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教材大纲 > 江苏自学考试学校管理心理学教材大纲

江苏自学考试学校管理心理学教材大纲

2006年11月21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准考证

  江苏教育学院编

  编写说明

  根据苏教师[1999]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教师自学考试工作的通知》要求,我们制定了江苏省中学教师本科各专业、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考试新方案,按照此新方案,我们组织江苏教育学院的专业人员编写了2002年(上)各专业开考课程的考试大纲,并经专家进行了审定。现印发给各助学单位和考生使用,作为考试的要求和依据。欢迎各地在使用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00一年十一月

  第一章 绪论

  一、要求

  明确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作用、原则与方法,了解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考试内容

  (一)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二)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性质与作用

  (三)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四)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五)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三、学习要点

  (一)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1、研究对象:学校管理心理学是研究学校组织系统中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作用情况下年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具体地说,学校管理心理学要研究学校组织系统中的个体、群体、组织和领导心理行为规律和问题以及学校组织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学校人员心理行为的影响。

  2、研究任务: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总任务,是研究揭示学校组织系统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提高学校组织的管理效能、加速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进程,实现学校总目标服务。

  具体来说有以下主要任务:

  (1)理论的应用

  (2)经验的理论分析与概括

  (3)人员培训与教研、科研的指导

  (4)科学决策的咨询服务

  (5)建立中国的学校管理心理学理论体系

  (二)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性质与作用

  1、性质:学校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性质既受心理学的影响,又受其自身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的制约。其性质是:

  (1)学校管理心理学是一门边缘科学

  (2)学校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3)学校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

  2、作用:

  (1)推动心理科学的发展

  (2)优化学校管理水平

  (3)推动管理工作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形成

  我国学校管理心理学产生于本世纪八十年代初。它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以及学校管理改革实践迫切需要理论指导的社会条件。

  (1)学样管理心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2)学校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基础

  (3)国内教育改革实践中的新课题需要学校管理心理学

  2、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就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发展与现代学校管理实践发尽其所有的结合。

  (1)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①理论思路的发展:重点已由开始的人性论向开放的系统观转移。

  ②研究对象的发展:重点从重视个体、群体向重视组织发展,从重视微观研究向重视宏观研究发展。

  ③理论基础的发展:重点由普通心理学向社会心理学发展。

  ④学科体系的发展:更强调组织的动力学与人力资源的开发。

  ⑤研究课题的发展:更注重管理培训、工作绩效评估、领导行为与管理决策、组织文化以及国际性的组织行为等课题。其研究课题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具时代性。

  ⑥研究方法的发展:强调分析与考察组织情况更能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现代学校管理实践的发展

  ①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

  ②重视群体的心理效应

  ③强调系统的作用

  ④管理依据的正确转向

  ⑤管理方法科学民主

  ⑥人员评估定性、定量相结合

  ⑦管理手段现代化

  ⑧抓科研促教学

  (四)学校管理心理学规律研究的策略与方法

  1、明确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1)从中小学管理心理规律的研究着手,与高校的研究比较,以揭示学校管理心理的一般规律。

  (2)以教职工,尤其是教师的管理心理规律的研究为主,并将其放在与学生、领导者、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进行研究,以提示学校管理心理的规律。

  2、坚持唯物辩证和系统科学的方法论

  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包括它的理论基础和研究途径两个方面。研究途径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获得:理论又通过正确有效的研究途径而得到证实和发展。两者紧密联系。

  (1)唯物辩证法与学校管理心理规律研究

  辩证唯物主义是自然、社会、思维的一般规律的最高概括,是关于整个世界的科学。它提供了对人类社会现象最科学、最完善的理解并且提供了观察和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为自己方法论的基础,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2)系统科学与学校管理心理规律研究

  系统科学是以系统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群。它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描述统一的世界。依据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在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系统方法,强调四个基本观点:

  ①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学校管理中发生的各个心理的现象和条件

  把研究对象作系统,用系统观点研究学校管理中的每一个心理现象与心理条件,且把它们看作一个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整体。

  ②从系统的整体功能分析学校系统的结构。

  从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对学校系统进行结构分析,既把学校视为一个社会系统,又把学样式我系统分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教学、科研、德育及后勤等子系统。同时把学校视为社会技术系统。它们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从而构成一个整合系统。

  ③把系统放在它的环境中加以研究

  学校组织系统及其子系统都应放在它的环境中加以研究,从心身关系、心物关系中深入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功能、过程和机制。

  ④从系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揭示它的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

  应把教学、科研、德育及后勤子系统放在学校社会系统发展的进程中进行动态的研究,以明确其发展规律。

  3、道德管理心理科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①方向性原则

  ②客观性原则

  ③整体性原则

  ④发展性原则

  ⑤适应性原则

  (2)学校管理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

  心理学采用的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个案研究法、心理测验法、活动产品分析法等,并将多种方法互相配合、相互验证,更好地反映学校管理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此外,还可以采用独特的心理设计法。

  4、将理论、应用与研究作为构建理论的逻辑主线

  选择对我国学校管理实践比较适用的管理心理、社会心理、普通心理、生理心理等理论,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努力反映我国学校有效管理的行为模式及国内外重要的有关研究成果或值得研究的问题,从理论、应用、研究的结合上,揭示学校管理的心理规律。

  5、借鉴国外管理心理学理论,注重结合我国学校实际

  吸取管理心理学中对学校有用的部分,并通过对我国学校实际情况的研究,尤其是对我国长期学校管理经验的总结及改革心态的动态研究,使学校管理心理学既“中国化”又“学校化”。

  6、突出重点课题,提高研究水平

  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应以当前管理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学校管理实践的需要的重要理论知识与方法为依据,有重点地加以组织,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又富有社会效益。

  第二章  学校人员心理、行为正确认知的基本理论

  一、要求

  了解并掌握学校人员心理、行为正确认知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学校人员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二、考试内容

  (一)人的本质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2、西方管理心理学者的人性观

  3、人的本质理论在学校人员管理中的应用

  (二)人的心理实质理论

  1、从系统论分析心理现象

  2、从信息论分析心理现象

  3、从控制论分析心理现象

  4、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分析心理现象

  5、人的心理实质理论在学校人员管理中的应用

  (三)人的行为理论

  1、人的心理与行为

  2、人的行为的分类与特征

  3、人的行为规律模式及其发展

  4、人的行为理论在学校人员管理中的应用

  三、学习要点

  (一)人的本质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1)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因此,考察人的本质,就必须考察社会关系,考察与之相关的社会物质条件以及文化氛围、历史背景等,尤其是考察人在劳动中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这些因素规定或制约着人的本质形成。

  (2)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这一观点阐述了人的本质。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有自然需要。人又有社会存在物,是社会的成员,具有社会属性,人还有社会性需要。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自然物质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3)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人的本质属性是通过劳动,在动物群体行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劳动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具有社会性,对人的本质的考察、评估或改造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尤其是劳动的实践。

  (4)人的本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指出,只有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中,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质,才有可能科学的揭示人的本质特征,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受社会历史制约。

  2、西方管理心理学者的人性观

  西方人性观的发展:

  西方管理心理学者先后提出四种人性假设,及其其相应的管理理论。

  “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

  “社会人”假设人“人际关系理论”。

  “自我实现的人”假设与Y理论

  “复杂人”假设与Z理论。

  3、人的本质在学校人员管理中的应用

  (1)当前应如何看待教师的本质

  ①每个教师都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具体的人应具体分析。

  ②教师的本质受其工作性质的制约,绝大多数是好的。

  ③目前教师渴望改善工资待遇与住房条件等需要是合理的。

  (2)怎样选择适合我国学校教师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

  ①一般学校的基本倾向:是较多地选择后三种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但经济人假设与管理措施仍占一定位置。

