启下非常巧妙。前四句写洞庭湖的景色,气势壮大。八月的洞庭湖因秋水上涨,水而与两岸齐平,烟波浩渺,远望,与天空连成一片。水气蒸腾,洞庭湖附近面积广大的云梦泽都笼罩其中;水波激荡,仿佛整个岳阳城都被撼动了。后四句抒情,诗人由眼前景引申出想法。想要渡过洞庭,却没有船。看着那些垂钓的人,我只有白白地羡慕。言外之意是,自己想要走上仕途,却苦于无人引荐。在这样圣明的时代,无所作为是令人羞愧的。看着那些已经荣膺要职的人,我只能钦慕而已。

  (3)语言精于锤炼、传神,特别是写景。

  90.简述《过故人庄》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通过到故人庄造访全过程的叙写,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了宾主之间真挚朴实的友情。此诗结构自然完整,由出访开始,以预约再来作结,层次分明,前后呼应。情景交融是此诗的又一特色。诗中绿树青山,景色明丽,有远有近;面对场圃,满眼桑麻,气氛恬静怡悦,正是这如现的美景之中,处处融入诗人的淡泊情志和愉快心境。这首五律语言质朴自然,而不乏精工,如“合”、“斜”等都是信手拈来,而又生动传神;诗中对仗工稳,平仄和谐,形成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成为孟浩然田园诗的代表作。

  91.《汉江临泛》的艺术特色。

  (1)画面壮观,一、二句是想象之辞,视野开阔,气势磅礴,三、四句写江水浩渺奔向远方,好象流出了天地之外;两岸青山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五、六句写江水,声势壮大。前面的城邑好象俘在水上,波涛汹涌,使远处的天空也摇动起来。

  (2)写景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前两句虚写,写出视觉的错觉,显示出画家敏锐的艺术感受。围绕“眺”选择景象,写出视觉感受,大气包举,画面壮观,虚实相生,实景与想象融为一体,清晰的景色与朦胧的景色同入诗中。动静结合,把江水山山色写得异常雄浑而有韵致。

  (3)语言浅显生动,动词用的好,写出了视觉的感觉,体现了它的气势和力量。

  92.《山居秋瞑》的艺术特色。

  (1) 写景使用白描、笔致简约、生动。这是一首山水诗,一、二句点出季节时令、雨后、山中新凉、空气清爽,让人感到秋意渐生。三、四句写山中月下景色。月光照在松树上,光影流连在树枝之间,泉水淙淙地流,水清石见,五、六句从听觉和视觉方面写傍晚时的人物,竹林喧闹,推想是浣女归来,这是诗人耳中所闻,渔船顺流而下,莲叶为之分披,莲花为之摇动,这是诗人目中所见。更后两句表达诗人愿意留在山中的感情,暗寓归隐之意。

  (2) 动静相衬、视听结合,构成一幅画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明用了动词“照”和“流”,但给人以幽静的感觉,月照无声,泉流有响,动静相衬。“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视听结合,充满画意,表现出诗人对物态的体察极其精微,符合感觉的顺序。先听到喧闹声,然后才会推想,或看见浣女归来;先看到莲叶摇动,然后才看见渔船驶出来。这几句对景色的描写充分显示出诗人的心境是从容而空明的。

  (3) 这两联对仗工整,句式富于变化。“明月松间照”四句章法错落,句型变换,确为传世名句。

  (4) 这首诗语言生动、凝炼,而又自然流畅,朴素无华。全诗音调和谐优美,静中寓含着生机,意境清新明爽,静逸秀丽。

  93.分析《蜀道难》的艺术特色。

  (1)《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杰作。诗歌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精妙的比喻,生动的描绘,加上神话传说的穿插运用,描绘声绘色了蜀道的雄奇峻伟、高耸险恶。“连峰去天下盈尺”、“六龙回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的夸张描写;天梯石栈、太白鸟道、飞瀑鸣雷、枯松倒挂的动人心魄的描绘;豺狼、虎蛇的比喻;蚕从、鱼凫开国,五丁力士劈山等神话传说的运用,都给诗歌增添了神秘奇幻、光怪陆离的色彩和雄健奔放的气势。