  ②不同类型学校的基本倾向:师生素质较好的重点中学,主要选择、采用“自我实现的人”的人性假设及Y理论;人际关系较差的学校,比较重视“社会人”的人性假设及“人际关系理论”;一些所谓的第三世界学校,往往是“经济人”的人性集市及X理论起主要作用。

  (3)值得注意的当前我国教师的优势需要

  除了思想政治工作与精神鼓励外,学校领导把提高教师的经济报酬,作为促进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办法,是符合当前我国学校广大教师的优势需要的。

  (二)人的心理实质理论

  1、从系统论分析心理现象

  (1)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的系统分析

  洛莫夫认为,从系统理论来看,人处于社会系统、生物系统、物理系统的交叉点上。社会系统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基础;生物系统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物理系统是人自身及其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人的心理的多样性、复杂性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多维结构的复杂系统。

  (2)管理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的系统分析

  管理心理学家根据心理现象在心理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系统,在人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定向作用,决定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方向;动力系统,主要是人的需要、动机、情感、兴趣和价值观等,它起着推动人活动的动力作用;调节系统,是指人的意志对人的行为的调节,包括发动和抑制两个方面。制约系统,是指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对人的流动具有制约作用,制约着人的行为方式、态度体验,影响有活动的绩效与职业选择。

  2、从信息论分析心理现象

  一般说,信息要分为消息性与指令性信息。从自信分析心理现象的产生,是人脑把消息性信息加工为指令性信息而实现的。

  3、从控制论分析现象

  从控制论的角度,人的心理系统是通过利用信息反馈有效控制的。人的心理活动系统对内外环境的信息进行传递、变换加工的过程。而人的心理活动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不断地通过信息反馈来调整其心理与行为的过程的。

  4、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分析心理现象

  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5、人的心理实质理论在学校人员管理中的应用

  (1)重视生理因素对人的心理影响,实行保健管理。

  (2)重视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影响,实行开放管理。

  (3)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行民主管理。

  (4)重视人的心理系统性,实行系统管理。

  (5)重视信息对心理系统的重要影响,实行信息管理。

  (三)人的行为理论

  1、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密切相关的。人的心理是行为调节者,人的行为又是其内在心理的表现,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2、人的行为的分类与特征

  (1)人的行为的分类:

  ①按行为主体的自然属性分类

  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人,其行为表现不同。

  ②按行为主体的社会属性分类

  不同的社会职业,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人们的行为表现是不同的。

  ③按行为的职能分类

  在一个组织中,人们的行为可分为决策行为和作业行为(即贯彻决策的行为)。

  ④按行为的构成分类

  可把行为分为个体行为(指个人的行为)、群体行为(指小集体行为)、领导行为(指领导者个体行为和领导班子的群体行为)、组织行为(指大集体的行为)四个层次。

  ⑤按动机分类

  可分为目标导向行为(指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和目标行为(指从事目标本身的行为)。

  (2)人的行动的共同特征:

  ①因果性

  ②主动性

  ③目的性

  ④持久性

  ⑤效果性

  ⑥可改变性

  3、人的行为规律式及其发展

  (1)勒温的行为模式

  勒温认为人的行为随着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其公式为:B=f(P、E)

  (2)托尔曼的行为模式

  托尔曼认为行为是环境刺激(S)、生理内驱力(P)、遗传(H)、过去经验或训练(T)以及年龄(A)等的函数。其公式为:

  B=f(S、P、H、T、A),即S-O-R

  (3)麦格雷戈认为个人的工作绩效都是两类因素的函数:个人本身的特性和主体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因素。其公式为:

  P(工作绩效)=f(Iabcd……、Em、n、o、p……)

  Ia、b、c、d……表示个人客观特征,包括:知识、技能、动机和态度等;Em、n、o、p……表示环境特征,包括:工作性质、所给予的奖酬、所在群体和有关领导以及社会环境等。

  (4)莫立斯的行为模式

  斯立斯认为,人的行为经常受到体制因素、符号因素、物质环境因素和社群众环境因素的影响的控制,且它们彼此相互影响,并分别或共同地影响和支配着人的行为。

  (5)爱索斯与科费的行为模式

  他们的“行为背景因素理论”指出:一个组织中的个人行为受其个人的背景,组织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环境的影响。

  4、人的行为理论在学校人员管理中的应用

  (1)掌握分析人员行为的可操作性方法

  (2)研究并建立适合学校实际的行为模式

  第三章 学校组织社会系统管理心理

  一、要求

  正确认识学校组织的性质、心理功能、结构,了解学校组织社会系统管理心理理论及其研究,明确学校组织管理心理问题,发挥学校的有效性。

  二、考试内容

  (一)学校组织社会系统观的产生与学校组织及其独特性

  (二)学校组织社会系统管理心理理论及其应用

  1、社会系统组织理论

  2、组织角色理论

  3、组织有效性理论

  (三)学校组织管理心理问题

  1、学校组织设计的原则

  2、学校组织的冲突及其调适

  3、学校组织的改革

  4、学校组织的发展

  (四)学校组织社会系统管理心理研究

  1、学校社会系统互动模型

  2、学校组织社会化

  3、学校组织有效性

  4、效能型学校的组织特征与过程特征

  三、学习要点

  (一)学校组织社会系统观的产生与学校组织及其独特性

  1、学校组织社会系统观的产生

  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科学管理时期(1910-1935),相应的组织理论是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时期(1935-1950年),相应的组织理论是心理学的组织理论;组织行为时期(1950-1975年),相应的组织理论是系统权变的组织理论。组织的社会系统观是组织理论发展到第三时期的产物。

  2、学校组织及其独特性

  (1)组织的概述

  从管理心理学观点看,组织是指为造成某种共同目标,经由业务的分工,运用各层次的权力与职责,来有效协调一群人的活动。它具有如下特征:①具有明确的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手段;②具有严格的组织规范;③具有健全的组织结构;④有一定动态的组织活动过程。

  组织结构的定义和组织结构对影响作用。

  (2)学校组织的独特性

  ①学校组织的性质与任务  学校组织具有规范性。学校组织的任务是以育人为目的,从事精神产品——人才的生产。

  ②学校组织的心理功能  从以下三方面把握学校组织心理功能的特色:A.学校组织是传播精神文明的场所;B.学校是规范性功能起主要作用的教育组织;C.学校管理工作更重视精神激励。

  ③学校组织的特点

  学校权力结构的特点:A.权力使用的对象是教师、职工和学生;B.权力与利益结合程序不如企业或其他组织明显;C.权力结构层次少,管理幅度小。

  学校角色结构的特点:A.角色的社会期待性;B.重叠的角色组;C.角色变换与角色冲突。

  学校信息沟通的特点:A.学校信息主要是人才成长信息;B.学校信息结构的复杂性;C.层次少,信息沟通联络距离较短,中转站较少。

  ④学校组织心理

  学校组织心理,是指在学校组织系统中,由人们之间的交往互动而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它既包括组织对个对、群体的心理效应,又包括个体、群体对组织心理的影响。

  (二)学校组织社会系统管理心理理论及其应用

  1、社会系统组织理论

  从系统理论看学校组织,学校是一种社会系统。

  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组织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

  (2)组织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系统

  (3)组织是一种社会技术系统

  (4)组织是一种适应、整合系统

  2、组织角色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

  (1)组织行为的动力机制

  (2)社会角色的形成

  (3)角色理论的主要概念

  角色  角色扮演  角色认知  角色期望  角色冲突

  (4)角色理论的不同学说

  结构角色理论,研究角色行为是以角色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为出发点的。过程角色理论,以社会互动作为基本出发点,围绕人们彼此互动中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展开对角色行为、角色期待、角色冲突等问题的研究。

  3、组织有效性理论

  (1)组织有效性概念的发展

  组织有效性,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理解。传统的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有效性主要表现在获得最大的利润;提供有效的服务,能提高产量;能提高成员士气。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必须要能达到规定的目标;能适应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出必要的调整;能发挥各层次、各部门的整合作用;应维护组织的基本形式与架构,不宜作过大的改变。

  (2)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

  具体地讲,当组织无法察觉到环境的改变,或虽有察觉但不正确;无法将有关信息,适时传递给组织内负责人;无法使原有的作业系统作必要的改变;没有考虑到因作业系统改变而造成的其他影响;无法稳定已改变的系统;无法输出新产品、新服务与新资料以及无认定作出的改变是否已经成功等等,这些都会影响组织效能的发挥。

  (3)提高组织有效性的关键

  设计有效的组织,实行组织与环境的良性循环;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增强系统观念、时效观念,提高领导效能,是提高组织有效性的关键。

  (三)学校组织管理心理问题

  1、学校组织设计的原则

  (1)必须有利于发展成员的作用

  ①保持成员在组织内的主动性

  ②鼓励教职工参与决策与管理

  ③提高人的效率

  (2)必须维护成员的自尊

  ①组织层次不宜过多

  ②职称要恰当

  (3)工作分配需要考虑成员的能力

  ①办事择人与因材使用结合

  ②工作安排要考虑成员的兴趣

  ③工作群体区分要顾及人的因素

  (4)必须照顾成员的合理需要

  ①满足成员的优势需要

  ②适当扩大调任范围

  (5)以意见沟通代替指挥监督

  ①意见沟通的双方是平等的

  ②指挥监督者是行使权力

  2、学校组织的冲突及其协调

  (1)传统的与现代的冲突观

  传统观点认为,冲突具有破坏性,导致组织与群体不和,破坏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与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冲突必须避免,至少减少。

  现代观点认为:冲突是客观存在的,是组织行为的一个部分,由于种种原因常常会发生意见分歧、争论、对抗、冲突,使彼此间的关系出现紧张状态。冲突既有破坏性,也有建设性的,适当的冲突倒是有利于刺激组织健康发展的。

  (2)学校组织冲突的类型

  ①组织与成员的冲突

  ②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冲突

  ③竞争与合作的冲突

  ④工作群体之间的冲突

  ⑤角色期待与成员的心理冲突

  ⑥新老成员之间的冲突

  (3)引起学校组织冲突有原因

  ①人的不良个体

  ②价值观和利益的不一致

  ③角色不同

  ④职称、房源的有限

  ⑤职责规定不清

  ⑥组织的变动

  ⑦组织风气不佳

  此外,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冲突的程序与人的互依性、目标差异、知觉差异有关。相互依赖的程序越高,目标差异和知觉差异越大,则冲突的机会就越多。因此,学校中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机会较多。

  (4)学校组织冲突的处置

  ①冲突处置的系统模式

  杜布林运用系统观点从输入(冲突的根源)、干涉变量(处理冲突的手段)、输出(冲突的结果)这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的角色看冲突的问题。认为冲突由一定的原因引起,但冲突处理的手段是否恰当,同样会影响冲突的结果。而冲突的结果又会影响进一步的冲突。

  ②处理学校冲突的策略

  传统的方法是妥协、拖延、回避、和平共处、压制冲突、转移目标、第三者裁判、教育、重组群体。根据学校组织的教育性这一特性,处理学校组织冲突应着重在审慎设计组织、善用管理策略、加强沟通参与、激励意愿、开发潜能以及不断提高领导水平与组织效能等方面着手。

  3、学校组织的改革

  (1)学校组织改革的动因

  ①环境的冲突

  ②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

  ③目标与价值观的作用

  ④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2)学校组织改革的征兆

  学校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之间由于意见沟通不良产生不协调与人事纠纷;学校的主要职能已无效率或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方法上缺少新观念、缺乏创新精神、致使学校组织停滞不前等情况出现时等等,就需要进行改革。

  (3)学校组织改革的阻力

  ①形成改革阻力的心理原因

  A.隐晦的不安全感

  B.职业认同

  C.群体内的“自动平衡”

  ②克服改革阻力的心理学原因

  A.参与和认同

  B.增强学校组织对个体的影响力

  C.利用群体动力

  D.加强改革后退、负效应的预测、反馈和控制

  4、学校组织的发展

  (1)学校组织发展的涵义和特点

  ①学校组织发展的涵义

  所谓学校组织发展,就是根据学校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计划、有系统地改善和更新学校组织的过程。

  学校组织的发展,是技术或工作系统、管理或行政系统以及人文系统三个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学校组织的发展就是这三个系统的改善、变革、调整、更新。

  ②学校组织发展的特点

  A.开放性

  B.动态性

  C.关联性

  D.规范性

  (2)学校组织发展成败的心理条件

  ①学校关键人物对改革的态度

  ②学校改革专业人员的挑选与培养

  ③学校各管理部门对组织发展项目的认同

  ④学校改革过程中的信息沟通

  ⑤学校领导人员对挫折的忍受力

  ⑥学校人员能看到改革的中间成果

  (四)学校组织社会系统管理心理研究

  1、学校社会系统互动模型

  2、学校组织社会化

  所谓组织社会化就是组织系统塑造个人行为,使个人的信念和价值观与组织的价值观相适应的过程。

  3、学校组织有效性

  (1)目标模型

  传统的组织管理有效性,用达到目标的程度来衡量。当一个组织可观察到的结果或活动满足或超越组织目标时,就认为这个组织是有效的。

  官方目标。实施目标。操作目标。

  (2)系统源模型

  组织有效性是组织在环境中保证其有利地位并利用这种地位获取紧缺和有价值资源的能力。

  (3)目标系统源模型

  这个综合模型扩充了另外四个特征,以更好地传达其对组织有效性理解的细微差别。

  ①时间维度  时间维度的表现:学校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季节规律;有效性指标的时限。短期有效性指标。中期有效性指标。长期有效性指标。

  ②多重的参与者  学校是由多种成员组成的组织,重大问题应让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教育专家等人员共同参与。

  ③不同组织的层面

  组织有效性应从组织的角度,而不是从个别人的角度对每个层面进行分析。

  ④多重标准  衡量学校组织有效性实现目标、适应环境、内部协调与形成稳定这四个因素是关键。适应性、成就、工作满意感和中心生活兴趣,是有效性指标的概念。

  4、效能型学校的组织特征与过程特征

  (1)效能型学校的组织特征

  所谓组织效能是指组织的功效和能力,即办学的功效和能力。一般说它与组织有效性同义。

  效能型中小学组织的特征着重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①有较大的自主管理权

  ②良好的领导素质与方式

  ③稳定而健康发展的教师队伍

  ④富有适应性与挑战性的教学内容

  ⑤最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

  (2)效能型学校的过程特征

  效能型学校的过程特征。

  第四章  学校决策系统管理心理

  一、要求

  明确决策系统的概念、职能、结构与心理网络,理解并掌握学校决策系统管理理论,认识优化学校决策系统管理心理问题及有效管理模式。

  二、考试内容

  (一)决策系统的概念、职能、结构与心理网络

  (二)学校决策系统管理心理理论及其应用

  1、决策理论

  2、领导有效性理论

  (三)优化学校决策系统管理心理问题

  1、学校领导者的影响力

  2、学校领导者的心理卫生

  3、学校领导集体的优化

  4、学校领导集体的团结

  (四)学校决策系统有效管理模式

  1、让教职工有参与决策的心理准备

  2、重视目标设计与管理的校长领导行为

  3、强化校长、书记团结合作的意识与行为

  (五)学校领导心理、行为研究

  1、成功学校领导者的心理素质

  2、当代校长的心理素质

  3、学校领导人员测评效果的优化

  4、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比较

  三、学习要点

  (一)决策系统的概念、职能、结构与心理网络

  1、决策是一种判断,是从若干项方案中的选择。学校决策系统是学校组织中各级领导部门的整合。

  (1)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为过程。领导者是致力于实现这个过程的人。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2)领导过程的心理分析