  (2)此诗感情色彩强烈、诗歌一篇便用“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连串的强烈慨叹,创造了笼罩全诗的感情气氛,先声夺人,诗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个主旋律共三次出现,分别表达了这一感情的爆发、深化和收束,贯穿全诗的这种浪漫主义激情,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艺术感染。

  (3)此诗句式参差错落,极富变化,诗中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以至十一言句子,使诗歌的节奏缓急相间,且具有明显的散文化色彩。此诗用韵灵活,不但多次换韵,而且有地方不大讲究用韵,有时又连用仄声字,如“历井仰协息”;连用平声字,如“愁空山”。由于诗句和声韵的变化莫测,形成抑扬顿挫的韵律,对表达诗人激情奔放、淋漓酣畅的感情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94.说明《行路难》情感强烈,数度起落转折的艺术特色。

  诗作抒发的情感大起大落,转变迅急。开头两句写酒席的珍贵,中间四句忽而转写内心的抑郁、愤懑。七、八两句写古代贤者更终得遇明主的故事,寓含对自己的期许和对未来的希望。“行路难”等四个短句,抒发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感情激越。更后两句从苦闷中超拔出来,抒写豪情壮志,表达了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失望与希望,苦闷与开朗,惶惑与坚定,相互矛盾的情感几起几伏,议论式的主观抒情色彩极其浓厚。这种写法突破了旧题乐府主要以赋体叙事的方法,具有创新意义。

  95.《将进酒》情感色彩强烈、作者情绪变化剧烈的特点。

  这首诗情感激越,一波三折,恣纵不羁。开头用呼告语,提示人们对生命流逝、人生短暂的醒觉,然后表白不要辜负了明月,当尽情欢饮。“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两句健拔豪迈、气概非凡,看似突如其来,实际上却是承接前面的情感而来的。前面蕴含仕途受挫、怀才不遇的意思,因而作者需要抒发心中的忧愤,自我认定才干与价值。接下来,再次表示要痛饮一场,遥应“须尽欢”之意。后面讲“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说明诗人曾经想要成为圣贤,然而,历史和现实都使他失望乃至于绝望,所以他要做个留名的饮者。结尾“与尔同销万古愁”一句,悲中有壮。

  96.简述《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其实并非游山玩水的兴寄之作。诗歌通过梦游天姥的精心描绘,抒写了诗人对光明、自由和理想的热烈追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满,对权贵的蔑视以及自己傲岸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这一精神的集中体现。当然,诗中也流露了诗人人生如梦的消极虚无思想情绪。

  《梦》是李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此诗构思新巧,以描写梦游为主,而以梦醒后的慨叹议论为辅。写梦境,便于驰骋想象;抒感慨,对表现主题画龙点睛。此诗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手法,描绘出亦虚亦实、亦奇亦幻的天姥山的雄奇壮丽风光和神仙境界,在令人目眩神迷、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中,寄托自己的主观感情。此诗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杂以四、五、六、九言,兼用楚辞句法,使语言既有波澜起伏的气势,又灵活多变,自由流畅。

  97.《长干行》的艺术特点。

  此诗情调萦回婉曲,一往情深,刻画了一位对爱情坚贞、执着、情思柔婉缠绵的女性形象。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场景和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情和神态。折花而戏,竹马青梅之戏,写两个小儿女天真无邪之态:“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新婚少女的羞怯情态;都表达得十分生动传神。笔触细腻,写出随着年龄的不同,随着身分角色的转变,人物的心理也发生变化。“初覆额”、“为君妇”、“始展眉”和“君远行”是几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以及事件,与此相对应,女子的心理经历了无嫌猜、羞颜未开、对爱情生死相许、思夫伤心几种不同的情感。作者还善于运用景物描写烘托氛围,婉转表达人们的情思。门前深苔,秋风落叶,黄蝶双飞,这些景物都很好地衬托出女子相思之情的深觉与哀婉。按年龄顺序表现生活变化的写法,明显受到了民歌《也雀东南飞》开头的影响。