  领导是一种通过一定的了祭关系,对被领导者或组织施加心理影响,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能力并引导其方向,使之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为实现共同的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行动过程。

  ①领导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形态

  ②领导是一种施加心理影响的活动过程

  ③领导是一种激励过程

  ④领导是一种致力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2、决策系统的职能

  (1)领导决策职能

  (2)组织管理职能

  (3)教育服务职能

  3、决策系统的结构与心理网络

  (1)决策系统的结构

  (2)决策系统的心理网络

  (二)学校决策系统管理心理理论及其应用

  1、决策理论

  西蒙指出,“决策就是决策者为实现某种组织目标而作出决定的一种行为,是从诸多可能方案中抉择最佳选项加以实现的过程”,“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决策的类型:程试决策  非程式决策

  决策过程四个阶段:(1)情报活动阶段;(2)设计活动阶段;(3)抉择活动阶段;(4)回顾活动阶段。

  学校决策的侧重:严格遵循决策过程的程序;形成领导集体决策的制度。

  2、领导有效性理论

  领导的有效性是指领导的效能,即目标方向正确与工作效率提高的程度。

  (1)领导特性理论

  (2)领导行为理论

  ①“抓组织”、“关心人”两理论

  ②领导系统理论

  (3)领导情景理论

  ①领导行为连续带模式

  ②菲德勒模式

  ③通路目标模式

  ④领导让下属参与模式

  ⑤领导的性命周期模式

  ⑥不成熟——成熟模式

  (三)优化学校决策系统管理心理问题

  1、学校领导者的影响力

  (1)领导者的影响力:是领导者影响与改变领导者的心理与行为的力量。

  领导者影响力的构成因素。权力性影响力的构成因素。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构成因素。

  (2)学校领导者产生影响力的心理条件

  ①对权力的正确认知:包括权力的相互影响,权力心理影响的双重性与权、职、责相符三个方面。

  ②良好的心理素质

  (3)教职工接受领导者影响的心理条件

  ①价值观

  ②信任感

  ③成熟度

  ④服从

  ⑤主人翁的责任感

  2、学校领导者的心理卫生

  (1)学校领导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2)学校领导者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①激烈的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当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时,遇到内部障碍,致使其动机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②过强的心理挫折

  当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时,遇到内、外部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称为心理挫折。

  ③持续的紧张状态

  ④压抑的集体心理气氛和消极的集体感受

  (3)学校领导者心理健康的维护

  ①增强领导者的角色意识

  ②增强领导者的自我意识

  ③提高变换角色的能力

  ④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包括认识偏见的自我调适、嫉妒心理的自我调适和优越感、失落感心理的自我调适。

  3、学校领导集体的优化

  (1)学校领导集体的优化

  学校领导集体就是通常所说的学校领导班子。它是经过一定组织程序产生并行使领导职能的成员所构成的统一整体。

  整体性和社会性,是学校领导集体的重要特征。

  (2)学校领导集体心理结构的合理组建

  学校领导集体合理的心理结构应具备如下特征:

  ①品德结构的同质性

  ②认知结构的科学性

  ③智能结构的互补性

  ④个性结构的和谐性

  ⑤年龄结构的层次性

  4、学校领导集体的团结

  (1)影响领导集体团结的心理因素

  ①认识一致

  ②情感和谐

  ③心理互补

  ④心理拍容

  ⑤行动统一

  (2)增强领导集体团结的对策

  ①增强贡献意识

  ②奖功惩过严明公正

  ③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④增强领导集体的意识

  (3)领导集体威信的提高

  领导集体的威信,即领导集体的影响力。心理推动力可用下列公式表示:心理推动力=工作意义×期待。

  ①领导集体威信的心理功能:工作目标功能、团结集体功能、增强意志功能。

  ②领导集体威信形成的心理条件

  A.领导者的目标动机与群众需要相符

  B.领导者具有专长与能力

  D.社会舆论的作用

  (四)学校决策系统有效管理模式

  1、让教职工有参与决策的心理准备

  2、重视目标设计与管理的校长领导行为

  3、强化校长、书记团结合作的意识与行为

  (五)学校领导者的心理素质

  1、成功学校领导者的心理素质

  高尚的思想品质与行为,渊博的学科理论知识,遵循教学、教育、管理规律,实行科学与民主管理及适应环境进行改革的能力,科学决策、制订学校发展目标、完善组织气氛、听课与讲课及争取校内外支持的技能,强烈的贯彻教育方针的意识、贡献意识、团结合作的意识、信息的意识、结合学校实际吸取先进经验的意识,坚持真理、不怕风险、敢于创新的勇气。

  2、当代校长的心理素质

  (1)教育家的角色

  (2)全面的心理素质结构

  (3)良好的品德与职业道德

  (4)适应现实与未来的领导方式

  ①实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②开发与发展人员的潜力与能力

  3、学校领导人员测评效果的优化

  (1)建立合理的测评标准,使领导人员明确角色行为方向

  (2)在工作现场测评能力,增强领导人员的公平感

  (3)测评结果与晋升、酬奖相联系,使领导人员重视测评

  4、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比较

  第五章  学校“人-人”系统的状态

  一、要求

  明确学校“人-人”系统的概念、特点、构成及其动态分析,理解并掌握激励的概念、心理效应、心理过程和激励理论,了解激励理论的发展和学校有效激励模式的研究动态。

  二、考试内容

  (一)学校“人-人”系统形成的因素及其互动

  1、学校“人-人”系统的概念、构成及其动态分析

  2、学校“人-人”系统的开放性、社会性

  (二)学校“人-人”系统积极状态的社会心理分析

  1、“人-人”系统积极状态的系统观

  2、个体积极性与激励

  (三)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1、行为强化激励理论

  2、需要层次激励理论

  3、双因素激励理论

  4、期望激励理论

  5、归因激励理论

  6、目标设置激励理论

  7、公平激励理论

  (四)激励理论的发展对学校激励模式的影响

  1、由单因素分析型向多因素综合型发展

  2、由静态型向动态型发展

  现代的激励理论接受历史的顺序,提醒人们应该在行为的决定因素间探寻因果关系。

  (五)学校有效激励模式研究

  1、美国学校激励有效性的研究

  2、我国学校激励有效性的研究

  三、学习要点

  (一)学校“人-人”系统形成的因素及其互动

  1、学校“人-人”系统的概念

  “人-人”系统,就是用系统观点对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研究,从而揭示,“人-人”系统积级状态形成的规律。

  2、学校“人-人”系统的棋圣成及其动态分析

  “人-人”系统是由个体、群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组成的。它们之间分别组成有层次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关系;

  (1)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2)人际活动的互动关系

  (3)个体生理、心理发展与行为的互动关系

  3、学校“人-人”系统的开放性、社会性

  (二)学校“人-人”系统积极状态的社会心理分析

  1、“人-人”系统积极状态的系统观

  (1)个体在学校组织系统中的地位

  在学校组织系统里工作的个人,不仅作为个体而且作为在组织社会系统的工作群体中担任着某种角色的人面发挥其作用的。教职工个体的积极性是在与群体、组织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与发展的。

  (2)个体在学校组织系统中的行为

  学校中个体的行为是一种去个性化的社会行为,既具有组织的特性,又具有个性。

  2、个体积极与激励

  (1)研究激励的目的

  研究激励的目的,意在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研制适合我国学校组织性质和特点的激励模式,更科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2)激励的概念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激励”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

  积极性是指人在工作中产生的一种能动自觉的心理活动状态。积极性的心理结构包含着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意志努力等多种心理成分。积极性是人在积极状态下的心理行为表现。

  (3)激励的心理效应

  ①激起的创造的欲望

  ②提高工作绩效:绩效=f(能力、激励)

  ③促进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④激励的心理过程

  (三)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1、行为强化激励理论

  2、需要层次激励理论

  3、双因素激励理论

  4、期望激励理论

  5、归因激励理论

  6、目标设置激励理论

  7、公平激励理论

  (四)激励理论的发展对学校激励模式的影响

  1、由单因素分析型向多因素综合型发展

  原激励理论各自都从一个因素探索激发职工的积极性。而目前,激励理论倾向于多因素的综合,如主体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个体因素与集体因素等方面的结合,探索激发职工的积极性。总之,综合型激励理论强调多因素的联合动力作用。

  (1)迪尔的综合激励模式

  (2)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

  (3)激励系统

  激励分为两种形式:外激励与内激励。

  ①内部激励系统

  这是指影响教职工激励的内部心理的动机系统,是一系列具备动机性质的心理因素的整合。它们是教职工的需要、动机、目标、兴趣、意向、态度、价值观、理想、信念、世界观、情绪、习惯等,是教职工内在的动力,是具有决定作用的激励因素。

  ②外部激励系统

  这是指影响教职工激励的外部因素的整合。主要有三种动力:第一是外界压力,第二是酬奖的吸引力,第三是环境和工作的吸引力。

  ③精神激励系统

  精神激励的面较广,是由一系列相关因素结合而成的。

  ④物质激励系统

  它主要的形式是工资和奖金。这是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2、由静态型向动态型发展

  现代的激励理论接受历史的顺序,提醒人们应该在行为的决定因素间探寻因果关系。

  (五)学校有效激励模式研究

  1、美国学校激励有效性研究

  2、我国学校激励有效性研究

  第六章  学校德育系统管理心理

  一、要求

  明确德育系统的组成、职能、结构、心理网络和管理行为特点,认识学校德育管理人员行为的动力、方向与绩效,学会对班主任行为作社会心理分析,理解并掌握德育管理心理理论。

  二、考试内容

  (一)学校德育系统的组成、职能、结构、心理网络与德育管理行为的特点

  (二)学校德育管理人员行为的动力、方向与绩效

  (三)班主任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

  1、班主任的类型及其心理特征

  2、班主任的社会角色

  3、大学与中学班主任行为比较

  4、班主任行为模式

  (四)学校德育管理行为

  1、德育管理行为的可操作程序

  2、学校德育系统有效管理模式

  (五)学校德育系统管理心理理论及其应用

  1、社会化理论与社会实践

  2、社会学习理论与榜样的确立

  3、强化理论与奖惩艺术

  4、认知失调理论与学生态度转变

  5、自我控制理论与自我教育

  (六)学校德育管理行为研究

  1、国外学校德育管理行为研究

  2、我国学校德育管理行为研究

  三、学习要点

  (一)学校德育系统的组成、职能、结构、心理网络与德育管理行为的特点

  德育系统的横向和纵向分析。

  德育系统的职能主要是:1、指挥系统职能。主要包括确定德育目标,拟定德育计划,组织和控制德育过程。2、执行系统职能。主要包括确立德育工作任务,对德育工作过程检查和指导。3、协调系统职能。激励各方面成员的积极性,处理成员间的心理冲突、充分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使整个德育系统和谐运转。

  德育管理行为的特点是:1、德育管理目标变化大。2、德育管理开放程度高。3、德育管理定量评估难。

  (二)学校德育管理人员行为的动力、方向与绩效

  1、德育管理人员行为的动力

  (1)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2)获得自尊的需要

  (3)获取合理工作报酬的需要

  2、德育管理人员的工作动机

  (1)指向成就本身的动机

  (2)指向职务职称的动机

  (3)指向自身发展的动机

  3、德育管理人员工作动机的激励

  (1)工作环境的优化

  (2)职称评定及时和公正

  (3)工作丰富化

  4、德育管理人员行为的方向

  (1)影响行为方向的客观因素:A.社会历史条件。B.教育体制的变化。C.学校组织目标。D.物质条件。

  (2)影响行为方向的主观因素:态度、价值观、个性等主观因素是影响德育管理行为方向的重要问题。

  5、德育管理人员行为的绩效

  德育管理人员的素质。

  (三)班主任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

  1、班主任的类型及其心理特征

  2、班主任的社会角色

  (1)实施学校德育的组织者

  (2)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

  (3)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者

  3、大学与中学班主任行为的比较

  4、班主任行为模式

  新上任班主任的行为模式。新生班班主任的行为模式。毕业班班主任的行为模式。

  (四)学校德育管理行为

  1、德育管理行为的可操作程序:(1)制订计划。(2)实施教育。(3)检查指导。(4)总结评价。

  2、学校德育系统有效管理模式

  (1)倡导自主性的小主人教育。

  (2)德育管理与成才教育相结合。

  (3)将心理健康指导引入德育。

  (4)建立明确的德育人员晋升制度。

  (五)学校德育系统管理心理理论及其应用

  1、社会化理论与社会实践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其中,小学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阶段;中学是个性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是个体社会化的特殊阶段;社会实践活动是促成学生社会化的最佳途径。

  2、社会学习理论与榜样的确立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首德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也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加以改变的,决定人的道德行为的是环境、社会文化、榜样等等。从德育管理的角度来说:(1)树立好榜样。(2)德育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和影响学生。(3)引导学生正确地模仿心中的偶像。

  3、强化理论与奖惩艺术

  奖励是正强化,惩罚是负强化。两种强化在行为控制上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运用强化理论进行奖惩,要注意的问题。

  (6)惩罚和批评要注意方法,不能急躁和粗暴。

  4、认知失调理论与学生态度转变

  该理论为,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和失调会造成心理上的不愉快和紧张,从而产生一种内驱力,驱使自己采取某种行为以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协调。

  5、自我控制理论与自我教育

  自我控制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即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制约作用。自我控制的表现注意的问题。

  (六)学校育管理行为研究

  1、国外学校德育管理行为研究

  (1)加强德育对象的研究

  (2)重视青少年适应未来社会的研究

  (3)注重教育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

  2、我国学校德育管理行为研究

  (1)学校德育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关系的研究

  (2)关于增设年级组的研究

  第七章 学校教育系统管理心理

  一、要求

  明确学校教育系统的职能、结构与心理网络、掌握教师教学行为的激励与控制,学会调控教学评价的心理偏差,理论生理心理理论在教学系统管理中的作用。

  二、考试内容

  (一)学校教育系统的职能、结构与心理网络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激励与控制

  1、教学行为的动力机制

  2、教学行为的激励

  3、教学行为控制的心理问题

  (三)教学评价心理

  1、教学评价中主评者的心理偏差

  2、教学评价中被评者的心理偏差

  3、教学评价心理的调控

  (四)生理心理理论在教学系统管理中的应用

  1、大脑皮层的机能特点

  2、作息制度的制订

  3、课程表的安排

  4、考试心理卫生

  (五)教学管理心理研究

  三、学习要点

  (一)学校教学系统的职能、结构与心理网络

  教学系统是学校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系统的职能主要有如下几点:1.进行数学组织的结构设计。2.确立教学系统成员应遵守的规范。3.设计教学工作的进程。4.具体控制教学行为。5.评价教学质量。

  教学系统的结构主要有三种:1、传统的教研组制。2、设有年级组的教研组制。3、的级组制。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激励与控制