  98.分析《燕歌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这首诗通过行军、作战等场面的描写,概括了军旅征战生活的各个方面。此诗内容极为丰富:首先,诗人对长期浴血奋战的广大战士寄以深切的同情,并热情歌颂了他们不计私利、为国立功的高尚情操和爱国精神;其次,诗人以激愤的感情,猛烈抨击了将帅骄横轻敌,腐败无能,不恤士卒的丑恶行径;其三,诗人通过反映将士们的苦乐悬殊,深刻揭示了军中的阶级对立,反映了军中生活的本质。所以就思想的广度和深刻而言,《燕歌行》都不愧为盛唐边塞诗更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诗选材典型、全面,既有君臣,又有官兵,既有敌我,又有征人思妇,巧妙地涉及到了争战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富典型性的概括力。这首诗极善于概括描写和细致刻画结合起来,如“校尉羽书”二句概括了边地军情紧急和敌我双方的备战情况,“铁衣远戍”四句概括了征人思妇的刻骨思念;而对边塞自然环境的描摹和对战地紧张气氛的描写又非常细致具体。此诗感情复杂而强烈,有沉重的叙写,有高亢的赞美,有悲愤的抒情,有深慨的议论,但总的感情基调是高远豪放,苍凉悲壮。此诗多用对比手法,有将领和士兵苦乐不均的对比,也有敌我的对比,还有古今将领的对比,通过鲜明对比,不置之不褒贬,但却收到了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诗语言壮丽,七言歌行中插入不少精工的对句,于流畅之外别具整饬之美;全诗四句一换韵,音调谐婉,并随诗的感情起伏而跌宕变化。

  9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这是一首咏雪歌,又是一首送别诗。此诗以西北边地奇寒的雪天为背景,描绘了北国异域的酷寒和奇瑰的雪景,表达了诗人与武判官之间深挚的友谊和浓重的惜别之情。此诗构思新颖,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全诗咏雪送别,以雪为中心线索,以写雪开始,又以写雪结篇,全诗“雪”字凡四见,将雪后的军中生活,独具特色的别宴和情深意浓的送别自然而紧密地串联在一起。此诗通过多种手法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既有精彩的实景描绘,又有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大胆而合理的夸张,加上作者有意的色彩点染,使得景物画面生动。全诗通过写景来抒情,融情入景,使得至情真情的表达既淋漓尽致,又含蓄蕴藉。此诗结尾处不用直接抒情,而以诗人目送武判官和凝视雪上的马蹄印来表达情意,形象鲜明,余韵悠长,而人寻味。

  100.《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艺术特色。

  此诗通过对大军出征时险恶环境的描写,热情歌颂了出征将士军纪严明、不畏艰险、勇于征战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精神,并表达了诗人对这次出师西征必胜的信念。此诗并非出师西征的纪实,而主要是诗人的悬想,故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就成为其重要特色。“平沙莽莽黄入天”,“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等,为读者描绘了惊心动魄的边塞绝域风光,为表现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提供了典型的环境。此诗还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以敌军的来势汹汹和唐军相比,又以环境的险恶来反衬将士们的英雄气概。都收到了很好效果。此诗句句押韵,化偶为奇,节奏鲜明而急促,声调强劲而激越,对表现将士们的思想和全诗苍凉悲壮风格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诗不愧为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101.分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思想内容。

  这首诗通过对自己身世遭遇和途中见闻的叙写,抒发了诗人换抱负和深沉的忧国忧民思想。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情怀,深刻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种尖锐的阶级对立,揭露了更高统治集团醉生梦死、横征暴敛的罪恶;诗人又从自己享有特权尚有“幼子饥已卒”的遭遇,推想到那些“失业徒”、“远戍卒”的更深的痛苦,对他们寄以深切的同情,表现了诗人推已及人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诗中一再表达诗人“窃比稷与契”的致君尧舜思想,忠君爱国之情十分激切,但诗人从自己对社会的观察中,深感国家危机四伏,官渡改辙,河桥窸窣,都暗喻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形势,表现了诗人的政治敏感,更表现诗人对未来局势、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这首诗充分显示了桂诗“诗史”的特点,不愧为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杰作。