  1、教学行为的动力机制

  (1)学校正式组织对教师教学的期望

  (2)人格需要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作用

  (3)工作群体规范对教学行为的影响

  2、教学行为的激励

  (1)目标激励。(2)信息激励。(3)环境激励。(4)荣誉激励(5)物质激励。

  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激励需要注意的问题。

  3、教学行为控制的心理问题

  (1)让教师了解听课计划

  (2)注意维护教师威信

  (3)课后交谈采取适当的技巧

  (三)教学评价心理

  1、教学评价中主评者的心理偏差

  (1)顺序位置引起的心理偏差

  (2)已有知觉引起的心理偏差

  (3)类群关系引起的心理偏差

  (4)主评者自身生理、心理问题引起的偏差

  (5)主评群众关系引起的心理偏差

  2、教学评价中被评者的心理偏差

  (1)对教学评价的疑惧心理和受审心理

  (2)受评过程中的应付心理、迎合心理和自卫心理

  (3)结果反馈中的敏感心理、文饰心理和反评价心理

  3、教学评价心理的调控

  (1)对主评人员的素质、能力进行控制

  (2)对被评者的角色心理进行调控

  (3)使被评者认同评价指标体系

  (4)完善评价过程

  (5)评价结果的反馈方式要灵活多样

  (四)生理心理理论在教学系统管理中的应用

  1、大脑皮层的机能特点:(1)优势法则。(2)动力定型。(3)镶嵌式法则。(4)始动调节。(5)保护性抑制。

  2、作息制度的制订

  作息制度一般是指对学习、劳动、课外活动、进餐、睡眠和休息等方面合理规定其时间分配和安排顺序。合理的作息制度对于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3、课程表的安排

  (1)根据学生工作能力状态的变化规律排课

  (2)根据学生一周工作能力状态的变化过程排课

  (3)各种学科交叉进行

  (4)性质相同的课不连排

  4、考试心理卫生

  消除学生对考试的紧张心理,预防过度疲劳,介绍有关的自我调节方法,使大脑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有利于发挥最佳的应考水平。

  (五)教学生理心理研究

  1、教学管理心理的研究范围

  2、教学管理心理研究者的科研素养

  3、管理心理研究成果的吸收

  第八章 学校科研系统管理心理

  一、要求

  了解学校科研系统的职能、结构和特点,学会分析学校人员科研行为的动力、方向和绩效,掌握学校科研系统管理的社会心理问题及有效管理模式。

  二、考试内容

  (一)学校科研系统的职能的特点

  (二)学校人员科研行为的动力

  1、科研动力的理论要析

  2、科研动力的心理分析

  3、科研动力的测评

  (三)学校人员科研行为的方向

  1、课题方向选择过程的心理学分析

  2、科研管理对选题方向的影响

  (四)学校人员科研行为的绩效

  1、绩效标准认知差异的心理效应

  2、影响科研成果社会效益实现的心理因素

  (五)科研群体优化组合的心理模式

  1、优化组合的理想模式

  2、优化科研群体心理相容的心理因素

  3、影响科研群体心理相容的心理因素

  (六)科研管理中的心理误差

  1、权威心理

  2、偏见心理

  3、嫉妒心理

  (七)科研人员学样水平与社会效益的测评

  (八)学校科研系统有效管理模式

  1、鼓励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意义

  2、制约课题方向选择的三维心理机制

  3、日本模式

  4、中国模式

  三、学习要点

  (一)学校社会系统的结构、职能、特点

  学校社会系统中,教学系统与科研系统是最为基本的两个子系统。科研系统的管理是一种人力资源的管理,科研经费的投资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投资。其主要职能是:1、科研与教学结合,提高教学质量。2、发展科学,创造新知。3、科研与生产、社会应用相结合,提高社会效益。

  学校科研系统的特点是:1、科研目标与学科发展联系的紧密性。2、科研人员任务的双重性。3、科研人员的教育性。4、科研人员的广泛性。

  (二)学校人员科研行为的动力

  1、科研动力的理论分析

  (1)科研动力的激励理论分析

  (2)科研动力的系统理论分析

  (3)科研动力的社会系统理论分析

  2、科研动力的心理分析

  (1)心理需要动力源:A.职称晋升的急切需要。B.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C.作贡献的需要。

  (2)认知失调动力源

  (3)社会压力动力源

  3、科研动力的测评

  科研动力的测评,通常采用以下的方法:(1)测评科研成果的创造性。科研成果的创造性可以作为评定科研动力的指导。(2)测评心理行为的积极状态。A.科研积极性的方向。B.科研积极性的强度。C.科研积极性的持续性。D.科研积极性的稳定性。

  (三)学校人员科研行为的方向

  1、课题方向选择过程的心理学分析

  (1)受主体动机心理系统的过程

  (2)受主体决策认知系统制约的过程

  (3)受意志调节系统制约的过程

  2、科研管理对选题方向的影响

  (1)科研项目规划异向

  (2)科研经费分配

  (3)科研成果的评价与奖酬分配

  (四)学校人员科研行为的绩效

  1、绩效标准认知差异的心理效应

  2、影响科研成果社会效益实现的心理因素

  (1)科研人员角色模糊

  (2)科研人员课题选向决策失误

  (3)科研管理人员的不良心理素质:A.学校科研目标虚幻。B.科研管理知识与能力贫乏。C.盲目崇拜专家权威,思维批准性缺乏。

  (五)科研群体优化组合的心理模式

  1、优化组合的理想模式

  (1)对科研目标的赞同

  (2)对科研工作的满足感

  (3)领导人员科学、民主的管理作风

  (4)成员之间的和谐与强凝聚力

  (5)成员身心健康

  2、优化科研群体心理相容的类型

  (1)科研群体心理相容最佳型

  (2)科学群体心理相容一般型

  (3)科研群体心理不相容型

  3、影响科研群体心理相容的心理因素

  (1)价值取向的差异

  (2)学术观点的差异

  (3)性格的差异

  (4)领导者与成员之间关系紧张

  (六)科研管理中的心理误差

  1、权威心理。

  2、偏见心理。

  3、嫉妒心理。

  (七)学校科研系统测评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5、弹性原则。

  (八)学样科研系统有效管理模式

  1、鼓励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意义

  (1)有利于稳定和巩固青年教师队伍

  (2)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3)有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2、制约课题方向选择的三维心理机制

  3、日本模式

  加强在职教师的研修,是日本狠抓中小学师资的培养与提高的一条重要措施,也是进行科研管理的一个有效模式。

  4、中国模式

  以教研为主,结合工作搞研究,是我国的一种管理模式。

  第九章  学校后勤系统管理心理

  一、要求

  了解学校后勤系统的职能和结构,掌握学校后勤人员的心理特点与激励模式,明确学校后勤系统有效管理的模式。

  二、考试内容

  (一)学校后勤系统的职能和结构

  (二)后勤人员的心理特点

  (三)后勤人员的激励模式

  (四)后勤人员行为测评的作用

  (五)制定测评指标体系的原则

  (六)学校后勤系统有效管理模式

  1、目标管理型

  2、经营服务型

  3、政企分开互为监督型

  三、学习要点

  (一)学校后勤系统的职能和结构

  1、后勤系统的职能:(1)服务职能。(2)管理职能。(3)经营职能。(4)育人职能。

  2、后勤系统的结构:(1)直线职能式。(2)系统式。(3)模拟分权制。

  (二)后勤人员的心理特点

  1、渴望尊重与自卑心理并存的冲突

  2、渴望友好相片与不善于相处的冲突

  3、渴望公平分配与分配偏低的冲突

  4、渴望迅速解决问题与现实问题复杂化的冲突

  (三)后勤人员的激励模式

  1、进行角色置换,增加管理工作的感情投入

  2、确实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增加领导集体的影响力

  3、及时处理人际冲突,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4、搞好优化组合,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5、发挥领导人员的榜样作用

  (四)后勤人员行为测评的作用

  1、检测作用

  2、导向作用

  3、促进作用

  4、评价使用

  (五)制定测评指标体系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完备性原则

  3、可测性原则

  4、承受性原则

  (六)学校后勤系统有效管理模式

  1、目标管理型

  2、经营服务型

  3、两种模式的比较

  第十章  学校群体管理心理

  一、要求

  了解群体及群体心理的含义,掌握群体心理理论,善于用有关理论指导学校工作实际,明确学校群体管理的社会心理问题,认识学校群体有效管理的模式。

  二、考试内容

  (一)群体的含义及群体的类型

  (二)群体心理的含义及功能

  (三)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四)群体心理理论

  1、群体发展理论

  2、群体动力理论

  3、社会作用力理论

  4、群体绩效理论

  (五)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和管理

  (六)学校人际沟通的特点和管理

  (七)学校群体有效管理模式

  三、学习要点

  (一)群体的含义、特点、类型

  群体是由一种或更多的个体组成的社会集合体。其基本特点是:1.群体内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并信奉群体的共同价值观。2.群体内成员有自己的行为规范,其规范对成员产生影响或制约作用,从而协同群体的活动。3.群体内成员具有能够达到群体目标所必须的技能与条件。4.群体必须能够对其成员们实行有效的控制。