  102.分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艺术特色。

  融叙事、抒情和议论于一体是此诗的一大特色。这是一首咏怀诗,但诗吸却有“自京赴奉先县”的叙事过程,而就全诗来看,又以抒情和议论为主。诗中真正的叙事内容并不太多,其中大量的是议论感慨之词,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就抒情而言,忧国忧民之情可谓“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三大段之中,段段贯穿这一思想;就一段来看,也是反复咏叹,曲尽其意,如首段之咏怀。全诗波澜起伏,千回百转,典型地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选材典型,对比鲜明,是此诗又一特色。统治者骄奢淫逸,诗中选了凌晨过骊山,以皇帝及其幸臣们为靶子;百姓灾难深重,诗人选了自己的遭遇,自己享有特权,尚有如此悲惨遭遇,其他百姓自然不言而喻。不但选材典型,而且还运用了极为明显的对比,如“朱门酒肉臭”和“路有冻死骨”的对比,朝廷分帛与贫女的对比,自己和“失业徒”等的对比,对突出诗歌的内容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字法古朴,句法拗劲,语言朴实而精工,全诗均用仄声韵,这些也都大大增中了诗歌严肃悲郁的气氛。

  103.《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沉郁顿挫的特色体现在哪?

  全诗或叙述、或却情、或议论,以议论和抒情为主,三者融为一体,结合得非常完美。从用韵上看,全诗用仄韵,而且用入声韵,音调急而拗,有助于表达其胸中起伏难言的抑郁与悲愤之情。如诗作第一部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写诗人自身困顿,仍心念百姓,面对同辈人的耻笑,他坚持理想,反而更要慷慨发浩歌。“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表达诗人也有隐居江海,悠然自适的想法,但出于对君王的忠诚,却不能这么做。“沉饮聊自适,放歌破愁绝”,他一生忧劳勤苦,眼看要等同于尘埃,却未能实现抱负,这是他极不甘心的,即使如此,他也不改初衷。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是诗的主线,一唱三叹的形式在表达感情时反复曲折,使诗歌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在表达感情上具有沉郁顿挫的特色。

  104.分析《登高》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此诗通过重阳节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潦倒异乡的身世之感悲伤沉郁的怀乡之情。此诗长于绘景,情景交融。前四句写长江秋景,既有整体的远景,又有局部的近景;既有细致的刻画,又有粗犷的勾勒,动静相衬,画面苍凉萧瑟;后四句触景生情,羁旅之愁,孤衰之态,写尽无限悲伤之意,含蓄不尽;此诗境界开阔,气象苍劲,格调高浑,造语精工整饬而富于变化。此诗为老杜七律的代表作之一。

  105.简述《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此诗是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所作。首联、颔联写自己左迁之由,抒发了自己忠而获得罪的满腔悲愤,以及为国家兴利除比弊、老而弥坚的凛然正气和刚直不阿精神;颈联即景抒情,伤时念家,抒写了英雄失路之悲;尾联从容交待后事,倾吐了难言的酸楚激愤之情。全诗凄楚激愤,义薄云天,感人至深。这是一首七言律师,但诗人却能以“文章之法”行于谨严的格律之中,直叙方法的运用,以虚词入诗,笔势纵横开合,又不损害格律要求,确为韩愈“以文为诗”的成功之作。此诗境界开阔,大开大合,对比鲜明,气势磅礴,使全诗意境高远,震撼人心;此诗感情色彩强烈,人物形象生动,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深厚沉挚,诗意盎然,确有老杜沉郁顿挫之风范。

  106.《送李愿归盘谷序》的艺术特点。

  (1)在艺术上,本文突破了一般赠序的结构,赠序传统的做法是送行者“赠人以言”,而本文却用主要的篇幅写行人的话。采有赋体,虚构两个人,主客问答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李愿作为决意归隐之人,通过他的话来表达愤世嫉俗之情,无疑会更加真切,更加畅快无隐。文中对三类人的描绘十分生动传神,其中刻画志得意满的达官显贵,虽无一字臧否,而这些人贪爱权势,庸碌卑下的心灵暴露无遗;描写隐士率意自足的生活,则隐士高洁的精神境界也见于言外,至于对趋炎附势之辈的描写,更有漫画的效果,讽刺之意尽在不言之中。