  小型群体和大型群体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

  (二)群体心理的含义及功能

  群体心理是指成员在群体的活动中共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其功能为:1.完成组织的任务,发展心智水平;2.满足健康的精神需要,激发成就动机;3.在群体交往中,增强自我意识,完善人格。

  (三)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学校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没有个体心理就无所谓群体心理,而没有群体心理则个体心理就失去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们总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四)群体心理理论

  1、群体发展理论

  2、群体动力理论

  3、社会作用力理论

  4、群体绩效理论

  (五)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其管理

  学校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迟到是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其特点是:1.具有较强的思想性。2.具有较强的教育性。3.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民主性。4.具有多层次性与复杂性。

  在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增强学校人际关系管理必要性的意识。2.注重学校人际管理的社会性。3.遵循人际关系形成的心理规律。

  (六)学校人际沟通的特点和管理

  人际沟通就是人与人在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传达思想、观念、态度、感情或交换情报的过程。人际沟通是人际关系维持发展的基本条件。其特点是:1.人际沟通频繁。2.人际沟通比较直接。3.人际沟通的水平高。

  在管理上要注意:1.明确学校人际沟通的心理功能。2.遵循人际沟通规律避免学校沟通障碍。3.应用交往理论,提高交往水平。4.注意非正式沟通的作用。

  (七)学校有效管理模式

  1、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非言语沟通

  2、注意群体人际关系的特点,做好思想工作

  3、利用群体舆论加强教职工的管理

  第十一章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心理

  一、要求

  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形成和发展,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心理理论,善于用有关理论指导学校工作实际,正确认识教职工的选择、使用和培训等问题,明确学校人力资源有效管理的模式。

  二、考试内容

  (一)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心理理论

  1、权变理论

  2、工作压力理论

  3、效率循环理论

  (三)教职工的选择、使用、培训和提高

  (四)学校人力资源有效管理的模式

  (五)运用心理学原则,做好思想工作

  (六)教职工自我管理的心理机制

  (七)学校人力资源开发

  三、学习要点

  (一)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心理理论

  1、权变理论

  2、工作压力理论

  3、效率循环理论

  (三)教职工的选拔、使用、培训和提高

  1、教职工的选拔的心理学指标:(1)成熟程度。(2)社会化程度。(3)社会角色意识程度。(4)社会认知水平。

  2、教职工的合理使用

  (1)职业心理。

  (2)教师的心理特点。

  (3)个性差异。

  (4)发挥个人特长的心理需要。

  (5)心理品质和职业活动的适合性。

  3、教职工培训的意义

  (1)促进职业成熟。(2)增强社会适应性。(3)开发潜能,完善个性。

  4、教职工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

  所谓工作生活质量是指管理者也职工之间联合决策、合作和培植互相尊敬的过程。改善工作生活质量要满足职工以下四方面的需求:(1)参与管理的需求。(2)提出更有意义的工作需求。(3)对接受再教育和安排动机休息的需求。(4)满足个人特殊的需要。

  (四)学校人力资源有效管理的模式

  1、进行工作分析,制定角色规范。

  2、坚持人员结构的静态、动态分析。

  (五)运用心理学原则,做好思想工作

  理解人才能使思想工作具有针对性;关心人才能使思想工作具有可接受性;重视人才能使思想工作具有可行性。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思想工作,提高思想工作的效率。

  (六)教职工自我管理的心理机制

  人的自我控制过程是由抉择自我控制与延迟自我控制两个连贯的阶段构成的。

  (七)学校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通过各种方法挖掘人的潜力的过程。

  第十二章  学校心理卫生管理心理

  一、要求

  了解心理卫生的基本含义及加强学校心理卫生管理的意义,掌握学校心理卫生管理的心理理论,明确学校管理系统中的心理卫生问题,探讨学校心理卫生的有效管理模式,研究学校心理卫生工作。

  二、考试内容

  (一)心理卫生的基本含义

  (二)加强学校心理卫生管理的意义

  (三)学校心理卫生管理的心理理论

  1、心理健康理论

  2、心理障碍理论

  3、挫折理论

  (四)学校管理系统中的心理卫生问题

  1、心理卫生的系统管理

  2、德育管理心理卫生

  3、教学管理心理卫生

  4、后勤管理心理卫生

  (五)加强学校心理卫生的有效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

  2、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工作

  3、搞好心理卫生工作的组织与宣传

  (六)中学生心理适应情况

  (七)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八)青年青春期工作卫生指导

  三、学习要点

  (一)心理卫生的基本含义

  心理卫生是指关于保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和方法。学校心理卫生管理心理是研究奖保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则和方法应用于学生管理的心理问题。

  (二)加强学校心理卫生管理的心理理论

  1、有利于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心理理论

  2、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心理健康影响人的思想品质、影响人的心智水平、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3、有利于培养现代人的心理品质。

  (三)学校心理卫生管理的心理理论

  1、心理健康理论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其评价指标为:(1)人际关系。(2)情绪状态。(3)态度。(4)自我意识。(5)行为。(6)意志。

  2、心理障碍理论

  心理障碍是对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与行为失常的统称。在表述上分为:(1)医学模型。(2)心理动力学模型。(3)行为模型。(4)社会学模型。

  心理障碍的预防。

  3、挫折理论

  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达到目标的道路上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时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四)学校管理系统中的心理卫生问题

  1、心理卫生的系统管理

  2、德育管理心理卫生

  3、教学管理心理卫生

  4、后勤管理心理卫生

  (五)加强学校心理卫生的有效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

  2、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工作

  (1)选拔好心理咨询人员,增强学生的信赖感。

  (2)严格遵循心理咨询的原则与步骤,增强咨询的心理效果。

  (3)灵活而恰 当地采用心理咨询的方式,活跃咨询的心理气氛。

  3、搞好心理卫生工作的组织与宣传

  (六)中学生心理适应情况

  (七)沉重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在学生中最多的心理疾病是精神分裂症,其次为强迫症,抑郁性神经症与恐惧症。

  (八)青年青春期工作卫生指导

  青年在情绪发展中主要有三方面阻力。一是学习上的挫折与焦虚。二是青春期青年经受性成熟和恋爱引起的情绪困扰。三是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常常自我评价超越客观现实。受到挫折,产生忌妒与自卑。

  第十三章  学校心理环境管理心理

  一、要求

  了解学校组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掌握心理环境设计理论,及优化学校心理环境的管理心理问题,注意学校心理环境的研究工作。

  二、考试内容

  (一)学校组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学校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

  2、学校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形式

  3、学校人员行为和环境交互作用过程的心理分析

  (二)心理环境设计理论及其应用

  (三)学校内、外环境的心理效应

  (四)学校组织气氛评估的理论与技术

  1、学校组织气氛的概念

  2、学校组织气氛的类型

  3、学校组织气氛的测评

  4、完善学校组织气氛的策略

  (五)校风的含义、心理功能和培养

  (六)学校组织文化的含义、心理功能、表现形式及建立原则

  (七)学校心理环境研究

  1、学校气氛与学生疏离态的关系

  2、学校气氛与学生健康发展的关系

  3、学校组织文化比较研究

  三、学习要点

  (一)学校组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学校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

  这是指学校是个开放的社会系统。它必然与其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2、学校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形式

  (1)输入与输出

  ①来自社会环境的输入

  社会环境向学校输入社会具有的知识、价值标准,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与要求以及奖金、教学设备、能源等,影响着学校人员的心理面貌与学习、工作的条件。

  ②学校社会系统内的动态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组织结构、人、技术与工作任务这几个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③向社会输出

  这是指学校组织向社会提供受过教育的个体,即向社会输送人才。

  (2)人的行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人和环境都是统一体中的部分,一方的活动必然影响另一方的活动,在复杂的相互系统中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之间具有的动力关系。

  (3)学校组织——学区督导组织——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校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往往是通过学区督导组织进行的。学区督导组织在学校组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起着中介的作用。

  3、学校人员行为和环境交互作用过程的心理分析

  从环境心理学来看,人的行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形式和阶段。

  (二)心理环境设计理论及其应用

  1、心理环境设计理论

  (1)环境

  广义的学校环境是指环绕师生员工的一切客观现实,既包括直接作用于师生员工的周围现实,也包括间接作用于师生员工的一切客观因素。狭义的学校环境是指直接作用于师生员工的周围现实。学校管理心理学正是以这种狭义的环境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的。

  (2)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是指心理中的环境。

  心理环境的第一个含义,即环境中的精神因素。精神环境因素反映到人脑中就成为心理环境的一部分内容。

  心理环境的第二个含义,是指个人头脑中的环境映象,故带有主观性。

  (3)心理环境设计

  心理环境设计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心理建设工作之前,根据学校性质任务的要求,理想心理环境的指标与心理环境状况的设想结果,提出一种理想的集体心理状态作为工作的目标,制定和运用有关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采取适当的步骤,创设一定的现实环境,从而实地造成这种预期的心理状态。

  2、心理环境设计理论的应用

  (1)增强学校心理环境管理的意识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出产精神产品的组织,更应重视心理环境的设计与管理,培养和发展师生健康的心理。

  (2)明确学校心理环境设计的目标与指标

  学校心理环境的设计必须按照学校的性质、任务及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研制学校理想的心理环境的指标。

  ①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②重知识、爱科学、讲文明的气氛

  ③精益求精、力争上游的气氛

  ④友爱合作的欢乐气氛

  (3)重视学校外部心理环境的影响

  心理环境具有开放性。学校内部心理环境与学校外部心理环境是“小气候”与“大气候”的关系。我们可以利用社会环境的积极因素,社会环境中存在的从而促使学校内部理想心理环境的创建。

  (4)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设计的水平

  心理环境具有实践性。校级水平、部门水平、事件水平。

  (三)学校内、外环境的心理效应

  1、学校内部环境的心理效应

  (1)学校集体目标

  当集体目标一旦为学校绝大多数所认同,并成为个人目标去努力奋斗时才能形成产生心理影响的环境力量。

  (2)学校集体规范

  集体规范是对学校成员的心理与行为具有很强影响的心理环境。

  (3)人际关系

  学校中师生关系,教职工与领导之间的关系等等,无论好坏,都是最具影响力的典型的心理环境。

  (4)教师的思想言行

  教师在学校中处于教书育人的重要地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就是他们的行为楷模。因此,教师为人师表的思想与言行能成为影响学生心理行为的心理环境。

  (5)学校的社会形象

  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社会形象,影响着师生的工作、学习态度和情绪,影响着师生的责任感、光荣感、自豪感的形成,因此是重大影响力的心理环境。

  (6)社会对学校的需求

  社会的需求通过学校组织的目标、计划以及对各项工作的要求体现出来。例如,高考课程门类以及试题类型的变化就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心理与行为。

  (7)校容和校貌

  良好的校容、校貌的自然美的感性形式,净化和陶冶师生员工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

  2、学校外部环境的心理效应

  (1)社会文化

  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水平,时代特点,民族的风格习惯及社会舆论、风尚等,是校外环境的主要方面。这些环境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具有重大的影响。

  (2)家庭文化教育

  父母的思想情操,心理品质,工作的态度、情感、作风、行为及教育的观点、方式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

  (3)大众传播系统

  大众传播系统实际上是一种生动形象的社会教育,对师生员工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四)学校组织气氛评估的理论与技术

  1、学校组织气氛的概念

  气氛是学校中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群体努力协调社会系统中组织与个人各方面的终极产物,它包括共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信念和社会标准。学校组织气氛,可以定义为学校组织一系列的内在特性。

  2、学校组织气氛的类型

  学校组织气氛是学校的个性,因而有多种类型。

  在第一类学校里,教师和校长都充满热情,自信,在合作中得到乐趣,并感染着学生。

  在第二类学校里,教师不满,校长缺乏领导能力,教师中的病态心理感染了学生,使学生生活在挫折感中,并反馈给教师一种绝望情绪。

  第三类学校,没有欢乐也没有绝望的气氛,但充满着空洞的仪式。

  3、学校组织气氛的测评

  (1)教师与校长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及“OCDQ”量表

  (2)上下级关系及POC量表

  利克特的分析组织气氛的理论,同样适用于学校组织。将学校视为一个管理系统,置于从参与型到利用权威型的连续体内,并运用组织特征的剖面图来度量学校组织的气氛。

  (3)控制学生的主要形式的PCI量表

  (4)环境的压力与OCI量表

  斯特恩与斯坦霍夫提出了用发展型压力与控制型压力的观点与组织气氛指标OCI量表来试题学校气氛方法。

  4、完善学校组织气氛的策略

  目前,国内外一般采用布朗提出的关于改变学校气氛的两个策略,即诊断策略与发展——中心策略。

  (1)诊断的策略

  通过对群体之间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控制,以促进学校气氛的转变。

  采用诊断策略的步骤

  (2)发展——中心策略

  它关心学校中个人发展的性质。这一改变,完善学校组织气氛的方法仅仅包括接受一组关于发展学校人事的假设,并以此作为学校管理决策的基础。这些假设如下:

  ①变革是健康的学校组织的一种财富

  ②变革是有方向的

  ③变革后带头进步

  ④教师对策划和推动学校的变革有很大的潜力

  (五)校风的形成

  1、校风的概念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简称。它是一所学校的领导者和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集体意识倾向和行为作用。

  校风具有两种水平:一种是一般水平的良好校风,是所有学校都要求具有的。第二种校风是一种学校的独特作用,是一所学校的许多优良风气之中,最为突出具有典型意义的某种作风。

  2、良好校风的心理功能

  (1)心理感染的功能

  (2)行为导向功能

  (3)激励功能

  (4)维护心理健康功能

  3、良好校风的培养

  (1)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目标

  (2)培养集体意识,形成集体主义观念

  (3)创设加速良好校风形成的情景

  (4)发挥学校领导人员和教师的榜样作用

  (5)正确运用定势与强化的心理原则

  (六)学校组织文化的形成

  1、学校组织文化的概念

  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组织管理领导这个范围内产生的一种特殊文化货币倾向。

  学校组织文化反映和代表了该组织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合乎时代的道德和追求发展。它既反映了中国组织文化的特点,又体现了学校不同于企业及其它一些组织的个性色彩。

  学校组织文化是制约学校气氛与风气的极其重要的心理环境。

  2、学校组织文化的心理功能

  (1)目标导向功能

  (2)创新功能

  (3)效率功能

  (4)激励功能

  (5)凝聚功能

  (6)约束功能

  3、学校组织文化表现的形式

  (1)文字、符号表现形式

  (2)实物形象与艺术造形表现形式

  (3)现代科技方法表现形式

  (4)其它形式

  4、学校组织文化建立的心理学原理

  (1)目标整合原则

  (2)社会价值原则

  (3)努力进取原则

  (4)参与原则

  (5)绩效原则

  (6)亲密、正直原则

  (7)适应环境原则

  (七)学校心理环境研究

  1、学校气氛与学生疏离感的关系

  2、学校气氛与学生健康发展的关系

  3、学校组织文化比较研究

  选用教材意见

  《学校管理心理学》宋月丽  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新人有礼
关闭