  (2)全文的语言十分精彩,用词准确,形成很多成语。如“秀外慧中”。句式简短,有些地方压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107.《送李愿归盘谷序》中对三类人的刻画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借隐士李愿之口,讽刺了官场上那些志得意满的达官显贵,刻画了趋炎附势、蝇营狗苟的小人,同时赞美了隐士洁身自好、不与之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强烈不满和愤世嫉俗的精神。

  108.《张中丞相传后叙》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张巡和许远是安史之乱时英勇抗击叛军并慷慨就义的两位爱国将领。安史之乱平定后,朝中有人利用两家子弟年幼无知,屡次制造事端,散布谣言,诋毁英雄,制造破坏国家统一的与舆论,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对此十分愤慨,为说明事实真相而撰写此文。文章以满怀敬意的心情,表彰了坚守危城、为国损躯的英雄,谱写了一曲悲壮慷慨的赞歌;以满腔的义愤痛斥了那些弃城图存、坐视不救的无耻之徒和制造流言蜚语诽谤英雄的奸邪小人,表现了作者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态度;表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政治勇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叙议结合是本文更突然的特点。文章前半部分夹叙夹议,以议为主,义正词严,锋芒毕露;后半部分以补叙轶事为主,详略适宜,具体、生动。前后两部分之间,又以自己祭双庙为过渡,转折十分自然,结尾处又以回应开头,使全文结构严谨,议论与叙事巧妙结合,神气贯通,互为表里。本文是为人物传作补充,故真实性是其生命。文中言论部分均以确凿的史实为依据,补叙轶事则彩托睢阳老人和张籍之口的方法,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充分体现了“实录”精神;抓住典型细节、用富有个性特色的言行来刻画生物的人物形象,是本文的又一特色。如写南霁云,只用三个场面,三段话,三个典型动作,即刻画出一位忠勇义烈、肝胆照人的英雄,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张巡、许远的形象,也都栩栩如生。语言精炼准确,丰富而多变,是本文又一特色。有的义正辞严,慷慨激昂;有的亲切平易,如叙家常;有奔腾直泻的长句,也有斩钉截铁的短语,且处处饱含着作者鲜明的爱憎褒贬之情,极富感染力。

  109.分析《进学解》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是韩愈的名作之一,从文章的内容看,主要是在阐明作者的人才观和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不平。“当今圣贤相逢……无患有司之不公”。这段与社会现实完全相反的话,既表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用人路线的强烈不满,又反映了他希望朝廷能广开才路,使人尽其用的社会理想,并从选拔培养人才的标准、方法,统治者应如何任用人才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人才学”观点,这是极富远见和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文中的国子先生,正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也是他的自我写照。通过学生的驳难,突出其德才兼具而不遇;通过先生的自我解嘲,表明自己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其中虽不无自夸的万分,但主要是借人之口抒发自己内心的强烈的忧愤不平,表现了他的呼号和抗争精神。此外,文中关于“口不绝吟”,“手不停批”的勤奋精神,“提要”、“钩玄”的学习方法,“含英咀华”、博采众长的治学态度,“业精于勤……”的作人格言,均为可贵的经验之谈,极富教益;文中对历代重要典籍的评说,简明精到,颇有见地。也应看作本文思想价值的一部分。

  这是一篇善鸣不平的妙文,明显地受到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的影响,但其并非仿制,而是极富艺术独创性。本文立意深、观点新、中心明确。它摆脱了强调时代变迁造成人们怀才不遇的旧套,从“才能”着眼,全文紧紧围绕“才”与“不才”这个中心展开议论,这个角度和观点是新的,立意是高深的,使文章更深刻、更富现实性,论述也更集中、紧凑,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具体表现方法上,本文一改大量罗列史实来说明问题的写法,而是运用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反语。文章沿用了对话体的形式,而采用了奇特新颖的构思:学生从下面讲先生德、才、行具佳而不遇,直接嘲讽,实则是借学生之口直接倾诉自己的不平;先生的话则全是反语,在貌似非常满意之中表现了自己的极不满意。一正一反,相反相成。文中又善用比喻,表面上讲木材、药材,实际上处处讲人才。这样,文章既深沉、含蓄,又生动活泼,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显示了作者杰出的艺术创造性。从形式上看,本文是一篇辞赋体的散文,它吸收了辞赋体的铺叙、排偶、藻饰、音韵等技巧,但又加以变化创新,它骈散相间,用韵自由,不用典故,不以藻饰取胜,使文章的主体和骨干表现出散文的基本特色,使文章在气盛言宜、浑浩流转之中,又具有整饬的形式美和强烈的节奏感。

  110.《买花》讽刺了什么社会现象。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的代表作,十分典型地体现了白居易“诗歌合为事而著”的讽谕精神。诗中选材的背景是唐朝京城贵族赏花养花成风。《国史补》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这首诗就是对这种挥霍之风进行了讽刺。全诗的结尾借一位老农之口,说“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并非夸张,唐代以人丁家产多少分为上户、中户、下户。中唐之后,十户中户的赋税可以万计,所以诗中所云并非夸张。

  111.《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是白居易更负盛名的诗作之一。此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展现了李、杨爱情悲剧的全过程。诗的前兰部分重在揭露他们的荒淫误国,后半部分重在同性他们的爱情悲剧,并对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加以歌颂,这种揭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与同情的交织,构成了此诗复杂的双重主题。

  (1)这是一首叙事诗,但有极浓的抒情色彩,故事性和抒情性的统一是此诗更突出的特色之一。作为叙事诗,它故事首尾完整,情节复杂曲折,起伏变化,而此诗在材料处理上裁剪得当,详略适宜。

  (2)这首诗又充分运用了抒情诗回环往复的特点,反复抒写他们时时、处处不尽的缠绵悱恻之情。

  (3)此诗前半部是写实,是揭露,多为现实主义的深细描绘;后半部分多为虚拟,多为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所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也是此诗的一大特色。

  (4)成功的人物刻画是此诗又一突出特点,此诗以情节推移为线索,而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在刻画人物时,又重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着力写出男女主人公在不同时期的感情,时变、事变、景变、情也变。层层揭示;即使是写景状物,也多是融情入景,重在写人物的心理感受,故诗中虽对人物肖像描写极少,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5)此诗语言工丽,富于词采。清丽的比喻,工整的对句,又不用典故,自然流畅,音节和谐,用韵自由,琅琅上口,魅力无穷。

  112.分析《琵琶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被贬江州之时。诗歌通过对色艺双全面而被遗弃的琵琶女的叙写,表达了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诗人从不幸歌女的身世联系到自己无辜被贬,又抒发了自己满腔的愤慨不平和无可奈何的沦落之感,“同是天涯沦落人”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1)这是首叙事诗,故事完整,情节曲折,结构严谨,同时此诗又深情饱满,凄婉动人,叙事与抒情的紧密结合是此诗的突出特点。诗中有十分精彩的音乐描写和三处有关江月的景物描写,但其中无不倾注着诗人的深切感受,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深情,叙事、描写与抒情达到天衣无缝的境界。

  (2)此诗人物形象鲜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抑琵琶半遮面”传神地刻画了琵琶女的幽怨,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细腻的人物心理,通过对琵琶女弹奏乐曲的精心描写,揭示其“别有幽愁暗恨生”的内心世界。年轻貌美的琵琶女“一曲红绡不知数”,一旦青春逝去,也只能“老大嫁作商人妇”,细节描写生动。琵琶女的色艺双全而不幸,诗人的无罪被贬而又无可奈何,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语言精美,浅显自然,生动形象,特于是关于音乐的描写,如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声音用“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等,比喻精妙、声情并茂,历来传诵。

  (4)这首诗富于比兴、寄托。作者在对琵琶女的描写和叙述中寄托了自己身世沦落的感慨,以这种寄托为估线,对琵琶女和对自己的叙述,彼此暗中呼应。

  结构特点:

  篇幅很长,作者有意划分为四个部分,中间用景物描写作为过渡性诗句进行衔接,连接自然、紧凑,使整首诗有山重水复之感,长而不长。

  113.简述《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是首登临之作,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此诗借登楼远眺,抒发了自己政治上遭受打击被贬南荒的无比忧愤和孤寂,同时也表达了对志同道合的患难之友的深情怀念和相聚无期的惆怅;含蓄地谴责了腐朽势力对革新派的迫害。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诗中有精彩的景物描绘,有远景,有近景,景物形象生动,同时处处渗透着诗人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怀,情景交融,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是一首抒情性极强的诗作,但抒情方式委婉含蓄。“海天愁思正茫茫”是全诗主旨所在,直抒其情,但直而不露:“惊风”“密雨”是眼前实景,但又明显是以象征手法写诗人险恶的政治处境:“岭树”“江流”的丰富想象和比喻,“音书滞一乡”的不尽余味,都使得感情的表达深沉含蓄。这首七律语言精工而明快,情调凄清而哀怨,构成简洁清峻的风格,是柳宗元七律的代表作。

  114.《钴鉧潭西小丘记》的写作特点。

  (1)景物描写生动,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借景抒情,小丘的景被描写的多姿多彩,生意盎然。小丘的奇异景色,正象征着作者美好的才华。而作者在描写中所流露出的轻快笔调,也表达了对自己的才会重新为世所用的憧憬。作者在客观的景物中灌住了自己的主观感情,使之具有了作者自己的性格特征,以山水来寄托作者的身世之慨,是这篇游记的一大特色。景色描写一是运用拟人化,赋予小丘人的个性化,同时又以小丘自比,高洁、美好,用小丘的不幸遭遇来象征作者的人格和遭遇。结尾直接发表议论,这是对山水游记的新突破。

  (2)语言精彩生动不落俗套,对小丘景色的描写,生动典雅,用笔省净,突出了小丘景色之奇。而记叙自己买小丘、修小丘和游小丘的经历,则于精炼之中,流露出相怜相惜之情,句式富于变化,三字、四字有一种摇叶生枝之美,善于锤炼词句,这篇游记在语言艺术上体现出很高的造诣。

  115.分析《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这篇游记记述了自己游小石潭的情景,表面上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之清幽美妙和自己的游乐,实则抒写了作者被贬失意的孤寂凄凉之情,寄托了作者在贬谪中孤独寂寞,然而又不肯同于流俗的清真高洁。

  本文以精妙的景物描写取胜。文章状物生动,摹景逼真。首先,作者能够准确地把握住自然景物的特征,如水之清,石之奇,鱼之乐,岸边林木之茂密,远处溪流之曲折,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其次,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来描绘小石潭的美景:写静景着意描绘其形态,如岩石、溪水;写动景着意刻现其神态,如游鱼。写近景,精工细密,写远景,粗线条勾勒;全文紧扣“潭”来选景,巧妙地作支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加上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和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使各种景物生动逼真,并组成一幅色调和谐的画面,渲染出一种幽深静谧的意境,处处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诗情画意,令人叹绝。文章语言凝炼,文笔生动,多用短语,音调铿锵。本文是柳宗元游记文中的广为传诵之作。

  116.分析《段太尉逸事状》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文章通过对段秀实三件逸事的记叙,饱含激情地歌颂了坚持正义、不畏强暴、同情人民、清廉耿介、大义凛然的封建官吏,揭露了中唐社会中军阀、官吏对人民的残害,暴露了中唐社会的腐败黑暗。

  (1)这是一篇叙事文,也是一篇传记文。文章所写为真人真事,故真实性是本文的突出特点。文章在叙事方面努力忠于事实,力戒夸饰失真。但在“实录”的同时,作者又精心选择更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典型事件,认真加以组织,每件事突出段秀实一个方面的品质,构成其性格的一个侧面,全文构成了人物完整的性格和鲜明的形象。

  (2)为了突出段秀实与恶势力的抗争,作者又有意打破时间顺序,将与郭睎斗争一事放在开头。在具体表现方法上,作者又十分重视叙事的客观性,纯用冷静、严谨的写实手法,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绝少抽象的议论的主观抒情,而文中又处处倾注了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

  (3)对比和侧面衬托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一大特色。文中所选三件事,均用了对比手法:郭睎的纵卒作恶与段秀实的惩恶治邪;白教德的怯懦、顾忌与段秀实的正义、无畏;焦令谌的残酷、贪暴与段秀实的慈惠、爱民;朱的行贿、叛乱与段秀实的廉洁、节操,无不对比鲜明。文中插入尹少荣怒斥焦令谌一节,更从侧面衬托了段秀实,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本文是柳宗元传记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117.简述《西塞山怀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此诗通过历史事实的回顾,阐发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深刻思想,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凭险割据的藩镇,表现了诗人反对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倾向。

  这是一首怀古诗,前四句怀古,后四句慨今,从大处着眼,从远处落笔,古念结合,纵横开阖,将叙事、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叙事洗炼,议论精辟,感慨深沉。此诗精于裁剪,巧于安排,详写吴亡,略写六朝之亡;实写吴亡,虚写六朝之亡,繁简适宜,虚实相间,既扩大了作品的容量,又使诗歌富于跳跃性和含蓄性。此诗语言精美,为刘禹锡的代表作。

  118.《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李贺生活在中唐的后期,当时社会矛盾日见激化,李贺虽为害宗室之后,但家道早已中落。他仕途坎坷,经过许多挣扎,才得到奉礼郎这个小官,官卑禄薄,工作也十分无聊。在贫病交加中,李贺不得已辞官离开长安。在他离长安赴洛阳之际,心情十分感伤,于是这首诗通过金铜仙人被魏明帝拆走的传说,表达对历史兴亡,变幻莫测的凄凉感受。另一方面则借铜人离开长安时的悲伤,抒写自己对京城、对皇帝的眷恋,在长安已经荒废的汉家宫殿里,当年曾经叱咤风云的汉武帝,身后的灵魂只能眼怔怔着着魏明帝的使者拆除自己建造的金铜仙人。金铜仙人留恋武帝,不愿离去,然而又无可奈何,不禁涌出清泪。此情此景,连苍天也为之动容。金铜仙人是武帝为求长生而建,可是武帝终究还是身归鬼域,甚至身后还要眼看着别人拆走铜人。这样强烈的对比,增添了历史兴亡变幻的感伤色彩,作者在金铜仙人身上寄托了自己眷恋长安的真切感受。

  119.《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的艺术特点。

  李贺有“诗鬼”之称,此篇诗作想象奇谲、刻意创新,善于塑造光怪陆离的形象和描写鬼神世界,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全诗手法奇崛诡异,充满神秘色彩。它将昔日的长安汉家宫殿描写为鬼域,设想武帝的幽灵夜夜巡视其间,含蓄地传达出汉武帝对自己生前荣华的眷恋,然而人鬼殊方,他已无力保有这一切。武帝幽灵的无奈,显示出人世沧桑,历史变幻的无情。“忆君清泪如铅水”一句,以“铅水”比喻清泪,这里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营造了一种悲凉、忧郁的气氛,李贺在金铜仙人身上寄托了自己眷恋长安的真切感受。全诗善于渲染环境,创造出清峭幽冷的意境,“衰兰”二句,设想奇崛,感情沉挚,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120.简述《李凭箜篌引》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描写箜篌演奏的诗作。诗人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再现了演奏者所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赞美了李凭高起的演奏技艺。

  (1)构思的新颖独特是此诗的突出特点。此诗意在赞美高超的演奏技艺,但全诗并未主要从正面进行描写,而是主要通过音乐效果的渲染,让读者通过乐曲所产生的种种客观反响,去理解和感受演奏的高超技巧。

  (2)想象丰富,形象鲜明,是此诗的又一特色。这是一篇以摹声为主要作品,但诗人避开了大量的直接描写,别开生面,通过奇幻的想象,超越时空,摄取各种光怪陆离的奇异景象,并通过精妙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和神话典故的熔铸,将各种景物、人物写得色彩斑斓,巧妙地将抽象的声音转化为具体的物象,将听觉和感觉化为视觉和触觉,这些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思,构成了奇瑰幽峭而又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产生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3)此诗语言奇险,色泽秾艳,充分表现了李贺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必新必奇”、“语奇而入怪”的语言特点。

新人有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